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的发展经过了工业化时期近代标准化的起步、二战后标准化的迅猛发展、新世纪标准向国际化快速迈进三个阶段。
1.工业化时期近代标准化的起步阶段
近代工业标准化开始于18世纪末,首先在英国出现的纺织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开始。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促使标准化发展成为有明确目标和有系统组织的社会性活动。1798年,美国的艾利·惠特尼发明了工序生产方法,并设计了专用机床和工装用以保证加工零件的精度,首创了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品零件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惠特尼因此而被誉为“标准化之父”。1841年,英国人J.B.惠特沃思设计了被称为“惠氏螺纹”的统一制式螺纹,因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很快被英国和欧洲采用。其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协商将惠氏螺纹和美国螺纹合并成统一的英制螺纹。接着,英国人提出统一螺钉和螺母的型式和尺寸,为进一步实现互换性创造了有利条件。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出版了纽瓦尔标准——“极限表”,这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通过管理途径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在一系列标准化和科学管理成就的基础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4—1920年间,打破了按机群方式组织车间的传统做法,创造了汽车制造的连续生产流水线,采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法,把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各种行业分工的发展,机器大工业化的进程深入,各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组织纷纷成立。190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机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有25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决议将其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TU),1947年联合国同意ITU成为其专门机构,总部设在日内瓦。1906年成立了IEC,截至2009年底,IEC共有成员国65个。
这个时期的标准化的发展是与当时的外部环境密切相连的。工业革命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各产业部门都在迫切寻求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标准的制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法宝,为工厂缓解了无序竞争竞争带来的压力;此外,工业化的初期,市场狭小,当时的工业标准只是对当地用户和有关工厂生产能力的反映,使用范围有限。后来,运输业的发展,导致了市场和交换范围的扩大。由于不同地区生产的同一用途的材料和零件互不统一,买主不得不经过修整以后才能使用,于是迫切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标准化。社会化大分工的迅猛发展是这个时期标准化迅速启蒙的重要的推动力。
2.二战后标准化的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需品的互换性很差,规格不统一,致使盟军的供给异常紧张,许多备件要从美国运往欧洲战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军需部门再度强调标准化。二战期间,美国声学协会制定了军用标准制定程序。制定了一批军工新标准,修订了老标准,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1946年,英国、中国、美国、法国等25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在伦敦发起成立了ISO。1961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法国巴黎成立。1976年,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基本都是处于战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经济恢复发展是首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标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纷纷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力度,标准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3.新世纪标准向国际化快速迈进阶段
标准的国际化起步并不是在新世纪才开始的,应该说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国际化开始。进入新世纪之后,标准的国际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正在迅速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除拓宽了标准制定的领域(生物工程、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之外,也加大了各国标准之间的联系,并且缩短了标准制定的时间,推动了标准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国贸易交往频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体化,都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标准化。伴随着信息新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成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标准的国际性,不仅是国际间经济贸易交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WTO/TBT协定于1994年在“乌拉圭回合”中签署。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WTO/TBT协定已经成为WTO最重要的协定之一。
这一时期的标准化的特点是系统性、国际性以及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贸易的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反过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这个阶段标准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国际标准化的发展经过了工业化时期近代标准化的起步、二战后标准化的迅猛发展、新世纪标准向国际化快速迈进三个阶段。
1.工业化时期近代标准化的起步阶段
近代工业标准化开始于18世纪末,首先在英国出现的纺织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化时代的开始。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促使标准化发展成为有明确目标和有系统组织的社会性活动。1798年,美国的艾利·惠特尼发明了工序生产方法,并设计了专用机床和工装用以保证加工零件的精度,首创了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品零件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惠特尼因此而被誉为“标准化之父”。1841年,英国人J.B.惠特沃思设计了被称为“惠氏螺纹”的统一制式螺纹,因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很快被英国和欧洲采用。其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协商将惠氏螺纹和美国螺纹合并成统一的英制螺纹。接着,英国人提出统一螺钉和螺母的型式和尺寸,为进一步实现互换性创造了有利条件。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出版了纽瓦尔标准——“极限表”,这是最早出现的公差制。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把标准化的方法应用于制定“标准作业方法”和“标准时间”,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通过管理途径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在一系列标准化和科学管理成就的基础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4—1920年间,打破了按机群方式组织车间的传统做法,创造了汽车制造的连续生产流水线,采用标准化基础上的流水作业法,把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组织统一起来,促进了大规模流水生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随着各种行业分工的发展,机器大工业化的进程深入,各种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组织纷纷成立。1901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化机构——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先后有25个国家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
1865年,法、德、俄等20个国家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国际电报联盟”。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马德里决议将其改名为“国际电信联盟”(ITU),1947年联合国同意ITU成为其专门机构,总部设在日内瓦。1906年成立了IEC,截至2009年底,IEC共有成员国65个。
这个时期的标准化的发展是与当时的外部环境密切相连的。工业革命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各产业部门都在迫切寻求提高生产率的途径,标准的制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法宝,为工厂缓解了无序竞争竞争带来的压力;此外,工业化的初期,市场狭小,当时的工业标准只是对当地用户和有关工厂生产能力的反映,使用范围有限。后来,运输业的发展,导致了市场和交换范围的扩大。由于不同地区生产的同一用途的材料和零件互不统一,买主不得不经过修整以后才能使用,于是迫切需求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标准化。社会化大分工的迅猛发展是这个时期标准化迅速启蒙的重要的推动力。
2.二战后标准化的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军需品的互换性很差,规格不统一,致使盟军的供给异常紧张,许多备件要从美国运往欧洲战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军需部门再度强调标准化。二战期间,美国声学协会制定了军用标准制定程序。制定了一批军工新标准,修订了老标准,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1946年,英国、中国、美国、法国等25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机构在伦敦发起成立了ISO。1961年,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在法国巴黎成立。1976年,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这个时期各个国家基本都是处于战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经济恢复发展是首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标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纷纷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力度,标准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3.新世纪标准向国际化快速迈进阶段
标准的国际化起步并不是在新世纪才开始的,应该说国际经济贸易交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标准的国际化开始。进入新世纪之后,标准的国际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正在迅速兴起的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以WTO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除拓宽了标准制定的领域(生物工程、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领域)之外,也加大了各国标准之间的联系,并且缩短了标准制定的时间,推动了标准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各国贸易交往频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国际贸易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体化,都直接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标准化。伴随着信息新技术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在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采用国际标准成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标准的国际性,不仅是国际间经济贸易交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WTO/TBT协定于1994年在“乌拉圭回合”中签署。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WTO/TBT协定已经成为WTO最重要的协定之一。
这一时期的标准化的特点是系统性、国际性以及目标和手段的现代化,标准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贸易的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准化反过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经济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这个阶段标准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