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职业规划启航
□ 李黄珍 《职业》 2009年第03期
“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大一的无知与轻浮、大二的充实与渴望、大三的忙碌和潇洒、大四的留恋与展望。而与大学时光的美好相比,我们看到的是 2009年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为什么会一年比一年艰难?除了客观环境因素之外,大学生本身存在哪些待改善和修正的地方?踏进象牙塔前,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吗?我们有仔细思考过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吗?我们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吗?《职业》杂志走进全国各大校园,锁定大学四年,看看每一个阶段的大学校园生活,与未来的求职和就业,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影响,为每个大学学年量身定做一份有效实用的就业规划图。
大一新生们该如何带着那份高中时的稚嫩,顺利度过大学生的适应期?《职业》杂志记者采访了职业经理人、职场书籍《职场菜鸟升职记》《职场金刚经》作者、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指导专家、大学特约就业指导老师张玎先生。
大一:职业规划启航
对一个满怀憧憬走进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圈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填满未知数,而解读这些未知并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也必然充满“酸、甜、苦、辣”。
角色定位:就业的基石+向导
大一生活对于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起着怎样的作用?张玎认为,大一生活是大学生活的开始,如果以物比喻的话,大一生活应该是“基石”;如果以人做比喻的话,大一生活就是“向导”。之所以说是“基石”,是因为后续大学生活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大一养成的;之所以说是“向导”,是因为大一生活要为后续的大学生活找到目标,找到路,解决“后续大学生活如何走”的问题。
就业问题似乎离大一还较遥远,但这个问题不能不萦绕在心。那么,大一与未来的就业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它又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张玎认为,大一距离就业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一就是这万丈高楼的基础。所以说,大一阶段对未来就业还是很重要的。大一在未来就业中,还是充当“基石”和“向导”的角色。
生活的核心:调节+适应
大一生活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张玎将其概括为四个字“调节、适应”。调节自己,适应大学生活,适应新环境。
大部分的大一新生都是出高中校门入大学校门,没有什么社会经验。高考前有高考指挥棒的指挥,
有老师的监管、家长的督促、周围同学的竞争,所以思想比较单一,可支配的自由度有限。初入大学校园,不少大一新生们说,“压抑了那么长时间,上了大学,该松口气,放松放松了”。可往往就是“这口气”,一松就松大了。张玎说,大学不是结束,大学只是一个开始。大一新生要面临的问题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要学会如何独立支配自己的“金钱”,要学会自我管理,为以后面对社会做准备。大一是大学四年的重要基础,有句话说“建在沙滩上的宫殿,再豪华也要倒”。大一是未来就业的基础,是面向社会的基础,所以,如果希望以后的宫殿不倒塌,就要打好这个基础。怎么打好这个基础呢?就是“调节自己,适应环境”。
着重培养四大能力
大一学生重点该培养和提升哪些素质和技能?张玎建议,根据大一的特点,应当着重培养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也是顺利度过大学四年和未来就业的基石。
上述四项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主要的培养方法可归纳为:自省、自律,并且二者要配合使用。比如,一件事情发生后,要经常自我反省: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效果如何,下一次怎么改进。这些自省的内容可以记在本子上,写到日记里,有的同学喜欢写博客也可以写在博客上,方便今后翻阅和检讨。
自律,就是在事情发生前要时刻提醒自己,在事情发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学们还可以开动脑筋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小技巧与小方法。通过这些技巧与方法,形成一些好习惯,而这些习惯其实就是能力提升的表现。
职业规划从大一做起
大一学生需要学习和建立职业规划吗?
张玎认为,职业规划的意识在上大学之前就应当有。而且,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后的职业取向和大学所学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所学专业的定向确实是关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大一应当确立职业规划意识,应当经常思考一下:自己的特质是什么?自己的特质和当前的专业适合从事哪些工作?自己距离这些工作的职业要求又有哪些欠缺?需要做哪些功课来弥补这些欠缺?如何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完成这些功课。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找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进行职业规划,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强求。张弛有度,做好知识广度储备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大一生活?张玎说,人的差异性很大,大学时代是很多人性格基本定型的时候,也是我们迈向社会的准备期。也许在小学、初中、高中,很多学生的特
质因为“高考”被压抑着。所以,大一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要了解环境。
张玎建议,作为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应当以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大一生活。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勇于尝试,不要过于放纵,也不要过于紧张,要张弛有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律、节奏。
大一阶段可能会有“百无聊赖”或者“烦躁焦虑”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趁大一的时间多接触一些新东西,比如加入校园社团,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专业动向,通过培养一种业余爱好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的方法来调整。还可以尝试结交新朋友、进行体育锻炼、泡图书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方式,培养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为后续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存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提升和完善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和做事情的能力,也为大二、大三乃至就业做好知识广度的储备。
但是,凡事有度,学生们不要因为接触太多新东西而荒废了学业。
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是也会令人产生一系列的困惑,比如,大一的学习和生活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该如何调整和应对?《职业》杂志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大一的新生,并连线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指导专家张玎先生,为大家现身说法。
2009-10-11 22:36:27 SKY (回重庆了。好天气。) 赢在起跑线
--------------------------------------------------------------------------------
□ 刘 晗 李黄珍 《职业》 2009年第03期
记者在对部分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中发现,对于“你为什么读大学”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随大流了”,或者是“爸妈对我的期望”。当问及“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了解 ”时,60%的答案都是“不大了解”,25%的学生表示“家里选的,可以接受”,只有 15%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身爱好填报的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即将迎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并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大学的学习氛围和课程较为关注,而对做职业规划则持疑惑和观望态度。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按部就班、重在参与”“看清现实、平静面对”,三类学生成为大一学生的主要心理导向和学习状态的代表。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型
学生代表:何颖
个人档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何颖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新闻专业,是因为当年传媒相关专业的高就业率给她吃了颗“定心丸”。但是在入学后的一次新生答疑会上,何颖获知,当今一些大中城市的传媒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招聘门槛也在逐年提高。这一消息着实让她心灰意冷,对未来四年要走的路望而却步。但何颖又
想,新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以后不能如愿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还能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因此,何颖虽然没有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但是好好学习,拿到新学年的奖学金成为她现阶段的首要目标。
专家解读:学以致用,明确目标
在大学的众多专业中,“热门专业”“高就业率专业”都是考生青睐的对象,事实上,专业热门与否是个比较难估计的问题,毕竟社会的走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业前景是选择就业方向的一个因素,但对行业前景要动态地看,因为它是在变化的。而这个行业是否适合你才是择业最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不仅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而且这种“一窝蜂”和“一股脑”选择专业的现象会让人才稀缺行业瞬间变得人满为患,也不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从事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因此,选择专业就是未来“入行”的前提。只要不是明显的“夕阳”专业,大可不必为未来的就业率过分担忧。
大一期间主要是在专业中培养兴趣,职业规划的关键点也只是局限在树立职业意识、广泛了解专业信息上,为最终能够让自己的特质和专业有机结合打好基础。如果大一新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这些消极的态度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协助他们调整、放松心态,努力适应新环境并熟悉专业的定位,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受他人“空穴来风”的评论所左右。
“按部就班、重在参与”型
学生代表:尹侃
个人档案: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尹侃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人,入学后为了快速地了解大学校园的环境,他加入了不少社团,还积极参与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几个月后,由于尹侃的领导能力突出,他被选为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因此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大一的校园生活显得更加忙碌了。谈到学习,尹侃告诉记者,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纯粹是出于爱好,他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学家。他准备按部就班读完四年,先打好理论基础。尹侃听学长说过,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十分困难,研究机构招聘的是此专业的博士或者“海归”,如果找不到工作,又考不上研究生的话,就会遭遇“发展瓶颈”。怎样避开这个时期,怎么能在专业外的方向多元化发展,成为尹侃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解读:活在当下,实现学习和兴趣的双赢
多尝试社团活动对于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但是凡
事有度,也不要事事参与,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平衡和处理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三思而后行,有选择地参与课外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侃是因为爱好而选择现在所学专业的。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距离,但是他所期待的四年之后的成就正是从大一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大一期间,大可不必为未来的事情过分忧虑,按照自己的计划,从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吧!
“慵懒无聊、耗日子”型
学生代表:陈滨华
个人档案:北方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陈滨华曾以为大学是一个美丽的天堂,但进入学校后,却总觉得大学生活已经变质了。大学生活完全靠自觉,偶尔逃逃课,老师也不会像高中时那样狠批、狠管自己了;坐在课堂上发呆或者涂鸦,也没有人给老师打小报告了。按道理,这样的生活似乎很惬意,但是陈滨华感觉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恐惧。陈滨华曾经想做一名黑客,畅游网络世界。但学技术是要下苦功夫的,陈滨华感觉自己不知道从何时起,变得又懒又馋,只有和女同学约会才能提起一些兴致。
专家解读:学会自控,度过“空洞期”
从跨入大学校门起,有些大一新生似乎患上了“妄想症”,浮想联翩、漫无目的地幻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陈滨华就是这部分大一学生的缩影。他们中的很多人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当面对刺激的网络游戏和漂亮的美眉时,总是因缺乏自制力而半途而废。但是,如果认识到成功要努力地付出,而不是靠“不劳而获”空想时,就成功度过了“空洞期”。这一段是大一新生很难自我把握和控制的时间,需要一些“警示铃”随时随地地在身边提醒他们。当他们脾气暴躁、言行失常时,家长可以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当他们对学习烦躁,甚至失去信心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及学习项目,给予其鼓励。除了他人的帮助,关键还要靠自己的觉醒与行动,培养生活习惯可以从培养一种爱好、培养一项体育运动、坚持一个习惯开始,锻炼并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大学初始有所收获。
大一:职业规划启航
□ 李黄珍 《职业》 2009年第03期
“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大一的无知与轻浮、大二的充实与渴望、大三的忙碌和潇洒、大四的留恋与展望。而与大学时光的美好相比,我们看到的是 2009年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为什么会一年比一年艰难?除了客观环境因素之外,大学生本身存在哪些待改善和修正的地方?踏进象牙塔前,我们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吗?我们有仔细思考过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吗?我们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吗?《职业》杂志走进全国各大校园,锁定大学四年,看看每一个阶段的大学校园生活,与未来的求职和就业,有着怎样的关联和影响,为每个大学学年量身定做一份有效实用的就业规划图。
大一新生们该如何带着那份高中时的稚嫩,顺利度过大学生的适应期?《职业》杂志记者采访了职业经理人、职场书籍《职场菜鸟升职记》《职场金刚经》作者、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指导专家、大学特约就业指导老师张玎先生。
大一:职业规划启航
对一个满怀憧憬走进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圈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填满未知数,而解读这些未知并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也必然充满“酸、甜、苦、辣”。
角色定位:就业的基石+向导
大一生活对于整个大学生活来说,意味着什么,起着怎样的作用?张玎认为,大一生活是大学生活的开始,如果以物比喻的话,大一生活应该是“基石”;如果以人做比喻的话,大一生活就是“向导”。之所以说是“基石”,是因为后续大学生活的很多习惯都是从大一养成的;之所以说是“向导”,是因为大一生活要为后续的大学生活找到目标,找到路,解决“后续大学生活如何走”的问题。
就业问题似乎离大一还较遥远,但这个问题不能不萦绕在心。那么,大一与未来的就业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它又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张玎认为,大一距离就业说远也远,说近也近。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万丈高楼平地起,大一就是这万丈高楼的基础。所以说,大一阶段对未来就业还是很重要的。大一在未来就业中,还是充当“基石”和“向导”的角色。
生活的核心:调节+适应
大一生活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张玎将其概括为四个字“调节、适应”。调节自己,适应大学生活,适应新环境。
大部分的大一新生都是出高中校门入大学校门,没有什么社会经验。高考前有高考指挥棒的指挥,
有老师的监管、家长的督促、周围同学的竞争,所以思想比较单一,可支配的自由度有限。初入大学校园,不少大一新生们说,“压抑了那么长时间,上了大学,该松口气,放松放松了”。可往往就是“这口气”,一松就松大了。张玎说,大学不是结束,大学只是一个开始。大一新生要面临的问题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学会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要学会如何独立支配自己的“金钱”,要学会自我管理,为以后面对社会做准备。大一是大学四年的重要基础,有句话说“建在沙滩上的宫殿,再豪华也要倒”。大一是未来就业的基础,是面向社会的基础,所以,如果希望以后的宫殿不倒塌,就要打好这个基础。怎么打好这个基础呢?就是“调节自己,适应环境”。
着重培养四大能力
大一学生重点该培养和提升哪些素质和技能?张玎建议,根据大一的特点,应当着重培养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也是顺利度过大学四年和未来就业的基石。
上述四项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主要的培养方法可归纳为:自省、自律,并且二者要配合使用。比如,一件事情发生后,要经常自我反省: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效果如何,下一次怎么改进。这些自省的内容可以记在本子上,写到日记里,有的同学喜欢写博客也可以写在博客上,方便今后翻阅和检讨。
自律,就是在事情发生前要时刻提醒自己,在事情发生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同学们还可以开动脑筋设计一些适合自己的小技巧与小方法。通过这些技巧与方法,形成一些好习惯,而这些习惯其实就是能力提升的表现。
职业规划从大一做起
大一学生需要学习和建立职业规划吗?
张玎认为,职业规划的意识在上大学之前就应当有。而且,大部分人大学毕业后的职业取向和大学所学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所学专业的定向确实是关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大一应当确立职业规划意识,应当经常思考一下:自己的特质是什么?自己的特质和当前的专业适合从事哪些工作?自己距离这些工作的职业要求又有哪些欠缺?需要做哪些功课来弥补这些欠缺?如何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完成这些功课。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找专门的职业规划机构进行职业规划,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必强求。张弛有度,做好知识广度储备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大一生活?张玎说,人的差异性很大,大学时代是很多人性格基本定型的时候,也是我们迈向社会的准备期。也许在小学、初中、高中,很多学生的特
质因为“高考”被压抑着。所以,大一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要了解环境。
张玎建议,作为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应当以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大一生活。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勇于尝试,不要过于放纵,也不要过于紧张,要张弛有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律、节奏。
大一阶段可能会有“百无聊赖”或者“烦躁焦虑”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趁大一的时间多接触一些新东西,比如加入校园社团,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专业动向,通过培养一种业余爱好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的方法来调整。还可以尝试结交新朋友、进行体育锻炼、泡图书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方式,培养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为后续的大学生活和社会生存认识自己、调节自己,提升和完善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和做事情的能力,也为大二、大三乃至就业做好知识广度的储备。
但是,凡事有度,学生们不要因为接触太多新东西而荒废了学业。
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是也会令人产生一系列的困惑,比如,大一的学习和生活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该如何调整和应对?《职业》杂志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大一的新生,并连线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指导专家张玎先生,为大家现身说法。
2009-10-11 22:36:27 SKY (回重庆了。好天气。) 赢在起跑线
--------------------------------------------------------------------------------
□ 刘 晗 李黄珍 《职业》 2009年第03期
记者在对部分高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中发现,对于“你为什么读大学”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随大流了”,或者是“爸妈对我的期望”。当问及“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了解 ”时,60%的答案都是“不大了解”,25%的学生表示“家里选的,可以接受”,只有 15%的学生表示是“根据自身爱好填报的专业”。大多数学生对即将迎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并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大学的学习氛围和课程较为关注,而对做职业规划则持疑惑和观望态度。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按部就班、重在参与”“看清现实、平静面对”,三类学生成为大一学生的主要心理导向和学习状态的代表。
“调整心态、学习为重”型
学生代表:何颖
个人档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何颖高考时之所以选择新闻专业,是因为当年传媒相关专业的高就业率给她吃了颗“定心丸”。但是在入学后的一次新生答疑会上,何颖获知,当今一些大中城市的传媒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招聘门槛也在逐年提高。这一消息着实让她心灰意冷,对未来四年要走的路望而却步。但何颖又
想,新闻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果以后不能如愿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还能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因此,何颖虽然没有制定长期的职业规划,但是好好学习,拿到新学年的奖学金成为她现阶段的首要目标。
专家解读:学以致用,明确目标
在大学的众多专业中,“热门专业”“高就业率专业”都是考生青睐的对象,事实上,专业热门与否是个比较难估计的问题,毕竟社会的走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业前景是选择就业方向的一个因素,但对行业前景要动态地看,因为它是在变化的。而这个行业是否适合你才是择业最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盲目地选择热门专业不仅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而且这种“一窝蜂”和“一股脑”选择专业的现象会让人才稀缺行业瞬间变得人满为患,也不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从事与大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因此,选择专业就是未来“入行”的前提。只要不是明显的“夕阳”专业,大可不必为未来的就业率过分担忧。
大一期间主要是在专业中培养兴趣,职业规划的关键点也只是局限在树立职业意识、广泛了解专业信息上,为最终能够让自己的特质和专业有机结合打好基础。如果大一新生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这些消极的态度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协助他们调整、放松心态,努力适应新环境并熟悉专业的定位,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是受他人“空穴来风”的评论所左右。
“按部就班、重在参与”型
学生代表:尹侃
个人档案: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尹侃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活泼的人,入学后为了快速地了解大学校园的环境,他加入了不少社团,还积极参与了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几个月后,由于尹侃的领导能力突出,他被选为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因此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大一的校园生活显得更加忙碌了。谈到学习,尹侃告诉记者,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纯粹是出于爱好,他从小就想当一名科学家。他准备按部就班读完四年,先打好理论基础。尹侃听学长说过,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十分困难,研究机构招聘的是此专业的博士或者“海归”,如果找不到工作,又考不上研究生的话,就会遭遇“发展瓶颈”。怎样避开这个时期,怎么能在专业外的方向多元化发展,成为尹侃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
专家解读:活在当下,实现学习和兴趣的双赢
多尝试社团活动对于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能力,但是凡
事有度,也不要事事参与,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平衡和处理学习和兴趣之间的关系,三思而后行,有选择地参与课外活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侃是因为爱好而选择现在所学专业的。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距离,但是他所期待的四年之后的成就正是从大一积累而成的,因此在大一期间,大可不必为未来的事情过分忧虑,按照自己的计划,从适应大学生活开始,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吧!
“慵懒无聊、耗日子”型
学生代表:陈滨华
个人档案:北方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专业大一新生
入学表情:陈滨华曾以为大学是一个美丽的天堂,但进入学校后,却总觉得大学生活已经变质了。大学生活完全靠自觉,偶尔逃逃课,老师也不会像高中时那样狠批、狠管自己了;坐在课堂上发呆或者涂鸦,也没有人给老师打小报告了。按道理,这样的生活似乎很惬意,但是陈滨华感觉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恐惧。陈滨华曾经想做一名黑客,畅游网络世界。但学技术是要下苦功夫的,陈滨华感觉自己不知道从何时起,变得又懒又馋,只有和女同学约会才能提起一些兴致。
专家解读:学会自控,度过“空洞期”
从跨入大学校门起,有些大一新生似乎患上了“妄想症”,浮想联翩、漫无目的地幻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陈滨华就是这部分大一学生的缩影。他们中的很多人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当面对刺激的网络游戏和漂亮的美眉时,总是因缺乏自制力而半途而废。但是,如果认识到成功要努力地付出,而不是靠“不劳而获”空想时,就成功度过了“空洞期”。这一段是大一新生很难自我把握和控制的时间,需要一些“警示铃”随时随地地在身边提醒他们。当他们脾气暴躁、言行失常时,家长可以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地交流思想;当他们对学习烦躁,甚至失去信心时,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力所能及的课题及学习项目,给予其鼓励。除了他人的帮助,关键还要靠自己的觉醒与行动,培养生活习惯可以从培养一种爱好、培养一项体育运动、坚持一个习惯开始,锻炼并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大学初始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