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1.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分类法等

3.生物圈的含义: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家族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5.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生物的特征:应激性(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趋利避害”。) 生长繁殖(生物体能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由小到大繁殖下一代。)

新陈代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8.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主要指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互惠互利等。相互作用、统一的有机体。 捕食关系:指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如蜜蜂采花蜜等。

竞争关系:比如水稻与稗草之间互相争夺阳光、养料、生存空间等。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影响着环境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们捕获猎物或躲避捕食者:竹节虫枯叶蝶的拟态,蜥蜴、北极熊的保护色,箭毒蛙、夹竹桃的警戒色等。

环境影响生物例:朝蝇暮蚊,土壤让牵牛花呈现不同色彩,山顶和山脚的植物形态差别很大等等。

生物影响环境例: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等。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

10.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命名法,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生物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最基础的分类单位是种。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 英国人哈维较早运用实验法,发现了血液循环。

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

一、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的构造。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3、 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

放大倍数的乘积。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1、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滴→撕→浸→展→盖→染”。

擦:用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撕取一小片洋葱上表皮。浸:将表皮浸入清水滴中。

展:用镊子将表皮展平。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水滴上。染:即染色,在盖玻片一侧边缘滴一滴稀碘液,然后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玻片标本。

3、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洋葱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一样,但是在“滴”这一步骤时要用生理盐水。

三、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 一般要用3H铅笔画图。2、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

四、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1、 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植物细胞的结构:

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能保护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质: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

⑤液泡:含有细胞液。

4、动物细胞的结构:①细胞膜;②细胞质: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③细胞核。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等;不同点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有液泡和叶绿体等,动物细胞则没有。

6、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一

个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7、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五、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1、生物之所以能由小长大,是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

2、细胞分裂的过程: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是细胞质分为二份,每份中出现一个新的细胞核,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出现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3、细胞的生长是新形成的细胞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4、细胞核中有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使数量倍增,再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维持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六、生物的结构层次

1、多细胞的生物体

(1)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由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了新细胞,新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基本功能相同,都有细胞分裂能力,但在后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它们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2)植物的组织:保护组织:植物体表,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果实(储存营养)和叶肉(制造养分),细胞壁薄,液泡大。 输导组织:有导管(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和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分布于根、茎、叶。

分生组织:根尖、叶尖,分裂产生新细胞。

(3)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植物有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 、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排列紧密,分布在体表、管壁内表面,有保护、分泌的功能。 结缔组织:排列疏松,分布于血液、骨组织、肌腱等,有营养支持连接保护的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舒张的功能。

动物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

高等动物或人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2、 单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的生物体是一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这个细胞能够完成生物

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发现

(1)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

(2)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

(3)萨克斯实验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3、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气孔较多,下表皮气孔较少。保护作用。

叶肉:主要由营养组织构成,包括海绵组织(下层,叶绿体较少) 和栅栏组织(上层,叶绿体较多),因此叶片上表面比下表面颜色更深。 表皮细胞外壁是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叶脉:内含导管和筛管,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支持叶片。

2、气孔 组成:由两个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 作用: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韭菜遮光生长生产韭黄)。

4、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注意事项:(1)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储存的有机物耗尽。

(2)脱色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实验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结论:(1)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结果: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内能重新燃烧起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当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空中肥料”。

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减低环境温度、适当减少氧气供给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可以

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加。

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常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贮藏时间。

第三节 吸收作用

1、植物生长需要水

(1)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2)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大。 植物有大量的根毛可以扩大吸收面积。

(3)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

(4)解释“烧苗”“腌菜”现象。

2、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 磷 钾三种。

3.无土栽培:根据植物体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 数量和比例来配制营养液。用这个营养液来栽培植物就叫无土栽培。

第四节 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意义:蒸腾作用降低叶面的温度,促进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是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拉力。

第五节运输作用

2、茎的基本结构和输导功能

(1)树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为韧皮部(筛管)。

(2)木质部:内含导管,导管是死细胞,可以由下到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很强的支持力。

(3)形成层:分布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茎可逐年增粗;草本植物无形成层,茎不可逐年增粗。

(4)韧皮部:内含筛管,筛管是活细胞,可以由上到下运输有机物。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结构(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种皮(保护)子叶(两片,贮藏营养)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茎和跟连接部位)

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

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子叶一片),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

2、种子萌发的条件

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

足够供胚发育的营养储备;

度过休眠期,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转运——胚根发育——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 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 根尖由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组成。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形成新细胞。 伸长区:伸长最快的部位。

成熟区:具有根毛,增大了吸水的表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1)根之所以能生长,主要是因为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增加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关键部位是分生区。

(2)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3)根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3.根系的不同:直根系和须根系。

4、枝芽发育成茎

(1)叶原基——幼叶——叶 (2)芽原基——侧芽——侧枝 (3)芽轴——茎

第三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

1.花的结构:一朵完全的花由花柄 花托 花萼 花瓣 雄蕊和雌蕊构成。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雌蕊:柱头——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花粉萌发后形成的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内含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雄蕊:花药——内含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2.花的类型:两性花 单性花 无性花。

3.传粉和受精

传粉:花药里散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时,释放精子,胚珠里的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的过程。

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

第七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1.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甘薯——块根;萝卜、胡萝卜——根;白菜、菠菜、芹菜、韭菜——叶。

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产量居前三位。

(2)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草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杂食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

3.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

1.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文献法、分类法等

3.生物圈的含义: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家族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5.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生物的特征:应激性(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生物“趋利避害”。) 生长繁殖(生物体能体形增大体重增加由小到大繁殖下一代。)

新陈代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本质区别)

8.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 主要指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互惠互利等。相互作用、统一的有机体。 捕食关系:指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如蜜蜂采花蜜等。

竞争关系:比如水稻与稗草之间互相争夺阳光、养料、生存空间等。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影响着环境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们捕获猎物或躲避捕食者:竹节虫枯叶蝶的拟态,蜥蜴、北极熊的保护色,箭毒蛙、夹竹桃的警戒色等。

环境影响生物例:朝蝇暮蚊,土壤让牵牛花呈现不同色彩,山顶和山脚的植物形态差别很大等等。

生物影响环境例: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等。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等。

10.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

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了统一的命名法,被称为“分类学之父”,生物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最基础的分类单位是种。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 英国人哈维较早运用实验法,发现了血液循环。

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

一、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的构造。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清晰。

3、 显微镜的使用原理: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与物镜

放大倍数的乘积。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1、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擦→滴→撕→浸→展→盖→染”。

擦:用纱布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撕取一小片洋葱上表皮。浸:将表皮浸入清水滴中。

展:用镊子将表皮展平。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水滴上。染:即染色,在盖玻片一侧边缘滴一滴稀碘液,然后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玻片标本。

3、人体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洋葱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一样,但是在“滴”这一步骤时要用生理盐水。

三、生物图的画法和注意事项:

1、 一般要用3H铅笔画图。2、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

四、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1、 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3、植物细胞的结构:

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②细胞膜:能保护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进行物质交换)

③细胞质:有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④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含有遗传物质。

⑤液泡:含有细胞液。

4、动物细胞的结构:①细胞膜;②细胞质: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③细胞核。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等;不同点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有液泡和叶绿体等,动物细胞则没有。

6、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两个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一

个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7、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五、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1、生物之所以能由小长大,是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

2、细胞分裂的过程: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随后是细胞质分为二份,每份中出现一个新的细胞核,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出现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3、细胞的生长是新形成的细胞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使细胞长大的过程。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4、细胞核中有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使数量倍增,再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维持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六、生物的结构层次

1、多细胞的生物体

(1)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大多数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是由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形成了新细胞,新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基本功能相同,都有细胞分裂能力,但在后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它们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组织。

(2)植物的组织:保护组织:植物体表,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

营养组织:果实(储存营养)和叶肉(制造养分),细胞壁薄,液泡大。 输导组织:有导管(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和筛管(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分布于根、茎、叶。

分生组织:根尖、叶尖,分裂产生新细胞。

(3)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4)植物有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 、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动物的组织:上皮组织:排列紧密,分布在体表、管壁内表面,有保护、分泌的功能。 结缔组织:排列疏松,分布于血液、骨组织、肌腱等,有营养支持连接保护的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舒张的功能。

动物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

高等动物或人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或人体)。

2、 单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的生物体是一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这个细胞能够完成生物

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发现

(1)范·海尔蒙特的柳树栽培实验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水。

(2)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可以释放氧气。

(3)萨克斯实验验证了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3、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气孔较多,下表皮气孔较少。保护作用。

叶肉:主要由营养组织构成,包括海绵组织(下层,叶绿体较少) 和栅栏组织(上层,叶绿体较多),因此叶片上表面比下表面颜色更深。 表皮细胞外壁是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叶脉:内含导管和筛管,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支持叶片。

2、气孔 组成:由两个成对的保卫细胞组成。 作用: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韭菜遮光生长生产韭黄)。

4、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步骤:取材—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冲洗—观察

注意事项:(1)暗处理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储存的有机物耗尽。

(2)脱色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实验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

实验结论:(1)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2)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实验结果: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内能重新燃烧起来,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地球大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第二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当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空中肥料”。

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减低环境温度、适当减少氧气供给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可以

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植物体内积累的有机物增加。

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常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贮藏时间。

第三节 吸收作用

1、植物生长需要水

(1)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2)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大。 植物有大量的根毛可以扩大吸收面积。

(3)当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 当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

(4)解释“烧苗”“腌菜”现象。

2、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无机盐是:氮 磷 钾三种。

3.无土栽培:根据植物体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的种类 数量和比例来配制营养液。用这个营养液来栽培植物就叫无土栽培。

第四节 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2.意义:蒸腾作用降低叶面的温度,促进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是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拉力。

第五节运输作用

2、茎的基本结构和输导功能

(1)树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为韧皮部(筛管)。

(2)木质部:内含导管,导管是死细胞,可以由下到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很强的支持力。

(3)形成层:分布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茎可逐年增粗;草本植物无形成层,茎不可逐年增粗。

(4)韧皮部:内含筛管,筛管是活细胞,可以由上到下运输有机物。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结构(大豆等双子叶植物) 种皮(保护)子叶(两片,贮藏营养)

胚芽(发育为茎和叶)

胚轴(发育为茎和跟连接部位)

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

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子叶一片),还有贮藏营养的胚乳。

2、种子萌发的条件

发育成熟而完整的胚、;

足够供胚发育的营养储备;

度过休眠期,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的转运——胚根发育——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第二节 营养器官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 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 根尖由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组成。 根冠:保护 分生区:分裂形成新细胞。 伸长区:伸长最快的部位。

成熟区:具有根毛,增大了吸水的表面积,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1)根之所以能生长,主要是因为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增加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关键部位是分生区。

(2)根尖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3)根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的特性。

3.根系的不同:直根系和须根系。

4、枝芽发育成茎

(1)叶原基——幼叶——叶 (2)芽原基——侧芽——侧枝 (3)芽轴——茎

第三节 生殖器官的生长

1.花的结构:一朵完全的花由花柄 花托 花萼 花瓣 雄蕊和雌蕊构成。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雌蕊:柱头——分泌黏液,刺激花粉萌发

花柱——花粉萌发后形成的花粉管,由柱头进入子房的通道

子房——内含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雄蕊:花药——内含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2.花的类型:两性花 单性花 无性花。

3.传粉和受精

传粉:花药里散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花粉管进入胚珠内部时,释放精子,胚珠里的卵细胞与一个精子结合的过程。

4、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子房壁——果皮; 胚珠——种子; 珠被——种皮; 受精卵——胚; 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

第七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1.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甘薯——块根;萝卜、胡萝卜——根;白菜、菠菜、芹菜、韭菜——叶。

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产量居前三位。

(2)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草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杂食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2.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

3.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相关文章

  • 浅谈生物中考阅卷心得及复习策略
  • 浅谈株洲中考阅卷及生物复习策略 株洲世纪星实验学校 陈玲娥 第一篇 2014年株洲中考阅卷心得 去年6月份,我受教育局委派参加了株洲市的中考阅卷工作.现结合本次阅卷情况,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对今后的生物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阅卷体会 ...查看


  • 2014初中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
  • 初中生物上学期教学计划 李 俊 2014年2月19日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 ...查看


  • 九年级上期生物教学计划
  • 九年级上期生物复习教学计划 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两年的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和 规律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渗透了人与自然和 ...查看


  • 八年级下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篇一:2013年八年级下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下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4)-(8)五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经过一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 ...查看


  • 九年级生物学复习计划
  • 2015中考生物备考方案 一.学情和教材分析: 1..学生分析:经过七.八两学年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初步的生物学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已有大致的运用能力,进入九年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使知识形成网络,以系统的掌握各知 ...查看


  • 2012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祁正巍 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 ...查看


  • 八年级生物复习计划
  • 八年级生物科复习计划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八年级生物已陆续进入生物总复习阶段,若还简单地按课本来重复,难以提高复习效果.根据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生物总复习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课本为基础,抓住主线,紧扣中心,强化训练,培养能力. ...查看


  • 九年级生物上学期复习教学计划刘利和
  • 九年级生物上学期复习教学计划 罗铺中学 刘利和 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两年的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和 规律等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养成了科学思维的 ...查看


  • 八年级生物下教学计划
  • 八年级生物(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 ...查看


  • 初中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上册)
  • 初中一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