第22卷第4辑 2007年10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ol.22,No.4Oct.,2007
楚国设置巴郡考
杨光华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
[提 要]战国中期,,包括涪江下游、渠江
流域、泸州以东的长江流域,如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设置郡,作为地方最高军政单位。就行政区划而言,除将占领地区的东、、,楚国还设立巴郡管理其余广大占领地区。楚国设置巴郡,早于秦国设置巴郡。
[关键词]楚国 巴国 巴郡
[中图分类号]K92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205(2007)[1**********][收稿日期]2006211228
[基金项目]2006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杨光华(1962-),男,四川三台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西南区域历史地理。
《华阳国志》记述,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从公
①元前361年以前“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巴郡与巫郡是各自独立的。
到公元前280年至277年间秦国将楚国势力逐出巴地,楚国长期占有原巴国大部分地区(其间有秦国介入)。但是,楚国究竟占有巴国哪些地区?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楚国采取何种方式管理占领的巴地?已有学者提出,楚国仍封巴人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②,或封王族到巴地,取代原方国部族首领③,或将占领区分别划归黔中、巫郡管辖④。但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现代历史地理著述中,论战国时期楚国设立的郡,以前一般认为有宛、汉中、新城、江东、黔中、巫等郡⑤。也有学者提出巫郡原为巴郡,后来改称巫郡⑥。湖南里耶秦简出土后,有研究者提出战国时期楚国还设立了洞庭郡⑦。可是,极少有人深究楚国在原巴国腹心地区置郡的问题。楚国占领巴国大部分地区后,除一部分地区划归黔中、巫郡管辖外,还曾设立巴郡管理大片占领区,而・100・
①《史记》卷5《秦本纪》。
②高至喜:《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
1980年第10期,第50-59页。
③周集云:《巴族史探微》,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④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⑤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6页;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⑥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⑦周宏伟:《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83-84页;赵炳清:《秦代无长沙、黔中二郡略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辑,第66-69页。
地区”。孙华认为,公元前377年以后,楚国受
一 楚国占领巴地
讨论楚国在原巴国占领区置郡的问题,不能不先讨论一下楚国的西部疆域问题。
在比较早的时候,徐中舒先生提出,“在楚国不断强大和扩展的过程中,巴地部分不断的为楚所侵蚀,蜀地南部边疆长期的为楚所‘包围’”,“楚国西境已达蜀郡西部金沙江流域”,“因此,得在此设官置吏管理黄金的开采”;“西面可达滇池地区”;秦国夺取巴、蜀、汉中、黔中和巫郡等地,“均系自楚国夺取”极大,后来不少学者承受此说,,俊明先生认为,,;何光岳先生认为,战国中期楚国疆域“西北到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四川铜梁、荣经及云南楚雄;西南到广西桂江流域”。魏昌先生则把楚国的疆域说得更大,认为“楚宣、威王直至楚怀王时,巴蜀及汉中、
④
黔中地区,实为楚国所占有”。另一方面,张
③
②
①
巴国之请,出兵救巴,趁机占据了江州、垫江、平都这些地方,阆中之巴所有的区域在嘉陵江和渠江之间。周集云认为,渠江流域的賨人为楚国芈姓之宗裔,系楚之封国。段渝认为,战国中叶以后,位于长江干流云阳地区和位于嘉陵江以东渠江流域的巴地,均为楚所占,成为楚国西境。而赵炳清认为,战国中期“楚人控制清江流域后,、忠县一带的
⑥
。
,,,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关于占领巴地的问题,大家对楚占领川江以南的黔中,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楚国是否占有江州及其以东、以西的长江干流和渠江流域。查考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
①徐中舒:《论巴蜀文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正明先生认为,“威王后期楚国的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巴蜀就在楚国的西面,可是楚人一向对巴蜀不感兴趣……长江北岸,过了巴东,再往西去,至今不曾发现楚墓;长江南岸,
⑤
过了宜都,再往西去,楚墓也影踪全无”。
认为楚国占领巴地的学者,意见也有不同。如蒙文通认为,楚国夺取了江南的巴黔中(长寿以东、大江之南原来是巴的黔中之地),巴到灭亡之时犹有江州(今重庆市)。田敏认为,楚国占领地不包括江州及其以东地区,只占领了乌江流域即“巴黔中”。任乃强说:“秦伐蜀时,西南形势:江州以上今渝、合、川北、内、泸地区为巴国;枳以下,巴东地区已属楚……。”何浩认为,“除江州及其以西、阆中及其以北地区外,巴国东南部地区皆属楚人的势力范围”。邓少琴、董其祥认为,楚威王时,楚夺取了江州(今重庆),并侵入铜梁山以北的合川,在合川一带“封庶子”为铜梁侯。刘蓬春认为,“从楚威王到楚襄王初期,楚国至少控制着今合川、铜梁以东
社,1981年,第213-216页。
②朱俊明:《楚向古云贵开疆史迹钩沉》,张正明主编:《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③何光岳:《楚国灭国与移民》,湖南省楚究史研会主编:《楚史与楚文化研究》,(长沙)《求索》杂志社,1987年,第65页。
④魏昌:《楚国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⑤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0、304—305页。
⑥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20页。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83-89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何浩:《周初的监国制与战国时的楚监巴》,《历史知识》,1989年第6期,第33-34页。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23页。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8-369页。周集云:《巴族史探微》,(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19页。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101・
可以看出在战国中期巴国除保有嘉陵江上游阆中一带外,其大部分国土均被楚国占领,包括涪江下游、渠江流域、泸州以东的长江流域、乌江流域。学者之间见解不同,乃是因为对《史记》和其它有关文献的记载,或理解错误,或怀疑过甚所致。
古代文献中,反映战国中期楚国出兵巴地或占领巴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①黔中。”
域,就是后来“巴郡、黔中郡”范围之内的地方。在对巴国的地理区划已无从知晓,因而无法按巴国的地理区划来说明楚国占领地区的情况下,司马迁只能借用后来比较明确的地理区划来追述历史空间,虽然界线不清楚,但主要范围是明确的。这种表述历史地理空间的方法,后来《华阳国志》也在使用,如说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就是,其东、西、,而“南极黔(亦称巴涪水,。这样理解“楚自汉黔中”,还有其它佐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我们将“略巴黔中以西”和“秦击夺楚巴黔中郡”联系起来,可知“巴黔中”应读为“巴、黔中”。蒙文通先生曾经解释说,“巴黔中”后为楚有,“楚黔中”后又为秦所夺,就称之为“楚巴
⑨
黔中”,这是不对的。从地名学的角度来讲,
《史记・:,。”
③
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
②
:“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十道志》记载:“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
④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
⑤
《淮南子・兵略训》云:“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
⑥
以“楚巴黔中”为专名,不管怎么讲都是不通的。
所以,“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正确的解释是楚国占有了后来属于汉中、巴、黔中郡的地方。这样,可以断定巴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楚国占有。《史记》是在记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天下形势时,提到“楚自汉中,南有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⑦
上述史料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史记》所记“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有学者认为“巴黔中”是巴国的黔中,不应句读为“巴、黔中”。也有学者认为“巴黔中”应标点为“巴、黔中”。后者是正确的。但是,这样标点断句的根据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巴、黔中”?至今人们还没有正确的解释,以至于将“巴、黔中”标点断开后,又觉得将“巴”或“巴国”与“黔中”并列有所不妥。
其实,《史记》所要表达的意思,既非“巴国”与“黔中”,也非“巴国的黔中”。司马迁在追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叙述的方便,是以后来巴郡、黔中郡所辖区域作为参照,来说明楚国所占地区的。按司马迁的意思,楚国占领的地・102・
巴、黔中”的,实际上“楚自汉中,南有巴、黔
①《史记》卷②《史记》卷
5《秦本纪》。116《西南夷列传》。
159《合州》。
171《州郡部一七・辰州》,
(北
③《舆地纪胜》卷④《太平御览》卷
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35页。
⑤《史记》卷69《苏秦列传》。
⑥[汉]刘安著,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卷15《兵略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8页。
⑦《华阳国志》卷1《巴志》。⑧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⑨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中”当在公元前361年之前。对于楚国向巴、黔中扩张之事,孙华先生的解释最合情理。《史记・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
①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华阳国志・巴志》
述的呢?现举例说明之。蒙文通认为,《常志》说张仪“取巴,执王以归,……仪城江州”,可见巴到灭亡之时犹有江州,自然楚不得有渝州之地。田敏认为:“据《华阳国志・巴志》,前316年秦灭巴蜀,随即‘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在可考的25县中,属巴郡的有阆中、江州、垫江、枳、朐忍、鱼复、宕渠等县,及今四川阆中,重庆、合川、涪陵、云阳、奉节、渠县等地。,都在江州及其以东地区并‘城江州’,,江州及其以东,前361年‘楚南
⑥
。”这
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这两处记载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巴国有乱,楚王救巴,“这次事件当与蜀伐巴有关”。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是“蜀人趁巴国衰弱伐巴至楚”。后“楚国受巴国之请,出兵救巴,趁机占据了巴国
②
长江沿岸的大片国土”。根据记载,战国中期③“巴、蜀世战争”。蜀国曾经一度控制巴国,这
应当与“蜀伐楚”之事有关,兹方”,,伐楚。:氏。蜀,王见廪君兵强,结好
④饮宴,以税氏五千人遗巴蜀廪君。”这就是蜀
样的论证实在欠妥。张仪“城江州”,只能说明秦国占领了江州,而不能说明以前江州一带的归属问题。列举秦灭巴蜀以后所置巴郡的辖县,既不足以证明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全部仍归阆中之巴国所有,又不足以证明秦灭巴国之后这些地方全部立即都由巴郡管辖。道理很简单,阆中之巴控制的区域已经很小,秦之巴郡的管辖区域是在夺取楚国控制的地方以后逐步扩展起来的。
秦国灭巴以前,江州附近是被楚国控制了的。后来,秦国灭阆中之巴不久,出兵攻取了江州乃至黔中部分地区。可是秦国在这一带并未一下子就站稳脚跟。如前引《益部耆旧传》载:“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楚襄王封铜梁侯于濮江之南,表明当时今重庆及其以北的涪江下游、渠江下游合川一带又为楚所有⑦。
那么,渠江中上游地区又如何呢?今四川渠
①《史记》卷
王扩张至巴地的折射反映。后因楚国出兵救巴,蜀军只得退出巴地。《华阳国志》说后来楚国索取城池,巴将军蔓子自刎以谢,保住了城池。但这只是暂时的,不久,楚国就控制了原属巴国而又与伐楚的蜀王有交情的廪君“巴”所居的清江流域,这就是《十道志》所载的“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并且,楚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川东地区,这便是公元前361年以前的“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表明楚国占有了巴国的大片地方,包括江州附近。《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
⑤关及沔关。”阳关,在今长寿县东南的长江黄
草峡之北,这是巴国为抵御楚国的进逼,在其都城江州以东设立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阳关失守,巴国向西北迁都,江州为楚所有。后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为什么说“略巴、黔中以西”,而不说“略巴、黔中”?只有一种解释可信,那就是巴、黔中大部分地区在此以前已为楚所有。《史记》的记载表明,在楚威王时,不仅江州附近,就连江州西南的云贵大部分地区也成为了楚国的疆域范围。
认为楚国始终没有占有江州的学者是如何论
40《楚世家》。
(北京)科学出版
②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
社,2000年,第368页。
③《华阳国志》卷1《巴志》。④《通志》卷29《氏族略第五》。⑤《华阳国志》卷1《巴志》。⑥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83-89页。
⑦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邓少琴:《巴蜀史稿》,(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6年,第75页。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
・103・
县一带,为賨人(汉代称板楯蛮)故居,曾属于巴国这个“联盟”。《华阳国志・巴志》言:“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
①卢城。”据周集云先生考订,賨人为楚国芈姓
很少。
二 楚国设置巴郡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楚国曾经占有巴国大部分地区长达数十年之久。对占领区,楚国采取什么方式治理呢?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楚国在占领地区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实行以巴治巴的羁縻政策⑧。
,,如賨国。此说前。
第三种意见,认为楚国所占巴国地区分属于巫郡、黔中郡管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注意到楚国
之宗裔,吴起变法时,“废公族疏远者”,“令贵
②人往实广虚之地”,楚之宗人遂封在渠江③。此
说有一定根据。《路史》云:“賨,宗,芈性,子宗也。顷王四年,居执宗子,遂围巢。……《中
④兴书》云廪君后,非。”《蜀水经》说:“渠县,
故賨国也,芈姓,子爵,亦作宗。顷王四年,执
⑤宗子、围巢,即此。”需要说明的是,芈姓宗
子出现于渠江流域,不会早到楚悼王时期,当与公元前361年以前“、中”有关系,,,际,该“,已不能知晓,但楚顷襄王为加强对该地的控制,以与秦对抗,而“执宗子”却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看来,渠江流域在楚顷襄王初期还处于楚国控制之下。楚人在该地的影响很深,所以时至晚唐诗人还有称渠江为“楚城”、“故楚”的,如崔涂的《春日独游冲相寺》诗,有“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之句;郑谷的《渠江旅思》诗,有“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之语。
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的西疆,已经扩展到汉中、川东、川南、云贵的大片地区,形成对巴、蜀的包围之势。这正与《淮南子・兵略训》所云“昔者楚人地……西包巴蜀”的形势吻合。就巴地而言,江州以东为楚所占有,尚有文献和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华阳国志・巴志》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
⑥重。”“其人半楚”表明楚国占有川东地区后,
置郡管理巴地的问题。刘蓬春认为:“从楚威王到楚襄王初期,楚国至少控制着今合川、铜梁以东地区。……楚国未在这些新占领地设置新郡,而是把它们分别划给巫郡和黔中郡。划入巫郡的地区不大,大体限于三峡地区;包括今重庆合川、泸州等地在内的广大川东地区则划入黔中
⑨
郡。”赵炳清认为,楚的巫郡置于楚肃王时,
“巫郡的西界可划到忠县。其南缘当到湖北清江流域。……东境当到三峡出口处的夷陵(今宜昌
①《华阳国志》卷②《史记》卷
1《巴志》。
65《孙子吴起列传》。《吕氏春秋》卷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
21《贵卒》。
③周集云:《巴族史探微》,
楚人对巴人影响之深。最近十多年在三峡地区西部发掘出土的具有楚文化特点的墓葬、器物等,证明战国中期以后三峡地区西部有大量楚国移民活动。目前所见最西的楚墓群在忠县县城附近(崖脚遗址)
⑦
,而在忠县以西的长江峡谷地区暂
时没有发掘出土具有楚文化特点的墓葬和器物。合理的解释是楚国对忠县以东的控制比较早而且比较稳固,移民定居比较多一些,而往西去,楚与巴的斗争和后来楚与秦的斗争比较激烈,除军事人员外,楚国一般平民定居的很少,故遗存也・104・
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
④[宋]罗泌:《路史》卷26《国名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李元:《蜀水经》卷14《渠水》,(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⑥《华阳国志》卷1《巴志》。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年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⑧高至喜:《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1980年第10期,第50-59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第371页。何浩:《周初的监国制与战国时的楚监巴》,《历史知识》,1989年第6期,第33-34页。
⑨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
市东),北与楚汉中郡相接。今重庆乌江中下游
①
地区则归楚黔中郡治理”。二位学者所言巫郡
的。最初,楚国在三峡地区设置了巫郡。“自汉中,南有巴、黔中”之后,出于军事防御或进攻的需要,在汉中和川江以南的黔中,设置了汉中郡和黔中郡,管理当地。对于楚置汉中、黔中、巫郡,学者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异议。汉中、黔中已经置郡,而在川东广大地区不置郡,确实不能理解。须知虽然楚国占领了巴国大片地方,但巴国并未彻底灭亡,还保有川北阆中一带。另外,西边还有比较强大的蜀国要,。
,,这有史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的记载与《史记》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汉纪》的记载,传世版本中文字略有不同。《四部丛刊》本(影印明代黄姬水刻本)之文曰:“初,楚庄王使将军庄蹻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蹻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既克定之,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
⑤
通。蹻因以其众王靡漠,变服,从其俗。”《龙
管辖范围西至三峡地区西端,这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他们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问题。刘文说包括今重庆合川、泸州等地在内的广大川东地区都划归黔中郡,这就把黔中郡的辖区放大了。在军事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治地在湘西的黔中郡如何应付遥远的川东局势?赵文的观点是建立在楚之西境只到忠县的基础上的,回避了楚国占领区包括重庆以西和渠江流域的事实。
事实上,楚国占领巴国腹心地区后,曾设置巴郡管理占领区。
关于楚设巴郡的问题,分抄录于后:——,蜀伐楚,取兹方,……扞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雄踞三峡西口。”“汉中、巴、黔中都是郡名,它们从北到南,构成楚国的西部边疆。”“楚人一向对巴蜀不感兴趣……楚人设巴郡,筑扞关,只是求其无后顾之忧而已。”“秦昭襄王把楚怀王软禁起来,胁迫他把巫郡和黔中郡奉送给秦国。巫郡北接已为秦人所夺的汉中郡,南连仍为楚人所有的黔中郡,原名巴郡,在秦人取巴地之后才改称巫郡的。”在此之前,张先生曾提出,楚置巫郡,应当与肃王筑扞关同时或者稍晚。结合张先生有关楚国西部边疆的论述,归纳起来,张先生的观点是,在楚肃王筑扞关的同时或者稍晚,楚置巴郡,巴郡是楚国的西部边疆,巴郡的西境距离三峡西口不远,秦取巴地后,巴郡改称巫郡。张先生的观点不能使人欣然接受,一是在论著中只见观点,而不见论证。清人顾观光曾将“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径改为“南有巫、黔中”,已被评为“毫无根
④
据”,莫非张先生是受顾氏的启示?二是既然
③
②
溪精舍丛书》本(以康熙襄平蒋国祥本为底本)之文与《四部丛刊》本同。但《四库全书》本(安徽巡抚采进本)之文曰:“初,楚威王使将军
①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
主张楚国没有深入巴国占领其大片国土,那么将在巫山地区设立的巫郡说成巴郡,岂不是有点名不副实?三是如果说巴郡是在秦取巴地之后才改称为巫郡的,那么如何解释此前的楚威王时代已有“巫郡”的事实?
实际上,楚国占领巴地后设立的巴郡,与巫郡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先后异名的关系。
楚国设立巴郡,从当时的形势看是很有必要
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
页。
②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6、305、315页。
③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④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⑤[汉]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四部丛刊本。
・105・
①
庄蹻循江略巴、黔中以西……。”光绪二年述
得不讨论这个问题。
从战国中期楚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能够发动这样大规模的远征,以吴起变法以后至楚威王这段时期条件最好。楚威王能够东败越国,也有实力经略巴、黔中以西。并且,楚威王组织这次大规模的远征,有明确的动机。《战国策》和《史记》记载,苏秦为赵合从,曾向楚威王大肆渲染秦国的威胁,提出“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一军出武关,,则鄢、……故愿大王早,
⑥
。楚威王对西边形势
古堂刊本之文曰:“初,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循江
②
略地黔中南以西……。”几种版本之差异都在
首句,即是“楚威王”还是“楚庄王”,是“略巴、黔中以西”还是“略地黔中南以西”。按:《汉纪》“自天圣中已无善本,明黄姬水所刊亦间
③有舛讹”。此处的“使将军庄蹻循江略地黔中
南以西”,读起来不顺。其“地”字当为“巴”字之误;其“南”字当为衍文,因为“黔中”是地名,用“黔中”“南以西”来标识方位,文理不通。故原文应为“略巴、黔中以西”。至于原文应是“楚威王”还是“楚庄王”,“略巴、黔中以西”推断,。这就是说,,、《汉书》是相同的。
《史记》、《汉书》、《汉纪》记载庄蹻沿江西征至滇池,后来因“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便在云南称王。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到至今未被学者深究的楚国“巴郡”的存在。
《汉纪》比《史记》、《汉书》略有改动,就是改“王滇”为“王靡漠”,这不要紧,因为滇为靡漠之属。但《汉纪》未改“秦夺楚巴、黔中郡”,应是对史实的尊重。以后,东晋的常璩的《华阳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改动就大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椓牂柯系舡于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
④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后汉书・南蛮西
的估计是正确的。为了应对局势变化,在已有“巴、黔中”之地的基础上,做出了派遣军队深入西南地区,拓展楚国疆域,以增强实力的战略决定。
如前所述,楚将军庄蹻率领大军从楚国本部西征至滇,是沿长江而上的,途径楚国的巴郡,然后由巴郡的西境,可能选择了后来秦将司马错
伐楚时也选择了的一条通道———巴涪水(今赤水河),而南折入云贵高原。《史记》“略巴、黔中以西”,方位上没有错,因为《战国策》、《史记》也说“秦西有巴蜀”,此“西”可以通指西南。
有人说司马迁不了解古滇国的情况,故其记载矛盾、错误,此论缺乏依据。司马迁曾经“奉
⑦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对滇国
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滇王降服以后,有关滇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必然更多地为汉朝中央政府所掌握。司马迁是朝廷的史官,自然会了解更多的滇国的历史情况,并记入史书之中。
《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反倒是诸家之说
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汉]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光绪丙子岭南述古堂刊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47《汉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9页。
④《太平御览》卷771《舟部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420页。
⑤《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⑥《史记》卷69《苏秦列传》。⑦《汉书》卷62《司马迁传》。
①[汉]
南夷列传》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
⑤
名为牂柯。”这两部史籍改动多处,其中《华
阳国志》把“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改为“秦夺楚黔中地”,就将“巴郡”省掉了,几乎将楚置巴郡的事实湮灭了。
庄蹻西征而王滇,是西南古史中的一件大事,但至今仍聚讼纷纭。古往今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史记》的记载有错误,进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订正,或改时代,或改将军名字、或改远征路线、地方。本文非专论“庄蹻王滇”之事,但因史籍对此事的记载直接关联本文论题,故不・106・
改来改去,问题越多。按战国时的文献记载,楚国有一个善于用兵的庄蹻,另外在楚怀王、顷襄王之际又有一个“为盗”的庄蹻。后人或认为这两个庄蹻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并进而指出司马迁说楚威王时庄蹻入滇,在时间和人名上都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后人对《史记》记载的怀疑,突出表现在所谓的时间差别这个问题上。《华阳国志》、《后汉书》将庄蹻西征的时间从楚威王时改为楚顷襄王时,就是这种怀疑的结果。唐代杜佑的质疑影响更大:“按:《史记》及《汉书》皆云:楚威王时使庄蹻略巴黔以西,至滇池。欲归,会秦夺楚巴、黔中郡,因以其众王滇。余岁,秦灭之。又按:楚自威王后,年,,,取巫、顷襄王时,庄豪王滇,)也。[若]庄蹻自威王时将兵略地,属秦陷巫、黔中郡,道塞不还,凡经五十二年,岂得如此淹久。或恐《史记》谬
①误,班生因习便书。范晔所记详考,为正。”至今,许多学者也以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
③
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按《华阳国志》记载,有二事与“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有关。一是秦灭阆中之巴后,张仪“城江州”,曾经属楚的江州一带被秦国夺去;二是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浮江”从“巴涪水”(今川黔间之赤水河)南取楚商於之地。但是,后世学者多把《华阳国志》所记司马错“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之事,与《史记・谈。《史记・(年),因蜀攻楚黔
④
28年。任乃强先生指出,司
⑤马错两次用兵黔中,“不可混为一事”,可谓慧
眼识金。由此,可以推断《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正是秦灭巴以后不久的事。庄蹻王滇与后来的秦夺楚之巴郡、黔中郡,在时间上相去不远,并无矛盾难解之处。可惜,连常璩自己也失察了,他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以秦最终夺取黔中的时间为基准,将庄蹻远征由楚威王时改为楚顷襄王时;又以楚襄王时秦国已控制巴地多年,庄蹻不可能“循江”略地,于是就改为“溯沅水”,“伐夜郎”;又以巴地已为秦控制,不存在夺取的问题,于是就改为“秦夺楚黔中地”,阻断庄蹻归路。这样,“巴地”、“巴郡”之类的关键词就没有了。
总之,对《史记》、《汉书》的记载决不能轻易否定。《史记》、《汉书》和《汉纪》记载的“楚巴郡”,是真实的。
或有学者会问,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时,并未提到楚有巴郡,该如何解释?这则资料出自《战国策・楚策》,《史记》亦采用,请先看原文:苏秦为赵合从,“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
①《通典》卷
前329)在位的时间与秦夺楚巴、黔中(公元前280———公元前277)的时间相差60年左右,作
为《史记》记载错误的证据。
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误会。先秦文献如《荀子》、《商君书》等记载楚怀王、楚襄王之间庄蹻的事迹,司马迁岂能不知?以司马迁的学识,不至于把楚威王时期“善用兵”的庄蹻与后来“为盗”的庄蹻相混淆。再者,关于时间问题,如果在行文中出现相隔60年左右的矛盾,司马迁岂能视而不见?真实的情况是,《史记》记载的“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不是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77年之间的秦攻取楚巴、黔中
之事,而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仪城江州。司马错自
②
巴涪水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
187《边防三》。
1《巴志》。3《蜀志》。
(上海)上海古籍
志》载:“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周赧王……七年,封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
②《华阳国志》卷③《华阳国志》卷④《史记》卷
5《秦本纪》。
⑤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107・
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故愿大王早孰计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今主君欲一天下,收
①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对这段
⑤
州之地。”至于楚国巴郡废于何时,无明文记载。初步推定,是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
年)。这一年秦军夺取江州,张仪“城江州”,楚的巴郡当废于此时。公元前311年,秦与楚议和,据《史记》记载,“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后张仪至楚,对楚怀王说:“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
⑥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
文字要批判地看待。纵横家的言语在于造势,所述之事并不一定缜密。如汉中郡与巫郡相比,更远在楚的西北,苏秦未说汉中郡,难道楚国当时就没有汉中郡?又如苏秦说“大王不从亲,起两军:一军出武关,,未有巴蜀,,王说“,之心”,、蜀并不属楚②。这也是缺乏斟酌之论,楚威王说的是整个西边的形势,并未区分巴、蜀、汉中的归属问题。
那么,楚国巴郡置于何时?置于何地?张正明先生认为:“《史记・秦本纪》概略地介绍秦孝公初年的国际形势,其文曰:‘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盟会,夷狄遇之。’汉中、巴、黔中都是郡名,它们从北到南,构成楚国的西部边疆。”张先生的见解很有启发意义,楚国设置巴郡,当与设置汉中、黔中郡同时。从《史记》前文“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行文推断,《史记》言“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既有表示地域的意义,同时也有表示政区的意义。具体说来,巴郡设置于公元前361年前楚国占领巴国该地的同时。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看,至少在楚威王至秦灭巴时(或更晚一点时间),楚还是有巴郡的,由此可以肯定楚置巴郡的时间比秦置巴郡的时间要早③。楚国巴郡的治所,应当是在江州。这里是巴国建都最久的地方,具备置郡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史记》言“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正义》释
④
曰:“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也。”
299年,,要挟,:“秦因留楚王,
⑦
。”从《史记》的记载看,
,否则秦国先提出交换、后要求割占的就应包括巴郡在内。楚国巴郡管辖的地域范围,可以参照巫郡、黔中郡之地域而定。据学者研究,长江以南乌江中下游属于楚黔中郡⑧,忠县以东属于楚巫郡⑨,大巴山以北属于楚汉中郡,则楚巴郡的地域应包括今忠县以西、泸州以东的长江沿线,以合川为中心的涪江下游、嘉陵
①《史记》卷②白九江:
69《苏秦列传》。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巴,即春秋巴子之国,汉为巴郡,属益州,唐为巴、渝、渠、果诸・108・
《巴、楚关系的探讨》,《重庆历史与文化》,2005年第1期,第9-17页。
③按《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置巴郡在公元前314年。有学者考证,秦置巴郡晚在公元前285年秦置蜀郡之后。关于这一问题,参阅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73-378页。
④《史记》卷5《秦本纪》。⑤《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显王七年。⑥《史记》卷70《张仪列传》。⑦《史记》卷40《楚世家》。⑧关于古黔中地望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定在今渝、湘、鄂、黔邻近的乌江流域、酉水流域和沅江上游这一范围之内。关于这一问题,参见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20页;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9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谭其骧《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8-359页;郭仁成、戴亚东《楚黔中腹地在酉水流域》,《求索》,1987年第1期;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⑨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江下游以及渠江流域。如前所述,这些地方都是楚国的占领区。其时,仅嘉陵江中游一带属巴国。
从公元前314年张仪“城江州”,到公元前308年司马错第一次攻黔中,楚国巴、黔中郡的
但是楚国仍未罢休,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
②
以为郡,距秦”。不过楚国在西线大势已去,
秦国最终牢固地控制了巴、巫、黔中地区。楚顷襄王时期,当楚国势力完全退出巴地之前,除黔中、巫郡外,在巴地是否还有郡的建置,已不可考。
战国中期,楚国曾经设置巴、黔中、巫郡,分别管理巴国占领区,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楚,它们之间是?,留待以后①《史记》卷5《秦本纪》。②《史记》卷40《楚世家》。
部分地区被秦国占有。到楚顷襄王初期,楚国曾夺回了巴和黔中的部分地区。前面所引文献记载:“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賨,宗,芈性,子宗也。顷王四年,居执宗子,遂围巢。”不仅说明楚顷襄王夺回了今重庆合川一带,而且还说明楚国仍然控制着渠江流域。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第二次“攻楚黔中,拔之”。以后,,(策・277
①年,,。
StudyontheBa2CountyEstablishinginChuState
YangGuanghua
(InstituteofHistoricalGeography,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InthemiddleoftheWarringstatesperiod,BesidestheupperreachesofJialingRiversuchasLangzhongwhichhadbeenstillholdbyBaState,mostoftheareasincludingthelowerrea2chesofFujiang,theQujiangRiverbasin,theeasternChangjiangRiverbasinofLuzhou,theWujiangRiverbasin.Intheseoccupiedareas,ChuStateadoptedvariousmeasures,forinstance,ennobledtheBapeople’header,let“Jian”supervisetheseareas,letthenobilitiesoftheChuStatetaketheplaceofthelocalheader.Besidesofthesemeasures,ChuStatehadsetthecountyasthehighestmilitaryandexecutiveorganizationintheselocalareas.Besides,ChuStatenotonlysetQiangzhongCounty,WuCounty,butalsosetBaCountyinordertomanagetheothervastareas.ItwasmuchmoreearierthanQinDynastywhichstartedtosettheBaCounty.
Keywords:ChuState;BaState;BaCounty
・109・
第22卷第4辑 2007年10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ol.22,No.4Oct.,2007
楚国设置巴郡考
杨光华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
[提 要]战国中期,,包括涪江下游、渠江
流域、泸州以东的长江流域,如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设置郡,作为地方最高军政单位。就行政区划而言,除将占领地区的东、、,楚国还设立巴郡管理其余广大占领地区。楚国设置巴郡,早于秦国设置巴郡。
[关键词]楚国 巴国 巴郡
[中图分类号]K92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205(2007)[1**********][收稿日期]2006211228
[基金项目]2006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杨光华(1962-),男,四川三台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西南区域历史地理。
《华阳国志》记述,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从公
①元前361年以前“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巴郡与巫郡是各自独立的。
到公元前280年至277年间秦国将楚国势力逐出巴地,楚国长期占有原巴国大部分地区(其间有秦国介入)。但是,楚国究竟占有巴国哪些地区?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楚国采取何种方式管理占领的巴地?已有学者提出,楚国仍封巴人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②,或封王族到巴地,取代原方国部族首领③,或将占领区分别划归黔中、巫郡管辖④。但这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现代历史地理著述中,论战国时期楚国设立的郡,以前一般认为有宛、汉中、新城、江东、黔中、巫等郡⑤。也有学者提出巫郡原为巴郡,后来改称巫郡⑥。湖南里耶秦简出土后,有研究者提出战国时期楚国还设立了洞庭郡⑦。可是,极少有人深究楚国在原巴国腹心地区置郡的问题。楚国占领巴国大部分地区后,除一部分地区划归黔中、巫郡管辖外,还曾设立巴郡管理大片占领区,而・100・
①《史记》卷5《秦本纪》。
②高至喜:《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
1980年第10期,第50-59页。
③周集云:《巴族史探微》,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④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⑤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6页;周振鹤:《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⑥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5页。
⑦周宏伟:《传世文献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83-84页;赵炳清:《秦代无长沙、黔中二郡略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4辑,第66-69页。
地区”。孙华认为,公元前377年以后,楚国受
一 楚国占领巴地
讨论楚国在原巴国占领区置郡的问题,不能不先讨论一下楚国的西部疆域问题。
在比较早的时候,徐中舒先生提出,“在楚国不断强大和扩展的过程中,巴地部分不断的为楚所侵蚀,蜀地南部边疆长期的为楚所‘包围’”,“楚国西境已达蜀郡西部金沙江流域”,“因此,得在此设官置吏管理黄金的开采”;“西面可达滇池地区”;秦国夺取巴、蜀、汉中、黔中和巫郡等地,“均系自楚国夺取”极大,后来不少学者承受此说,,俊明先生认为,,;何光岳先生认为,战国中期楚国疆域“西北到陕西秦岭以南;西抵四川铜梁、荣经及云南楚雄;西南到广西桂江流域”。魏昌先生则把楚国的疆域说得更大,认为“楚宣、威王直至楚怀王时,巴蜀及汉中、
④
黔中地区,实为楚国所占有”。另一方面,张
③
②
①
巴国之请,出兵救巴,趁机占据了江州、垫江、平都这些地方,阆中之巴所有的区域在嘉陵江和渠江之间。周集云认为,渠江流域的賨人为楚国芈姓之宗裔,系楚之封国。段渝认为,战国中叶以后,位于长江干流云阳地区和位于嘉陵江以东渠江流域的巴地,均为楚所占,成为楚国西境。而赵炳清认为,战国中期“楚人控制清江流域后,、忠县一带的
⑥
。
,,,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关于占领巴地的问题,大家对楚占领川江以南的黔中,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楚国是否占有江州及其以东、以西的长江干流和渠江流域。查考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
①徐中舒:《论巴蜀文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正明先生认为,“威王后期楚国的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巴蜀就在楚国的西面,可是楚人一向对巴蜀不感兴趣……长江北岸,过了巴东,再往西去,至今不曾发现楚墓;长江南岸,
⑤
过了宜都,再往西去,楚墓也影踪全无”。
认为楚国占领巴地的学者,意见也有不同。如蒙文通认为,楚国夺取了江南的巴黔中(长寿以东、大江之南原来是巴的黔中之地),巴到灭亡之时犹有江州(今重庆市)。田敏认为,楚国占领地不包括江州及其以东地区,只占领了乌江流域即“巴黔中”。任乃强说:“秦伐蜀时,西南形势:江州以上今渝、合、川北、内、泸地区为巴国;枳以下,巴东地区已属楚……。”何浩认为,“除江州及其以西、阆中及其以北地区外,巴国东南部地区皆属楚人的势力范围”。邓少琴、董其祥认为,楚威王时,楚夺取了江州(今重庆),并侵入铜梁山以北的合川,在合川一带“封庶子”为铜梁侯。刘蓬春认为,“从楚威王到楚襄王初期,楚国至少控制着今合川、铜梁以东
社,1981年,第213-216页。
②朱俊明:《楚向古云贵开疆史迹钩沉》,张正明主编:《楚史论丛初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③何光岳:《楚国灭国与移民》,湖南省楚究史研会主编:《楚史与楚文化研究》,(长沙)《求索》杂志社,1987年,第65页。
④魏昌:《楚国史》,(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第266页。
⑤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0、304—305页。
⑥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20页。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83-89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页。何浩:《周初的监国制与战国时的楚监巴》,《历史知识》,1989年第6期,第33-34页。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23页。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8-369页。周集云:《巴族史探微》,(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2-19页。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101・
可以看出在战国中期巴国除保有嘉陵江上游阆中一带外,其大部分国土均被楚国占领,包括涪江下游、渠江流域、泸州以东的长江流域、乌江流域。学者之间见解不同,乃是因为对《史记》和其它有关文献的记载,或理解错误,或怀疑过甚所致。
古代文献中,反映战国中期楚国出兵巴地或占领巴地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史记・秦本纪》记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①黔中。”
域,就是后来“巴郡、黔中郡”范围之内的地方。在对巴国的地理区划已无从知晓,因而无法按巴国的地理区划来说明楚国占领地区的情况下,司马迁只能借用后来比较明确的地理区划来追述历史空间,虽然界线不清楚,但主要范围是明确的。这种表述历史地理空间的方法,后来《华阳国志》也在使用,如说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就是,其东、西、,而“南极黔(亦称巴涪水,。这样理解“楚自汉黔中”,还有其它佐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我们将“略巴黔中以西”和“秦击夺楚巴黔中郡”联系起来,可知“巴黔中”应读为“巴、黔中”。蒙文通先生曾经解释说,“巴黔中”后为楚有,“楚黔中”后又为秦所夺,就称之为“楚巴
⑨
黔中”,这是不对的。从地名学的角度来讲,
《史记・:,。”
③
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
②
:“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十道志》记载:“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
④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
⑤
《淮南子・兵略训》云:“昔者,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
⑥
以“楚巴黔中”为专名,不管怎么讲都是不通的。
所以,“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正确的解释是楚国占有了后来属于汉中、巴、黔中郡的地方。这样,可以断定巴国东部大部分地区被楚国占有。《史记》是在记述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天下形势时,提到“楚自汉中,南有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⑦
上述史料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史记》所记“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有学者认为“巴黔中”是巴国的黔中,不应句读为“巴、黔中”。也有学者认为“巴黔中”应标点为“巴、黔中”。后者是正确的。但是,这样标点断句的根据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巴、黔中”?至今人们还没有正确的解释,以至于将“巴、黔中”标点断开后,又觉得将“巴”或“巴国”与“黔中”并列有所不妥。
其实,《史记》所要表达的意思,既非“巴国”与“黔中”,也非“巴国的黔中”。司马迁在追述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叙述的方便,是以后来巴郡、黔中郡所辖区域作为参照,来说明楚国所占地区的。按司马迁的意思,楚国占领的地・102・
巴、黔中”的,实际上“楚自汉中,南有巴、黔
①《史记》卷②《史记》卷
5《秦本纪》。116《西南夷列传》。
159《合州》。
171《州郡部一七・辰州》,
(北
③《舆地纪胜》卷④《太平御览》卷
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835页。
⑤《史记》卷69《苏秦列传》。
⑥[汉]刘安著,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卷15《兵略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8页。
⑦《华阳国志》卷1《巴志》。⑧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⑨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中”当在公元前361年之前。对于楚国向巴、黔中扩张之事,孙华先生的解释最合情理。《史记・楚世家》载:“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
①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华阳国志・巴志》
述的呢?现举例说明之。蒙文通认为,《常志》说张仪“取巴,执王以归,……仪城江州”,可见巴到灭亡之时犹有江州,自然楚不得有渝州之地。田敏认为:“据《华阳国志・巴志》,前316年秦灭巴蜀,随即‘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在可考的25县中,属巴郡的有阆中、江州、垫江、枳、朐忍、鱼复、宕渠等县,及今四川阆中,重庆、合川、涪陵、云阳、奉节、渠县等地。,都在江州及其以东地区并‘城江州’,,江州及其以东,前361年‘楚南
⑥
。”这
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有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这两处记载的内容是有联系的。巴国有乱,楚王救巴,“这次事件当与蜀伐巴有关”。楚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是“蜀人趁巴国衰弱伐巴至楚”。后“楚国受巴国之请,出兵救巴,趁机占据了巴国
②
长江沿岸的大片国土”。根据记载,战国中期③“巴、蜀世战争”。蜀国曾经一度控制巴国,这
应当与“蜀伐楚”之事有关,兹方”,,伐楚。:氏。蜀,王见廪君兵强,结好
④饮宴,以税氏五千人遗巴蜀廪君。”这就是蜀
样的论证实在欠妥。张仪“城江州”,只能说明秦国占领了江州,而不能说明以前江州一带的归属问题。列举秦灭巴蜀以后所置巴郡的辖县,既不足以证明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全部仍归阆中之巴国所有,又不足以证明秦灭巴国之后这些地方全部立即都由巴郡管辖。道理很简单,阆中之巴控制的区域已经很小,秦之巴郡的管辖区域是在夺取楚国控制的地方以后逐步扩展起来的。
秦国灭巴以前,江州附近是被楚国控制了的。后来,秦国灭阆中之巴不久,出兵攻取了江州乃至黔中部分地区。可是秦国在这一带并未一下子就站稳脚跟。如前引《益部耆旧传》载:“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楚襄王封铜梁侯于濮江之南,表明当时今重庆及其以北的涪江下游、渠江下游合川一带又为楚所有⑦。
那么,渠江中上游地区又如何呢?今四川渠
①《史记》卷
王扩张至巴地的折射反映。后因楚国出兵救巴,蜀军只得退出巴地。《华阳国志》说后来楚国索取城池,巴将军蔓子自刎以谢,保住了城池。但这只是暂时的,不久,楚国就控制了原属巴国而又与伐楚的蜀王有交情的廪君“巴”所居的清江流域,这就是《十道志》所载的“故老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并且,楚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川东地区,这便是公元前361年以前的“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表明楚国占有了巴国的大片地方,包括江州附近。《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
⑤关及沔关。”阳关,在今长寿县东南的长江黄
草峡之北,这是巴国为抵御楚国的进逼,在其都城江州以东设立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阳关失守,巴国向西北迁都,江州为楚所有。后来,《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为什么说“略巴、黔中以西”,而不说“略巴、黔中”?只有一种解释可信,那就是巴、黔中大部分地区在此以前已为楚所有。《史记》的记载表明,在楚威王时,不仅江州附近,就连江州西南的云贵大部分地区也成为了楚国的疆域范围。
认为楚国始终没有占有江州的学者是如何论
40《楚世家》。
(北京)科学出版
②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
社,2000年,第368页。
③《华阳国志》卷1《巴志》。④《通志》卷29《氏族略第五》。⑤《华阳国志》卷1《巴志》。⑥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第83-89页。
⑦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邓少琴:《巴蜀史稿》,(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6年,第75页。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9页。
・103・
县一带,为賨人(汉代称板楯蛮)故居,曾属于巴国这个“联盟”。《华阳国志・巴志》言:“宕渠郡……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
①卢城。”据周集云先生考订,賨人为楚国芈姓
很少。
二 楚国设置巴郡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楚国曾经占有巴国大部分地区长达数十年之久。对占领区,楚国采取什么方式治理呢?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楚国在占领地区封巴人的首领为王侯,派“监”监管,实行以巴治巴的羁縻政策⑧。
,,如賨国。此说前。
第三种意见,认为楚国所占巴国地区分属于巫郡、黔中郡管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注意到楚国
之宗裔,吴起变法时,“废公族疏远者”,“令贵
②人往实广虚之地”,楚之宗人遂封在渠江③。此
说有一定根据。《路史》云:“賨,宗,芈性,子宗也。顷王四年,居执宗子,遂围巢。……《中
④兴书》云廪君后,非。”《蜀水经》说:“渠县,
故賨国也,芈姓,子爵,亦作宗。顷王四年,执
⑤宗子、围巢,即此。”需要说明的是,芈姓宗
子出现于渠江流域,不会早到楚悼王时期,当与公元前361年以前“、中”有关系,,,际,该“,已不能知晓,但楚顷襄王为加强对该地的控制,以与秦对抗,而“执宗子”却是可以理解的。由此看来,渠江流域在楚顷襄王初期还处于楚国控制之下。楚人在该地的影响很深,所以时至晚唐诗人还有称渠江为“楚城”、“故楚”的,如崔涂的《春日独游冲相寺》诗,有“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之句;郑谷的《渠江旅思》诗,有“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之语。
根据《史记》的记载,楚国的西疆,已经扩展到汉中、川东、川南、云贵的大片地区,形成对巴、蜀的包围之势。这正与《淮南子・兵略训》所云“昔者楚人地……西包巴蜀”的形势吻合。就巴地而言,江州以东为楚所占有,尚有文献和考古材料可以证明。《华阳国志・巴志》说:“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
⑥重。”“其人半楚”表明楚国占有川东地区后,
置郡管理巴地的问题。刘蓬春认为:“从楚威王到楚襄王初期,楚国至少控制着今合川、铜梁以东地区。……楚国未在这些新占领地设置新郡,而是把它们分别划给巫郡和黔中郡。划入巫郡的地区不大,大体限于三峡地区;包括今重庆合川、泸州等地在内的广大川东地区则划入黔中
⑨
郡。”赵炳清认为,楚的巫郡置于楚肃王时,
“巫郡的西界可划到忠县。其南缘当到湖北清江流域。……东境当到三峡出口处的夷陵(今宜昌
①《华阳国志》卷②《史记》卷
1《巴志》。
65《孙子吴起列传》。《吕氏春秋》卷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
21《贵卒》。
③周集云:《巴族史探微》,
楚人对巴人影响之深。最近十多年在三峡地区西部发掘出土的具有楚文化特点的墓葬、器物等,证明战国中期以后三峡地区西部有大量楚国移民活动。目前所见最西的楚墓群在忠县县城附近(崖脚遗址)
⑦
,而在忠县以西的长江峡谷地区暂
时没有发掘出土具有楚文化特点的墓葬和器物。合理的解释是楚国对忠县以东的控制比较早而且比较稳固,移民定居比较多一些,而往西去,楚与巴的斗争和后来楚与秦的斗争比较激烈,除军事人员外,楚国一般平民定居的很少,故遗存也・104・
院出版社,1986年,第122-125页。
④[宋]罗泌:《路史》卷26《国名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清]李元:《蜀水经》卷14《渠水》,(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
⑥《华阳国志》卷1《巴志》。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年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⑧高至喜:《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1980年第10期,第50-59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第371页。何浩:《周初的监国制与战国时的楚监巴》,《历史知识》,1989年第6期,第33-34页。
⑨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4-29页。
市东),北与楚汉中郡相接。今重庆乌江中下游
①
地区则归楚黔中郡治理”。二位学者所言巫郡
的。最初,楚国在三峡地区设置了巫郡。“自汉中,南有巴、黔中”之后,出于军事防御或进攻的需要,在汉中和川江以南的黔中,设置了汉中郡和黔中郡,管理当地。对于楚置汉中、黔中、巫郡,学者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异议。汉中、黔中已经置郡,而在川东广大地区不置郡,确实不能理解。须知虽然楚国占领了巴国大片地方,但巴国并未彻底灭亡,还保有川北阆中一带。另外,西边还有比较强大的蜀国要,。
,,这有史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的记载与《史记》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汉纪》的记载,传世版本中文字略有不同。《四部丛刊》本(影印明代黄姬水刻本)之文曰:“初,楚庄王使将军庄蹻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蹻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既克定之,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
⑤
通。蹻因以其众王靡漠,变服,从其俗。”《龙
管辖范围西至三峡地区西端,这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他们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问题。刘文说包括今重庆合川、泸州等地在内的广大川东地区都划归黔中郡,这就把黔中郡的辖区放大了。在军事斗争激烈的情况下,治地在湘西的黔中郡如何应付遥远的川东局势?赵文的观点是建立在楚之西境只到忠县的基础上的,回避了楚国占领区包括重庆以西和渠江流域的事实。
事实上,楚国占领巴国腹心地区后,曾设置巴郡管理占领区。
关于楚设巴郡的问题,分抄录于后:——,蜀伐楚,取兹方,……扞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雄踞三峡西口。”“汉中、巴、黔中都是郡名,它们从北到南,构成楚国的西部边疆。”“楚人一向对巴蜀不感兴趣……楚人设巴郡,筑扞关,只是求其无后顾之忧而已。”“秦昭襄王把楚怀王软禁起来,胁迫他把巫郡和黔中郡奉送给秦国。巫郡北接已为秦人所夺的汉中郡,南连仍为楚人所有的黔中郡,原名巴郡,在秦人取巴地之后才改称巫郡的。”在此之前,张先生曾提出,楚置巫郡,应当与肃王筑扞关同时或者稍晚。结合张先生有关楚国西部边疆的论述,归纳起来,张先生的观点是,在楚肃王筑扞关的同时或者稍晚,楚置巴郡,巴郡是楚国的西部边疆,巴郡的西境距离三峡西口不远,秦取巴地后,巴郡改称巫郡。张先生的观点不能使人欣然接受,一是在论著中只见观点,而不见论证。清人顾观光曾将“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径改为“南有巫、黔中”,已被评为“毫无根
④
据”,莫非张先生是受顾氏的启示?二是既然
③
②
溪精舍丛书》本(以康熙襄平蒋国祥本为底本)之文与《四部丛刊》本同。但《四库全书》本(安徽巡抚采进本)之文曰:“初,楚威王使将军
①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
主张楚国没有深入巴国占领其大片国土,那么将在巫山地区设立的巫郡说成巴郡,岂不是有点名不副实?三是如果说巴郡是在秦取巴地之后才改称为巫郡的,那么如何解释此前的楚威王时代已有“巫郡”的事实?
实际上,楚国占领巴地后设立的巴郡,与巫郡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先后异名的关系。
楚国设立巴郡,从当时的形势看是很有必要
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
页。
②张正明:《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6、305、315页。
③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④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⑤[汉]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四部丛刊本。
・105・
①
庄蹻循江略巴、黔中以西……。”光绪二年述
得不讨论这个问题。
从战国中期楚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能够发动这样大规模的远征,以吴起变法以后至楚威王这段时期条件最好。楚威王能够东败越国,也有实力经略巴、黔中以西。并且,楚威王组织这次大规模的远征,有明确的动机。《战国策》和《史记》记载,苏秦为赵合从,曾向楚威王大肆渲染秦国的威胁,提出“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一军出武关,,则鄢、……故愿大王早,
⑥
。楚威王对西边形势
古堂刊本之文曰:“初,楚威王使将军庄蹻循江
②
略地黔中南以西……。”几种版本之差异都在
首句,即是“楚威王”还是“楚庄王”,是“略巴、黔中以西”还是“略地黔中南以西”。按:《汉纪》“自天圣中已无善本,明黄姬水所刊亦间
③有舛讹”。此处的“使将军庄蹻循江略地黔中
南以西”,读起来不顺。其“地”字当为“巴”字之误;其“南”字当为衍文,因为“黔中”是地名,用“黔中”“南以西”来标识方位,文理不通。故原文应为“略巴、黔中以西”。至于原文应是“楚威王”还是“楚庄王”,“略巴、黔中以西”推断,。这就是说,,、《汉书》是相同的。
《史记》、《汉书》、《汉纪》记载庄蹻沿江西征至滇池,后来因“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便在云南称王。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到至今未被学者深究的楚国“巴郡”的存在。
《汉纪》比《史记》、《汉书》略有改动,就是改“王滇”为“王靡漠”,这不要紧,因为滇为靡漠之属。但《汉纪》未改“秦夺楚巴、黔中郡”,应是对史实的尊重。以后,东晋的常璩的《华阳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改动就大了。《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蹻泝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椓牂柯系舡于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
④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后汉书・南蛮西
的估计是正确的。为了应对局势变化,在已有“巴、黔中”之地的基础上,做出了派遣军队深入西南地区,拓展楚国疆域,以增强实力的战略决定。
如前所述,楚将军庄蹻率领大军从楚国本部西征至滇,是沿长江而上的,途径楚国的巴郡,然后由巴郡的西境,可能选择了后来秦将司马错
伐楚时也选择了的一条通道———巴涪水(今赤水河),而南折入云贵高原。《史记》“略巴、黔中以西”,方位上没有错,因为《战国策》、《史记》也说“秦西有巴蜀”,此“西”可以通指西南。
有人说司马迁不了解古滇国的情况,故其记载矛盾、错误,此论缺乏依据。司马迁曾经“奉
⑦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对滇国
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滇王降服以后,有关滇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必然更多地为汉朝中央政府所掌握。司马迁是朝廷的史官,自然会了解更多的滇国的历史情况,并记入史书之中。
《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反倒是诸家之说
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汉]荀悦:《前汉纪》卷11,元光五年,光绪丙子岭南述古堂刊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47《汉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19页。
④《太平御览》卷771《舟部四》,(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420页。
⑤《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⑥《史记》卷69《苏秦列传》。⑦《汉书》卷62《司马迁传》。
①[汉]
南夷列传》载:“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
⑤
名为牂柯。”这两部史籍改动多处,其中《华
阳国志》把“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改为“秦夺楚黔中地”,就将“巴郡”省掉了,几乎将楚置巴郡的事实湮灭了。
庄蹻西征而王滇,是西南古史中的一件大事,但至今仍聚讼纷纭。古往今来,大多数学者认为《史记》的记载有错误,进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订正,或改时代,或改将军名字、或改远征路线、地方。本文非专论“庄蹻王滇”之事,但因史籍对此事的记载直接关联本文论题,故不・106・
改来改去,问题越多。按战国时的文献记载,楚国有一个善于用兵的庄蹻,另外在楚怀王、顷襄王之际又有一个“为盗”的庄蹻。后人或认为这两个庄蹻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并进而指出司马迁说楚威王时庄蹻入滇,在时间和人名上都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后人对《史记》记载的怀疑,突出表现在所谓的时间差别这个问题上。《华阳国志》、《后汉书》将庄蹻西征的时间从楚威王时改为楚顷襄王时,就是这种怀疑的结果。唐代杜佑的质疑影响更大:“按:《史记》及《汉书》皆云:楚威王时使庄蹻略巴黔以西,至滇池。欲归,会秦夺楚巴、黔中郡,因以其众王滇。余岁,秦灭之。又按:楚自威王后,年,,,取巫、顷襄王时,庄豪王滇,)也。[若]庄蹻自威王时将兵略地,属秦陷巫、黔中郡,道塞不还,凡经五十二年,岂得如此淹久。或恐《史记》谬
①误,班生因习便书。范晔所记详考,为正。”至今,许多学者也以楚威王(公元前339-公元
③
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
按《华阳国志》记载,有二事与“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有关。一是秦灭阆中之巴后,张仪“城江州”,曾经属楚的江州一带被秦国夺去;二是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将司马错“浮江”从“巴涪水”(今川黔间之赤水河)南取楚商於之地。但是,后世学者多把《华阳国志》所记司马错“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之事,与《史记・谈。《史记・(年),因蜀攻楚黔
④
28年。任乃强先生指出,司
⑤马错两次用兵黔中,“不可混为一事”,可谓慧
眼识金。由此,可以推断《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说“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正是秦灭巴以后不久的事。庄蹻王滇与后来的秦夺楚之巴郡、黔中郡,在时间上相去不远,并无矛盾难解之处。可惜,连常璩自己也失察了,他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以秦最终夺取黔中的时间为基准,将庄蹻远征由楚威王时改为楚顷襄王时;又以楚襄王时秦国已控制巴地多年,庄蹻不可能“循江”略地,于是就改为“溯沅水”,“伐夜郎”;又以巴地已为秦控制,不存在夺取的问题,于是就改为“秦夺楚黔中地”,阻断庄蹻归路。这样,“巴地”、“巴郡”之类的关键词就没有了。
总之,对《史记》、《汉书》的记载决不能轻易否定。《史记》、《汉书》和《汉纪》记载的“楚巴郡”,是真实的。
或有学者会问,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时,并未提到楚有巴郡,该如何解释?这则资料出自《战国策・楚策》,《史记》亦采用,请先看原文:苏秦为赵合从,“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
①《通典》卷
前329)在位的时间与秦夺楚巴、黔中(公元前280———公元前277)的时间相差60年左右,作
为《史记》记载错误的证据。
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的误会。先秦文献如《荀子》、《商君书》等记载楚怀王、楚襄王之间庄蹻的事迹,司马迁岂能不知?以司马迁的学识,不至于把楚威王时期“善用兵”的庄蹻与后来“为盗”的庄蹻相混淆。再者,关于时间问题,如果在行文中出现相隔60年左右的矛盾,司马迁岂能视而不见?真实的情况是,《史记》记载的“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不是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77年之间的秦攻取楚巴、黔中
之事,而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仪城江州。司马错自
②
巴涪水取楚商於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
187《边防三》。
1《巴志》。3《蜀志》。
(上海)上海古籍
志》载:“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周赧王……七年,封子恽为蜀侯。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
②《华阳国志》卷③《华阳国志》卷④《史记》卷
5《秦本纪》。
⑤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107・
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故愿大王早孰计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今主君欲一天下,收
①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对这段
⑤
州之地。”至于楚国巴郡废于何时,无明文记载。初步推定,是在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
年)。这一年秦军夺取江州,张仪“城江州”,楚的巴郡当废于此时。公元前311年,秦与楚议和,据《史记》记载,“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后张仪至楚,对楚怀王说:“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
⑥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
文字要批判地看待。纵横家的言语在于造势,所述之事并不一定缜密。如汉中郡与巫郡相比,更远在楚的西北,苏秦未说汉中郡,难道楚国当时就没有汉中郡?又如苏秦说“大王不从亲,起两军:一军出武关,,未有巴蜀,,王说“,之心”,、蜀并不属楚②。这也是缺乏斟酌之论,楚威王说的是整个西边的形势,并未区分巴、蜀、汉中的归属问题。
那么,楚国巴郡置于何时?置于何地?张正明先生认为:“《史记・秦本纪》概略地介绍秦孝公初年的国际形势,其文曰:‘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盟会,夷狄遇之。’汉中、巴、黔中都是郡名,它们从北到南,构成楚国的西部边疆。”张先生的见解很有启发意义,楚国设置巴郡,当与设置汉中、黔中郡同时。从《史记》前文“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行文推断,《史记》言“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既有表示地域的意义,同时也有表示政区的意义。具体说来,巴郡设置于公元前361年前楚国占领巴国该地的同时。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看,至少在楚威王至秦灭巴时(或更晚一点时间),楚还是有巴郡的,由此可以肯定楚置巴郡的时间比秦置巴郡的时间要早③。楚国巴郡的治所,应当是在江州。这里是巴国建都最久的地方,具备置郡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史记》言“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正义》释
④
曰:“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也。”
299年,,要挟,:“秦因留楚王,
⑦
。”从《史记》的记载看,
,否则秦国先提出交换、后要求割占的就应包括巴郡在内。楚国巴郡管辖的地域范围,可以参照巫郡、黔中郡之地域而定。据学者研究,长江以南乌江中下游属于楚黔中郡⑧,忠县以东属于楚巫郡⑨,大巴山以北属于楚汉中郡,则楚巴郡的地域应包括今忠县以西、泸州以东的长江沿线,以合川为中心的涪江下游、嘉陵
①《史记》卷②白九江:
69《苏秦列传》。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巴,即春秋巴子之国,汉为巴郡,属益州,唐为巴、渝、渠、果诸・108・
《巴、楚关系的探讨》,《重庆历史与文化》,2005年第1期,第9-17页。
③按《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置巴郡在公元前314年。有学者考证,秦置巴郡晚在公元前285年秦置蜀郡之后。关于这一问题,参阅徐中舒《论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73-378页。
④《史记》卷5《秦本纪》。⑤《资治通鉴》卷2《周纪二》,显王七年。⑥《史记》卷70《张仪列传》。⑦《史记》卷40《楚世家》。⑧关于古黔中地望问题,绝大多数学者认定在今渝、湘、鄂、黔邻近的乌江流域、酉水流域和沅江上游这一范围之内。关于这一问题,参见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20页;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9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页;谭其骧《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1页;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68-359页;郭仁成、戴亚东《楚黔中腹地在酉水流域》,《求索》,1987年第1期;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⑨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7-21页。
江下游以及渠江流域。如前所述,这些地方都是楚国的占领区。其时,仅嘉陵江中游一带属巴国。
从公元前314年张仪“城江州”,到公元前308年司马错第一次攻黔中,楚国巴、黔中郡的
但是楚国仍未罢休,公元前276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余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
②
以为郡,距秦”。不过楚国在西线大势已去,
秦国最终牢固地控制了巴、巫、黔中地区。楚顷襄王时期,当楚国势力完全退出巴地之前,除黔中、巫郡外,在巴地是否还有郡的建置,已不可考。
战国中期,楚国曾经设置巴、黔中、巫郡,分别管理巴国占领区,这是历史事实。但是,楚,它们之间是?,留待以后①《史记》卷5《秦本纪》。②《史记》卷40《楚世家》。
部分地区被秦国占有。到楚顷襄王初期,楚国曾夺回了巴和黔中的部分地区。前面所引文献记载:“昔楚襄王灭巴子,封庶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賨,宗,芈性,子宗也。顷王四年,居执宗子,遂围巢。”不仅说明楚顷襄王夺回了今重庆合川一带,而且还说明楚国仍然控制着渠江流域。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第二次“攻楚黔中,拔之”。以后,,(策・277
①年,,。
StudyontheBa2CountyEstablishinginChuState
YangGuanghua
(InstituteofHistoricalGeography,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InthemiddleoftheWarringstatesperiod,BesidestheupperreachesofJialingRiversuchasLangzhongwhichhadbeenstillholdbyBaState,mostoftheareasincludingthelowerrea2chesofFujiang,theQujiangRiverbasin,theeasternChangjiangRiverbasinofLuzhou,theWujiangRiverbasin.Intheseoccupiedareas,ChuStateadoptedvariousmeasures,forinstance,ennobledtheBapeople’header,let“Jian”supervisetheseareas,letthenobilitiesoftheChuStatetaketheplaceofthelocalheader.Besidesofthesemeasures,ChuStatehadsetthecountyasthehighestmilitaryandexecutiveorganizationintheselocalareas.Besides,ChuStatenotonlysetQiangzhongCounty,WuCounty,butalsosetBaCountyinordertomanagetheothervastareas.ItwasmuchmoreearierthanQinDynastywhichstartedtosettheBaCounty.
Keywords:ChuState;BaState;BaCounty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