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一个人是乐观主义者抑或悲观主义者,据说方法十分简单,这就是看他们对摆在面前的半杯水,做出怎样的解读。
悲观主义者的解读是沮丧:“唉!只剩半杯水了。”
乐观主义者的解读是庆幸:“好啊!还有半杯水。”
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身居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之位的陈淮先生,无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前不久,此人在一个房地产高峰论坛上发言说,20年前,全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据此陈淮声称:30%这个比例“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巧得很,恰恰是在20年前的1987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不大,也就是勉强40平方米吧!不过,房子是单位的福利分房而不是买来的。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商品房,没有房地产市场,别说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买房这种念想,就是有,上哪儿去买呀?所以,在无须、也无法买房的年代里,有99.7%以上的城镇居民没有能力买房这个数据尽管听起来很吓人,但和身处必须购买住房才能够安居的、眼下却没有购房能力的70%的城镇居民相比,前者分明没有后者所承受的那种巨大压力。至于“20年里增长了100倍”的宣称,听起来倒是相当辉煌,但这仅仅是把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所形成的数据层面的辉煌。而且,不管有意无意,陈淮先生的宣称,都是在用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辉煌”,来掩盖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城镇居民无力购房的痛苦和忧愁,这不能不让人厌恶。
进一步思索,不难发现陈淮先生“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断言,也有着不小的水分。仍然拿我自己来说事。我现在的住房是2000年购买的,100平方米出头,老两口住着挺舒服。不过,我的这套住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而是单位建造、低价卖给职工的半商品房(甚或是小半),仍然有着福利分房的性质。以中国之大,如我一般依靠工资养家糊口、却有幸能够低价买房的人,怕是会数以万计吧!当然,不能把这一类人全都划归无力在房地产市场购买商品房的那个群体,比如,刚刚被“双规”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就拥有房产24套,其中16套在其妻王某名下,8套在康慧军名下。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像康慧军一般身居厅长,甚或更高位置的官员,如果仅仅凭借工资而不去蝇营狗苟,恐怕也无力按商品房价格购买他们用低价购买的福利性质的宽敞住房,更不要说像康慧军那样“拥有房产24套”了。这么一分析,陈淮先生所说的现在买得起房、是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的30%的比例,是不是应该减去若干个百分点呢?
商品房价格一路攀升,居高不下,使得70%以上的城镇居民望房兴叹,住房问题也因此和上学问题、看病问题一起,被坊间称作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与之相反,房地产开发商却攫取暴利,其中有人还挥金如土,奢侈无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一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为儿子娶妻,仅宴请宾客的菜金(不包括酒水等费用)就耗资500万人民币。这种现状,和胡锦涛总书记之所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不公,作为有着建设部官员和研究人员双重身份的陈淮先生,在这一次讲话中不去深刻检讨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个方面应负的责任,反倒依据未必准确以及没有任何意义的数据,来给弊端多多、民愤颇大的房地产市场涂脂抹粉,这合适吗?
看来,面对“半杯水”,盲目悲观固然不对,但更不对的是那种刻意抹煞问题的存在,作乐观主义状,高唱“颂歌”的不雅行径。
判定一个人是乐观主义者抑或悲观主义者,据说方法十分简单,这就是看他们对摆在面前的半杯水,做出怎样的解读。
悲观主义者的解读是沮丧:“唉!只剩半杯水了。”
乐观主义者的解读是庆幸:“好啊!还有半杯水。”
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身居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之位的陈淮先生,无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前不久,此人在一个房地产高峰论坛上发言说,20年前,全国只有不超过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10年前,大概有3%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据此陈淮声称:30%这个比例“虽然不是大多数,但中国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人所占比重20年里增长了100倍,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
巧得很,恰恰是在20年前的1987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住房,不大,也就是勉强40平方米吧!不过,房子是单位的福利分房而不是买来的。那个年代中国没有商品房,没有房地产市场,别说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买房这种念想,就是有,上哪儿去买呀?所以,在无须、也无法买房的年代里,有99.7%以上的城镇居民没有能力买房这个数据尽管听起来很吓人,但和身处必须购买住房才能够安居的、眼下却没有购房能力的70%的城镇居民相比,前者分明没有后者所承受的那种巨大压力。至于“20年里增长了100倍”的宣称,听起来倒是相当辉煌,但这仅仅是把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的东西放在一起所形成的数据层面的辉煌。而且,不管有意无意,陈淮先生的宣称,都是在用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辉煌”,来掩盖当前绝大多数中国城镇居民无力购房的痛苦和忧愁,这不能不让人厌恶。
进一步思索,不难发现陈淮先生“现在,全国大概有30%的城镇居民买得起房”的断言,也有着不小的水分。仍然拿我自己来说事。我现在的住房是2000年购买的,100平方米出头,老两口住着挺舒服。不过,我的这套住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房,而是单位建造、低价卖给职工的半商品房(甚或是小半),仍然有着福利分房的性质。以中国之大,如我一般依靠工资养家糊口、却有幸能够低价买房的人,怕是会数以万计吧!当然,不能把这一类人全都划归无力在房地产市场购买商品房的那个群体,比如,刚刚被“双规”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就拥有房产24套,其中16套在其妻王某名下,8套在康慧军名下。但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像康慧军一般身居厅长,甚或更高位置的官员,如果仅仅凭借工资而不去蝇营狗苟,恐怕也无力按商品房价格购买他们用低价购买的福利性质的宽敞住房,更不要说像康慧军那样“拥有房产24套”了。这么一分析,陈淮先生所说的现在买得起房、是他“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信心所在”的30%的比例,是不是应该减去若干个百分点呢?
商品房价格一路攀升,居高不下,使得70%以上的城镇居民望房兴叹,住房问题也因此和上学问题、看病问题一起,被坊间称作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与之相反,房地产开发商却攫取暴利,其中有人还挥金如土,奢侈无度。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一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为儿子娶妻,仅宴请宾客的菜金(不包括酒水等费用)就耗资500万人民币。这种现状,和胡锦涛总书记之所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不公,作为有着建设部官员和研究人员双重身份的陈淮先生,在这一次讲话中不去深刻检讨建设主管部门在这个方面应负的责任,反倒依据未必准确以及没有任何意义的数据,来给弊端多多、民愤颇大的房地产市场涂脂抹粉,这合适吗?
看来,面对“半杯水”,盲目悲观固然不对,但更不对的是那种刻意抹煞问题的存在,作乐观主义状,高唱“颂歌”的不雅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