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概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东方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它与以比萨斜塔为代表罗马建筑,法国巴 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一起,作为世界著名三大古代建筑体系而载入史册.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从构木 为巢,建造半地穴式建筑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村落.商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 早的宫殿建筑,其代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建筑的高潮 中,逐步形成了中轴对称的基本模式,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基础.秦汉时期,中国 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 主要标志是: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 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 拱券式结构 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及都江堰,灵渠,郑国 渠三大著名水利工程. (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砖瓦质量和木结构技术都有所提高, 而且由于佛教的传入, 佛教建筑不断兴建,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建筑内容和装饰艺术.除了传统建筑外,出现 了佛寺,佛塔和石窟寺三大佛教建筑及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这一时期留下的主要建筑有 河南登封嵩岳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河南龙 门石窟等. (三)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 主要表现在: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日趋完美,建筑构件比例定型化. 这时期的宫殿建筑,陵墓建筑,桥梁建筑,寺庙建筑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 水平,雕塑和壁画的成就尤其突出.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对后世的 城市建筑影响巨大而深远.这一时期建筑遗址主要有各种寺庙,陵墓建筑,如五台山南 禅寺,唐昭陵,唐乾陵等. (四)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高峰时期 经过宋元时期的转变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达到空前的完善 和高度的成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建筑材料质量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 逐步标准化,装饰风格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 规模宏大的北京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以及天坛等建筑精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结构 (一)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是按照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的.森严的 封建等级制度,把中国的古代建筑严格地分为三个类型,即殿式,大式和小式. 殿式指宫殿的样式,主要为帝王及后妃的居所;大式是各级官员和富商大贾的宅第; 小式则是普通百姓的住房. (二)古代建
筑的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构成,俗称"三段式"结构."高基座, 木构架,大屋顶"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为一高出地面的底座,是建筑的基础部分.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无 论是简朴的民居,还是巍峨的殿堂,都将其框架立于台基之上. (1)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高约数十公分,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由砖或石建成,较普通台基要高,台基上还建有汉白玉栏杆,常 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次要的建筑. (3)更高级的台基.称为须弥座,采用条石砌成,砖石上有凹凸的线脚和各种纹饰, 台上建有汉白玉的栏杆,常用于宫殿或寺院内主要殿堂等建筑. (4)最高级的台基.由几个须弥座叠加而成,从而使建筑显得更为雄伟高大.常用 于级别较高的建筑,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2.屋身 屋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架构的梁柱式结构. (1)柱.由松木或楠木制成,置于台基之上,用以支撑梁和屋面檩条,形成梁架.梁 架与梁架之间围成的空间叫做"间",迎面的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古人以奇数为吉 祥数字,故平面组合中开间均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纵深的间数称为"进深". (2)梁.梁置于柱上用以支承檩的重量,梁,柱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即现 代建筑的"框架".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传力构件.斗,拱,昂三者合称"斗 拱". 3.屋顶 (1)庑殿顶.又称四阿顶,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其中 重檐庑殿顶是建筑级别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即为重檐庑殿顶式建筑. (2)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下部是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墙,是上部硬山顶与下部庑殿顶的 有机组合.也是建筑级别较高的屋顶形式之一.北京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3)悬山顶.又称挑山顶,其上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 墙之外,山墙由柱子承重,故称为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顶齐平或略高于屋顶,两侧以砖墙承重.一 般民居多为此种类型的屋顶.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 端.一般说来,亭,阁,塔均用此种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形似卷棚.江南一带的建筑习 惯采用此种建筑形式. 主要屋顶造型如图 7-1 所示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单体建筑的特点 1.材料使用 我国古代建筑与欧洲,美洲及非洲和西亚建筑体系的不同特点之一,就是普遍地以 木材和砖瓦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木材和砖石材料的使用,不
仅在取材,加工和构筑上 方便经济,而且结构牢固,重量轻,韧性好,抗震性强.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无数木结 构建筑精品是我国旅游胜地的重要景观. 2.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构架式结构,立柱,横梁和顺檩等各个部件之间的结合点均由 榫卯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木构架框架.木构架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灵活地安排空间布局.木框架结构的建筑,屋顶的重量由梁柱来承担. 内外墙分工明确:外墙起遮挡阳光和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的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分割室内空间和围护的作用,所以,可以移动或拆除. (2)榫卯吻合,有利于减轻灾害的影响.木构架结构的房屋,各个主要部件之间的 结合点由榫卯吻合.这种柔性结合使各部件之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可有效地减少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房屋的损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组群布局的特点 1.以单体建筑为基础 我国大型建筑组群以单体建筑为基础,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单位组成 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2.内敛含蓄的布局原则 我国古代建筑很少露出其全部轮廓,多以四合院的形式组织建筑空间,表现出中国 建筑组群内敛含蓄布局原则. 3.均衡对称,主次分明 都城,宫殿,寺院,坛庙,陵寝等大的建筑组群为了处理好各个庭院的关系,大都 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布局,即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进行设计,次要的建筑左右对称地排列 在中轴线的两侧. 借助两侧建筑群的烘托, 使主体建筑格外宏伟壮丽, 以达到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的效果.
这样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十分多见,最著名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组群. (三)建筑艺术的特点 1.造型优美 中国建筑十分讲究造型艺术.仅就屋顶造型而言,就可谓"独步天下".无论是重檐 的庑殿顶,歇山顶,还是单檐的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大多具有屋顶坡面 反向曲线,斗拱支撑的房檐外探,檐角起翘这三个特点,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飞檐翘角,具 有流畅舒展,鲜活灵动的艺术效果.屋顶上彩色琉璃瓦和各种小兽的装点,屋檐瓦当上 刻着的各式花草文字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装饰精美 (1)彩画.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质材料,为了防潮,防风蚀,防虫蚁,比较多地采用 了油漆彩绘这一艺术手法.在内,外檐和梁枋,斗拱,柱头和藻井上都有绘制精巧,色彩 鲜艳的彩画.清代彩画分为三类: 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内容多为龙,凤,间补为花卉图案,并用沥粉贴金, 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有时也可画龙凤,用金粉. 苏式彩画:画面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及象征富贵吉祥的图案, 如松鹤延年,鲤鱼跃
龙门,八仙过海等.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内容题材来讲,雕饰的题材有:花鸟鱼虫,奇禽异兽及山水风光,人物故事等. 就材料来讲有:墙壁上的砖雕,门窗,梁枋上的木雕及台基,石栏杆等主要建筑外的 雕刻艺术品,如狮子,麒麟,铜龟,仙鹤等. 3.等级森严 (1)建筑的屋顶.以庑殿顶级别最高,多用于宫殿建筑,其中重檐庑殿顶只有皇宫 的正殿(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皇帝的家庙(如太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用于 一般的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级别最低,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 和民居. (2)房屋的开间与进深.皇宫最高级的宫殿面阔 11 间,进深 5 间.其下依次是王府, 官员,面阔 5~7 间不等,百姓正房则不得超过 3 间.北京故宫太和殿面阔 11 间,这种开 间的建筑历史上只见于唐朝大明宫的含元殿和麟德殿. (3)建筑的台基.须弥座级别最高,多用于宫殿或级别较高的寺庙中的主要殿堂. 几层带有石栏杆的须弥座叠在一起,则只能用于皇宫中最高级的宫殿和全国著名庙 宇的主要建筑上. (4) 建筑色彩的运用. 皇家建筑多浓墨重彩, 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 红色砖墙;皇子, 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此外,在装饰物,斗拱,彩画,甚至在门的高度,门钉的路数,匾额的形制上,也 有严格的区分,不得僭越.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宫殿和坛庙建筑 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沿革 宫殿是古代帝王居住之所,是古代帝王运用王权,集中天下财力和汇集天下能工巧 匠的智慧所形成的古代建筑的艺术结晶,往往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水平最高水平. 中国的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春秋时期,出现了台榭这种高台建筑,其外观雄伟,高敞安全,便于自娱,显示出皇权 无上的尊严.
秦汉以后,宫殿规模更加宏伟,有著名的阿房宫,未央宫,以及汉武帝时建造的明 光宫,建章宫等. 隋唐时期,我国宫殿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 唐代建有宏大奢华的大明宫和兴庆宫,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可惜这 些建筑精品都毁于战火之中. 明清时期是我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阶段.现在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有两处,即北 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二,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及陈设 (一)宫殿的布局 1.前朝后寝 宫殿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个庞大的,多层次的建筑组群被严 格地分成前朝(前堂) ,后寝(后室)两个部分. 前面是皇帝办公,处理政务,举行大典地方称为前朝. 后面是皇帝与后妃及子女们生活居住场所,称为后寝. 这种布局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前三殿为 前朝部分,后面部分则为后寝部分. 2.中轴对称 古代宫殿建筑多由单体建筑组
成庭院,又由庭院组合成庞大的建筑群.北京故宫从 宫城南门至北门之间的连线上,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大大小小几 百所宫室均衡地,对称地排列在两侧. 3.左祖右社 "左祖右社"即在宫殿的左前方设立祖庙,以祭祀帝王的先祖,因是天子的祖庙,故称 "太庙".宫殿的右前方设立社稷坛,"社"为土地,"稷"是谷神,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 和粮食神的地方.明清时紫禁城在宫城的左前方建有太庙,右前方建有社稷坛. (二)宫殿的陈设 1.华表 华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云纹等纹饰.华表一般设在宫殿,城垣,桥梁 及陵墓前,用以装饰.设在陵墓前的则称墓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立石狮,据说一可辟邪,二可尽显王者之风.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石 狮左雄右雌,雄狮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的权力;母狮爪下为幼狮,象征着子孙 绵延. 3.嘉量和日晷 宫殿前的月台上还有嘉量和日晷.嘉量是衡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 升,合,龠,象征着全国的统一.日晷即日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 借指针所产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装置. 4.铜龟和铜鹤 道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用来表示福寿延绵的铜龟 和铜鹤常被置于宫殿前,用来象征君主福寿绵延. 5.吉祥缸 殿前放置吉祥缸,内中盛满清水,是用来防止火灾的.隆冬季节,需要严加包裹防止 结冰,以免影响灭火.古代称其为"门海",意谓缸中之水多似海.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明朝永乐 4 年(公元 1406 年), 历时 14 年才全部完成.为明清两代 24 位皇帝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 最完整,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紫禁城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大小宫殿 70 余座,共 有房间 9999 间半. 宫墙长 3400 米,高约 10 余米,城外是宽约 53 米的护城河.城的四面各开城门一 座:南为故宫正门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的四角都建有重檐角 楼. 故宫建筑群中轴对称,沿中轴线,东,西内路,东,西外路五条纵向轴线展开.中轴 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午门,太和门.太和门内是坐落在三级须弥座上的三大殿,即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北面是乾清门,其内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出了 坤宁门是中轴线上第九进院落——御花园.最北端为神武门. 内东路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文华殿,奉先殿,斋宫和东六宫.内西路由南向北分别是 武英殿,养心殿和西六宫.内廷中轴线以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以西有慈 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俗称外西路. 三大殿(太和殿,中
和殿,保和殿)与左右对称的文华殿,武英殿构成一个大的院 落,称为前朝.太和殿高约 27 米,建在高约 8 米的三重汉白玉的台基上,重檐庑殿顶几 乎占了总殿高的一半,给人威严肃穆和至高无上的感觉.殿前宽阔的广场和高大的建筑 是无与伦比,端庄威严的皇权象征. 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及东西六宫,养心殿,奉先殿,宁寿宫和慈宁宫等为后寝.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骨干,以三大殿为核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布局几乎 达到了令人惊赞的完美程度. 北京故宫于 1925 年被辟为故宫博物院,现收藏 100 多万件古代艺术珍品,是世界著名 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1987 年 2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占地 6 万平方米,共有建筑 70 余座,总计 房间 300 余间.沈阳故宫是满洲族入关前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较 完整的宫殿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在建筑布局上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军事气氛极为浓厚.大政殿为其主体建筑,两侧呈雁翅状排 列着十座方亭.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是努尔哈赤举行大 典的地方.十座方亭又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及八旗旗主在宫内办公,议事的场所. 帐殿式的结构和黄琉璃瓦绿剪边,充分显示了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生活的眷恋. 大政殿和十王亭的组合及排列,是后金八旗制度中君臣共同议政体制在建筑体制上的表 现. 中路建筑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建,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 具有较强的政治气氛. 建筑 布局大致上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制度.南面正门为大清门,中央的崇政殿为皇太极 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东西两侧对称地建有飞龙阁和翔凤阁. 向北依次为凤凰楼, 清宁宫 及其左右配殿等.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楼,也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皇太极与大 臣们常在这里谋划军国大事和举行宴会.清宁宫及其左右配殿为帝后妃嫔生活起居之所. 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表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文溯阁仿浙江天一阁而建,内藏有《四库全书》 .仰熙斋为乾隆时期增建,是乾隆皇帝东巡 时读书的地方.
沈阳故宫历经大规模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宫殿的扩展项目,于 2004 年 7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四,中国古代的坛庙建筑 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一个礼制的社会. 中国的礼制以"礼"为核心,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崇尚"天",崇尚神灵,崇尚受命于天的帝王; 二是崇尚祖先,因为祖先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同时还保佑着子孙后代,因此祖先是 神圣的. 为了寄托这种崇敬的心情,产生了
许多坛庙建筑,这些坛庙建筑统称为礼制建筑. (一)太庙与社稷坛 自周开始,都城布局规划中就有"左祖右社"的规定,即在皇宫的左侧建祭祀祖宗的 太庙,皇宫右侧建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明清两代的太庙和社稷坛建于皇城之内, 宫城前方的中轴线两侧. 1.太庙 太庙位于宫城左侧(天安门),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现在已被辟为劳动人民文化 宫. 太庙包括戟门,正殿,两庑,寝宫和祧庙,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 外有高大厚重的墙垣和树冠茂密的松柏,内有宽敞宁静的庭院. 2.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宫城(天安门)的右侧,过去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古代以 "社稷"指代江山,国家,所以祭祀社稷坛,既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表示帝王的 江山万代. 由于祭祀社稷是由北向南,所以从北向南,社稷坛依次为正门,享殿,拜殿,五色 土方坛.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位置,五色土覆于五色方坛中,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 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这与我国地理地貌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天坛 祭祀天,地,日,月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 为了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皇帝是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设坛 祭祀.北京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群.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天坛坛域北为圆形, 南为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有内外两层坛墙,主体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 殿和斋宫四部分,均位于内坛墙内.其中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依次建在园内偏东一 侧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为圜丘坛,皇穹宇,北为祈年殿.中间以南北宽阔的,平均高出 地面约 2.5 米的大道连接,称为丹陛桥或海漫大道.斋宫位于园内西侧. 圜丘坛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是一座由三层青石叠置而成的露天祭台.台基堆砌 九层石板,取"上天九重"之意.坛台中心嵌着一个圆形石板,称为太极石,其外有两层 围墙.大典时祭台北面是"皇天大帝"的神位,东西两侧依次是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 皇穹宇是平时存放上天及诸神灵位的殿堂.殿外以圆形高墙围绕,墙高 3.72 米,直径 61.5 米,周长 193 米,这就是名列我国声学建筑之首的回音壁. 祈年殿位于中轴线最北端, 是全园最大的建筑. 其下方是高 6 米的三级汉白玉基座, 基座上是高 38 米,直径 32.73 米的三重亭式圆殿,鎏金宝顶,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 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 柱和枋桷承重,中央四柱各高 19.2 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十二根柱子, 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祈年殿殿顶周长 30 丈,暗喻一个月有 30 天.斋宫,
是皇帝祭天前斋戒的地方. 天坛占地 270 万平方米,规
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 群.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 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于 1998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 五,文庙与武庙 (一)文庙 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 所.孔庙位于山东曲阜,始建于公元前 478 年,原是孔子旧居,只有三间大.西汉以后, 历代统治者不断地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也被不断扩修,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占地近 10 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 严谨.左路为祭祀孔子祖先之所;右路是孔子故居;中路为主体.祭祀孔子的主要建筑大 成门,大成殿,寝殿,圣迹殿都依次排列在中路的中轴线上.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重要 场所,也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殿位于 2 米多高的须弥座石台基之上,面阔 9 间,进深 5 间,高约 30 米,重檐歇山顶,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环立 28 根雕龙石柱,为曲阜所独有 的石刻.大殿正中雕龙贴金的巨龛上供着 3 米高的孔子塑像. 1994 年,有曲阜"三孔"之称的孔庙,孔府,孔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二)武庙 山西解州关帝庙是祭祀三国蜀将关羽的场所.解州东南 10 公里的常平村是关羽的 故乡,故始建于隋朝的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大将,他的事迹后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渲染,儒家尊其为"武 圣人",佛家奉其为"伽蓝神",道家供其为"关帝圣君". 武庙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以结义园为中心,北部正庙仿宫殿建筑. 整个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一)城郭分明 中国古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县郡治所都建有城和郭.城在内,郭包在城的外围,有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之说,统称城郭.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外城(即郭) .明 代的南京城和北京城较为特殊,筑有四道城墙. (二)防御体系严密 古代城市有着十分严密的防御体系.大都筑有高大的城墙,矮者 4~5 米,高者可达 10 余米,厚约 12 米,坚固异常.城墙之上建有雉堞,女墙,门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 城墙之外建有护城河(称为"城池") ,水面宽度可达 30 米,深约 3~5 米.护城河上设有 吊桥.城墙的四面都设有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之外往往加筑瓮城,罗城,箭楼等. (三)棋盘状的街区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结构多为棋盘状的结构.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都城的 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即都城九里见方,每边 开有三门,东西南北各有九条道路,南北道路
宽为车轨的 9 倍.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形 道路交通网,不仅便于交通,同时,也便于在街坊内建造各种建筑. 千百年来形成的棋盘状街区结构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 的道路交通管网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的格局. (四)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城市建设或以宫殿,或以官衙,或以钟楼 等公共建筑为中心进行规划,反映了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观念. (五)基础设施完善 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中国古城设有"市",供百姓们交换和采购. 如北京城的市场和店铺共有 132 行, 分布于皇城四周的大街小巷之中,并形成东单, 西四 牌楼,正阳门,鼓楼四个商业中心.其他的城市设施,如绿化,饮水,排水,防火,报 时,报警等,一应俱全,极为完善. 二,中国著名的古城 (一)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是明洪武 3 年至 11 年(1370~1378 年)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明清时屡经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城墙周长 11.9 公里,高 12 米,厚 16.5 米,城内面积近 12 平方公里.城的四面正 中均辟有城门,东门名长乐,西门称安定,南为永宁门,北是安远门.每座门外设有箭 楼,内建有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 城楼高 33 米,面阔 7 间,宽 40 米, 歇山顶,重檐回廊,气势雄伟.箭楼是单檐建筑, 内分四层,外辟有 48 个箭窗,作射击防御之用.城墙的内面建有六处马道,作为兵马登 城之用.城墙的外面建有防御性的设施——敌台,因其上小下大,俗称"马面".两敌台 相距 120 米,恰在箭镞,火铳等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城垣外围的护城河宽 20 余米, 深达 10 余米,与城墙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明南京城 现存的南京城(原称应天府)城池建于元至正 26 年(公元 1366 年)至明洪武 19 年(公元 1386 年) .原建的宫城,皇城及外城郭已不复存在,现仅存都城城垣. 城垣内周长 33 公里,城墙高 15~18 米,顶宽 7~8 米,底宽 10~18 米.当时即有 "世界第一大城"之称,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砖石城墙.墙基为花岗岩大条石,外 砌巨砖,砖缝用石灰和糯米浆浇灌,城顶用桐油结封,十分坚固,是著名的"石头城". 城墙四周筑有城门 13 座,现有聚宝,石城,神策和清凉四门保存完好.正南的聚 宝门(今中华门)建筑最为巍峨壮观,负有盛名.聚宝门建有瓮城,前后四重,每道墙 正中均辟有拱门一座,每门设双扇大门和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底层筑有藏兵洞,可容纳 3000 人.此门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古长城建筑 长城是中国最宏伟的一项古代工程,是上古至中古时期世界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 被称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87 年,长城作为中国
首批世界遗产项目申报之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一)长城的修建 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先后有 20 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筑过长城,历时 2700 多年,总长度达 5 万多公里,跨越东北,华北,西北,中原等 17 个省市区,堪称"上下两千年, 纵横十万里".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气势雄伟而著称于世. 从秦代至明代,历史上掀起了三次修筑长城的高潮. 1.秦长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北部边防,令大将蒙恬率大军 30 万,北击匈奴,收复了 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并于公元前 214 年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 秦始皇征调了大批军队 和民工,利用 10 年时间,将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的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增筑, 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那个时期才开始有的.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 ,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古临河,再向东折过阴山, 接燕国北长城,一直绵延至辽东,通达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北岸,全长 5000 多公里. 2.汉长城 第二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汉代.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为巩固北方边陲,加强防卫,汉武帝一方面先后 3 次对 匈奴实行军事打击,一方面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活动. 汉长城东起鸭绿江畔,向西经过内蒙古的阴山,居延海,再过甘肃的酒泉,玉门, 敦煌,一直延伸到新疆的罗布泊和库尔勒,全长 1 万多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通向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3.明长城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为了防御蒙古, 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自 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起,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无不热衷于长城的修建. 在明朝统治 的 270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时间之长,工程之大,质量 之高,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直到辽宁 的鸭绿江边,横亘 9 个省,区,市,全长 7500 公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 是明朝修建的,坚固完好,雄风不减当年. 同先秦时期长城的修筑相比,这三次长城修建高潮时期修筑的长城具有以下特点: 修拆并行,修旧筑新;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工程质量坚固;多种军事设施和生活设 施齐备,防御体系完整. (二)明长城的基本结构 1.城墙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 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 以山西为界, 山西以西多为夯土墙, 东部则为条石墙或砖墙.城墙高约 4~8 米,上宽 4~6 米,为军队防御的场所和通道, 一般可容 5 马并骑或 10 人并行. 城墙外侧建有高约 2 米的砖砌垛墙,叫垛口,也
叫雉堞,用以窥望敌情.下部置 有射洞,用以射击来犯之敌. 2.城台 又叫墙台,是凸出城墙之外的台子.上小下大,略似马脸,俗称"马面".一般每隔 200 米左右便建有一座. 3.敌楼 又叫敌台,长城上每隔 500~1000 米即建有敌楼一座.敌楼是高出城墙的砖砌方形 墩台.敌楼四面的城墙上均有垛口,每面设有 6 至 9 个射洞.敌楼下部设有券室,可储 备粮食,军械,火药和供士兵居住.敌楼的创建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4.烽燧 又叫烽火台,烟墩,狼烟台,是用来报警的墩台建筑.多建于沿线易于了望的制高点上, 通常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上备有柴草,硫磺,硝石等,如遇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 火,可迅速传报敌情.据说,这种报警设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可达数千里. 5.关口 多建于长城沿线地势险要地段或交通要冲之地.一般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多 建一道城墙,以加强关口的纵深防卫. 长城沿线的关口, 为数众多, 著名的关口有几十个, 如"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天 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以及著名的平型关等.这些关口 (关城)往往设计周密,建筑坚固,易守难攻.
(三)明长城著名的关口与城段 1.八达岭 八达岭城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八达岭因其南通北京,北去延庆,西往 宣化,大同等地,故名"八达岭".它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 之一,是长城精华之所在. 八达岭始建于明朝洪武帝初年,明清两代又屡经修葺. 关城和城墙由整齐的条石和大型城砖砌筑而成,极为坚固.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达 7.8 米,最高处达 14 米,墙基宽 6.5 米,顶宽 5.8 米.城墙的两侧间隔设置敌台,墙台, 垛口,望洞,射孔等防御工事. 八达岭城段盘旋游卧于崇山峻岭之间,不见首尾,像是一条巨龙在低啸游动,气势 磅礴.八达岭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在此设有重兵把守.今山 崖高处仍留有"天险"二字. 2.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约 50 公里.居庸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 口,以险峻著称,被誉为长城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有南北两口,南边就是今天的南口 镇,北边的关口就是八达岭."居庸"一名始称于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 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 居庸关两旁高山屹立,地势险要,控制着南下北京的通道,是北京西北的屏障. 居庸关关城位于长达 20 公里两山间的深谷中,周长 6.5 公里, 14 米, 高 设南北二门, 南门筑有瓮城.关城两侧的长城城墙紧接关城向两翼山上蜿蜒伸展,形如大鹏展翅,有"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居庸关关城的中心有一个过街塔基座, 名云台. 云台用白色大理石砌筑而成,台的平 面呈长方形,底长 26.84 米,宽 17.57 米. 云
台正中辟开一个石券门,券门和券洞内刻有四大 天王,象,龙,蟒神,金翅鸟等浮雕图案,并用梵,藏,蒙古,西夏,维吾尔,汉六种 文字刻成《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等. 这些用石块拼接而成的大型浮雕,技法娴熟,刻工精致,是现存稀有而珍贵的元代 雕刻作品. 3.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15 公里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因修筑在燕山和 渤海之间,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地势险要,是东北进入华北狭长通道上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称"两京锁钥 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由三座相连的关城构成, 雄伟高大的关城居中,东西各有一个瓮城, 两侧不远 处还有南北翼城.两翼配合,左辅右弼,互为犄角,防守严密,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防御 建筑和工程技术的高度发达.关城四面设门,"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悬于东城门的门楼 上. 4.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因位居嘉峪山麓,故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 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嘉峪关关城平面呈梯形,城墙高达 11.7 米,总长 733.3 米, 关城面积 33500 多平方米. 关城有东,西二门,上筑城楼,高 17 米,面阔 3 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气势雄 伟.东西二门外均建有瓮城. 关城的角楼,南北城墙正中的敌楼及罗城四端的角楼都威严挺立,远远望去堡楼林立, 雄伟壮观. 传说当年建关时, 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没有用完,
此砖现存西瓮城门楼后的檐台上. 嘉峪关经过 1950 年, 1957 年和 1973 年三次大规模的修葺和装饰, 重新焕发出一代 雄关的风采.现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缅怀. 5.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境内,东起望京楼,西与金山岭长城相连,雄伟壮观. 因其中段有一南北长 600~700 米,蓄水量达 5 万立方米水库,故称"司马台山水长城". 司马台长城从司马台水库两侧的山上飞奔而下, 犹如巨龙饮水, 气势非凡. 出水库往东, 长城又像巨龙腾空,一跃而起.登长城就像上"天梯",一道通天石阶,仅容独身攀登,直到海 拔 986 米的望京楼 这里危崖高耸,巍巍壮观,京城灯火,塞外风光,尽收眼底,被专家们誉为"中国 长城之最","奇妙的长城",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文保护遗址. 6.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东接司马台,西连古北口.明代著名将领戚继 光曾带领三千江苏镇江的士兵屯兵于此,他们把对家乡金山的思念冠名于这段长城.该 段长城全长 20 余公里,结构复杂,敌楼密布,有敌楼 158 座之多,平均百米就有一座, 敌楼的密集程度为其他城段所罕见,是明长城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长城,被誉为"第二八 达岭". 7.九
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距山海关 15 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 隘,被誉为"京东首关". 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便产生了丧葬祭祀的观 念.帝王死了以后,更要修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江山社稷万代永存.中国帝王陵墓修 建得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概述 一,中国古代丧葬 (一)主要的丧葬方式 土葬,是中原地区汉族习惯的葬法.由土葬所形成的陵墓建筑是我国历史人文旅游 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火葬,一向被汉族看作异端,汉代以前火葬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贮藏骨灰 的塔式建筑是佛教建筑的组成部分. 水葬, 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 任其漂流 沉浮.实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之畔,以水为生,以鱼为食,故视江河为生命的源 泉和最好的归宿. 天葬,又称鸟葬.将死者尸体被送到天葬场,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升 入天堂.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悬崖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一种葬 俗.悬棺葬以四川珙县,福建武夷山等地区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 (二)陵墓的主要类型 陵墓是指:安放故人尸体和祭奠故人的场所.一般来讲,陵是指地上建筑部分,墓是指 地下安葬故人的部分.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 水葬和悬棺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等.四川三峡等地的巴人悬棺, 引
起了中外游人的极大兴趣. 2.有陵无墓 即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并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我国的黄帝陵,炎帝陵. 还有一种情况,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三)陵墓景观的构成 陵墓景观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 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活的内容越充实,陵墓景观,包括地下部分和地上的 祭祀部分,其内容和价值就越丰富. 二,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一)葬制的演化 1.单葬制 单葬制指一个皇帝占据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 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 座.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为完好.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阔,方圆 40 公里,都是皇亲贵
戚,朝廷 重臣的墓葬. 3.群葬制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建于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我国群葬制的陵墓群共有六个,它们分别是: 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 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 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 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二)封土形制的沿革 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 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上 部方形平顶,呈覆斗状,故名"方上". 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宋朝虽然曾一度恢复了"方 上"式陵墓,但规模远不如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 2.唐代帝王封土"以山为陵" 唐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最大."昭陵六骏"是享誉中外的雕塑作品,可惜陵中许 多文物和雕塑作品被列强掳掠,至今不曾归还.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
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的梁山上,以山为陵,神 道上石人石兽众多,代表了当时雕塑水平的最高技艺.一块立于陵前的"无字碑"给后人 留下了许多的遐想. 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 明清时,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的 砖城,砖城内大量填土,高出砖城,形成"宝顶".宝顶四周的砖城上设有垛口和女墙, 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之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楼", 内置刻有皇帝庙号,谥号的巨型石碑,它是帝王陵墓陵号的标志. (三)陵园布局的变化 1.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是陵园的前导部分.唐乾 陵的神道全长约 4 公里,两侧排列着对称整齐的精美石刻,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翼兽, 鸵鸟,牵马人,无字碑,述圣记碑和数十尊蕃酋像等,共计 100 余件,异常壮观. 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了顶峰.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约 7 公里,清东陵 的神道长达 5 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2.祭祀区 祭祀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供祭祀之用.其中,祭殿是祭祀区的主要建筑.秦始皇 在陵园的北部设寝殿,首开帝王陵墓设寝之先河.清代称祭殿为隆恩殿.明朝以后,陵 园祭祀区大致由隆恩殿(棱恩殿) ,配殿,廊庑,祭坛等建筑组成.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防止陵墓被盗和破坏,每个帝王陵墓都设 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内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四)地宫结构的发展 1.黄肠题凑 商周至西汉,墓室多为用木材制作的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 木椁室发展到西汉时期,成为结构复杂,规格较高的木构地宫——"黄
肠题凑"."黄 肠题凑"是木椁室发展顶峰. 2.砖石地宫 东汉以后,由于砖石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砖石砌成的墓室普遍被采用.这种砖石 结构的墓室发展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华丽,俨然成为一座地下宫殿. 明十三陵定陵的地宫和清东陵裕陵的地宫为砖石地宫的代表之作. (五)殉葬制度的演变 随死者一起被埋葬的人或物品称为殉葬品,我国殉葬制度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1.人殉 商周时期盛行活人殉葬,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 家长, 奴隶主或封建帝王殉葬. 战国后期,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改人殉为俑殉,但是活人殉葬的制度并没有完 全消失,秦始皇,明成祖,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都有为数不等的活人殉葬. 2.器物随葬 器物随葬自古有之,延续至今.山顶洞人的随葬品中就有石制工具,石珠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厚葬之风渐盛.除了青铜器之外,商周时期的随葬品还有玉器, 金银器,漆器,骨角器等. 3.明器随葬 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也称冥器.主要的种类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 马,船,房屋,庭院等.其中,做成人或家畜鸟兽类的明器即所谓的"俑".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随葬品主要有陶瓷器皿, 陶俑及镇墓兽等. 宋元明清时期, 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 4.墓志 魏晋以后,陵墓普遍使用墓志.墓志的性质和作用与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家 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文末缀有称做"铭"的韵语颂词,故名"墓志铭",所不同的是,墓碑立于 墓前,墓志则埋入墓中.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 (一)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分布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西汉王朝的 11 位皇帝,除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建在渭河以南外,其余 9 位皇帝的 陵墓都分布在渭河北岸咸阳平原上,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最为著名. 唐朝的 20 位皇帝,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建在河南渑池,哀帝李祝的温陵建在山东菏 泽外,其余 18 位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咸阳平原外围的渭北山前地带,东西绵延 100 余公 里,号称"唐十八陵"或"关中十八陵".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保存较为完好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 合葬墓———乾陵. 北宋 9 帝, 除徽宗, 钦宗被金人掠走客死他乡外,其余 7 位皇帝均葬于洛阳市巩县境 内嵩山, 洛河间丘陵上,加上宋太祖之父的永安陵,人称"七帝八陵".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 隅,诸帝均葬于浙江绍兴. 明代诸帝中,自明成祖朱棣起,13 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人称"明十三 陵". 清代帝王陵墓共有 3 处, 一处是河北遵化的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西陵, 另有盛京三 陵,即沈阳的东陵(又称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
拉氏的陵寝) , 北陵(又称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和抚顺新宾的永 陵(努尔哈赤祖坟). (二)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 1.黄帝陵 黄帝名"轩辕",相传是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的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均有.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因此,位于 陕西黄陵桥山的黄帝陵最为著名. 2.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自 1978 年被发 掘后,出土了青铜器,竹简,兵器,玉器,漆器,金器等各种随葬品约 1 万多件.乐器 是这座古墓最著名的出土文物,共有编钟,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篪 8 种计 124 件. 3.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碑,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 葬.初时误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之墓,故称为"马王堆". 马王堆为两座高约 15 米,东西对峙的封土堆.东面的封土堆内发掘出两座墓葬, 分别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 马王堆二号墓;西面的封土堆被称做马王堆三号墓. 一号墓墓 主为利苍之妻,二号墓墓主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墓主为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以出土时 保存完好的女尸,丝绸和帛书等闻名于世. 4.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约 5 公里处,它不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陵墓封土为四方锥形,高约 76 米,周长 1250 米,远视如山峰屹立,雄伟异常.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秦人崇尚写实,陶俑身材高 大,一般在 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而且将领与士兵,诸兵种服饰都各不相同. 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周围,共发现陪葬坑,陪葬墓近 600 座,它们比较密集地分 布在大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976 年在一号坑遗址上修建了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博物馆,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纵横驰骋,横扫六合,统一中国 壮观场面,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令人惊叹不已. 1987 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联镇东南 15 公里处.陵园占地数 十亩.其主体建筑中央纪念堂高约 20 余米,下部为八角形,上出重檐,内有精工彩绘 的藻井和图案. 堂内正中靠后安放着成吉思汗石雕坐像.有长廊连接东西两厅,中厅后为寝宫,安 置着黄色绸缎包围的蒙古包四座,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及夫人,胞弟别力古台,哈撒尔夫 妇及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夫妇的灵柩. 中央纪念堂为祭祀活动的中心,整个祭祀活动以祭祀成吉思汗的"苏鲁定"(长矛) 最为隆重.近年来还建造了规模浩大的"元代村"以接待
中外游客. 6.明十三陵及明孝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南麓,距北京市区约 50 公里.陵区面积达 40 多平方公里, 它是明代最大的陵墓群, 也是我国众多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一处. 十三陵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 制均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 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 (1)长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是十三陵中的主陵,位于陵 区的正中,其余各陵分布在其周围.各陵共设一个神道与牌坊,石像生等.陵区的整体 布局由神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 (2)定陵.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1956 年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地宫之谜. (3)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北京昌平境内天 寿山南麓的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7.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朝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 遵化陵区位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 易县陵区位于京城以西,称为西陵. 雍正帝继位以后,原来也在东陵修建陵墓,后因故废弃,另选易县兴建泰陵. 从雍正皇帝起,清帝陵址实行昭穆之制,即清代的帝陵一东一西,隔辈相聚,祖孙 葬于一地. 乾隆时又下诏,进一步明确了父子死后不葬一地规制. (1)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峰下,距北京 125 公里.清东陵从顺治 18 年开始营建,到 1908 年慈禧陵竣工,前后历经 240 余年,陵区内共有大小不等的 500 多座单体建筑.
(2)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的永宁山下,距北京市 120 公里. 2000 年清东陵和清西陵作为明清帝王陵寝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著名的水利工程与楼阁, 第五节 著名的水利工程与楼阁,桥梁 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之末,盛于战国时期.其中都江堰,灵渠,郑 国渠三大水利工程享誉中外.其他,还有京杭大运河,江浙海塘和新疆坎儿井等. 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全长 1794 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 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 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时断时续,前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凿.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春秋末期,公元前 480 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凿 了一条南起江苏扬州,北至江苏淮安的长约 150 公里的运河. 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隋朝, 隋代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今天的涿郡 (北京) , 南达杭州. 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元代,元代开凿了从北京通县至天津的运河,与隋代的南 北大运河相连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京杭大运河.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岷江中游成都西北灌县的玉垒山下.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 306~ 前 251 年) ,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历时 14 年兴建而成的都江堰是我国目前现 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溢洪道三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巧夺天工, 首尾呼应,互相配合,以引水,排沙,分洪泄洪及灌溉四大功能享誉世界.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是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在江心堆砌而成的一个狭长的小 岛.它形如鱼嘴昂立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控制约六成的水量进入内江, 灌溉着成都的万顷良田,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宝瓶口是在岷江东岸玉垒山上凿出的一个宽约 20 米,高 40 米,长 80 米的山口, 因山口的形状像瓶口,故名.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可以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 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 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 它还会自行溃堤, 让大量江水回 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排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 当它们流经凹凸不平的内江,外江时,大量的泥沙石块会自动流入外江. 2000 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三)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以北的兴安县境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秦始 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 223 年至前 214 年修建而成.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称 为"零渠",唐代后改称为"灵渠". 灵渠全长 34 公里,它的主要设施是建在湘江中以料石叠砌成的铧嘴状分水工程. 为提高水位,便利船只通行,还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筑有"斗门".斗门实际是运河船闸的 雏形,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渠上建有石桥多座,景色优美雅静,风光奇佳. (四)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西安东北泾, 洛二水之间,是公元前 246 年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设计修建 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全长 150 余公里,主干渠宽 24.5 米,均建于灌区高地 之上,以充分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特点,形成自流灌溉.郑国渠的修建使关
中数万顷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五)江浙海塘 江浙海塘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水经注浙江》注引《钱塘记》中就有 修筑海塘的记载,可见我国海塘修筑的历史已有 2000 多年. 现存海塘多为明清时修建, 清康雍乾三朝曾动用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修筑海
塘. 海塘在千米以上的工程就有 15 项,并彻底翻修了从金山卫到杭州长达 150 公里的海塘, 使海塘犹如"海上长城"一般挡住了汹涌的钱塘江涌潮,保卫着沃野千里的三角洲和滨海 平原. (六)坎儿井 坎儿井是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 1600 余条, 其中约有 1200 条集中于吐鲁番地区,堪称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泉. 坎儿井由暗渠,直井和明渠三部分组成.由于水在地下暗沟中流动,蒸发损失极小,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并且无需动力设备,便可自流灌溉,故在干旱地区实用性较强. 二,古代名楼 (一)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 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当时在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 逐渐成为文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胜地.黄鹤楼气势雄伟,辉煌瑰丽,再加上有 关黄鹤的美丽传说,引得历代名人墨士欣然前往,摹景抒怀. 大诗人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作 品酣畅淋漓,道出了在黄鹤楼上赏景的畅快,黄鹤楼从此声名远播. 黄鹤楼内部各层分别展示了有关这座名楼的不同主题: 底层高大宽敞,正面是名为《归鹤图》的陶瓷壁画,为游人演绎了黄鹤楼的种种传 说.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 ,它记述了 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有崔颢,李白,白居易等的画像及他们吟咏黄 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二)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古城西隅.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 下楼"之誉.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 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 3 层,楼高 15 米,以 4 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 再用 12 根圆木柱子支撑二楼,其外以 12 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 稳如磐石.岳阳楼的另一建筑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 般. 岳阳楼一层正厅悬挂清人张照所书《岳阳楼记》木刻屏,二楼存有历代名家诗文匾 额. 三楼正面神龛内供吕洞宾塑像, 神态飘逸, 超然物外. 岳阳楼左有"仙梅亭", 右有"三 醉亭",相互衬托,相映成趣. (三)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边,依城临江,有"江西第一楼"之誉.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
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誉满天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滕王阁历时 1300 多年,屡毁屡建.今存滕
王阁为 1989 年重建.滕王阁主体建筑净 高 57.5 米,建筑面积 13000 平方米.基部为象征古城墙的 12 米高台座,台座以上是"明三 暗七"式阁楼. 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人工湖. 一级高台有南北两翼, 北为"挹翠亭", 南为"压江亭".二级高台为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整 座楼阁布局合理,风格高雅,气势恢弘. 三,古代桥梁 (一)中国古代桥梁的类型及特征 浮桥是一种临时性桥梁,多以舟船当做桥面或桥墩,又名"舟桥", 多用于战争中, 故又 有"战桥"之称. 梁桥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建造数量也最多."梁"是一种长方形的构件,将石梁 或木梁架设在沟谷两岸便成为"梁桥".因梁桥外形平直,故古代又称之为"平桥",后人常 常将"桥","梁"合称为"桥梁". 悬索桥,又叫悬桥,索桥,吊桥等,用以跨越山谷,大河,港湾和海峡.最早的悬索 桥多用藤,竹,树枝,绳索等物缚架而成,故又称为竹索桥,麻网桥,藤网桥等.西汉 时期出现了铁索桥,明清时期大盛. 拱桥,即以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 拱状如:弧形,分为半圆形,圆弧形,椭圆形,抛物线形,蛋形,莲瓣形,马蹄形, 多边形,尖拱形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竹等. 拱有单拱,多拱之分,多为奇数,中孔最大,两侧诸孔的高度和跨度按比例依次递 减.拱桥匀称和谐,造型优美,是中国古代桥梁中最具韵味的一种,园林建筑中亦常建 造,尤令园林增色生辉. (二)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 1.安济桥 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于城南的交河上.赵县古称"赵州"故而又名"赵州 桥",当地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公元 590~608 年)由 著名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桥身为弧形单拱,全长 50.82 米,宽 9.6 米,跨径 37.37 米,用 28 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垒砌而成.桥的拱肩敞开,拱肩两端各建两个小拱,即敞肩拱, 这一设计构想开创了世界桥梁史上拱肩加拱的"敞肩拱". 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蛟龙兽面, 花草竹节等图案,刀法遒劲有力, 风格豪放 流畅. 赵州桥以其划时代的建筑造型闻名于世,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是世界桥梁史上极其伟大的一项成就. 2.安平桥 安平桥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晋江县安海镇.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1138 年) , 历时 13 年建成.桥长 2255 米,宽 3~3.8 米,是中古时期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 桥. 安平桥用巨大的石梁铺架,有的石梁重达 25 吨.桥墩用条石砌筑而成.现存桥墩 331 座,有长方形,半船形,船形三种形式.桥上原有水心亭,中亭,官亭,雨亭等 5 座桥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等雕刻.现仅存一座水心亭,亭的四周有 13 块历代修桥的碑记.安平桥雄伟壮观,宛若长虹飞架. 安平桥
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1905 年郑州黄河大桥兴建前,没有一座桥的长
度能超过它. 3.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位于苏州吴县境内,建于唐代元和 11 年至 14 年(公元 816~819 年) ,因桥 形状若玉带,故而得名. 宝带桥是我国古代孔数最多的联拱石桥,全长 316.8 米,宽 4.1 米,共有 53 拱.为 便于桥下行船,位于主航道的第 14,15,16 三孔跨径最大,使桥面逐渐升高,其中第 15 孔为全桥的最高峰. 宝带桥为薄墩联拱桥,桥墩直径仅为 60 厘米,故全桥显得娇小秀美,轻盈剔透, 不仅增加了泄水的面积, 还减少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充分反映了唐代工匠的杰出才智. 4.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境内的洛阳江上.洛阳桥建于北宋年间, (公元 1053 年~1059 年) ,至今已经有 900 多年的历史. 洛阳桥原长 1200 米,宽 5 米,共有桥墩 46 座.两侧有 500 个石雕扶栏和 28 尊石狮, 更有 7 亭 9 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此地"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风景壮丽,为游人所向往. 洛阳桥的修建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所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5.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 15 公里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是我国北方现存最长的 一座古桥,也是北京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桥长 266.5 米,宽 7.5 米,桥身下 有 11 孔涵洞.桥墩呈船形,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有 140 根柱,共雕刻或伏或卧的石狮 485 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卢沟桥建成的 800 余年中,只进行过部分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其形制,桥基,桥身 的构件与雕刻大部分均为金代遗物,是金代建筑少有的遗存之一. 1937 年 7 月 7 日,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 击,由此掀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使卢沟桥声名大振.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桥东的宛平城中心落成并开馆. 6.程阳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村.建于 1916 年,桥 身为廊屋式木结构,全长 76 米,宽 3.7 米. 5 个石砌的桥墩上由圆木连结为成排的托架梁,其上架设两层木排式悬臂梁,上建廊 屋,每个桥墩上建有 5 层楼阁,廊阁相间,连接成一条长廊式桥面,两侧设长凳,供行人 避雨和休息.整座桥用木榫接合,结构精密,雄伟壮观,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概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东方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它与以比萨斜塔为代表罗马建筑,法国巴 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一起,作为世界著名三大古代建筑体系而载入史册.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从构木 为巢,建造半地穴式建筑开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村落.商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 早的宫殿建筑,其代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建筑的高潮 中,逐步形成了中轴对称的基本模式,奠定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基础.秦汉时期,中国 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 主要标志是: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 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 拱券式结构 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及都江堰,灵渠,郑国 渠三大著名水利工程. (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的砖瓦质量和木结构技术都有所提高, 而且由于佛教的传入, 佛教建筑不断兴建,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建筑内容和装饰艺术.除了传统建筑外,出现 了佛寺,佛塔和石窟寺三大佛教建筑及精美的雕塑和壁画.这一时期留下的主要建筑有 河南登封嵩岳寺,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河南龙 门石窟等. (三)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 主要表现在: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日趋完美,建筑构件比例定型化. 这时期的宫殿建筑,陵墓建筑,桥梁建筑,寺庙建筑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 水平,雕塑和壁画的成就尤其突出.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对后世的 城市建筑影响巨大而深远.这一时期建筑遗址主要有各种寺庙,陵墓建筑,如五台山南 禅寺,唐昭陵,唐乾陵等. (四)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高峰时期 经过宋元时期的转变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达到空前的完善 和高度的成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建筑材料质量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和施工 逐步标准化,装饰风格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 规模宏大的北京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以及天坛等建筑精品,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结构 (一)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是按照所有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来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的.森严的 封建等级制度,把中国的古代建筑严格地分为三个类型,即殿式,大式和小式. 殿式指宫殿的样式,主要为帝王及后妃的居所;大式是各级官员和富商大贾的宅第; 小式则是普通百姓的住房. (二)古代建
筑的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构成,俗称"三段式"结构."高基座, 木构架,大屋顶"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为一高出地面的底座,是建筑的基础部分.中国古代单体建筑,无 论是简朴的民居,还是巍峨的殿堂,都将其框架立于台基之上. (1)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高约数十公分,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由砖或石建成,较普通台基要高,台基上还建有汉白玉栏杆,常 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次要的建筑. (3)更高级的台基.称为须弥座,采用条石砌成,砖石上有凹凸的线脚和各种纹饰, 台上建有汉白玉的栏杆,常用于宫殿或寺院内主要殿堂等建筑. (4)最高级的台基.由几个须弥座叠加而成,从而使建筑显得更为雄伟高大.常用 于级别较高的建筑,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2.屋身 屋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架构的梁柱式结构. (1)柱.由松木或楠木制成,置于台基之上,用以支撑梁和屋面檩条,形成梁架.梁 架与梁架之间围成的空间叫做"间",迎面的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古人以奇数为吉 祥数字,故平面组合中开间均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纵深的间数称为"进深". (2)梁.梁置于柱上用以支承檩的重量,梁,柱构成中国古代建筑的"骨架",即现 代建筑的"框架".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传力构件.斗,拱,昂三者合称"斗 拱". 3.屋顶 (1)庑殿顶.又称四阿顶,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其中 重檐庑殿顶是建筑级别最高级的屋顶形式.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即为重檐庑殿顶式建筑. (2)歇山顶.又称九脊顶,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下部是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山墙,是上部硬山顶与下部庑殿顶的 有机组合.也是建筑级别较高的屋顶形式之一.北京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 (3)悬山顶.又称挑山顶,其上包括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 墙之外,山墙由柱子承重,故称为挑山顶.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顶齐平或略高于屋顶,两侧以砖墙承重.一 般民居多为此种类型的屋顶.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 端.一般说来,亭,阁,塔均用此种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相交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形似卷棚.江南一带的建筑习 惯采用此种建筑形式. 主要屋顶造型如图 7-1 所示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单体建筑的特点 1.材料使用 我国古代建筑与欧洲,美洲及非洲和西亚建筑体系的不同特点之一,就是普遍地以 木材和砖瓦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木材和砖石材料的使用,不
仅在取材,加工和构筑上 方便经济,而且结构牢固,重量轻,韧性好,抗震性强.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无数木结 构建筑精品是我国旅游胜地的重要景观. 2.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建筑采用木构架式结构,立柱,横梁和顺檩等各个部件之间的结合点均由 榫卯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木构架框架.木构架结构具有如下优点: (1)灵活地安排空间布局.木框架结构的建筑,屋顶的重量由梁柱来承担. 内外墙分工明确:外墙起遮挡阳光和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的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分割室内空间和围护的作用,所以,可以移动或拆除. (2)榫卯吻合,有利于减轻灾害的影响.木构架结构的房屋,各个主要部件之间的 结合点由榫卯吻合.这种柔性结合使各部件之间有一定的伸缩性,因此,可有效地减少 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房屋的损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二)组群布局的特点 1.以单体建筑为基础 我国大型建筑组群以单体建筑为基础,由单体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单位组成 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2.内敛含蓄的布局原则 我国古代建筑很少露出其全部轮廓,多以四合院的形式组织建筑空间,表现出中国 建筑组群内敛含蓄布局原则. 3.均衡对称,主次分明 都城,宫殿,寺院,坛庙,陵寝等大的建筑组群为了处理好各个庭院的关系,大都 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布局,即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进行设计,次要的建筑左右对称地排列 在中轴线的两侧. 借助两侧建筑群的烘托, 使主体建筑格外宏伟壮丽, 以达到重点突出, 主次分明的效果.
这样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十分多见,最著名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组群. (三)建筑艺术的特点 1.造型优美 中国建筑十分讲究造型艺术.仅就屋顶造型而言,就可谓"独步天下".无论是重檐 的庑殿顶,歇山顶,还是单檐的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大多具有屋顶坡面 反向曲线,斗拱支撑的房檐外探,檐角起翘这三个特点,使整个建筑看起来飞檐翘角,具 有流畅舒展,鲜活灵动的艺术效果.屋顶上彩色琉璃瓦和各种小兽的装点,屋檐瓦当上 刻着的各式花草文字等,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2.装饰精美 (1)彩画.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质材料,为了防潮,防风蚀,防虫蚁,比较多地采用 了油漆彩绘这一艺术手法.在内,外檐和梁枋,斗拱,柱头和藻井上都有绘制精巧,色彩 鲜艳的彩画.清代彩画分为三类: 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内容多为龙,凤,间补为花卉图案,并用沥粉贴金, 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有时也可画龙凤,用金粉. 苏式彩画:画面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及象征富贵吉祥的图案, 如松鹤延年,鲤鱼跃
龙门,八仙过海等.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内容题材来讲,雕饰的题材有:花鸟鱼虫,奇禽异兽及山水风光,人物故事等. 就材料来讲有:墙壁上的砖雕,门窗,梁枋上的木雕及台基,石栏杆等主要建筑外的 雕刻艺术品,如狮子,麒麟,铜龟,仙鹤等. 3.等级森严 (1)建筑的屋顶.以庑殿顶级别最高,多用于宫殿建筑,其中重檐庑殿顶只有皇宫 的正殿(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和皇帝的家庙(如太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用于 一般的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级别最低,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 和民居. (2)房屋的开间与进深.皇宫最高级的宫殿面阔 11 间,进深 5 间.其下依次是王府, 官员,面阔 5~7 间不等,百姓正房则不得超过 3 间.北京故宫太和殿面阔 11 间,这种开 间的建筑历史上只见于唐朝大明宫的含元殿和麟德殿. (3)建筑的台基.须弥座级别最高,多用于宫殿或级别较高的寺庙中的主要殿堂. 几层带有石栏杆的须弥座叠在一起,则只能用于皇宫中最高级的宫殿和全国著名庙 宇的主要建筑上. (4) 建筑色彩的运用. 皇家建筑多浓墨重彩, 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 红色砖墙;皇子, 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此外,在装饰物,斗拱,彩画,甚至在门的高度,门钉的路数,匾额的形制上,也 有严格的区分,不得僭越. 第二节 中国古代宫殿和坛庙建筑 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沿革 宫殿是古代帝王居住之所,是古代帝王运用王权,集中天下财力和汇集天下能工巧 匠的智慧所形成的古代建筑的艺术结晶,往往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建筑水平最高水平. 中国的宫殿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春秋时期,出现了台榭这种高台建筑,其外观雄伟,高敞安全,便于自娱,显示出皇权 无上的尊严.
秦汉以后,宫殿规模更加宏伟,有著名的阿房宫,未央宫,以及汉武帝时建造的明 光宫,建章宫等. 隋唐时期,我国宫殿建筑进入了成熟时期. 唐代建有宏大奢华的大明宫和兴庆宫,其用料讲究,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可惜这 些建筑精品都毁于战火之中. 明清时期是我国宫殿建筑完全成熟的阶段.现在保存完好的宫殿建筑有两处,即北 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二,中国古代宫殿的布局及陈设 (一)宫殿的布局 1.前朝后寝 宫殿是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的地方.这个庞大的,多层次的建筑组群被严 格地分成前朝(前堂) ,后寝(后室)两个部分. 前面是皇帝办公,处理政务,举行大典地方称为前朝. 后面是皇帝与后妃及子女们生活居住场所,称为后寝. 这种布局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故宫以乾清门为界,前三殿为 前朝部分,后面部分则为后寝部分. 2.中轴对称 古代宫殿建筑多由单体建筑组
成庭院,又由庭院组合成庞大的建筑群.北京故宫从 宫城南门至北门之间的连线上,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大大小小几 百所宫室均衡地,对称地排列在两侧. 3.左祖右社 "左祖右社"即在宫殿的左前方设立祖庙,以祭祀帝王的先祖,因是天子的祖庙,故称 "太庙".宫殿的右前方设立社稷坛,"社"为土地,"稷"是谷神,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 和粮食神的地方.明清时紫禁城在宫城的左前方建有太庙,右前方建有社稷坛. (二)宫殿的陈设 1.华表 华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云纹等纹饰.华表一般设在宫殿,城垣,桥梁 及陵墓前,用以装饰.设在陵墓前的则称墓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立石狮,据说一可辟邪,二可尽显王者之风.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石 狮左雄右雌,雄狮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的权力;母狮爪下为幼狮,象征着子孙 绵延. 3.嘉量和日晷 宫殿前的月台上还有嘉量和日晷.嘉量是衡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 升,合,龠,象征着全国的统一.日晷即日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 借指针所产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装置. 4.铜龟和铜鹤 道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古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用来表示福寿延绵的铜龟 和铜鹤常被置于宫殿前,用来象征君主福寿绵延. 5.吉祥缸 殿前放置吉祥缸,内中盛满清水,是用来防止火灾的.隆冬季节,需要严加包裹防止 结冰,以免影响灭火.古代称其为"门海",意谓缸中之水多似海.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皇宫 1.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始建于明朝永乐 4 年(公元 1406 年), 历时 14 年才全部完成.为明清两代 24 位皇帝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 最完整,最为辉煌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紫禁城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城中建有大小宫殿 70 余座,共 有房间 9999 间半. 宫墙长 3400 米,高约 10 余米,城外是宽约 53 米的护城河.城的四面各开城门一 座:南为故宫正门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的四角都建有重檐角 楼. 故宫建筑群中轴对称,沿中轴线,东,西内路,东,西外路五条纵向轴线展开.中轴 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午门,太和门.太和门内是坐落在三级须弥座上的三大殿,即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北面是乾清门,其内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出了 坤宁门是中轴线上第九进院落——御花园.最北端为神武门. 内东路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文华殿,奉先殿,斋宫和东六宫.内西路由南向北分别是 武英殿,养心殿和西六宫.内廷中轴线以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以西有慈 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俗称外西路. 三大殿(太和殿,中
和殿,保和殿)与左右对称的文华殿,武英殿构成一个大的院 落,称为前朝.太和殿高约 27 米,建在高约 8 米的三重汉白玉的台基上,重檐庑殿顶几 乎占了总殿高的一半,给人威严肃穆和至高无上的感觉.殿前宽阔的广场和高大的建筑 是无与伦比,端庄威严的皇权象征. 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及东西六宫,养心殿,奉先殿,宁寿宫和慈宁宫等为后寝. 紫禁城以中轴线为骨干,以三大殿为核心,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布局几乎 达到了令人惊赞的完美程度. 北京故宫于 1925 年被辟为故宫博物院,现收藏 100 多万件古代艺术珍品,是世界著名 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1987 年 2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2.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占地 6 万平方米,共有建筑 70 余座,总计 房间 300 余间.沈阳故宫是满洲族入关前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较 完整的宫殿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沈阳故宫在建筑布局上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军事气氛极为浓厚.大政殿为其主体建筑,两侧呈雁翅状排 列着十座方亭.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顶,上覆黄琉璃瓦绿剪边,是努尔哈赤举行大 典的地方.十座方亭又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及八旗旗主在宫内办公,议事的场所. 帐殿式的结构和黄琉璃瓦绿剪边,充分显示了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生活的眷恋. 大政殿和十王亭的组合及排列,是后金八旗制度中君臣共同议政体制在建筑体制上的表 现. 中路建筑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建,是皇太极处理朝政之所, 具有较强的政治气氛. 建筑 布局大致上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制度.南面正门为大清门,中央的崇政殿为皇太极 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东西两侧对称地建有飞龙阁和翔凤阁. 向北依次为凤凰楼, 清宁宫 及其左右配殿等.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楼,也是当时盛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皇太极与大 臣们常在这里谋划军国大事和举行宴会.清宁宫及其左右配殿为帝后妃嫔生活起居之所. 西路以文溯阁为中心,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表现出了浓厚的文化气氛. 文溯阁仿浙江天一阁而建,内藏有《四库全书》 .仰熙斋为乾隆时期增建,是乾隆皇帝东巡 时读书的地方.
沈阳故宫历经大规模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宫殿的扩展项目,于 2004 年 7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四,中国古代的坛庙建筑 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一个礼制的社会. 中国的礼制以"礼"为核心,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崇尚"天",崇尚神灵,崇尚受命于天的帝王; 二是崇尚祖先,因为祖先不仅赋予我们生命,同时还保佑着子孙后代,因此祖先是 神圣的. 为了寄托这种崇敬的心情,产生了
许多坛庙建筑,这些坛庙建筑统称为礼制建筑. (一)太庙与社稷坛 自周开始,都城布局规划中就有"左祖右社"的规定,即在皇宫的左侧建祭祀祖宗的 太庙,皇宫右侧建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明清两代的太庙和社稷坛建于皇城之内, 宫城前方的中轴线两侧. 1.太庙 太庙位于宫城左侧(天安门),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现在已被辟为劳动人民文化 宫. 太庙包括戟门,正殿,两庑,寝宫和祧庙,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配殿严格对称. 外有高大厚重的墙垣和树冠茂密的松柏,内有宽敞宁静的庭院. 2.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宫城(天安门)的右侧,过去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古代以 "社稷"指代江山,国家,所以祭祀社稷坛,既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表示帝王的 江山万代. 由于祭祀社稷是由北向南,所以从北向南,社稷坛依次为正门,享殿,拜殿,五色 土方坛.按五行中五方五色的位置,五色土覆于五色方坛中,中央为黄,东方为青,南 方为红,西方为白,北方为黑,这与我国地理地貌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天坛 祭祀天,地,日,月是历代帝王登基后的重要活动. 为了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皇帝是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所以皇帝必须亲自设坛 祭祀.北京天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礼制建筑群.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天坛坛域北为圆形, 南为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天坛有内外两层坛墙,主体建筑圜丘坛,皇穹宇,祈年 殿和斋宫四部分,均位于内坛墙内.其中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依次建在园内偏东一 侧的南北中轴线上,南为圜丘坛,皇穹宇,北为祈年殿.中间以南北宽阔的,平均高出 地面约 2.5 米的大道连接,称为丹陛桥或海漫大道.斋宫位于园内西侧. 圜丘坛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是一座由三层青石叠置而成的露天祭台.台基堆砌 九层石板,取"上天九重"之意.坛台中心嵌着一个圆形石板,称为太极石,其外有两层 围墙.大典时祭台北面是"皇天大帝"的神位,东西两侧依次是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 皇穹宇是平时存放上天及诸神灵位的殿堂.殿外以圆形高墙围绕,墙高 3.72 米,直径 61.5 米,周长 193 米,这就是名列我国声学建筑之首的回音壁. 祈年殿位于中轴线最北端, 是全园最大的建筑. 其下方是高 6 米的三级汉白玉基座, 基座上是高 38 米,直径 32.73 米的三重亭式圆殿,鎏金宝顶,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 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 柱和枋桷承重,中央四柱各高 19.2 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十二根柱子, 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祈年殿殿顶周长 30 丈,暗喻一个月有 30 天.斋宫,
是皇帝祭天前斋戒的地方. 天坛占地 270 万平方米,规
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 群.它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 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于 1998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 五,文庙与武庙 (一)文庙 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 所.孔庙位于山东曲阜,始建于公元前 478 年,原是孔子旧居,只有三间大.西汉以后, 历代统治者不断地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也被不断扩修,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占地近 10 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左右对称,布局 严谨.左路为祭祀孔子祖先之所;右路是孔子故居;中路为主体.祭祀孔子的主要建筑大 成门,大成殿,寝殿,圣迹殿都依次排列在中路的中轴线上.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重要 场所,也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殿位于 2 米多高的须弥座石台基之上,面阔 9 间,进深 5 间,高约 30 米,重檐歇山顶,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环立 28 根雕龙石柱,为曲阜所独有 的石刻.大殿正中雕龙贴金的巨龛上供着 3 米高的孔子塑像. 1994 年,有曲阜"三孔"之称的孔庙,孔府,孔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二)武庙 山西解州关帝庙是祭祀三国蜀将关羽的场所.解州东南 10 公里的常平村是关羽的 故乡,故始建于隋朝的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 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大将,他的事迹后来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渲染,儒家尊其为"武 圣人",佛家奉其为"伽蓝神",道家供其为"关帝圣君". 武庙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以结义园为中心,北部正庙仿宫殿建筑. 整个关帝庙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一)城郭分明 中国古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县郡治所都建有城和郭.城在内,郭包在城的外围,有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之说,统称城郭.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外城(即郭) .明 代的南京城和北京城较为特殊,筑有四道城墙. (二)防御体系严密 古代城市有着十分严密的防御体系.大都筑有高大的城墙,矮者 4~5 米,高者可达 10 余米,厚约 12 米,坚固异常.城墙之上建有雉堞,女墙,门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 城墙之外建有护城河(称为"城池") ,水面宽度可达 30 米,深约 3~5 米.护城河上设有 吊桥.城墙的四面都设有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之外往往加筑瓮城,罗城,箭楼等. (三)棋盘状的街区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结构多为棋盘状的结构.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都城的 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即都城九里见方,每边 开有三门,东西南北各有九条道路,南北道路
宽为车轨的 9 倍.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形 道路交通网,不仅便于交通,同时,也便于在街坊内建造各种建筑. 千百年来形成的棋盘状街区结构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 的道路交通管网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的格局. (四)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城市建设或以宫殿,或以官衙,或以钟楼 等公共建筑为中心进行规划,反映了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观念. (五)基础设施完善 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中国古城设有"市",供百姓们交换和采购. 如北京城的市场和店铺共有 132 行, 分布于皇城四周的大街小巷之中,并形成东单, 西四 牌楼,正阳门,鼓楼四个商业中心.其他的城市设施,如绿化,饮水,排水,防火,报 时,报警等,一应俱全,极为完善. 二,中国著名的古城 (一)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是明洪武 3 年至 11 年(1370~1378 年)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修建.明清时屡经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城墙周长 11.9 公里,高 12 米,厚 16.5 米,城内面积近 12 平方公里.城的四面正 中均辟有城门,东门名长乐,西门称安定,南为永宁门,北是安远门.每座门外设有箭 楼,内建有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 城楼高 33 米,面阔 7 间,宽 40 米, 歇山顶,重檐回廊,气势雄伟.箭楼是单檐建筑, 内分四层,外辟有 48 个箭窗,作射击防御之用.城墙的内面建有六处马道,作为兵马登 城之用.城墙的外面建有防御性的设施——敌台,因其上小下大,俗称"马面".两敌台 相距 120 米,恰在箭镞,火铳等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内.城垣外围的护城河宽 20 余米, 深达 10 余米,与城墙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二)明南京城 现存的南京城(原称应天府)城池建于元至正 26 年(公元 1366 年)至明洪武 19 年(公元 1386 年) .原建的宫城,皇城及外城郭已不复存在,现仅存都城城垣. 城垣内周长 33 公里,城墙高 15~18 米,顶宽 7~8 米,底宽 10~18 米.当时即有 "世界第一大城"之称,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砖石城墙.墙基为花岗岩大条石,外 砌巨砖,砖缝用石灰和糯米浆浇灌,城顶用桐油结封,十分坚固,是著名的"石头城". 城墙四周筑有城门 13 座,现有聚宝,石城,神策和清凉四门保存完好.正南的聚 宝门(今中华门)建筑最为巍峨壮观,负有盛名.聚宝门建有瓮城,前后四重,每道墙 正中均辟有拱门一座,每门设双扇大门和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底层筑有藏兵洞,可容纳 3000 人.此门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古长城建筑 长城是中国最宏伟的一项古代工程,是上古至中古时期世界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 被称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1987 年,长城作为中国
首批世界遗产项目申报之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一)长城的修建 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明代,先后有 20 多个诸侯国和王朝修筑过长城,历时 2700 多年,总长度达 5 万多公里,跨越东北,华北,西北,中原等 17 个省市区,堪称"上下两千年, 纵横十万里".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工程浩大,历史悠久,气势雄伟而著称于世. 从秦代至明代,历史上掀起了三次修筑长城的高潮. 1.秦长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秦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北部边防,令大将蒙恬率大军 30 万,北击匈奴,收复了 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并于公元前 214 年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 秦始皇征调了大批军队 和民工,利用 10 年时间,将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的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增筑, 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那个时期才开始有的.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 ,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古临河,再向东折过阴山, 接燕国北长城,一直绵延至辽东,通达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北岸,全长 5000 多公里. 2.汉长城 第二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汉代. 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为巩固北方边陲,加强防卫,汉武帝一方面先后 3 次对 匈奴实行军事打击,一方面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活动. 汉长城东起鸭绿江畔,向西经过内蒙古的阴山,居延海,再过甘肃的酒泉,玉门, 敦煌,一直延伸到新疆的罗布泊和库尔勒,全长 1 万多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通向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3.明长城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为了防御蒙古, 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自 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起,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 无不热衷于长城的修建. 在明朝统治 的 270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时间之长,工程之大,质量 之高,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直到辽宁 的鸭绿江边,横亘 9 个省,区,市,全长 7500 公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 是明朝修建的,坚固完好,雄风不减当年. 同先秦时期长城的修筑相比,这三次长城修建高潮时期修筑的长城具有以下特点: 修拆并行,修旧筑新;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工程质量坚固;多种军事设施和生活设 施齐备,防御体系完整. (二)明长城的基本结构 1.城墙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部分. 材料的选择因地制宜. 以山西为界, 山西以西多为夯土墙, 东部则为条石墙或砖墙.城墙高约 4~8 米,上宽 4~6 米,为军队防御的场所和通道, 一般可容 5 马并骑或 10 人并行. 城墙外侧建有高约 2 米的砖砌垛墙,叫垛口,也
叫雉堞,用以窥望敌情.下部置 有射洞,用以射击来犯之敌. 2.城台 又叫墙台,是凸出城墙之外的台子.上小下大,略似马脸,俗称"马面".一般每隔 200 米左右便建有一座. 3.敌楼 又叫敌台,长城上每隔 500~1000 米即建有敌楼一座.敌楼是高出城墙的砖砌方形 墩台.敌楼四面的城墙上均有垛口,每面设有 6 至 9 个射洞.敌楼下部设有券室,可储 备粮食,军械,火药和供士兵居住.敌楼的创建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4.烽燧 又叫烽火台,烟墩,狼烟台,是用来报警的墩台建筑.多建于沿线易于了望的制高点上, 通常是"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台上备有柴草,硫磺,硝石等,如遇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 火,可迅速传报敌情.据说,这种报警设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可达数千里. 5.关口 多建于长城沿线地势险要地段或交通要冲之地.一般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多 建一道城墙,以加强关口的纵深防卫. 长城沿线的关口, 为数众多, 著名的关口有几十个, 如"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天 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九关"——娘子关以及著名的平型关等.这些关口 (关城)往往设计周密,建筑坚固,易守难攻.
(三)明长城著名的关口与城段 1.八达岭 八达岭城段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八达岭因其南通北京,北去延庆,西往 宣化,大同等地,故名"八达岭".它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 之一,是长城精华之所在. 八达岭始建于明朝洪武帝初年,明清两代又屡经修葺. 关城和城墙由整齐的条石和大型城砖砌筑而成,极为坚固.八达岭长城的城墙平均高达 7.8 米,最高处达 14 米,墙基宽 6.5 米,顶宽 5.8 米.城墙的两侧间隔设置敌台,墙台, 垛口,望洞,射孔等防御工事. 八达岭城段盘旋游卧于崇山峻岭之间,不见首尾,像是一条巨龙在低啸游动,气势 磅礴.八达岭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在此设有重兵把守.今山 崖高处仍留有"天险"二字. 2.居庸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约 50 公里.居庸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 口,以险峻著称,被誉为长城三大名关之一.居庸关有南北两口,南边就是今天的南口 镇,北边的关口就是八达岭."居庸"一名始称于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 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 居庸关两旁高山屹立,地势险要,控制着南下北京的通道,是北京西北的屏障. 居庸关关城位于长达 20 公里两山间的深谷中,周长 6.5 公里, 14 米, 高 设南北二门, 南门筑有瓮城.关城两侧的长城城墙紧接关城向两翼山上蜿蜒伸展,形如大鹏展翅,有"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居庸关关城的中心有一个过街塔基座, 名云台. 云台用白色大理石砌筑而成,台的平 面呈长方形,底长 26.84 米,宽 17.57 米. 云
台正中辟开一个石券门,券门和券洞内刻有四大 天王,象,龙,蟒神,金翅鸟等浮雕图案,并用梵,藏,蒙古,西夏,维吾尔,汉六种 文字刻成《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等. 这些用石块拼接而成的大型浮雕,技法娴熟,刻工精致,是现存稀有而珍贵的元代 雕刻作品. 3.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 15 公里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因修筑在燕山和 渤海之间,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地势险要,是东北进入华北狭长通道上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称"两京锁钥 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山海关由三座相连的关城构成, 雄伟高大的关城居中,东西各有一个瓮城, 两侧不远 处还有南北翼城.两翼配合,左辅右弼,互为犄角,防守严密,充分体现了明代长城防御 建筑和工程技术的高度发达.关城四面设门,"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高悬于东城门的门楼 上. 4.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因位居嘉峪山麓,故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 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嘉峪关关城平面呈梯形,城墙高达 11.7 米,总长 733.3 米, 关城面积 33500 多平方米. 关城有东,西二门,上筑城楼,高 17 米,面阔 3 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气势雄 伟.东西二门外均建有瓮城. 关城的角楼,南北城墙正中的敌楼及罗城四端的角楼都威严挺立,远远望去堡楼林立, 雄伟壮观. 传说当年建关时, 工匠们计算用料十分精确,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没有用完,
此砖现存西瓮城门楼后的檐台上. 嘉峪关经过 1950 年, 1957 年和 1973 年三次大规模的修葺和装饰, 重新焕发出一代 雄关的风采.现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缅怀. 5.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境内,东起望京楼,西与金山岭长城相连,雄伟壮观. 因其中段有一南北长 600~700 米,蓄水量达 5 万立方米水库,故称"司马台山水长城". 司马台长城从司马台水库两侧的山上飞奔而下, 犹如巨龙饮水, 气势非凡. 出水库往东, 长城又像巨龙腾空,一跃而起.登长城就像上"天梯",一道通天石阶,仅容独身攀登,直到海 拔 986 米的望京楼 这里危崖高耸,巍巍壮观,京城灯火,塞外风光,尽收眼底,被专家们誉为"中国 长城之最","奇妙的长城",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文保护遗址. 6.金山岭长城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东接司马台,西连古北口.明代著名将领戚继 光曾带领三千江苏镇江的士兵屯兵于此,他们把对家乡金山的思念冠名于这段长城.该 段长城全长 20 余公里,结构复杂,敌楼密布,有敌楼 158 座之多,平均百米就有一座, 敌楼的密集程度为其他城段所罕见,是明长城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长城,被誉为"第二八 达岭". 7.九
门口水上长城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距山海关 15 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 隘,被誉为"京东首关". 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古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便产生了丧葬祭祀的观 念.帝王死了以后,更要修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江山社稷万代永存.中国帝王陵墓修 建得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概述 一,中国古代丧葬 (一)主要的丧葬方式 土葬,是中原地区汉族习惯的葬法.由土葬所形成的陵墓建筑是我国历史人文旅游 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火葬,一向被汉族看作异端,汉代以前火葬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习俗.贮藏骨灰 的塔式建筑是佛教建筑的组成部分. 水葬, 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葬法,即将死者投入水中, 任其漂流 沉浮.实行水葬的民族多生活在江河之畔,以水为生,以鱼为食,故视江河为生命的源 泉和最好的归宿. 天葬,又称鸟葬.将死者尸体被送到天葬场,若尸体全被鹰鹫吃光,说明死者已升 入天堂.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在悬崖上或崖穴中安葬死者遗体的一种葬 俗.悬棺葬以四川珙县,福建武夷山等地区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 (二)陵墓的主要类型 陵墓是指:安放故人尸体和祭奠故人的场所.一般来讲,陵是指地上建筑部分,墓是指 地下安葬故人的部分.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 水葬和悬棺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等.四川三峡等地的巴人悬棺, 引
起了中外游人的极大兴趣. 2.有陵无墓 即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并没有墓穴. 有陵无墓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如我国的黄帝陵,炎帝陵. 还有一种情况,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三)陵墓景观的构成 陵墓景观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地上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 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活的内容越充实,陵墓景观,包括地下部分和地上的 祭祀部分,其内容和价值就越丰富. 二,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化 (一)葬制的演化 1.单葬制 单葬制指一个皇帝占据一个完整的陵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2.陪葬制 即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爱将,功臣及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帝王陵墓为中心的陵 墓区. 著名的陵墓有陕西茂陵,它是西汉汉武帝的陵墓,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 座. 唐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为完好. 乾陵的东南面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占地广阔,方圆 40 公里,都是皇亲贵
戚,朝廷 重臣的墓葬. 3.群葬制 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建于一个陵园内的葬制. 我国群葬制的陵墓群共有六个,它们分别是: 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 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 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 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 (二)封土形制的沿革 1.秦汉时期"方上"的封土形式 秦汉时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锥体,上 部方形平顶,呈覆斗状,故名"方上". 其典型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宋朝虽然曾一度恢复了"方 上"式陵墓,但规模远不如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 2.唐代帝王封土"以山为陵" 唐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最大."昭陵六骏"是享誉中外的雕塑作品,可惜陵中许 多文物和雕塑作品被列强掳掠,至今不曾归还.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
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乾陵位于陕西乾县的梁山上,以山为陵,神 道上石人石兽众多,代表了当时雕塑水平的最高技艺.一块立于陵前的"无字碑"给后人 留下了许多的遐想. 3.明清帝王陵墓的"宝城宝顶" 明清时,帝王陵墓的封土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即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的 砖城,砖城内大量填土,高出砖城,形成"宝顶".宝顶四周的砖城上设有垛口和女墙, 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之前建有方形城台,称为"方城",方城之上建有"明楼", 内置刻有皇帝庙号,谥号的巨型石碑,它是帝王陵墓陵号的标志. (三)陵园布局的变化 1.神道 神道又称"御路","甬路",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是陵园的前导部分.唐乾 陵的神道全长约 4 公里,两侧排列着对称整齐的精美石刻,由南向北依次是华表,翼兽, 鸵鸟,牵马人,无字碑,述圣记碑和数十尊蕃酋像等,共计 100 余件,异常壮观. 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了顶峰.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约 7 公里,清东陵 的神道长达 5 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2.祭祀区 祭祀区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供祭祀之用.其中,祭殿是祭祀区的主要建筑.秦始皇 在陵园的北部设寝殿,首开帝王陵墓设寝之先河.清代称祭殿为隆恩殿.明朝以后,陵 园祭祀区大致由隆恩殿(棱恩殿) ,配殿,廊庑,祭坛等建筑组成. 3.护陵监 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为防止陵墓被盗和破坏,每个帝王陵墓都设 有护陵监.护陵监外有城墙围绕,内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 (四)地宫结构的发展 1.黄肠题凑 商周至西汉,墓室多为用木材制作的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 木椁室发展到西汉时期,成为结构复杂,规格较高的木构地宫——"黄
肠题凑"."黄 肠题凑"是木椁室发展顶峰. 2.砖石地宫 东汉以后,由于砖石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砖石砌成的墓室普遍被采用.这种砖石 结构的墓室发展到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装饰越来越华丽,俨然成为一座地下宫殿. 明十三陵定陵的地宫和清东陵裕陵的地宫为砖石地宫的代表之作. (五)殉葬制度的演变 随死者一起被埋葬的人或物品称为殉葬品,我国殉葬制度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1.人殉 商周时期盛行活人殉葬,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 家长, 奴隶主或封建帝王殉葬. 战国后期,为了保证充足的劳动力,大多改人殉为俑殉,但是活人殉葬的制度并没有完 全消失,秦始皇,明成祖,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都有为数不等的活人殉葬. 2.器物随葬 器物随葬自古有之,延续至今.山顶洞人的随葬品中就有石制工具,石珠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厚葬之风渐盛.除了青铜器之外,商周时期的随葬品还有玉器, 金银器,漆器,骨角器等. 3.明器随葬 明器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也称冥器.主要的种类有礼器,工具,兵器以及车, 马,船,房屋,庭院等.其中,做成人或家畜鸟兽类的明器即所谓的"俑".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随葬品主要有陶瓷器皿, 陶俑及镇墓兽等. 宋元明清时期, 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 4.墓志 魏晋以后,陵墓普遍使用墓志.墓志的性质和作用与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家 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文末缀有称做"铭"的韵语颂词,故名"墓志铭",所不同的是,墓碑立于 墓前,墓志则埋入墓中. 三,中国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 (一)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分布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脚下,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西汉王朝的 11 位皇帝,除汉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建在渭河以南外,其余 9 位皇帝的 陵墓都分布在渭河北岸咸阳平原上,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最为著名. 唐朝的 20 位皇帝,除昭宗李晔的和陵建在河南渑池,哀帝李祝的温陵建在山东菏 泽外,其余 18 位皇帝的陵墓都集中在咸阳平原外围的渭北山前地带,东西绵延 100 余公 里,号称"唐十八陵"或"关中十八陵".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保存较为完好的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 合葬墓———乾陵. 北宋 9 帝, 除徽宗, 钦宗被金人掠走客死他乡外,其余 7 位皇帝均葬于洛阳市巩县境 内嵩山, 洛河间丘陵上,加上宋太祖之父的永安陵,人称"七帝八陵".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 隅,诸帝均葬于浙江绍兴. 明代诸帝中,自明成祖朱棣起,13 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人称"明十三 陵". 清代帝王陵墓共有 3 处, 一处是河北遵化的东陵,另一处是河北易县的西陵, 另有盛京三 陵,即沈阳的东陵(又称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
拉氏的陵寝) , 北陵(又称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寝)和抚顺新宾的永 陵(努尔哈赤祖坟). (二)现存的古代著名陵墓 1.黄帝陵 黄帝名"轩辕",相传是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的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陕西等地 均有.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和《黄帝本行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因此,位于 陕西黄陵桥山的黄帝陵最为著名. 2.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自 1978 年被发 掘后,出土了青铜器,竹简,兵器,玉器,漆器,金器等各种随葬品约 1 万多件.乐器 是这座古墓最著名的出土文物,共有编钟,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篪 8 种计 124 件. 3.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五里碑,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属的墓 葬.初时误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之墓,故称为"马王堆". 马王堆为两座高约 15 米,东西对峙的封土堆.东面的封土堆内发掘出两座墓葬, 分别命名为马王堆一号墓, 马王堆二号墓;西面的封土堆被称做马王堆三号墓. 一号墓墓 主为利苍之妻,二号墓墓主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墓主为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以出土时 保存完好的女尸,丝绸和帛书等闻名于世. 4.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约 5 公里处,它不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陵墓封土为四方锥形,高约 76 米,周长 1250 米,远视如山峰屹立,雄伟异常.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代雕塑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秦人崇尚写实,陶俑身材高 大,一般在 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而且将领与士兵,诸兵种服饰都各不相同. 到目前为止,在秦始皇陵周围,共发现陪葬坑,陪葬墓近 600 座,它们比较密集地分 布在大约两平方公里范围内.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1976 年在一号坑遗址上修建了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博物馆,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纵横驰骋,横扫六合,统一中国 壮观场面,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令人惊叹不已. 1987 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联镇东南 15 公里处.陵园占地数 十亩.其主体建筑中央纪念堂高约 20 余米,下部为八角形,上出重檐,内有精工彩绘 的藻井和图案. 堂内正中靠后安放着成吉思汗石雕坐像.有长廊连接东西两厅,中厅后为寝宫,安 置着黄色绸缎包围的蒙古包四座,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及夫人,胞弟别力古台,哈撒尔夫 妇及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夫妇的灵柩. 中央纪念堂为祭祀活动的中心,整个祭祀活动以祭祀成吉思汗的"苏鲁定"(长矛) 最为隆重.近年来还建造了规模浩大的"元代村"以接待
中外游客. 6.明十三陵及明孝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的天寿山南麓,距北京市区约 50 公里.陵区面积达 40 多平方公里, 它是明代最大的陵墓群, 也是我国众多帝王陵墓中保存得比较完整一处. 十三陵各陵墓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不同外,其建筑布局,规制基本相同.平面形 制均为长方形,后面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建筑从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 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等. (1)长陵.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长陵是十三陵中的主陵,位于陵 区的正中,其余各陵分布在其周围.各陵共设一个神道与牌坊,石像生等.陵区的整体 布局由神道和陵园两部分组成. (2)定陵.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墓.1956 年进行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地宫之谜. (3)孝陵.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27 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北京昌平境内天 寿山南麓的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7.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朝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 遵化陵区位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 易县陵区位于京城以西,称为西陵. 雍正帝继位以后,原来也在东陵修建陵墓,后因故废弃,另选易县兴建泰陵. 从雍正皇帝起,清帝陵址实行昭穆之制,即清代的帝陵一东一西,隔辈相聚,祖孙 葬于一地. 乾隆时又下诏,进一步明确了父子死后不葬一地规制. (1)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的昌瑞峰下,距北京 125 公里.清东陵从顺治 18 年开始营建,到 1908 年慈禧陵竣工,前后历经 240 余年,陵区内共有大小不等的 500 多座单体建筑.
(2)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的永宁山下,距北京市 120 公里. 2000 年清东陵和清西陵作为明清帝王陵寝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著名的水利工程与楼阁, 第五节 著名的水利工程与楼阁,桥梁 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始于春秋之末,盛于战国时期.其中都江堰,灵渠,郑 国渠三大水利工程享誉中外.其他,还有京杭大运河,江浙海塘和新疆坎儿井等. 一,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全长 1794 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 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我国古代 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时断时续,前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凿.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春秋末期,公元前 480 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凿 了一条南起江苏扬州,北至江苏淮安的长约 150 公里的运河. 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隋朝, 隋代大运河
以洛阳为中心, 北起今天的涿郡 (北京) , 南达杭州. 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凿是在元代,元代开凿了从北京通县至天津的运河,与隋代的南 北大运河相连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京杭大运河.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岷江中游成都西北灌县的玉垒山下.战国秦昭王时(公元前 306~ 前 251 年) ,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历时 14 年兴建而成的都江堰是我国目前现 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溢洪道三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巧夺天工, 首尾呼应,互相配合,以引水,排沙,分洪泄洪及灌溉四大功能享誉世界.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是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在江心堆砌而成的一个狭长的小 岛.它形如鱼嘴昂立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控制约六成的水量进入内江, 灌溉着成都的万顷良田,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宝瓶口是在岷江东岸玉垒山上凿出的一个宽约 20 米,高 40 米,长 80 米的山口, 因山口的形状像瓶口,故名.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可以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 飞沙堰溢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著功能.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 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 它还会自行溃堤, 让大量江水回 归岷江正流.它的另一作用是排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 当它们流经凹凸不平的内江,外江时,大量的泥沙石块会自动流入外江. 2000 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三)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以北的兴安县境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秦始 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 223 年至前 214 年修建而成.因漓江上游为零水,故称 为"零渠",唐代后改称为"灵渠". 灵渠全长 34 公里,它的主要设施是建在湘江中以料石叠砌成的铧嘴状分水工程. 为提高水位,便利船只通行,还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筑有"斗门".斗门实际是运河船闸的 雏形,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渠上建有石桥多座,景色优美雅静,风光奇佳. (四)郑国渠 郑国渠位于西安东北泾, 洛二水之间,是公元前 246 年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设计修建 的一项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全长 150 余公里,主干渠宽 24.5 米,均建于灌区高地 之上,以充分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特点,形成自流灌溉.郑国渠的修建使关
中数万顷盐碱地被改造成良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五)江浙海塘 江浙海塘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水经注浙江》注引《钱塘记》中就有 修筑海塘的记载,可见我国海塘修筑的历史已有 2000 多年. 现存海塘多为明清时修建, 清康雍乾三朝曾动用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修筑海
塘. 海塘在千米以上的工程就有 15 项,并彻底翻修了从金山卫到杭州长达 150 公里的海塘, 使海塘犹如"海上长城"一般挡住了汹涌的钱塘江涌潮,保卫着沃野千里的三角洲和滨海 平原. (六)坎儿井 坎儿井是开发和利用地下水的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 1600 余条, 其中约有 1200 条集中于吐鲁番地区,堪称是吐鲁番的生命之泉. 坎儿井由暗渠,直井和明渠三部分组成.由于水在地下暗沟中流动,蒸发损失极小,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并且无需动力设备,便可自流灌溉,故在干旱地区实用性较强. 二,古代名楼 (一)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 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 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当时在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 逐渐成为文人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胜地.黄鹤楼气势雄伟,辉煌瑰丽,再加上有 关黄鹤的美丽传说,引得历代名人墨士欣然前往,摹景抒怀. 大诗人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作 品酣畅淋漓,道出了在黄鹤楼上赏景的畅快,黄鹤楼从此声名远播. 黄鹤楼内部各层分别展示了有关这座名楼的不同主题: 底层高大宽敞,正面是名为《归鹤图》的陶瓷壁画,为游人演绎了黄鹤楼的种种传 说.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 ,它记述了 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有崔颢,李白,白居易等的画像及他们吟咏黄 鹤楼的名句.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二)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古城西隅.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 下楼"之誉. 岳阳楼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 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 3 层,楼高 15 米,以 4 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 再用 12 根圆木柱子支撑二楼,其外以 12 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 稳如磐石.岳阳楼的另一建筑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 般. 岳阳楼一层正厅悬挂清人张照所书《岳阳楼记》木刻屏,二楼存有历代名家诗文匾 额. 三楼正面神龛内供吕洞宾塑像, 神态飘逸, 超然物外. 岳阳楼左有"仙梅亭", 右有"三 醉亭",相互衬托,相映成趣. (三)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边,依城临江,有"江西第一楼"之誉.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
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誉满天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滕王阁历时 1300 多年,屡毁屡建.今存滕
王阁为 1989 年重建.滕王阁主体建筑净 高 57.5 米,建筑面积 13000 平方米.基部为象征古城墙的 12 米高台座,台座以上是"明三 暗七"式阁楼. 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人工湖. 一级高台有南北两翼, 北为"挹翠亭", 南为"压江亭".二级高台为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整 座楼阁布局合理,风格高雅,气势恢弘. 三,古代桥梁 (一)中国古代桥梁的类型及特征 浮桥是一种临时性桥梁,多以舟船当做桥面或桥墩,又名"舟桥", 多用于战争中, 故又 有"战桥"之称. 梁桥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建造数量也最多."梁"是一种长方形的构件,将石梁 或木梁架设在沟谷两岸便成为"梁桥".因梁桥外形平直,故古代又称之为"平桥",后人常 常将"桥","梁"合称为"桥梁". 悬索桥,又叫悬桥,索桥,吊桥等,用以跨越山谷,大河,港湾和海峡.最早的悬索 桥多用藤,竹,树枝,绳索等物缚架而成,故又称为竹索桥,麻网桥,藤网桥等.西汉 时期出现了铁索桥,明清时期大盛. 拱桥,即以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 拱状如:弧形,分为半圆形,圆弧形,椭圆形,抛物线形,蛋形,莲瓣形,马蹄形, 多边形,尖拱形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建筑材料有:石,砖,木,竹等. 拱有单拱,多拱之分,多为奇数,中孔最大,两侧诸孔的高度和跨度按比例依次递 减.拱桥匀称和谐,造型优美,是中国古代桥梁中最具韵味的一种,园林建筑中亦常建 造,尤令园林增色生辉. (二)中国古代著名的桥梁 1.安济桥 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横跨于城南的交河上.赵县古称"赵州"故而又名"赵州 桥",当地俗称"大石桥". 赵州桥建于隋开皇至大业年间(公元 590~608 年)由 著名的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桥身为弧形单拱,全长 50.82 米,宽 9.6 米,跨径 37.37 米,用 28 道独立石拱纵向并列垒砌而成.桥的拱肩敞开,拱肩两端各建两个小拱,即敞肩拱, 这一设计构想开创了世界桥梁史上拱肩加拱的"敞肩拱". 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蛟龙兽面, 花草竹节等图案,刀法遒劲有力, 风格豪放 流畅. 赵州桥以其划时代的建筑造型闻名于世,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都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是世界桥梁史上极其伟大的一项成就. 2.安平桥 安平桥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晋江县安海镇.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 (1138 年) , 历时 13 年建成.桥长 2255 米,宽 3~3.8 米,是中古时期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 桥. 安平桥用巨大的石梁铺架,有的石梁重达 25 吨.桥墩用条石砌筑而成.现存桥墩 331 座,有长方形,半船形,船形三种形式.桥上原有水心亭,中亭,官亭,雨亭等 5 座桥亭,并有护栏,石将军,狮子及蟾蜍等雕刻.现仅存一座水心亭,亭的四周有 13 块历代修桥的碑记.安平桥雄伟壮观,宛若长虹飞架. 安平桥
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1905 年郑州黄河大桥兴建前,没有一座桥的长
度能超过它. 3.苏州宝带桥 宝带桥位于苏州吴县境内,建于唐代元和 11 年至 14 年(公元 816~819 年) ,因桥 形状若玉带,故而得名. 宝带桥是我国古代孔数最多的联拱石桥,全长 316.8 米,宽 4.1 米,共有 53 拱.为 便于桥下行船,位于主航道的第 14,15,16 三孔跨径最大,使桥面逐渐升高,其中第 15 孔为全桥的最高峰. 宝带桥为薄墩联拱桥,桥墩直径仅为 60 厘米,故全桥显得娇小秀美,轻盈剔透, 不仅增加了泄水的面积, 还减少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充分反映了唐代工匠的杰出才智. 4.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境内的洛阳江上.洛阳桥建于北宋年间, (公元 1053 年~1059 年) ,至今已经有 900 多年的历史. 洛阳桥原长 1200 米,宽 5 米,共有桥墩 46 座.两侧有 500 个石雕扶栏和 28 尊石狮, 更有 7 亭 9 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此地"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风景壮丽,为游人所向往. 洛阳桥的修建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所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 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5.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 15 公里的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是我国北方现存最长的 一座古桥,也是北京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桥长 266.5 米,宽 7.5 米,桥身下 有 11 孔涵洞.桥墩呈船形,桥身两侧石雕护栏有 140 根柱,共雕刻或伏或卧的石狮 485 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卢沟桥建成的 800 余年中,只进行过部分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其形制,桥基,桥身 的构件与雕刻大部分均为金代遗物,是金代建筑少有的遗存之一. 1937 年 7 月 7 日,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反 击,由此掀起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使卢沟桥声名大振. 1987 年 7 月 7 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桥东的宛平城中心落成并开馆. 6.程阳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村.建于 1916 年,桥 身为廊屋式木结构,全长 76 米,宽 3.7 米. 5 个石砌的桥墩上由圆木连结为成排的托架梁,其上架设两层木排式悬臂梁,上建廊 屋,每个桥墩上建有 5 层楼阁,廊阁相间,连接成一条长廊式桥面,两侧设长凳,供行人 避雨和休息.整座桥用木榫接合,结构精密,雄伟壮观,是侗族建筑艺术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