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净空法师讲解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  1999/8/6  香港  档名:19-012-00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见到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彰,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於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申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於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

现代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过著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於从事於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在这一世,看到往后生生世世久远劫后,所以他们的成就备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它小注子里面开头第一句就说得好,「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财务上的往来,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是争取,诸位就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这点便宜算什么?得不偿失。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些同修问我,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后福无穷。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乐意帮助别人是因,种的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让。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么不肯相让?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农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不是用医疗手段可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它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么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有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分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么?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个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我们去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分,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是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诸佛菩萨在十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么?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这种做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后就没有人再请我,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么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么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你没有找我我怎么能来?」於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道理明白之后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么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么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么好!我帮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分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在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十多岁,三十二、三岁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么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韩鍈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的身体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们想想,弘法重要,随缘吧!我就把一餐分作三餐,过去我年轻,一餐吃饭,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多的麻烦。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於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这里面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五集)  1999/8/6  香港  档名:19-012-00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见到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彰,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於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申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於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

现代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过著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於从事於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在这一世,看到往后生生世世久远劫后,所以他们的成就备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它小注子里面开头第一句就说得好,「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财务上的往来,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是争取,诸位就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这点便宜算什么?得不偿失。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些同修问我,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后福无穷。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乐意帮助别人是因,种的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让。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么不肯相让?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农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不是用医疗手段可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它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么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有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分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么?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个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我们去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分,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是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诸佛菩萨在十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么?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这种做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后就没有人再请我,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么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么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你没有找我我怎么能来?」於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道理明白之后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么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么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么好!我帮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分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在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十多岁,三十二、三岁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么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韩鍈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的身体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们想想,弘法重要,随缘吧!我就把一餐分作三餐,过去我年轻,一餐吃饭,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多的麻烦。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於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这里面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於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 净空老法师讲解[太上感应篇]手录0001
  • 台去播放,这是一桩好事情.可是再讲一遍,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最近我们在此地,开讲的是<华严>.<无量寿经>与<地藏经>,这三部经同时讲已经就够多了.再加上一种,感觉到分量太重,所以想来想去,利用早晨这个时间 ...查看


  • 佛弟子:学佛网关于"佛弟子"的资料
  • 佛弟子专题资料更新  点击查看本专题9月8日归档资料 分享到:2 法师开示 净空法师:闹到法庭,你们不是佛弟子--好事不如无事 法师开示 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 居士文章 中国第二位"裸捐"佛 ...查看


  •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空)
  • 谈因果 净空法师讲述 前言 人天福报的基本要件 因果报应是宇宙人生的真谛绝非迷信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结语 附录:文昌帝君阴骘文略说 [前言] 今天张居士告诉我一桩事.他说,最近台北学校联考,许多考生到文昌帝君神像前祈福,供养具千 ...查看


  • 夜里播地藏经的利益与感应
  • 转载]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我学佛以来的感应,我是南京的居士.我学佛很晚,我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学佛,但是那个时候学佛只是看一些佛书,跟自己的思想.修行并不挂勾,所以严格讲起来那只是看书而已.一直到二000年的七月,我有幸遇到了 ...查看


  • 感恩:学佛网关于"感恩"的资料
  • 感恩专题 分享到: 1 素食护生 12年素食心路历程 庆幸 感恩 建议 居士文章 抗癌故事:我的20年抗癌体会 居士文章 "三·八"节写给妈妈的歌 居士文章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居士文章 对父母的感恩和忏悔 居士文章 当代 ...查看


  • 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的更多相关文章
  • "寺庙中佛像的真实含义" 的更多相关文章 - 寺院中佛像的真正含义(下)山乡武侠 文殊菩萨 佛教四大菩萨之观世音菩萨sanfang123 佛教四大菩萨之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简介.观世音菩萨,梵文 Avalokite?v ...查看


  • 净空法师:落实儒释道三个根,念佛决定得往生!
  • 净空法师:落实儒释道三个根,念佛决定得往生!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儒释道是三个根本.佛的根是十善业,有十善业的根,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今天我们做不到<十善业道>,是因为没有落实<弟子规>,<弟子规>是做人 ...查看


  • 净空法师问答:植物也有灵性,为什么可以吃植物而不可以吃动物?
  • 净空法师问答:植物也有灵性,为什么可以吃植物而不可以吃动物? 问:如果说植物有灵性,也应该有轮回,那么我们因为一顿素食伤害的生命,甚至于比一顿肉食伤害的生命更多.那佛教徒因为慈悲不杀生而素食,岂不是失去了意义? 答:这个不必说了,植物可以说 ...查看


  • 专看别人的缺点.说别人的坏话.是自己的心坏了.心恶了-------净空法师
  • 1 我们一生在世,要存好心做好事,宁愿吃亏,不要占人家的便宜,求个什么?求个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2 存好心,什么是好心?真诚心是好心."别人欺骗我可以,我决定不欺骗别人",我们学佛要从这里学起.我们对人事物一片真诚,就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