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政治上: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地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世界市场。同时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形成背景:1、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
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
(2)新航路的开辟: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对影响的评价,要注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会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问题。所以
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内容: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第二单元
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第5课 英国革命
背景: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饶过议会强行征税,实行专卖制。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促进农牧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
3、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过程:
1、开始: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结果: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1)代表人物
英国:霍布斯、洛克等
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孟德斯鸠:1)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论法的精神》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人类的法遵从理性,批判天主教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 2)在国家政体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伏尔泰: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是启蒙运动的泰斗。1)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
2)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3)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1)财产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2)发展了社会契约说,形成人民主权说,建立民主共和国。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1)《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以唯物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2)赞同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
(2)主要内容:
a、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b、宣扬自由和平等: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
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利。
(3)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进程: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2)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1、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随后,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国外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圈地运动
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能源和原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3、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人数减少,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3)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如现代工厂制)和新法规(如社会立法)的产生。
4)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血汗工厂)
5)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1、现代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的生产。
2、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3、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工业时代初期,早期工厂制度被称为“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社会立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意义: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彼得一世改革:
时间:17世纪下半叶,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2、1861年改革:
1)背景: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3)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社会矛盾激化,1868年,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武装倒幕。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1868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1)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2)经济上: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撤除关卡、行会,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3)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现代教育;开化社会文明
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宣扬武士道精神。
3、影响: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使日本成为强国。保留了天皇制度,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给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买下伏笔。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当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主要国家都实行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创业的资本。
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创新
2、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
3、内容:
1)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电成为新能源。电力时代到来了。
2)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钢铁逐渐取代熟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3)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内燃机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4)石油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4、影响:
1)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美国与德国。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形成大企业与垄断资本。大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第四分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经济上: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政治上: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新航路地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世界市场。同时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
思想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
形成背景:1、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
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
(2)新航路的开辟: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对影响的评价,要注意: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角度考虑会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问题。所以
评价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辨证地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性。)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内容: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第二单元
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第5课 英国革命
背景:
1、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在经济上饶过议会强行征税,实行专卖制。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7世纪上半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圈地运动促进农牧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
3、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过程:
1、开始: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结果: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 启蒙运动
(1)代表人物
英国:霍布斯、洛克等
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孟德斯鸠:1)近代法学理论的奠基人:《论法的精神》被称为“理性自由法典”,人类的法遵从理性,批判天主教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 2)在国家政体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伏尔泰:著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泛,是启蒙运动的泰斗。1)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
2)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制约贵族权力以免无政府状态,实行政教分离。3)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1)财产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2)发展了社会契约说,形成人民主权说,建立民主共和国。
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1)《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以唯物主义反对天主教神学。2)赞同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
(2)主要内容:
a、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b、宣扬自由和平等: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
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启蒙思想家们也积极倡导平等,认为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利。
(3)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的进程:
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2)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
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1、导火线: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2、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随后,制宪会议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示人权和公民权利,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3、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通过对外战争,在占领地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最早形成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国外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海上优势和海外殖民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国内市场:圈地运动
劳动力:“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资本: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技术: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能源和原料:煤炭资源的开发、圈地运动使农业生产率与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3、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1860年,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
阶级结构:贵族、乡绅的社会影响力下降,农民人数减少,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生活方式: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3)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如现代工厂制)和新法规(如社会立法)的产生。
4)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血汗工厂)
5)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现代工厂制度
1、现代工厂制度是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进行机械化的生产。
2、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3、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血汗工厂”:工业时代初期,早期工厂制度被称为“血汗工厂”。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
社会立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扭转了战局。
1863年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意义: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当时各邦国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俾斯麦力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意义: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德国资本主义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1、彼得一世改革:
时间:17世纪下半叶,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影响: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摆脱落后(如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手工工场开始建立,商品经济也随之发展);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强化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 2、1861年改革:
1)背景:19世纪俄国的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发展缓慢。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3)影响: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从而使社会矛盾激化,1868年,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武装倒幕。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1868开始,明治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1)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了各地藩阀势力和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2)经济上: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并使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撤除关卡、行会,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允许人民自由择业,鼓励工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3)文化教育上:派遣留学生,兴办现代教育;开化社会文明
4)军事上:实行义务兵役制,宣扬武士道精神。
3、影响: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使日本成为强国。保留了天皇制度,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给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买下伏笔。
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
当时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主要国家都实行了初步的工业化,积累了创业的资本。
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创新
2、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70年代。
3、内容:
1)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电成为新能源。电力时代到来了。
2)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钢铁逐渐取代熟铁,成为风行世界的新材料。
3)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内燃机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4)石油化学工业一跃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
4、影响:
1)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特别是美国与德国。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在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的新兴产业,最早形成大企业与垄断资本。大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第19课、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殖民统治从形式上分,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完全丧失独立性,半殖民地是独立国家向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名义上保持政治独立,但经济、财政和外交依附性很强;西方国家强迫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种种特权。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