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 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
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规划特点与评价: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比例合理。2)城廓分工规划3)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规划4)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5)布局着眼军事因素。
七、北魏洛阳
规划特点:1)总体布局秉承传统城市城郭分工体制和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
2)平面规整主轴明确3)效法营国之制4)加建外郭5)功能分区结合礼制思想6)井田制 延伸:【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2003)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八、隋唐长安
规划特点:①城市政治中心②城市道路系统棋盘式。③城市里坊制④城市市场。⑤城市水运系统⑥城市绿地:
规划思想与布局分析:①规划思想受北魏洛阳、东魏和北齐邺城影响②规模宏大③规划严整,中轴对称④分区明确⑤城市布局有数字概念⑥城廓分工制度⑦晚期里坊制的松动⑧充分利用地形
九、宋东京开封
规划特点:1)三套方城、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2)防御的要求3)河道对布局的影响4)方格网道路系统5)商住混杂。
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1. 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2. 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较小。3. 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符合实际需要。4. 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商业由市发展成街。5. 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 改建:1)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外城); 2)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增加城市绿地。
改建成果的先进性:改建着眼点不再宫殿修建上,没有受到旧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
开封的规划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道路分级)(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4)城市管理完善
十、南宋临安
南宋临安城的规划特点:(1)废除集中市制(2)改革旧坊制(3)临安打破了市坊区分的旧规划体制4) 改变了分区规划。(5)城市规划结构为“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6)临安规划采取积极经营郊区卫星市镇的办法,合理解决城市扩张问题。
宋代城市特点:1、规划思想(理念)的变化;2、礼制观念的削弱3、城市经济繁荣;4、城市结构的变化5、坊里制崩溃和废除
隋唐长安与北宋东京的比较
隋唐长安 北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不甚规整、不对称布局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尺度大 道路与商业街结合
居住坊里 严格管制、面积大 街巷结合厢、街巷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世俗、市民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十一、明清
明清城市建设特点:1)古代规划思想的继承2、 灵活自由的自发建设
明南京的规划特点:(1)城池选址注重风水(2)不规则形都城的典型,宫城区布局方正,市肆区布局灵活自由(3)皇城区、军营区、商业中心区
明北京建设特点:1、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2、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3、中轴线的布局艺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4、城市街道以元大都为基础, 主干道突出。5、居住区分布于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居住地段。
6、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岸商业区的繁荣。
清代北京城:1. 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
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2.
大量修建
园林宫殿3. 商业进一步发展;4. 信封喇嘛教喇嘛庙
明清北京城市特点①布局继承礼制思想;②城市布局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不便;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⑤居住区以胡同形式出现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⑦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小结:
1、城市封闭到开放2、道路系统由礼制到符合实际需要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4、对园林景观的不断重视5、建设总体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周王城
一、原始时代
城市形成: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有永久性大型建筑3、有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4、一定城市基础设施5、密集的居民居址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起源: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二、周代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
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周礼. 考工记》
背景:《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营国制度的总结
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 ,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背景:1、社会伦理2、是儒家学说的基石3、礼乐关系的建立为政治制度而服务。
影响: 1、等级思想贯穿其中2、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3、祭祀观念影响城市规划,促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意义:体现的营国制度是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1)城市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偏小(2)形成三级城邑网。(3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
三、春秋
《管子》;
制度:选择城址强调了城市的给排水、防洪,要求因地制宜。
影响和意义:是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打破单一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
城市规划思想:(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3)提倡因地制宜4)创立较全面的功能分区5)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的协调6)城郭之制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1)城市形制多不规整。(2)城市规模庞大(3)城廓分功明确
4)城市分区有显著变化。
四、西汉长安
建设阶段:(1)汉武帝时,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
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2)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3)闾里制
意义:1、城内有官署、市场、居民区2、从总的形制和布局与“面朝后市”相符3、在规划建设上,宫殿占地面积大4、闾里制5、人口规模增大6、为加强集权,管理贵族富豪,形成了城市带。
五、东汉洛阳
总体规划特点①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奠定了礼制基调。②南北轴线的出现③沿袭营国制度④旧城改建类型。
六、曹魏邺城
影响:1)功能分区明确,中轴线对称应用于城市。2)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呈上启下3)功能区分布灵活创新
规划特点与评价:1)功能分区明确,用地比例合理。2)城廓分工规划3)以宫为中心,遵循礼制规划4)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5)布局着眼军事因素。
七、北魏洛阳
规划特点:1)总体布局秉承传统城市城郭分工体制和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
2)平面规整主轴明确3)效法营国之制4)加建外郭5)功能分区结合礼制思想6)井田制 延伸:【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2003)
唐长安 汉长安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对称 不规则方形,配合地形及现状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方格网 三条并列道路城门(南北向)道路直交 居住 坊里制,与宫城分开 闾里制、与宫城相参
商肆 东西二市 九市(六市道东三市道西)
八、隋唐长安
规划特点:①城市政治中心②城市道路系统棋盘式。③城市里坊制④城市市场。⑤城市水运系统⑥城市绿地:
规划思想与布局分析:①规划思想受北魏洛阳、东魏和北齐邺城影响②规模宏大③规划严整,中轴对称④分区明确⑤城市布局有数字概念⑥城廓分工制度⑦晚期里坊制的松动⑧充分利用地形
九、宋东京开封
规划特点:1)三套方城、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2)防御的要求3)河道对布局的影响4)方格网道路系统5)商住混杂。
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1. 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2. 唐朝城市建设规模大,宋朝较小。3. 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符合实际需要。4. 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商业由市发展成街。5. 唐代严格管制的坊里制全面瓦解 改建:1)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外城); 2)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增加城市绿地。
改建成果的先进性:改建着眼点不再宫殿修建上,没有受到旧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
开封的规划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2)御街千步廊(道路分级)(3)街坊制代替里坊制4)城市管理完善
十、南宋临安
南宋临安城的规划特点:(1)废除集中市制(2)改革旧坊制(3)临安打破了市坊区分的旧规划体制4) 改变了分区规划。(5)城市规划结构为“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6)临安规划采取积极经营郊区卫星市镇的办法,合理解决城市扩张问题。
宋代城市特点:1、规划思想(理念)的变化;2、礼制观念的削弱3、城市经济繁荣;4、城市结构的变化5、坊里制崩溃和废除
隋唐长安与北宋东京的比较
隋唐长安 北宋东京
总体布局 规整长方形、三重城墙、中轴线 不甚规整、不对称布局
道路系统 全市性干道+内部道路,尺度大 道路与商业街结合
居住坊里 严格管制、面积大 街巷结合厢、街巷
商肆 东、西二市 商业街
城市功能 帝王意志 世俗、市民生活
建设过程 规划兴建 逐步扩建
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十一、明清
明清城市建设特点:1)古代规划思想的继承2、 灵活自由的自发建设
明南京的规划特点:(1)城池选址注重风水(2)不规则形都城的典型,宫城区布局方正,市肆区布局灵活自由(3)皇城区、军营区、商业中心区
明北京建设特点:1、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2、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3、中轴线的布局艺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4、城市街道以元大都为基础, 主干道突出。5、居住区分布于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居住地段。
6、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岸商业区的繁荣。
清代北京城:1. 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
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2.
大量修建
园林宫殿3. 商业进一步发展;4. 信封喇嘛教喇嘛庙
明清北京城市特点①布局继承礼制思想;②城市布局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③城内道路受皇城所隔,东西两侧交通不便;④城市商业分布广泛⑤居住区以胡同形式出现⑥城市水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⑦城内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小结:
1、城市封闭到开放2、道路系统由礼制到符合实际需要3、防御设施不断强化4、对园林景观的不断重视5、建设总体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周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