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前提和基础,运输供给总是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运输供给一经形成,便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拥有自身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章在上一章分析运输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运输供给的有关问题,主要包括运输供给的含义、构成及特点,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运输供给结构,运输供给体系和运输布局等问题。
§3-1运输供给概述
一、运输供给的分类与构成
(一)运输供给的分类
(1)运输供给从范围可分为个别供给、局部供给和总供给。
个别供给是指特定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供给。个别供给属于微观经济的范畴。局部供给是指某个地区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运输供给,或者是某种运输方式所能够提供的运输供给。运输总供给是从全社会、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考察的运输供给,它是千千万万个运输生产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运输方式所提供的个别供给和局部供给的总和。
(2)运输供给从地域上还可以分为区域内的运输供给,区域间的运输供给和为客货通过(过境)所提供的运输供给。
(3)运输供给按性质来划分,还可区分为生产性的运输供给和消费性的运输供给。
(二)运输供给的构成
·运输供给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运输基础设施,;另一类是运输设备。 ·进行这种区分是完全必要的
二、运输供给的特点
(-)整体性
运输供给的整体性特征是十分显著的,在运输供给的构成中我们已经说明了运输供给的两部分,即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输设备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无疑是运输供给整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除此之外,运输供给的整体性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运输基础设施的整体性
运输基础设施也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是运输线路,如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水运航道和运输管道,二是设立在这些线路上或者各个线路结点上的车站、机场、港口、泵站等,它们也是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说,它们是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协同施工、相互间配套,共同形成生产能力的。
(二)一定的公共性
运输供给一定的公共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三)外部成本
运输供给者可以在需求量大增、很少增加自身成本或者根本不增加自身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供给量。这似乎是违背了“投入产出”的规律,但这却是运输业独具的特点。
运输供给的外部成本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由于运输供给者在提供运输服务的同时所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等。
(四)时空特定性及其差异性
在运输供给不能满足运输需求,或者在满足运输需求之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则表现出时空差异性的特点。
(五)部分可替代性 三、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
(-)经济因素
1、经济总水平
2、交通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3、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二)政治与军事因素
运输政策是影响运输供给的重要政治因素,它是一个国家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经济政策,运输政策制定需要从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国防等各个方面加以
考虑,因而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运输业的重要领域,如国际航运业,各国政府一般都采用扶植和保护的政策措施,这些扶植和保护的政策措施无疑对运输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技术因素
运输供给的增长,取决于新技术在运输业的推广和应用。
以上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的。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还有运价、运输成本等。如果运价上升,可以刺激运输企业增加供给量,反之则减少供给量;如果构成运输成本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必然影响企业的运输供给能力,反之,成本下降,在运价不变时,可以使运输企业增加其供给量。
运输供给结构它是各种供给方式相互关系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统一。现代运输业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5种供给方式构成的。正确认识这5种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是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保证供给总量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各种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一)各供给方式的评价指标
根据投入产出原则,评价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评价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技术指标。在一般的情况下,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成本最低,其它依次为铁路和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成本最高。
2、能源(燃料)消耗
现代运输业是能源的重要消费者。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能耗中,管道运输、水运为最低,铁路、公路次之,航空为最高。
3、固定资本效率(投入产出比)
运输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在运输业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形成同一运输能力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水路运输和管道固定资本效率最高,其它依次为铁路和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最低。
4、运送速度
考虑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速度指标,必须结合成本、运价等各种因素同§3-2运输供给结构及其体系
时进行,避免片面性。
(二)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
1、船舶的载运量大,航道通过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2、运输成本低。
3、节省能源。
4、投资少,见效快。
水运的主要缺点一是航行速度慢;二是水运的机动性差;三是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三)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铁路运输在世界运输业历史上有长达百年之辉煌,这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铁路的平均运距较长。
2、线路输送能力和通过能力大。
3、运输的通用性,连续性能好。
4、运输速度较快。
5、运输成本较低。
铁路运输的最大缺点一是投资大;其次是建设周期长,第三是占用土地多。第四是短途运输成本高。因此,铁路适合于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只有当货运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时修建铁路才有经济意义。
(四)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机动性强。
2、运输速度快。
3、始建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公路运输的缺点是:单位运输成本较高;运行的持续性差;油耗大;噪声、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较重;客运的舒适性较差;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较高。
(五)航空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速度快。
2、机动性大。
3、舒适、安全。
4、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航空运输的基本建设中,航线建设无
当然,航空运输也存在自身的缺欠:机舱容积和载重量都比较少;成本和运价比其它运输方式都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条件和气象条件的限制。此外,其速度快的优势难以在短途运输中发挥
(六)管道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运量大。
2、占地少,运程短。
3、连续性好。
4、能耗低,费用低廉。
5、运输安全,污染少。
6、管道运输整体性强
管道运输的缺点是:货种单调,仅限于油、气、煤浆、矿浆等,灵活性差,货源减少、运量降低到一定范围时会显著增大运输成本。
运输体系的时期,让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运输业的总体效益。 二、各供给方式间的基本关系
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发展,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运输经济学者和政界所讨论的重要课题。建立合理的供给结构,往往在不增加运输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加运输供给总量,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5种供给方式同时共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外以下3种形式:
(一)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
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地位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
一种情况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时空特定性与供给、需求之间的时空差异性决定了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地位。
另一种情况是由某一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二)两种以上供给方式间的竞争
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不尽一致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形成某种运输供给方式
垄断的客观基础,但也不是说这种垄断是绝对不能打破的,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运输需求都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逐渐增长或逐渐减退的,除非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陡升陡降。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共同供给域”,将技术经济性能最适合的那种运输供给方式的垄断打破,从而出现两种以上运输供给方式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时常出现的,可以这么说,当同一区域内存在两种以上运输供给方式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竞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总是会存在的。即使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这种竞争也可能会存在,而在大型运输通道中,这种竞争可能会变得十分激烈。
(三)各供给方式间的分工与协作
运输供给方式的垄断是客观存在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大势所趋。
各种供给方式间实现分工协作的途径有3条:一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自发机制来实现;二是通过大型跨运输方式的运输企业和运输企业集团的自觉行动去实现;三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
三、协作系统中的各供给方式
(-)运输协作系统
运输协作系统是指将两种以上供给方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运输供给系统。该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运输经济领域的协作与协调系统,包括国家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各种运输方式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的分配,各种运输方式长远比例关系的协调等;二是运输技术领域的协作与协调系统,包括运输线路、车船的技术参数间的相互配合,及其统一化、标准化,铁路车站和水运的换装港口、码头的通过能力、吞吐能力间的相互适应,以及货物的成组化、集装化等;三是集体作业程序方面的协作与协调系统,这种协作与协调系统以前两者为基础,建立统一协调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以便在客货运输中能够做到协调一致而又合理地使用现有的运输设备,采用联合作业程序、统一组织货源,进行车、船间的联运,使旅客和货物直达化,提供“门到
门”服务,等等。
(二)协作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供给方式
(三)协作系统中供给方式间的联动效应
当一种运输方式与另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处于协作状态的情况下,该运输方式的发展必然会给与之协作的另一种或另几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带来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联动效应;反之亦然。
四、运输供给体系
运输供给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输供给体系是以不同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为基础,在具体运输生产实践中将协作系统进行优化而形成的“一体化”运输体系;广义的运输供给体系则是根据不同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和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构造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一体化”运输体系(多式联运)
“一体化”运输体系是在具体的运输生产实践中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两种以上供给方式联结在一起,把多环节、多区段、跨地区、跨国界的运输生产过程组织在一起,使其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运输供给体系,它是运输供给结构优化的结果,是“组合供给”的高级化形式。一体化运输的出现,标志着运输业的发展已经彻底突破了各种运输方式单一发展的模式,进入相互衔接、协作、协调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时代。
(二)综合运输体系
“综合运输体系”可以理解为5种运输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运输给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间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相互协作、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交通运输综合供给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运输经济系统,是“组合供给”的最高级、最完备的形式,是比“一体化”运输(是综合运输系统在微观上的体现)更为广泛、更为全面、更为复杂、更为完善的大系统。
§3-3 运输布局
运输布局是指各种运输基础设施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进行分布,以形成最大限度的运输供给能力,其实质是将各种供给方式的“硬件”进行有效的
空间组合。它是运输供给结构合理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运输供给体系现代化,建立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一体化”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物质保证。
作业
1、评述5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优势范围。
2、如何理解运输供给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与协作?
3、什么是综合运输体系?
§3 运输供给
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需求是运输供给的前提和基础,运输供给总是随着运输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运输供给一经形成,便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并拥有自身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章在上一章分析运输需求的基础上,研究运输供给的有关问题,主要包括运输供给的含义、构成及特点,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运输供给结构,运输供给体系和运输布局等问题。
§3-1运输供给概述
一、运输供给的分类与构成
(一)运输供给的分类
(1)运输供给从范围可分为个别供给、局部供给和总供给。
个别供给是指特定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供给。个别供给属于微观经济的范畴。局部供给是指某个地区的运输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运输供给,或者是某种运输方式所能够提供的运输供给。运输总供给是从全社会、整个国民经济角度来考察的运输供给,它是千千万万个运输生产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运输方式所提供的个别供给和局部供给的总和。
(2)运输供给从地域上还可以分为区域内的运输供给,区域间的运输供给和为客货通过(过境)所提供的运输供给。
(3)运输供给按性质来划分,还可区分为生产性的运输供给和消费性的运输供给。
(二)运输供给的构成
·运输供给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运输基础设施,;另一类是运输设备。 ·进行这种区分是完全必要的
二、运输供给的特点
(-)整体性
运输供给的整体性特征是十分显著的,在运输供给的构成中我们已经说明了运输供给的两部分,即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输设备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无疑是运输供给整体性的一个突出表现。除此之外,运输供给的整体性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运输基础设施的整体性
运输基础设施也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是运输线路,如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水运航道和运输管道,二是设立在这些线路上或者各个线路结点上的车站、机场、港口、泵站等,它们也是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说,它们是需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协同施工、相互间配套,共同形成生产能力的。
(二)一定的公共性
运输供给一定的公共性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三)外部成本
运输供给者可以在需求量大增、很少增加自身成本或者根本不增加自身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供给量。这似乎是违背了“投入产出”的规律,但这却是运输业独具的特点。
运输供给的外部成本还表现在其它方面,比如,由于运输供给者在提供运输服务的同时所引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从而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等。
(四)时空特定性及其差异性
在运输供给不能满足运输需求,或者在满足运输需求之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则表现出时空差异性的特点。
(五)部分可替代性 三、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
(-)经济因素
1、经济总水平
2、交通建筑业的发展水平
3、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二)政治与军事因素
运输政策是影响运输供给的重要政治因素,它是一个国家发展运输业的重要经济政策,运输政策制定需要从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国防等各个方面加以
考虑,因而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运输业的重要领域,如国际航运业,各国政府一般都采用扶植和保护的政策措施,这些扶植和保护的政策措施无疑对运输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技术因素
运输供给的增长,取决于新技术在运输业的推广和应用。
以上主要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的。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还有运价、运输成本等。如果运价上升,可以刺激运输企业增加供给量,反之则减少供给量;如果构成运输成本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必然影响企业的运输供给能力,反之,成本下降,在运价不变时,可以使运输企业增加其供给量。
运输供给结构它是各种供给方式相互关系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统一。现代运输业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5种供给方式构成的。正确认识这5种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是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保证供给总量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各种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一)各供给方式的评价指标
根据投入产出原则,评价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评价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技术指标。在一般的情况下,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成本最低,其它依次为铁路和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成本最高。
2、能源(燃料)消耗
现代运输业是能源的重要消费者。在各种运输方式的能耗中,管道运输、水运为最低,铁路、公路次之,航空为最高。
3、固定资本效率(投入产出比)
运输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在运输业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形成同一运输能力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一般的情况下,水路运输和管道固定资本效率最高,其它依次为铁路和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最低。
4、运送速度
考虑各种运输供给方式的速度指标,必须结合成本、运价等各种因素同§3-2运输供给结构及其体系
时进行,避免片面性。
(二)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运输和海洋运输。
1、船舶的载运量大,航道通过能力强,发展潜力大。
2、运输成本低。
3、节省能源。
4、投资少,见效快。
水运的主要缺点一是航行速度慢;二是水运的机动性差;三是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
(三)铁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铁路运输在世界运输业历史上有长达百年之辉煌,这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铁路的平均运距较长。
2、线路输送能力和通过能力大。
3、运输的通用性,连续性能好。
4、运输速度较快。
5、运输成本较低。
铁路运输的最大缺点一是投资大;其次是建设周期长,第三是占用土地多。第四是短途运输成本高。因此,铁路适合于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只有当货运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时修建铁路才有经济意义。
(四)公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机动性强。
2、运输速度快。
3、始建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公路运输的缺点是:单位运输成本较高;运行的持续性差;油耗大;噪声、废气对环境的污染较重;客运的舒适性较差;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较高。
(五)航空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速度快。
2、机动性大。
3、舒适、安全。
4、建设周期短,投资少,回收快。航空运输的基本建设中,航线建设无
当然,航空运输也存在自身的缺欠:机舱容积和载重量都比较少;成本和运价比其它运输方式都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条件和气象条件的限制。此外,其速度快的优势难以在短途运输中发挥
(六)管道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1、运量大。
2、占地少,运程短。
3、连续性好。
4、能耗低,费用低廉。
5、运输安全,污染少。
6、管道运输整体性强
管道运输的缺点是:货种单调,仅限于油、气、煤浆、矿浆等,灵活性差,货源减少、运量降低到一定范围时会显著增大运输成本。
运输体系的时期,让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运输业的总体效益。 二、各供给方式间的基本关系
随着现代运输业的发展,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为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运输经济学者和政界所讨论的重要课题。建立合理的供给结构,往往在不增加运输投入的情况下就可以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加运输供给总量,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5种供给方式同时共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外以下3种形式:
(一)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
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地位是由以下两种情况造成的:
一种情况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的时空特定性与供给、需求之间的时空差异性决定了某一供给方式的垄断地位。
另一种情况是由某一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二)两种以上供给方式间的竞争
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不尽一致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形成某种运输供给方式
垄断的客观基础,但也不是说这种垄断是绝对不能打破的,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运输需求都是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逐渐增长或逐渐减退的,除非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陡升陡降。满足的时候,就出现一个“共同供给域”,将技术经济性能最适合的那种运输供给方式的垄断打破,从而出现两种以上运输供给方式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时常出现的,可以这么说,当同一区域内存在两种以上运输供给方式的时候,它们之间的竞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总是会存在的。即使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这种竞争也可能会存在,而在大型运输通道中,这种竞争可能会变得十分激烈。
(三)各供给方式间的分工与协作
运输供给方式的垄断是客观存在的,竞争与协作也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大势所趋。
各种供给方式间实现分工协作的途径有3条:一是通过市场经济的自发机制来实现;二是通过大型跨运输方式的运输企业和运输企业集团的自觉行动去实现;三是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
三、协作系统中的各供给方式
(-)运输协作系统
运输协作系统是指将两种以上供给方式有效地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运输供给系统。该系统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运输经济领域的协作与协调系统,包括国家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各种运输方式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的分配,各种运输方式长远比例关系的协调等;二是运输技术领域的协作与协调系统,包括运输线路、车船的技术参数间的相互配合,及其统一化、标准化,铁路车站和水运的换装港口、码头的通过能力、吞吐能力间的相互适应,以及货物的成组化、集装化等;三是集体作业程序方面的协作与协调系统,这种协作与协调系统以前两者为基础,建立统一协调的生产调度指挥系统,以便在客货运输中能够做到协调一致而又合理地使用现有的运输设备,采用联合作业程序、统一组织货源,进行车、船间的联运,使旅客和货物直达化,提供“门到
门”服务,等等。
(二)协作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供给方式
(三)协作系统中供给方式间的联动效应
当一种运输方式与另一种或几种运输方式处于协作状态的情况下,该运输方式的发展必然会给与之协作的另一种或另几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带来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联动效应;反之亦然。
四、运输供给体系
运输供给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输供给体系是以不同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为基础,在具体运输生产实践中将协作系统进行优化而形成的“一体化”运输体系;广义的运输供给体系则是根据不同供给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和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在宏观经济领域构造的综合运输体系。
(一)“一体化”运输体系(多式联运)
“一体化”运输体系是在具体的运输生产实践中通过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两种以上供给方式联结在一起,把多环节、多区段、跨地区、跨国界的运输生产过程组织在一起,使其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形成的运输供给体系,它是运输供给结构优化的结果,是“组合供给”的高级化形式。一体化运输的出现,标志着运输业的发展已经彻底突破了各种运输方式单一发展的模式,进入相互衔接、协作、协调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时代。
(二)综合运输体系
“综合运输体系”可以理解为5种运输供给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运输给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各种运输供给方式之间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相互协作、相互贯通、有机结合的交通运输综合供给系统。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运输经济系统,是“组合供给”的最高级、最完备的形式,是比“一体化”运输(是综合运输系统在微观上的体现)更为广泛、更为全面、更为复杂、更为完善的大系统。
§3-3 运输布局
运输布局是指各种运输基础设施如何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进行分布,以形成最大限度的运输供给能力,其实质是将各种供给方式的“硬件”进行有效的
空间组合。它是运输供给结构合理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运输供给体系现代化,建立综合运输体系,促进“一体化”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物质保证。
作业
1、评述5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及其优势范围。
2、如何理解运输供给系统中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与协作?
3、什么是综合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