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

试论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12/11/21 10:57:00 来源:www.zixuekaoshi.net

创设教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融合、对话的过程。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般很难像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那样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却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天然实验田。教学日志既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又成为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资源。在记录、研究和实践中,日常教学成了问题之源,教师成了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教师也就不再苦于无课题来源。通过教学日志的撰写,教师们会发现教育科研并非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自己完全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优势,自主发现并积累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敏锐地关注一些问题,追踪一些问题,反思一些问题,问题就可以上升为研究的课题。

4.创造交流平台,促进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每一个教师在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时,会基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教学情境或教学事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体认,积累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正是经验具有个体性,存在着差异,所以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可能。教学日志也可以成为教师交流与沟通的有效载体。在教研组研讨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教学日志中某部分内容与同事交流,分享对某一教育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而同事又会提出一些问题,给予反馈并相互帮助来提示其隐含的假设,从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随时在网络世界中发布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感悟、疑惑和问题摆在大众面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使得参与交流的双方检查、重构和拓展各自的实践经验,既使教师自己在记录中成长,又让他人在阅读中进步。

三、以教学日志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提高“问题”自觉,强化反思意识

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场景,几乎时刻都会有教育问题产生。按照此逻辑,教学日志的写作内容比比皆是,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存在的问题往往被“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可以从个体发现和形成的可以引发自己思考的问题为起点,对教学实践进行观察、思考。一般而言,可以从教师个体观念和行为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发现问题;可以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提炼问题;可以从“约定俗成”的教育习惯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反思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师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

2.丰富日志内容,加强反思性学习

教学日志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问题和现象的描述上,也不能简单地将自己松散的经验加以归纳概括。有些面面俱到,浮于表面;有些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样的记录缺乏对有意义事件的提炼或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影响反思效果。要丰富教师的反思内容,首先,要善于学习。“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文献阅读、专家讲座、课堂观摩、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都是教师学习的好机会。其次,把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在撰写教学日志时,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自我观察和反省思维来检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形成专业过程中特有的专业认识,促进教师进行专业性判断。这样的反思才会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思的内容也会随之丰富而充实。

3.以教学日志为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都是“孤军奋战”,并产生孤独感,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团队氛围。同事之间,有的因为限于专业不同,有的碍于竞争关系,彼此之间对于教学问题的探讨很少。为此,要打破这种孤立性,寻求彼此间教学上的合作双赢,从“独思”走向“群思”,变“自言自语”为“互动对话”,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在日常教学研讨活动中,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日志中选取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典型性问题开展主题研讨,以此推动教师群体的经验交流,教法切磋,教改探索。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在本教研组或课程组进行小范围的集体探讨学习,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更大范围内的同道中人参与进来,开展主题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共同成长。

四、结语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理念愈来愈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等理论又将教师视为“反思性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和“研究型教师(teacher researcher)”。因此,教师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教学日志的撰写存在诸如费时、枯燥等缺点,但是,教学日记的撰写可以帮助教师在不断地追问、批判、修正、追求实践合理性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反馈、调节,实现自己对自己观念、行为、能力经验的理性分析。由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了条件。

原文来自:www.leiben.net

试论教学日志与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12/11/21 10:57:00 来源:www.zixuekaoshi.net

创设教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撰写教学日志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融合、对话的过程。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般很难像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那样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却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天然实验田。教学日志既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又成为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资源。在记录、研究和实践中,日常教学成了问题之源,教师成了问题的发现者和研究者,教师也就不再苦于无课题来源。通过教学日志的撰写,教师们会发现教育科研并非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自己完全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优势,自主发现并积累科研的第一手资料。只要敏锐地关注一些问题,追踪一些问题,反思一些问题,问题就可以上升为研究的课题。

4.创造交流平台,促进共同成长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每一个教师在从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时,会基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对教学情境或教学事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体认,积累着各自不同的经验。正是经验具有个体性,存在着差异,所以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可能。教学日志也可以成为教师交流与沟通的有效载体。在教研组研讨或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教学日志中某部分内容与同事交流,分享对某一教育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而同事又会提出一些问题,给予反馈并相互帮助来提示其隐含的假设,从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随时在网络世界中发布教学日志,把教学中的感悟、疑惑和问题摆在大众面前,使作者和读者在对话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使得参与交流的双方检查、重构和拓展各自的实践经验,既使教师自己在记录中成长,又让他人在阅读中进步。

三、以教学日志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1.提高“问题”自觉,强化反思意识

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场景,几乎时刻都会有教育问题产生。按照此逻辑,教学日志的写作内容比比皆是,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存在的问题往往被“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可以从个体发现和形成的可以引发自己思考的问题为起点,对教学实践进行观察、思考。一般而言,可以从教师个体观念和行为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发现问题;可以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提炼问题;可以从“约定俗成”的教育习惯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反思其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师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进而提高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

2.丰富日志内容,加强反思性学习

教学日志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问题和现象的描述上,也不能简单地将自己松散的经验加以归纳概括。有些面面俱到,浮于表面;有些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样的记录缺乏对有意义事件的提炼或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深入思考,影响反思效果。要丰富教师的反思内容,首先,要善于学习。“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文献阅读、专家讲座、课堂观摩、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都是教师学习的好机会。其次,把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在撰写教学日志时,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自我观察和反省思维来检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形成专业过程中特有的专业认识,促进教师进行专业性判断。这样的反思才会使得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思的内容也会随之丰富而充实。

3.以教学日志为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都是“孤军奋战”,并产生孤独感,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团队氛围。同事之间,有的因为限于专业不同,有的碍于竞争关系,彼此之间对于教学问题的探讨很少。为此,要打破这种孤立性,寻求彼此间教学上的合作双赢,从“独思”走向“群思”,变“自言自语”为“互动对话”,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在日常教学研讨活动中,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日志中选取带有共性的问题或典型性问题开展主题研讨,以此推动教师群体的经验交流,教法切磋,教改探索。需要指出的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在本教研组或课程组进行小范围的集体探讨学习,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更大范围内的同道中人参与进来,开展主题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启迪,共同成长。

四、结语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理念愈来愈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等理论又将教师视为“反思性从业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和“研究型教师(teacher researcher)”。因此,教师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教学日志的撰写存在诸如费时、枯燥等缺点,但是,教学日记的撰写可以帮助教师在不断地追问、批判、修正、追求实践合理性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反馈、调节,实现自己对自己观念、行为、能力经验的理性分析。由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创造了条件。

原文来自:www.leiben.net


相关文章

  • 培训总结: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总结
  •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报告 当今世界,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变革.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网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极 ...查看


  •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研修日志doc
  •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研修日志 学员姓名:陈邦祥 工作单位:开阳县双流镇同心小学 日期:2012.09.25 主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主讲人:顾明远 学习方式 网络自学 学习内容: 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意涵 1.理 ...查看


  • 信息技术国培研修日志2
  • 信息技术国培研修日志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这次培训,我感触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到了我们身边,认识到课堂上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修日志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研修日志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 ...查看


  • [湖南省初中教师专业适岗培训]历史科学习研修日志
  • <湖南省初中教师专业适岗培训>历史科学习 研 修 日 志 长沙历史班(长沙县金井镇金井中学) XXX 初中教师适岗培训,指的是所教科目非教师所学科目而进行的专业知识系统培训,是对所教科目进行一次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次培训时间跨度大 ...查看


  • "中国移动影子校长"培训研修日志[丁盛]
  • 中国移动研修日志 天馆乡中心小学校:丁盛 生命教育的体认 --研修日志一 小学课文<生命生命>是台湾作家小林子的真实写照.生命话题从小就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可我一直以为谈生命教育属于空中楼阁,所以以前对生命教育的话题不感兴趣. 经 ...查看


  • 远程培训研修日志1
  • 远程培训研修心得 我在培训学习中通过看视频.听讲座.听专家点评.看简报看各位老师们的作业.研修日记.看评论以及参与评论,参与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真是受益匪浅.现将这次培训学习报告如下: 1.通过远程研修,我 ...查看


  • 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探析
  • [摘 要]本文讨论五种适合收集学生进行课堂任务的方法,他们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结果信息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课堂观察.组合.日志记录.问卷调查和访谈. [关键词]课堂任务:形成性评价:研究方法 课堂任务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是新时期课 ...查看


  •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朱敏兰1 魏恒顺2 (1.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2.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 教师是一种专业, 教师专业发展仅仅依靠一次师范学校的学习已经不够, 教师通过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