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 :徐志摩结发妻子的传奇人生

张幼仪:

徐志摩结发妻子的传奇人生

张幼仪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

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

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萧何 / 文

说到人生信仰,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曾在自序里,诉说自己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胡适说:“这句话是志摩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着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一代才子流星般的人生,就是他追求实现这一信仰的历史。

徐志摩: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     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

1922 年 3 月,正在伦敦留学的徐志摩,向结发妻子张幼仪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张幼仪只得同意离婚。然而,家庭与社会都不能原谅徐志摩。他的恩师梁启超指责他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诘问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徐志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争自己的恋爱自由:“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

得,我命,如此而已。”

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不多。

徐志摩嫌她土气,并非指出身和门第,而是一个饱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对没有自我的传统女性难以认同

对待自己不爱的妻子,他从 没有正眼看过她

在几乎所有朋友的眼中,徐志摩都是一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梁实秋这样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 ;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林徽因也曾写道:“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但徐志摩唯独对待张幼仪是例外。温和潇洒、热情奔放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妻子,他从没有正眼看过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她心碎,更令她对自身价值产生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完全没有别的出路吗?据说,张幼仪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是张幼仪高攀了徐志摩?以世俗的观点看,她出身于满门权贵之家,要说高攀的倒是商人的儿子徐志摩。显然,徐志摩嫌她土气,并非指出身和门第,而是一个饱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对没有自我的

传统女性难以认同。

01.徐志摩和张幼仪。

02. 张幼仪。03.林徽因。04.陆小曼。

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张幼仪,1900 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的名门望族。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行医为业,家境殷实。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兄弟姐妹共有十二人。二哥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中央信托局长等职,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1913 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提亲,以二妹相许。徐家是江南富商,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与拥有强大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申如来说,乃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送上聘礼。

13 岁的张幼仪,当时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徐志摩也只有 16 岁。两年后的 1915年 12 月 5 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张家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还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洞房花烛夜,她想要告诉他,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感谢命运的安排,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他只是紧张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说。两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张幼仪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17 年,经过妻兄张君劢及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 1000 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1918 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梁启超建议下,他于同年 8 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 4 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为自己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林徽因、陆小曼读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而耿耿于怀。

05.成为女银行家的张幼仪和儿子徐积楷合影。

06. 张幼仪抱着大儿子。

中国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

1920 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为的是让他知道要对家庭负起责任。轮船到达马赛港时,“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张幼仪晚年回忆道。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她,被他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

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给徐志摩父母寄去。到英国沙士顿安顿下来,他们的关系并无改善,张幼仪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张幼仪愕然,不知所措。

“我听说因为有人打胎死掉的。”她说。

“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他回答。

在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两人发生争吵,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两人的婚姻生活走到尽头。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带来徐志摩的口信。

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问道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

太太?”张幼仪哭着写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求救,然后撑着沉重的身子,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再随二哥、

七弟到了德国。

这段时间里,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1922 年 2 月 24 日,张幼仪在柏林刚生下次子彼得,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托人送来了离婚书信。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其时林徽因已经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与徐志摩不辞而别。他急着离婚,以便回国追求她。

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在徐志摩对她没有了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她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签好的离婚协议,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当然,无论是徐志摩还是张幼仪,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亲的汇款在海外求学。徐志摩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后,徐家仍视张幼仪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给张幼仪寄200美金。一战后德国的马克贬值,1美元就能买到很多食品。张幼仪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离婚后的徐志摩破天荒地表达了 对张幼仪的敬重

徐志摩于 1922 年 8 月追随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 · 新朋友》上刊登《徐

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

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然而,命运给予徐志摩的,却是心底渗血的失望。

名门淑女林徽因,美貌惊人,聪颖绝伦。林徽因在十四、五岁时,已经“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不过,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父母只为儿女介绍、搭桥,并不强迫,最终要靠年轻人自己交往、决定。

林徽因离开徐志摩回国后,也曾多次把徐志摩放在天平上称过,从才华学识到诗魂雅趣,他俩无疑是天生

地设的一对,林徽因的父亲不反对,但是两个姑母却不同意,认为徽因是大家闺秀,与刚离婚的徐志摩结婚等

于做了填房,有辱门面和名声。加之身边亲友一再撮合,林徽因不得不认命了,把天平倾向了梁思成。尽管她

知道这样的选择太对不起徐志摩。

07.陆小曼书法作品。

08. 徐志摩。

1925年3月19日,刚满3岁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此时的徐志摩,却因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而招致满城风雨,避走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道:“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陆小曼,又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名媛。她 1915 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精通英文和法文,被誉为“校园皇后”,

还是一位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她的丈夫王庚 1911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被保送美国,先后

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后转入西点军校。学成归国后,供职于陆军军部,曾以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他与陆小曼于 1922 年结婚,不久就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惯,很快离开王庚回到北京娘家。就在这时,徐志摩与陆小曼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一个是离婚不久的鳏夫,一个是家有丈夫的妻子,又都是社会名流,京城名媛与海归才子的绯闻,在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不啻是爆炸性新闻。很快,徐志摩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于是出国避避风头。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流下眼泪。3月 26 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张幼仪打理徐家生意,成了中国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1926 年 10 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曾给张幼仪发请柬,但她没有去。两人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家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二老,让长子阿欢随自己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个性不拘小节、浪漫娇惯,她在公婆面前公开和丈夫亲热的作派,令徐志摩父母深为反感,遂要求到北京与张幼仪及孙子同住。张幼仪较之陆小曼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建议二老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后,再到孙子这里来,免使徐志摩陆小曼尴尬。

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作养女,将财产分为 3 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给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27 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自任总经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正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又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张幼仪独当一面,才干突出。每天上午9点正,她准时来到银行办公室,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下午5点,会有个教师到公司来,给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她很有经商头脑,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她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给公婆盖了一幢房子。抗日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 100 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出手,赚得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投资棉花和黄金,同样财星高照。

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应林徽因之邀,乘飞机赶赴北京,出席她给外国驻华使节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不料,徐志摩搭乘的邮件飞机,竟于当天下午 2 时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一代诗人飞天而去,年仅 35 岁。

在陆小曼悲痛欲绝、无力操持的情况下,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 13 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但被张幼仪坚决拒绝,按足民间寿衣的样式,给徐志摩穿上蓝色的丝绸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黑绸小帽。

徐志摩遇难时,陆小曼 29 岁。她从此素衣服丧,绝迹于公开场合,对外界于她的所有指责不作任何辩解。此后几十年岁月,她专心做了两件事,一是收集徐志摩的文字整理出版,一是画画。1965 年 4 月 3 日,陆小曼孤身一人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终年 63 岁。她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1949 年 4 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三个儿

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

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二哥张君劢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任土木工程师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此信颇得其父风韵。

1953 年,53 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 年。1972 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1988 年,她以 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 个字。

在张幼仪去世八年后的 1996 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张幼仪:

徐志摩结发妻子的传奇人生

张幼仪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

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

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萧何 / 文

说到人生信仰,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曾在自序里,诉说自己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胡适说:“这句话是志摩最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着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一代才子流星般的人生,就是他追求实现这一信仰的历史。

徐志摩: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     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

1922 年 3 月,正在伦敦留学的徐志摩,向结发妻子张幼仪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张幼仪只得同意离婚。然而,家庭与社会都不能原谅徐志摩。他的恩师梁启超指责他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诘问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徐志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争自己的恋爱自由:“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

得,我命,如此而已。”

古往今来,婚姻状况差得过张幼仪的女子,恐怕也不多。

徐志摩嫌她土气,并非指出身和门第,而是一个饱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对没有自我的传统女性难以认同

对待自己不爱的妻子,他从 没有正眼看过她

在几乎所有朋友的眼中,徐志摩都是一个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谦谦君子。梁实秋这样描写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 ;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林徽因也曾写道:“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

但徐志摩唯独对待张幼仪是例外。温和潇洒、热情奔放的诗人,对待自己不爱的妻子,他从没有正眼看过她。那种冷酷到骨子里的残忍不仅让她心碎,更令她对自身价值产生极度怀疑与全盘否定:自己果真如此不堪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吗?自己完全没有别的出路吗?据说,张幼仪在嫁入徐家几年之后,从仆人口中得知,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的照片,就嘴角向下一撇,充满鄙夷地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是张幼仪高攀了徐志摩?以世俗的观点看,她出身于满门权贵之家,要说高攀的倒是商人的儿子徐志摩。显然,徐志摩嫌她土气,并非指出身和门第,而是一个饱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年轻人,对没有自我的

传统女性难以认同。

01.徐志摩和张幼仪。

02. 张幼仪。03.林徽因。04.陆小曼。

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张幼仪,1900 年出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的名门望族。祖父做过清朝知县,父亲行医为业,家境殷实。张幼仪是家中第二个女孩,兄弟姐妹共有十二人。二哥张君劢早年留学日本,曾是末代翰林,也是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回国后担任《时事新报》总编,还是段祺瑞内阁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和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四哥张公权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中央银行副总裁、中央信托局长等职,是上海金融界的实力派。

1913 年,时任浙江都督府秘书的张公权视察杭州一中,看到了徐志摩的考卷,颇为赞赏,主动向徐家提亲,以二妹相许。徐家是江南富商,开办有电灯厂、蚕丝厂、布厂、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等,与拥有强大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申如来说,乃求之不得,他一口答应,送上聘礼。

13 岁的张幼仪,当时正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二年级,徐志摩也只有 16 岁。两年后的 1915年 12 月 5 日,双方家长为张幼仪和徐志摩操办了一场极其隆重的旧式婚礼。为了让她嫁得风光体面,在夫家获得足够的地位与重视,张家用心良苦,特地派人去欧洲采办嫁妆,陪嫁丰厚得令人咋舌,光是家具连一节火车车厢都塞不下,还是她神通广大的六哥安排驳船从上海送到海宁硖石。

洞房花烛夜,她想要告诉他,现在她是徐家的人了,她感谢命运的安排,愿意好好地侍奉他们。但是,她所受的传统教育不允许自己在这个时候先开口。他只是紧张地望着她,一句话都没说。两人之间的夫妻生活,是在沉默中开始的。

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

张幼仪3岁那年,母亲曾给她缠足,到了第四天,再也忍受不了妹妹尖叫声的二哥张君劢出面阻止。就这样,她成了张家第一个天足女子。但是,在徐志摩眼里,仅仅拥有天足,并不等同于新女性。张幼仪个性沉默坚毅,帮助公公理财,甚为得力。这些老人眼中的优点,在活泼飘逸的诗人眼里,就是呆板无趣、僵硬乏味。张幼仪说,“对于我丈夫来说,我两只脚可以说是缠过的,因为他认为我思想守旧,又没有读过什么书”。“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17 年,经过妻兄张君劢及蒋百里等人的引荐,徐申如以 1000 块大洋的代价,让徐志摩成为梁启超的入室弟子。1918 年,张幼仪生了儿子阿欢,即徐积锴。徐家长子长孙的诞生,标志着徐志摩已经为家族初步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在梁启超建议下,他于同年 8 月前往美国,自费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学习。

从结婚到出国留学,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将近3年,相处的时间加起来只有 4 个月。张幼仪足不出户,长时间跟着婆婆坐在院子里缝缝补补。婚后她也曾写信给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希望能完成中断的学业,但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这些事,使得读书的愿望成为泡影。一直到晚年,她都为自己没能到像丈夫所爱的女人林徽因、陆小曼读的那种一流学校上学而耿耿于怀。

05.成为女银行家的张幼仪和儿子徐积楷合影。

06. 张幼仪抱着大儿子。

中国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

1920 年冬,公公婆婆安排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为的是让他知道要对家庭负起责任。轮船到达马赛港时,“我斜倚着船舷,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来的表情的人。”张幼仪晚年回忆道。

见面后,徐志摩第一件事,便是带她去买新衣服和皮鞋,因为他认为她从国内穿来的经过精挑细选的中式服装太土了,会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就这样,心存无限希冀满心欢喜的她,被他无声的行为深深刺伤。

随后,两人拍了唯一的合影,奉命给徐志摩父母寄去。到英国沙士顿安顿下来,他们的关系并无改善,张幼仪有了身孕,徐志摩要求她打胎,并提出离婚。张幼仪愕然,不知所措。

“我听说因为有人打胎死掉的。”她说。

“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他回答。

在张幼仪看来,离婚就是被“休”,她坚决不同意,认为自己没有犯“七出”的任何一条。两人发生争吵,徐志摩突然从家中消失,两人的婚姻生活走到尽头。不久,徐志摩的朋友黄子美前来敲门,带来徐志摩的口信。

徐志摩给出的离婚理由是:“小脚与西服不搭调。”黄子美问道 :“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

太太?”张幼仪哭着写信向在巴黎的二哥张君劢求救,然后撑着沉重的身子,一个人从英国到巴黎,再随二哥、

七弟到了德国。

这段时间里,张幼仪反躬自省,发觉自己很多行为表现,的确和缠过脚的旧式女子没有两样。“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1922 年 2 月 24 日,张幼仪在柏林刚生下次子彼得,一直杳无音信的徐志摩托人送来了离婚书信。在张幼仪的一再坚持下,她和徐志摩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徐志摩的同学金岳霖、吴经熊等人。徐志摩拒绝张幼仪先征求父母意见再谈离婚的请求:“不行,不行,你晓得,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直到此刻,张幼仪才知道徐志摩爱的是林徽因。其时林徽因已经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与徐志摩不辞而别。他急着离婚,以便回国追求她。

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在徐志摩对她没有了爱情的时候,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没有吵闹,没有纠缠。她以在新婚之夜没能用上的坦荡目光正视着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拿到签好的离婚协议,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跟着她去医院看了小彼得,“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当然,无论是徐志摩还是张幼仪,一直都是靠徐志摩父亲的汇款在海外求学。徐志摩和张幼仪协议离婚后,徐家仍视张幼仪为自家人,徐父每月都给张幼仪寄200美金。一战后德国的马克贬值,1美元就能买到很多食品。张幼仪雇了保姆,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离婚后的徐志摩破天荒地表达了 对张幼仪的敬重

徐志摩于 1922 年 8 月追随林长民、林徽因父女返回中国。11月8日,他在《新浙江 · 新朋友》上刊登《徐

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

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然而,命运给予徐志摩的,却是心底渗血的失望。

名门淑女林徽因,美貌惊人,聪颖绝伦。林徽因在十四、五岁时,已经“许配”给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不过,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父母只为儿女介绍、搭桥,并不强迫,最终要靠年轻人自己交往、决定。

林徽因离开徐志摩回国后,也曾多次把徐志摩放在天平上称过,从才华学识到诗魂雅趣,他俩无疑是天生

地设的一对,林徽因的父亲不反对,但是两个姑母却不同意,认为徽因是大家闺秀,与刚离婚的徐志摩结婚等

于做了填房,有辱门面和名声。加之身边亲友一再撮合,林徽因不得不认命了,把天平倾向了梁思成。尽管她

知道这样的选择太对不起徐志摩。

07.陆小曼书法作品。

08. 徐志摩。

1925年3月19日,刚满3岁的小彼得,因腹膜炎死于柏林。此时的徐志摩,却因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而招致满城风雨,避走欧洲。3月18日,徐志摩在父母的催促下准备到柏林,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抱怨道:“再隔一个星期到柏林,又得对付张幼仪了,我口虽硬,心头可是不免发腻。”

陆小曼,又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名媛。她 1915 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精通英文和法文,被誉为“校园皇后”,

还是一位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她的丈夫王庚 1911年清华学校毕业后被保送美国,先后

在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读,后转入西点军校。学成归国后,供职于陆军军部,曾以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他与陆小曼于 1922 年结婚,不久就任哈尔滨警察局局长。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惯,很快离开王庚回到北京娘家。就在这时,徐志摩与陆小曼一见钟情,难舍难分。一个是离婚不久的鳏夫,一个是家有丈夫的妻子,又都是社会名流,京城名媛与海归才子的绯闻,在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不啻是爆炸性新闻。很快,徐志摩在北京待不下去了,于是出国避避风头。

徐志摩赶到柏林,在殡仪馆里紧抓着彼得的骨灰坛子,流下眼泪。3月 26 日,他在写给陆小曼的情书中,破天荒地表达了对张幼仪的敬重:“C(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将来准备丢几个炸弹,惊惊中国鼠胆的社会,你们看着吧!”

张幼仪打理徐家生意,成了中国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1926 年 10 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婚礼,曾给张幼仪发请柬,但她没有去。两人婚后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家父母同住。张幼仪则说服徐家二老,让长子阿欢随自己安顿在北京。陆小曼个性不拘小节、浪漫娇惯,她在公婆面前公开和丈夫亲热的作派,令徐志摩父母深为反感,遂要求到北京与张幼仪及孙子同住。张幼仪较之陆小曼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她建议二老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后,再到孙子这里来,免使徐志摩陆小曼尴尬。

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认作养女,将财产分为 3 份:老夫妻留1份;给徐志摩和陆小曼1份;给张幼仪和阿欢1份。在徐志摩放弃家族责任的情况下,张幼仪实际上已成为徐氏家族的掌门人。

1927 年初,张母去世,张幼仪带着阿欢回上海奔丧并留在上海。她先在东吴大学任德语教师,随后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时装公司——云裳时装公司,自任总经理,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正是她的公公加养父徐申如。云裳时装公司开办不久,张幼仪又接受时任中国银行副总裁的四哥张公权的提议,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银行总裁。

张幼仪独当一面,才干突出。每天上午9点正,她准时来到银行办公室,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下午5点,会有个教师到公司来,给她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她很有经商头脑,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她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给公婆盖了一幢房子。抗日战争期间,她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 100 倍,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出手,赚得一大笔钱。之后,她又用这笔钱投资棉花和黄金,同样财星高照。

1931 年 11 月 19 日,徐志摩应林徽因之邀,乘飞机赶赴北京,出席她给外国驻华使节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不料,徐志摩搭乘的邮件飞机,竟于当天下午 2 时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一代诗人飞天而去,年仅 35 岁。

在陆小曼悲痛欲绝、无力操持的情况下,张幼仪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了一切:让八弟禹九带领 13 岁的阿欢前往济南认领遗体。公祭仪式上,陆小曼想把徐志摩的衣服和棺材都换成西式的,但被张幼仪坚决拒绝,按足民间寿衣的样式,给徐志摩穿上蓝色的丝绸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黑绸小帽。

徐志摩遇难时,陆小曼 29 岁。她从此素衣服丧,绝迹于公开场合,对外界于她的所有指责不作任何辩解。此后几十年岁月,她专心做了两件事,一是收集徐志摩的文字整理出版,一是画画。1965 年 4 月 3 日,陆小曼孤身一人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终年 63 岁。她死前唯一的愿望是和徐志摩合葬,但徐家坚决不答应。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1949 年 4 月,张幼仪离开大陆移居香港。她的楼下邻居苏纪之医生与妻子离婚,带着一个女儿和三个儿

子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苏纪之向张幼仪求婚,张幼仪分别向二哥、四哥征求意见。

四哥张公权始终没有回复。二哥张君劢来信表态:“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赞一词?妹慧人,希自决。”张幼仪只好给远在美国任土木工程师的儿子阿欢写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相对于困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儒学名教的张君劢,阿欢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价值观,他的回信情真意切:“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此信颇得其父风韵。

1953 年,53 岁的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婚礼,之后共同生活了20 年。1972 年苏纪之因肠癌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1988 年,她以 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安葬在市郊墓园,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4 个字。

在张幼仪去世八年后的 1996 年,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在美国出版了张幼仪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这位从婚姻中突围并升华的女子坦陈:“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相关文章

  • 林徽因的爱情
  • 林徽因:花开一季.暖到落泪 首次分享者:风铃晓阳 已被分享176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 ...查看


  • 第五讲[追悼志摩]之胡适和志摩教案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 大学语文 1 次/11 课程 (一) 周次 周 授课日期 2013.11.4/11.6/11.8 旅管 1301.1302,英语 1301,商英 1301.1302. 第五讲<追悼志摩>之胡适和 ...查看


  • 思念的诗句:结发为夫妻
  • 结发为夫妻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释 ①结发:束发, ...查看


  • 情诗:结发为夫妻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注释 ①结发:束发,借指男女始成 ...查看


  • 徐志摩:他用尽青春,只为和所爱之人相遇
  • 节选自<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徐志摩传> 他用尽青春,只为和所爱之人相遇 初夏,江南的烟雨像轻描淡写的诺言若有若无,美丽亦不安.多少人,多少事,随着深流浅行的光阴就这样草草过去了,以为萦绕不尽,转眼天地清明. 小楼独坐,半炉香燃 ...查看


  • 最牢固的感情 大都势均力敌
  • 天涯上曾经有个高楼,说的是民国时期的原配和小三,看那些早已逝去的旧人的故事,倒是颇有几分唏嘘. 很多人在回帖里痛斥那些抛弃结发妻子的男人渣男,声嘶力竭,又想起被无数姑娘转发的那句话有朝一日剑在手,斩尽天下负心狗.不由得哑然. 我倒是觉得,感 ...查看


  • 他与徐志摩被誉为诗坛双璧,邵洵美的诗[季候]
  • 邵洵美与徐志摩,都是那时候的风流人物,都被人誉为"美男子",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周劭先生说他俩"玉树临风,人称双璧,洵美似乎比戴眼镜的志摩更漂亮一些. 其诗集有<天堂与五月&g ...查看


  • 读书手抄报资料:你是人间四月里的芳菲
  • 许是四月生人,对这个充满盈盈春意,象征希望茁长的时令格外充满了欢喜之情,再加之林徽因的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字字绵绵,仿佛连日细雨,心田也得以润泽.舒缓而富音律的节奏太适合慢慢诵读,每一句每一字细细嚼开来,也都似乎在四月春花的 ...查看


  • 我爱读书手抄报:才女林徽因
  • 许是四月生人,对这个充满盈盈春意,象征希望茁长的时令格外充满了欢喜之情,再加之林徽因的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字字绵绵,仿佛连日细雨,心田也得以润泽.舒缓而富音律的节奏太适合慢慢诵读,每一句每一字细细嚼开来,也都似乎在四月春花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