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崇高
这是一支继往开来、勇于担当、创造历史奇迹的队伍——
平凡坚守,默默奉献,铸就中国教师群体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
教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教民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以猎的伏羲氏……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个篇章,教育者的身影昭然若现。
当东方教育者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当西方教育者不再为“教仆”的身份苦苦挣扎,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应运而生。
为人类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品质。
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到夸美纽斯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几乎从一开始,教师们就把自己的职业直接与“崇高”画上了等号。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实证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尊师重教”传统的反面——“九儒十丐”、“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儿王”……都是教师地位极端低下的生动写照。
无数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人忍不住发出探问:
经历国运兴衰、社会跌宕,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中国教师托起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一个建国初期文盲、半文盲率占总人口80%以上的国家,到2010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0年?
在当今中国,是什么样的精神使得千百万教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演绎着各自的精彩,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完成“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教师这一古老而又特殊的称谓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也许,只有历史车轮碾过的那一段段不平凡的道路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中国教师第一次真真切切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那一天,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提出“教师工作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那一天,电视连续剧《托着太阳升起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文革”后,教师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主角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教师“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78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北京景山学校马淑珍等教师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一项又一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地位的举措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7年,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8年,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重新修订后颁布。
2009年,统一中学、小学教师职务改革试点启动。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一项项措施的背后表达了各级政府满腔热忱支持和关心教育工作,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信心与决心。
胡锦涛总书记“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号召已然成为现实。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
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
2010年,我国首批小学正高级职称教师诞生。在第一位“正教授级”小学教师、山东潍坊昌邑市奎聚小学姜言邦老师身上,兑现了总理的承诺——“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
2010年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揭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700万名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教师的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历久弥坚。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项职业像当下的教师职业那样广受期待、备受重视,因为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则攸关国家的前途。
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断被人们重新诠释,使教师职业角色不断升华。
一代又一代,教师们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数的可能,用坚实的臂膀托起明天的太阳,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使命,在中华大地上播下绿色的希望!
这是一支爱生乐教、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 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是当代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我们,经常会被教师身上的伟大师魂所感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一代师表霍懋征的座右铭。作为爱的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霍懋征为了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爱。她笃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从教60年没丢下一个学生,温家宝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和霍懋征一样,斯霞、于漪、李吉林等优秀教师,也都以自己伟大的教师精神,演绎出作为人民教师的伟大。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有一种奉献叫力量,有一种敬意叫感动,教师之所以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正是基于其崇高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由大爱和奉献绘成、由高尚的师德师风铺就,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发扬,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集体潜意识。
2003年,当“非典”袭来,广大教师克服了惊慌,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隔离期间,他们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给学生授课、给学生送去关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英雄的教师群体临危不惧,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救学生生命的战斗中。他们顾不得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先救学生。死神降临的一刹那,谭千秋、张辉兵、瞿万容等教师,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学生的求生之路。
危难之际,总有教师的身影在闪现,总有伟大的师爱在闪耀。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抗旱救灾,不管是台风海啸,还是泥石流袭击,总有教师为了保护学生,本能地把危险留给自己,而把安全和求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他们对学生的爱超越了时代和国界。他们对学生的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无私之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伟大之爱。
正因为如此,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雪梅才会在生死关头,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汽车撞飞到25米之外;正因为如此,72岁高龄、腿脚不便的江西省贵溪市农村退休教师胡生贵,才会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下落水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地震发生时,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才会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用柔弱的双手抱出一个又一个孩子,而她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26岁……
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职业底色,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师的崇高精神,不仅体现在惊天动地的生命壮举之中,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这首广为传唱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诉说了教师平凡工作中的伟大。
和大爱精神一样,无私奉献也是教师们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精神高地。
无私奉献,从来都与教师职业紧密相连。教书育人是最细致、最复杂、最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的精力和毕生的心血。不管是工作中还是下班后,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发展尽责、为学生成长尽心。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这是2009年初,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在一个当地人号称只有猴子才能爬上去的悬崖上有一所小学,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至今已在这里坚守21年。21年里,他们一共教育了254个孩子,使这个悬崖上的彝寨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
和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一样,无数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献给教育事业,他们对教育的奉献,如同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奋战在教书育人战线上的1700万名教师,正是用这种爱与奉献的精神书写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他们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撑起了中国教育的天空。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因他们的努力而充满希望。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真正脊梁。
这是一支素质不断提高、努力追求业务精湛的队伍—— 勤奋学习,拼搏进取,不断创新是当代教师队伍的时代风貌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薪火相传,文化相继。学习,是教育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事业的根源。有了学习,才有了继承和创新,才有了积累
和繁衍。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正是指导学生学习。然而,照本宣科、词不达意,甚至自己本身对学科知识掌握就不够,教书育人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成人成才。因此,业务精湛成为教师的新追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素质。2007年,一项改变中国教师队伍素质的重大决策出台:国务院决定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由国家出资,培养未来的教师,这一重教举措在4年里成果频现:
高中毕业生踊跃报考,报考的生源一年比一年优质;师范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改革,建立了8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苦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2011年夏天,共和国总理首次参加了一所师范大学学生的毕业典礼,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
迄今为止,全国16个省(区、市)已经出台与免费师范生培养类似的政策,加大培养教师的力度。
5.5亿元,是上一个年度5000万元的11倍!这个财政投入数字的巨大变化发生在2010年7月,得到中央财政巨大支持的“国培计划”,当年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110万人来自农村学校。
当参加培训的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样,秉烛夜读;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大学课堂,聆听名师讲课;当他们在网络上为某个教学技巧、某种教学方法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教师,都再次焕发出新的工作动力和激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努力学习、拼搏进取,正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精神特质。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岗教师。2011年7月25日,14对年轻人迎来了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在集体婚礼上情定终生。这28位扎根在荆楚大地乡村学校的特岗教师,在奉献育人中,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自2006年以来,24万名中央特岗教师像洒满大地的星光遍布22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3万所农村学校。西南的大山深处,西北的塞外边陲,中原的莽莽平原,到处
有年轻的特岗教师。特岗教师,作为新时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扎根基层,肯吃苦、肯奉献,有激情、善学习,成为这个群体身上的共同特质和精神。
年逾八旬的上海市语文教师于漪,至今还每天琢磨语文教学工作,至今还在承担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年仅24岁的湖北特岗教师小李,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还在计划攻读教育硕士;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在43岁之后,忽然孜孜以求地改变自己原本就已十分精彩的课堂,不断探索课堂改革的新路……这种代代相传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广大人民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
今天,我国教师队伍的总数已经达到1700万人。曾经,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由没有学历、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担任,尽管这些老师们同样爱学生,爱教育,爱讲台,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受自己知识水平有限的痛苦,不得不面对“教不了”学生的尴尬。
今天,“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了99%、98%以上,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高学历教师成为新增教师主体。巨大的进步背后,有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加强培养的努力,也有教师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心血。
“让最优秀的人教小学”,这是温家宝总理的期盼。今天,中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了硕士、博士,乡村小学也来了本科大学生……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教师不仅要师德高尚,还要水平高、业务精湛,这样的人才堪称新时代的好老师。
“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教育家工程、名校长培养工程、影子工程……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高、善于反思积累的教育家型校长,就在这一批批接受培训的人中不断产生。
强教必强师。这是一支正在努力追求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在并将继续展现努力学习,拼搏进取,创新求变的时代风貌。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
这是一支继往开来、勇于担当、创造历史奇迹的队伍——
平凡坚守,默默奉献,铸就中国教师群体光辉形象和崇高地位。
教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教民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以猎的伏羲氏……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个篇章,教育者的身影昭然若现。
当东方教育者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当西方教育者不再为“教仆”的身份苦苦挣扎,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应运而生。
为人类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品质。
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到夸美纽斯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几乎从一开始,教师们就把自己的职业直接与“崇高”画上了等号。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实证的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尊师重教”传统的反面——“九儒十丐”、“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儿王”……都是教师地位极端低下的生动写照。
无数与教育息息相关的人忍不住发出探问:
经历国运兴衰、社会跌宕,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中国教师托起了全世界最庞大的受教育人口?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一个建国初期文盲、半文盲率占总人口80%以上的国家,到2010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0年?
在当今中国,是什么样的精神使得千百万教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三尺讲台,演绎着各自的精彩,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完成“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教师这一古老而又特殊的称谓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也许,只有历史车轮碾过的那一段段不平凡的道路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1985年9月10日,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中国教师第一次真真切切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那一天,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提出“教师工作应该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和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
那一天,电视连续剧《托着太阳升起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文革”后,教师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主角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并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此,教师“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1978年,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北京景山学校马淑珍等教师被评为我国首批特级教师……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一项又一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地位的举措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7年,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8年,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重新修订后颁布。
2009年,统一中学、小学教师职务改革试点启动。 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5.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一项项措施的背后表达了各级政府满腔热忱支持和关心教育工作,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信心与决心。
胡锦涛总书记“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号召已然成为现实。
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
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
2010年,我国首批小学正高级职称教师诞生。在第一位“正教授级”小学教师、山东潍坊昌邑市奎聚小学姜言邦老师身上,兑现了总理的承诺——“像尊重大学教授一样尊重中小学教师”。
2010年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结果揭晓。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700万名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让教师的精神在时间的流逝中历久弥坚。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项职业像当下的教师职业那样广受期待、备受重视,因为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则攸关国家的前途。
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断被人们重新诠释,使教师职业角色不断升华。
一代又一代,教师们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数的可能,用坚实的臂膀托起明天的太阳,肩负起历史和时代的使命,在中华大地上播下绿色的希望!
这是一支爱生乐教、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队伍—— 热爱学生,无私奉献,是当代教师群体的精神风貌 今天的我们,经常会被教师身上的伟大师魂所感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一代师表霍懋征的座右铭。作为爱的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霍懋征为了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爱。她笃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从教60年没丢下一个学生,温家宝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和霍懋征一样,斯霞、于漪、李吉林等优秀教师,也都以自己伟大的教师精神,演绎出作为人民教师的伟大。
有一种精神叫崇高,有一种奉献叫力量,有一种敬意叫感动,教师之所以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正是基于其崇高的教师精神。这种精神由大爱和奉献绘成、由高尚的师德师风铺就,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发扬,已成为主导教师行为的集体潜意识。
2003年,当“非典”袭来,广大教师克服了惊慌,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隔离期间,他们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给学生授课、给学生送去关爱。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英雄的教师群体临危不惧,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抢救学生生命的战斗中。他们顾不得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先救学生。死神降临的一刹那,谭千秋、张辉兵、瞿万容等教师,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学生的求生之路。
危难之际,总有教师的身影在闪现,总有伟大的师爱在闪耀。不管是抗洪抢险,还是抗旱救灾,不管是台风海啸,还是泥石流袭击,总有教师为了保护学生,本能地把危险留给自己,而把安全和求生的希望留给学生。他们对学生的爱超越了时代和国界。他们对学生的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无私之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伟大之爱。
正因为如此,江苏省金坛市城南小学教师殷雪梅才会在生死关头,奋力将走在马路中央的6名学生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汽车撞飞到25米之外;正因为如此,72岁高龄、腿脚不便的江西省贵溪市农村退休教师胡生贵,才会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下落水的儿童;正因为如此,地震发生时,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才会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用柔弱的双手抱出一个又一个孩子,而她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26岁……
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亘古不变的职业底色,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教师的崇高精神,不仅体现在惊天动地的生命壮举之中,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滴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这首广为传唱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诉说了教师平凡工作中的伟大。
和大爱精神一样,无私奉献也是教师们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精神高地。
无私奉献,从来都与教师职业紧密相连。教书育人是最细致、最复杂、最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的精力和毕生的心血。不管是工作中还是下班后,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发展尽责、为学生成长尽心。
“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这是2009年初,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在一个当地人号称只有猴子才能爬上去的悬崖上有一所小学,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至今已在这里坚守21年。21年里,他们一共教育了254个孩子,使这个悬崖上的彝寨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
和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一样,无数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献给教育事业,他们对教育的奉献,如同小河奉献给大海、阳光奉献给大地那样无私。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奋战在教书育人战线上的1700万名教师,正是用这种爱与奉献的精神书写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他们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师风,撑起了中国教育的天空。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因他们的努力而充满希望。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真正脊梁。
这是一支素质不断提高、努力追求业务精湛的队伍—— 勤奋学习,拼搏进取,不断创新是当代教师队伍的时代风貌
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
薪火相传,文化相继。学习,是教育之所以成为一个伟大事业的根源。有了学习,才有了继承和创新,才有了积累
和繁衍。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正是指导学生学习。然而,照本宣科、词不达意,甚至自己本身对学科知识掌握就不够,教书育人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成人成才。因此,业务精湛成为教师的新追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素质。2007年,一项改变中国教师队伍素质的重大决策出台:国务院决定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由国家出资,培养未来的教师,这一重教举措在4年里成果频现:
高中毕业生踊跃报考,报考的生源一年比一年优质;师范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改革,建立了8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苦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2011年夏天,共和国总理首次参加了一所师范大学学生的毕业典礼,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
迄今为止,全国16个省(区、市)已经出台与免费师范生培养类似的政策,加大培养教师的力度。
5.5亿元,是上一个年度5000万元的11倍!这个财政投入数字的巨大变化发生在2010年7月,得到中央财政巨大支持的“国培计划”,当年就培训中小学教师115万人,其中,110万人来自农村学校。
当参加培训的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样,秉烛夜读;当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大学课堂,聆听名师讲课;当他们在网络上为某个教学技巧、某种教学方法争论不休的时候,这些或年长或年轻的教师,都再次焕发出新的工作动力和激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努力学习、拼搏进取,正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精神特质。
在教师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岗教师。2011年7月25日,14对年轻人迎来了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在集体婚礼上情定终生。这28位扎根在荆楚大地乡村学校的特岗教师,在奉献育人中,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
自2006年以来,24万名中央特岗教师像洒满大地的星光遍布22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3万所农村学校。西南的大山深处,西北的塞外边陲,中原的莽莽平原,到处
有年轻的特岗教师。特岗教师,作为新时期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扎根基层,肯吃苦、肯奉献,有激情、善学习,成为这个群体身上的共同特质和精神。
年逾八旬的上海市语文教师于漪,至今还每天琢磨语文教学工作,至今还在承担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年仅24岁的湖北特岗教师小李,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还在计划攻读教育硕士;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春易,在43岁之后,忽然孜孜以求地改变自己原本就已十分精彩的课堂,不断探索课堂改革的新路……这种代代相传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广大人民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
今天,我国教师队伍的总数已经达到1700万人。曾经,我国中小学教师主要由没有学历、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担任,尽管这些老师们同样爱学生,爱教育,爱讲台,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孩子。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受自己知识水平有限的痛苦,不得不面对“教不了”学生的尴尬。
今天,“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中小学和初中分别达到了99%、98%以上,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高学历教师成为新增教师主体。巨大的进步背后,有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加强培养的努力,也有教师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心血。
“让最优秀的人教小学”,这是温家宝总理的期盼。今天,中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了硕士、博士,乡村小学也来了本科大学生……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教师不仅要师德高尚,还要水平高、业务精湛,这样的人才堪称新时代的好老师。
“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教育家工程、名校长培养工程、影子工程……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高、善于反思积累的教育家型校长,就在这一批批接受培训的人中不断产生。
强教必强师。这是一支正在努力追求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正在并将继续展现努力学习,拼搏进取,创新求变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