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复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答: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答: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答: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韩非子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见历史书)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

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族诛”、“连坐”。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答: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答: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答: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答:“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答: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答: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答;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答;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答:分别是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答: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非选择题复习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 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

答: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答: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答: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韩非子

(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见历史书)

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

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族诛”、“连坐”。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答: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

(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答: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丝绸之路”的美称?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答: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答:“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

(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答: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答: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 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答;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答;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答:分别是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答: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及答案
  • 人教版七年级1复习资料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训练 1.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 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材料三:(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是 ...查看


  •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9月月考质量分析
  •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9月月考质量分析 一. 出题设想 1.出题人: 彭艳梅.欧建勋 2.试题结构:考试内容为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课至第11课共11课内容.全卷满分为40分,共分两大题.其中选择题20题,占20分:材料分析题3 ...查看


  • 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计划 临近期末了,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九年级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本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九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3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 ...查看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做好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本套试卷选择50分,材料问答题5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 ...查看


  •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 第 13 课 秦帝国的兴亡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知道秦兼并六国的情况,完成统一并建 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知识与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反对 ...查看


  • 初二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 计划一:初二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 ...查看


  • 2017年中招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 2017年九年级历史备考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积极备战2017年中考,使历史复习做到有章可循,提高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中考成绩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特拟定该复习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三个班,从目前的成绩看,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