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毒素在康复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李放1,2,3

主任医师;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康复医学科;3 上海市仁和医院康复医学科

1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

自发现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到将其用于治疗领域的过程已百余年,治疗开端是上世纪70年代Alan Scott用BoNT治疗斜视猴[1]。之后数十年内,神经内科、整形科和康复医学科等各科医生,通过不断尝试和验证,逐渐将其治疗范围扩大,涉及疾病或问题包括:肌张力障碍、偏侧面肌痉挛、腋汗症、皱纹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儿童脑瘫痉挛状态、多涎、偏头痛、逼尿肌过度活动等[1]。这种范围的扩大,是建立在 BoNT药理学及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上的。 BoNT可以阻滞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乙酰胆碱释放,也可以作用于感觉神经,抑制 P物质、谷氨酸等疼痛介质的释放和传递[1]。极少有药物能像BoNT这样取得跨多个学科的临床疗效。国内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万新华、胡兴越等率先将 BoNT用于眼睑痉挛、偏侧面肌痉挛和颈部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科疾病范畴。稍后,康复医学科医生开始使用 BoNT,较先开展且主要的治疗领域,是成人和儿童的痉挛状态。

为提升BoNT相关医疗服务水平,国内康复医学界同仁一直在不懈努力。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同仁合作,已完成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研究(及后续开标研究)探讨BoNT(保妥适)治疗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2],并正在进行一项类似的BoNT(衡力)疗效和安全性Ⅲ期研究 ,这些研究代表了国内康复医学的药物临床研究水平。励建安等于 2010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组织发表了《肉毒毒素治疗成人肢体痉挛状态中国指南》[3—4] ,该指南反映了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李铁山、窦祖林等出版了多部相关译著和专著[5—6],为注射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参考。杨卫新、徐开寿、燕铁斌、廖利民等关于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儿童脑瘫痉挛状态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相关SCI论文[7—9],代表了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的BoNT临床研究水平。

2应用于成人肢体痉挛状态

目前约有54个国家或地区批准BoNT使用于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其中主要为上肢痉挛状态。较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BoNT可以改善上肢痉挛状态的被动功能(如易于护理),但在上肢主动功能的改善方面(由患手完成任务),证据不充分或存在矛盾[10—11]。推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变异大,给予同样的治疗(暴露)因素,未必能收到同样满意的主动功能改善效果;②相当一部分痉挛状态是无需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往往不能区分临床实际治疗目标(涉及ICF三个层面)和痉挛状态的关系(即痉挛状态和功能不一定有关)。

相对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目标导向(如易化伸指、行走)的回顾性治疗研究也同样值得重视。因为目标导向因人而异,能充分发挥了医疗的长处。从理论上讲,BoNT可以降低注射肌的被动活动阻力,易化其牵伸和延长,有利于减轻痉挛性共同收缩,易化拮抗肌活动。BoNT易化脑重塑,以及改善感觉传导的作用,得到了功能影像学和电生理研究的支持(尚不完善)。因此,推测BoNT可以改善上肢痉挛状态患者主动功能的条件须包括:①拮抗肌存在有意义的随意运动,而暂时被痉挛状态的原动肌掩盖;②以削弱原动肌为代价,而新建立的原动肌-拮抗肌平衡,存在学习-脑重塑-实用的可能性;③原动肌痉挛状态是主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BoNT是局灶和多灶性痉挛状态的优选治疗方式,但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也可以考虑在区域性痉挛状态的重点问题上使用BoNT,而这可能会产生一次性BoNT剂量过大的问题。虽然临床研究显示,医疗剂量的BoNT安全性良好且BoNT以局部作用为主,但它仍可以弥散至远隔部位[12]。超越既往研究剂量或说明书剂量上限的研究在进行中,因此,对于区域性痉挛状态大剂量使用BoNT需格外谨慎。降低稀释浓度和小剂量贴近终板注射有利于减少弥散,而药物改良或许是安全增加剂量的另一条途径。

BoNT注射技术曾是受争议的问题。首先,尽管徒手注射仍较多开展,但应该认识到引导注射技术远较徒手注射可靠,因为即使是注射专家,也不一定保证能注射准腓肠肌这样的大肌肉[13]。其次,与其争执哪种引导技术更好,不如先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电刺激适用于瘫痪明显的痉挛肌,因瘫痪肌不易经主动收缩发放肌电而被肌电图识别。电刺激的缺点是难以辨别某些协同肌(如大腿收肌),也无法判断痉挛发放。肌电图是注射信心的来源,听到针尖痉挛声音发放,往往注射后会有不错的疗效。但被动牵伸痉挛肌来发放肌电的方式,容易引起误判(如牵伸屈腕肌时也在牵伸屈指肌)。超声波为形态学引导,优势主要在于识别某些深层部位(如髂腰肌、颈长肌)、腺体和内脏括约肌。超声波引导的短板是无法判断痉挛发放。此外,使用哪种技术(单独技术或复合技术),还要根据医生自己的习惯来决定。

3应用于康复医学科的其他问题

目前约有61个国家或地区批准BoNT使用于痉挛性脑瘫。在痉挛性脑瘫中,可使用 BoNT治疗马蹄足,也可用于痉挛性的屈膝、屈髋和髋内收畸形[14]。之前的一般共识是2岁以上的儿童可使用BoNT,但由于儿童有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而痉挛状态可能对组织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如脑瘫造成的髋发育问题),因此,了解2岁前患儿使用BoNT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就凸显了临床意义。如开展此项研究,回顾性资料更为实用。美、英、加等国家批准 BoNT使用于逼尿肌过度活动[15]。在已知膀胱高压及口服M受体拮抗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下,应该推荐患者经膀胱镜注射BoNT。降低膀胱压力时是否会造成尿潴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有反射性排尿能力的患者。

多涎是康复医学科较常见的问题,可见于脑瘫、生长发育迟滞、帕金森病和卒中等,可影响外观、损害口唇皮肤,并可能造成吸入。将BoNT注射于腮腺和下颌下腺,可减少腺体分泌并带来一些益处[16]。需认识到的是,多涎可能源于吞咽障碍,而非腺体分泌增加,因而评定和改善吞咽问题,应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BoNT可能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和雷诺病伴肢体疼痛有效[15,17]。这可能是由于BoNT可同时作用于自主神经和疼痛递质。而BoNT对偏瘫肩痛疗效报道不一,可能是出于偏瘫肩痛的病因问题。BoNT较适合用于严重的肩内收内旋痉挛状态伴肩痛。如判断偏瘫肩痛主要源于炎性损伤,应暂不考虑BoNT。

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存在背阔肌、大圆肌过度共同运动时(我们发现肩胛下肌也有这种情况),BoNT可先于肌肉切断或移位术来平衡肌力[18]。但需认识到,患儿的畸形或运动功能缺陷并非仅由过度共同运动造成,某些肌肉的软瘫(如前锯肌)更为关键。

BoNT注射也出现在康复医学的其他领域。如抑制瘢痕(可能与BoNT可抑制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Ⅱ表达有关)、促进压疮愈合。相信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BoNT会越来越发挥出它应有的影响力,而扩大临床应用的前提是更多地了解疾病本身,及精确z价BoNT的影响。

参与文献

[1] Jancovic J. Botulinum toxin: Therapeutic clinical practice & science[M]. Philadelphia:Saunders Elsevier, 2009.1—349. 212 www.rehabi.com.cn

[2] Wan X, Li F, Li J, et al.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ox.(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Chinese subjects with post-stroke upper limb spasticity[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2,48(Suppl 1):24—24

[3]中国康复医学会. BoNT治疗成人肢体肌痉挛中国指南(2010)[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95—620.

[4]中国康复医学会. BoNT治疗成人肢体痉挛状态中国指南(2015)[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81—110.

[5]李铁山.BoNT注射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0.

[6]窦祖林.痉挛-BoNT实用注射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0.

[7]Yang WX,Zhu HJ,Chen WG,et al. Treatment of detrusor external sphincter dyssynergia using ultrasound-guided trocar catheter transurethral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in me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24. [Epub ahead of print]

[8]Chen G, Liao 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A into the detrusor to treat 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secondary to spinal cord injury[J]. Int Urol Nephrol, 2011,43(3):655—662.

[9]Xu KS, Yan TB, Mai J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two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techniques on the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leg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Clin Rehabil, 2009,23(9):800—811.

[10] Foley N, Pereira S, Salter K, et al.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improves upper-extremity function post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3,94:977—989

[11] Esquenazi A, Albanese A, Chancellor MB. Evidence-based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spasticity in the upper motor  neuron syndrome[J]. Toxicon, 2013,67:115—128.

[12]Thomas AM, Simpson DM. Contralateral weakness following botulinum toxin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J]. Muscle Nerve, 2012,46: 443—448.

[13] Schnitzler A, Roche N, Denormandie P, et al. Manual needle placement: accuracy  of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J]. Muscle Nerve, 2012,46: 531—534.

[14] Rodda A, Graham HK. Classification of gait patterns in spastic hemiplegia and spastic diplegia: a basis for a management algorithm [J]. Euro J Neurol, 2001, 8  (Suppl 5): 98—108.

[15]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ssessment: Botulinum neurotoxin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nomic disorders and pain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 Neurology, 2008,70:1707—1714.

[16] Lakraj AA, Moghimi N, Jabbari B. Sialorrhea: anatom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botulinum toxins[J]. Toxins (Basel),2013,。5(5):1010—1031.

[17]Francisco GE, Tan H, Green M. Do botulinum toxins have a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a focused review[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2,91(10):899—909.

[18] Gobets D, Beckerman H, De Groot V, et al. Indications and 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A for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Develop Med Child Neurol, 2010,52:517—528.

李放1,2,3

主任医师;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200040;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康复医学科;3 上海市仁和医院康复医学科

1肉毒毒素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

自发现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BoNT)到将其用于治疗领域的过程已百余年,治疗开端是上世纪70年代Alan Scott用BoNT治疗斜视猴[1]。之后数十年内,神经内科、整形科和康复医学科等各科医生,通过不断尝试和验证,逐渐将其治疗范围扩大,涉及疾病或问题包括:肌张力障碍、偏侧面肌痉挛、腋汗症、皱纹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儿童脑瘫痉挛状态、多涎、偏头痛、逼尿肌过度活动等[1]。这种范围的扩大,是建立在 BoNT药理学及疾病病理生理学基础上的。 BoNT可以阻滞躯体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乙酰胆碱释放,也可以作用于感觉神经,抑制 P物质、谷氨酸等疼痛介质的释放和传递[1]。极少有药物能像BoNT这样取得跨多个学科的临床疗效。国内自上世纪 90年代起,万新华、胡兴越等率先将 BoNT用于眼睑痉挛、偏侧面肌痉挛和颈部肌张力障碍等神经科疾病范畴。稍后,康复医学科医生开始使用 BoNT,较先开展且主要的治疗领域,是成人和儿童的痉挛状态。

为提升BoNT相关医疗服务水平,国内康复医学界同仁一直在不懈努力。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同仁合作,已完成一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研究(及后续开标研究)探讨BoNT(保妥适)治疗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2],并正在进行一项类似的BoNT(衡力)疗效和安全性Ⅲ期研究 ,这些研究代表了国内康复医学的药物临床研究水平。励建安等于 2010年和2015年先后两次组织发表了《肉毒毒素治疗成人肢体痉挛状态中国指南》[3—4] ,该指南反映了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李铁山、窦祖林等出版了多部相关译著和专著[5—6],为注射技术的提高提供了参考。杨卫新、徐开寿、燕铁斌、廖利民等关于逼尿肌括约肌失协调、儿童脑瘫痉挛状态和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相关SCI论文[7—9],代表了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的BoNT临床研究水平。

2应用于成人肢体痉挛状态

目前约有54个国家或地区批准BoNT使用于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其中主要为上肢痉挛状态。较多循证医学证据显示,BoNT可以改善上肢痉挛状态的被动功能(如易于护理),但在上肢主动功能的改善方面(由患手完成任务),证据不充分或存在矛盾[10—11]。推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成人肢体痉挛状态变异大,给予同样的治疗(暴露)因素,未必能收到同样满意的主动功能改善效果;②相当一部分痉挛状态是无需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往往不能区分临床实际治疗目标(涉及ICF三个层面)和痉挛状态的关系(即痉挛状态和功能不一定有关)。

相对于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目标导向(如易化伸指、行走)的回顾性治疗研究也同样值得重视。因为目标导向因人而异,能充分发挥了医疗的长处。从理论上讲,BoNT可以降低注射肌的被动活动阻力,易化其牵伸和延长,有利于减轻痉挛性共同收缩,易化拮抗肌活动。BoNT易化脑重塑,以及改善感觉传导的作用,得到了功能影像学和电生理研究的支持(尚不完善)。因此,推测BoNT可以改善上肢痉挛状态患者主动功能的条件须包括:①拮抗肌存在有意义的随意运动,而暂时被痉挛状态的原动肌掩盖;②以削弱原动肌为代价,而新建立的原动肌-拮抗肌平衡,存在学习-脑重塑-实用的可能性;③原动肌痉挛状态是主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BoNT是局灶和多灶性痉挛状态的优选治疗方式,但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能耐受时,也可以考虑在区域性痉挛状态的重点问题上使用BoNT,而这可能会产生一次性BoNT剂量过大的问题。虽然临床研究显示,医疗剂量的BoNT安全性良好且BoNT以局部作用为主,但它仍可以弥散至远隔部位[12]。超越既往研究剂量或说明书剂量上限的研究在进行中,因此,对于区域性痉挛状态大剂量使用BoNT需格外谨慎。降低稀释浓度和小剂量贴近终板注射有利于减少弥散,而药物改良或许是安全增加剂量的另一条途径。

BoNT注射技术曾是受争议的问题。首先,尽管徒手注射仍较多开展,但应该认识到引导注射技术远较徒手注射可靠,因为即使是注射专家,也不一定保证能注射准腓肠肌这样的大肌肉[13]。其次,与其争执哪种引导技术更好,不如先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电刺激适用于瘫痪明显的痉挛肌,因瘫痪肌不易经主动收缩发放肌电而被肌电图识别。电刺激的缺点是难以辨别某些协同肌(如大腿收肌),也无法判断痉挛发放。肌电图是注射信心的来源,听到针尖痉挛声音发放,往往注射后会有不错的疗效。但被动牵伸痉挛肌来发放肌电的方式,容易引起误判(如牵伸屈腕肌时也在牵伸屈指肌)。超声波为形态学引导,优势主要在于识别某些深层部位(如髂腰肌、颈长肌)、腺体和内脏括约肌。超声波引导的短板是无法判断痉挛发放。此外,使用哪种技术(单独技术或复合技术),还要根据医生自己的习惯来决定。

3应用于康复医学科的其他问题

目前约有61个国家或地区批准BoNT使用于痉挛性脑瘫。在痉挛性脑瘫中,可使用 BoNT治疗马蹄足,也可用于痉挛性的屈膝、屈髋和髋内收畸形[14]。之前的一般共识是2岁以上的儿童可使用BoNT,但由于儿童有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而痉挛状态可能对组织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如脑瘫造成的髋发育问题),因此,了解2岁前患儿使用BoNT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就凸显了临床意义。如开展此项研究,回顾性资料更为实用。美、英、加等国家批准 BoNT使用于逼尿肌过度活动[15]。在已知膀胱高压及口服M受体拮抗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下,应该推荐患者经膀胱镜注射BoNT。降低膀胱压力时是否会造成尿潴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有反射性排尿能力的患者。

多涎是康复医学科较常见的问题,可见于脑瘫、生长发育迟滞、帕金森病和卒中等,可影响外观、损害口唇皮肤,并可能造成吸入。将BoNT注射于腮腺和下颌下腺,可减少腺体分泌并带来一些益处[16]。需认识到的是,多涎可能源于吞咽障碍,而非腺体分泌增加,因而评定和改善吞咽问题,应置于更重要的地位。

BoNT可能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痛和雷诺病伴肢体疼痛有效[15,17]。这可能是由于BoNT可同时作用于自主神经和疼痛递质。而BoNT对偏瘫肩痛疗效报道不一,可能是出于偏瘫肩痛的病因问题。BoNT较适合用于严重的肩内收内旋痉挛状态伴肩痛。如判断偏瘫肩痛主要源于炎性损伤,应暂不考虑BoNT。

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存在背阔肌、大圆肌过度共同运动时(我们发现肩胛下肌也有这种情况),BoNT可先于肌肉切断或移位术来平衡肌力[18]。但需认识到,患儿的畸形或运动功能缺陷并非仅由过度共同运动造成,某些肌肉的软瘫(如前锯肌)更为关键。

BoNT注射也出现在康复医学的其他领域。如抑制瘢痕(可能与BoNT可抑制成纤维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肌球蛋白-Ⅱ表达有关)、促进压疮愈合。相信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BoNT会越来越发挥出它应有的影响力,而扩大临床应用的前提是更多地了解疾病本身,及精确z价BoNT的影响。

参与文献

[1] Jancovic J. Botulinum toxin: Therapeutic clinical practice & science[M]. Philadelphia:Saunders Elsevier, 2009.1—349. 212 www.rehabi.com.cn

[2] Wan X, Li F, Li J, et al. A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otox.(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 Chinese subjects with post-stroke upper limb spasticity[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2,48(Suppl 1):24—24

[3]中国康复医学会. BoNT治疗成人肢体肌痉挛中国指南(2010)[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95—620.

[4]中国康复医学会. BoNT治疗成人肢体痉挛状态中国指南(2015)[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81—110.

[5]李铁山.BoNT注射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0.

[6]窦祖林.痉挛-BoNT实用注射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0.

[7]Yang WX,Zhu HJ,Chen WG,et al. Treatment of detrusor external sphincter dyssynergia using ultrasound-guided trocar catheter transurethral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in men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4, 24. [Epub ahead of print]

[8]Chen G, Liao L. Injec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A into the detrusor to treat 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secondary to spinal cord injury[J]. Int Urol Nephrol, 2011,43(3):655—662.

[9]Xu KS, Yan TB, Mai J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two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 techniques on the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leg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 Clin Rehabil, 2009,23(9):800—811.

[10] Foley N, Pereira S, Salter K, et al.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improves upper-extremity function post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3,94:977—989

[11] Esquenazi A, Albanese A, Chancellor MB. Evidence-based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 spasticity in the upper motor  neuron syndrome[J]. Toxicon, 2013,67:115—128.

[12]Thomas AM, Simpson DM. Contralateral weakness following botulinum toxin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J]. Muscle Nerve, 2012,46: 443—448.

[13] Schnitzler A, Roche N, Denormandie P, et al. Manual needle placement: accuracy  of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s[J]. Muscle Nerve, 2012,46: 531—534.

[14] Rodda A, Graham HK. Classification of gait patterns in spastic hemiplegia and spastic diplegia: a basis for a management algorithm [J]. Euro J Neurol, 2001, 8  (Suppl 5): 98—108.

[15]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Assessment: Botulinum neurotoxin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nomic disorders and pain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 Neurology, 2008,70:1707—1714.

[16] Lakraj AA, Moghimi N, Jabbari B. Sialorrhea: anatomy,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wit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botulinum toxins[J]. Toxins (Basel),2013,。5(5):1010—1031.

[17]Francisco GE, Tan H, Green M. Do botulinum toxins have a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a focused review[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2,91(10):899—909.

[18] Gobets D, Beckerman H, De Groot V, et al. Indications and 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A for obstetric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Develop Med Child Neurol, 2010,52:517—528.


相关文章

  •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
  • 238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第12卷第5期 综述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 李 放1 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 ) 通常是指因脊髓内初级传入纤维活动异常所导致的, 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 ...查看


  • 脊髓损伤的治疗及康复进展
  •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11月・第1卷・第4 期 ・245・ ・综述・ 脊髓损伤的治疗及康复进展 王传英1#,肖宛平1,李庆波2 1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贵州遵义563000;21,250000 [关键词] 脊髓损伤;康复;细胞 ...查看


  • 血透患者宣教手册
  •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肾内科血液透析 宣教手册 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血透室 2016-4 血透患者须知 1. 首先,我们对您的遭遇表示遗憾并为您对我们的选择和信任表示感谢,在今后的 治疗过程中,我们将全心全意为您服务,若有任何治疗 ...查看


  • 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医学综述2008年12月第14卷第23期 M ed icalR ecap it u lat e , Dec 2008, Vo. l 14, No . 23 3619 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何睿林(综述), 蒋宗滨(审校) (广西医科大学 ...查看


  • 脑卒中与康复治疗
  • 机不宜掌握, 且有出血倾向等.目前可采用微量肝素皮下注射, 其优点是:①无出血倾向; ②无需严密的血液监测; ③操作方便; ④经济安全. 6 补体和血小板计数在SIRS 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SIRS 几乎都涉及创伤(感染) →免疫功能紊乱→ ...查看


  • 康复医学复习题
  •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 1.脑可塑性 脑具有适应能力,能够修改自身而适应损伤的现实. 2.共同运动 无论从事哪种活动, 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 没有选择性运动, 也就是说由意志诱发而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3.小 ...查看


  • 肝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426・ [13]金重华.姚光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田.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1):36--39. [14]聂勇战.张金霞,李新华,等.慢性肝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量表评价们.现代康复,2001,5(8):18一1 ...查看


  •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好动不听话是因为调皮,所以不是打骂教育就是放任自如.其实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患了多动症.那么多动症有哪些表现呢?专家为大家分析一下: (1)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注意障碍为本症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患儿主 ...查看


  • 自我健康管理手册
  • 自我健康管理 健康问题,要解决的并不是那些繁杂的外在症状,而是将身体缺少的材料补足,将多余的垃圾清除,这与中医所强调的补和泻在一定程度是相通的. 要想成为一个自我保健的专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给自己做健康评估.我这里要教给你的方法,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