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

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

作者:李恒全《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13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介入。而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介入,必然要求正确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过程常常伴随着诸多冲突和不稳定。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亦不可避免要面对伴生而来的不稳定因素困扰。几十年来由于我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建设上,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常常未能及时予以解决,积累到今天这些问题已经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隐患,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有效实施社会治理,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就显得迫切而需要。

过去,国家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的自主性空间相对很少。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构成,不同阶层和群体往往存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兼顾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保障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渠道,增进不同阶层、群体与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这就必然要求多元化治理主体的介入。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对过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创新,积极发挥多元化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而与社会公共事务利益相关的主体都应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会治理主体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政府主体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它是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和指导性力量。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各类行业组织,它是社会治理最主要的资源配置者。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公众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它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关键在于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配合、紧密衔接。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要正确确定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正确确定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是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过多,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效果却不理想。另一方面,过去我们亦认为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性力量,故常对其附加包揽一切的无限责任,却未意识到政府并非全能,它也会面临掣肘。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中,我们须明确一点:政府虽是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和指导性力量,但绝非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其他主体亦须承担应尽的社会治理责任,如此才能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要做到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职责,对于该由政府所管的事情,一定管理到位,不留缺憾;对于不该由政府所管的事情,绝不大包大揽,果断放权。由此实现政府对于社会事务的精准管理,从而精确履行好政府职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密切相关的现实性问题。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整合功能。发挥市场主体的整合功能,重点是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实现其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整合作用。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促进社会治理各主体间的分工和配合,从而优化经济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发展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

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推动市场对各经济单元的整合,使社会经济结构整合成为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推动市场对各经济环节、过程的整合,使社会经济运行整合为一个有序化的过程;推动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整合,使单个、分散的经济主体整合成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动力。

三是要积极调动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社会大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一方面,社会主体与社会治理对象同根同源,对于社会治理对象的自身需要、利益诉求了解甚深,且与社会治理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亲和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体具有强大的组织活力和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与社会服务之中。因此,必须积极调动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协调与处理之中,代表群众利益,表达群众诉求,化解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是要积极培育社会大众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参与氛围;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吸纳社会力量的有益载体;三是要不断丰富社会服务,使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四是要着力架设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不光要根据各治理主体自身的特长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还要不断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使其能够团结一致推动社会治理事业向前发展。对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而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体的扶持;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对于社会治理的介入,又能有效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分担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风险。架设政府、市场与社会各主体间的沟通桥梁,对于市场和社会主体了解政府动向、领会政府政策,政府指导市场和社会主体运作、获知市场和社会信息需要具有双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着力架设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间的沟通桥梁:要创建互动平台,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要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积极领会政府政策,推动政府主体客观认识市场和社会需要;要建立交流机制,在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之间架构便捷、直达的交流通道,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与衔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

作者:李恒全《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6日 13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协调”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介入。而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介入,必然要求正确协调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处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结合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现代化过程常常伴随着诸多冲突和不稳定。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亦不可避免要面对伴生而来的不稳定因素困扰。几十年来由于我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建设上,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常常未能及时予以解决,积累到今天这些问题已经给国家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较大隐患,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有效实施社会治理,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就显得迫切而需要。

过去,国家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的自主性空间相对很少。社会是由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构成,不同阶层和群体往往存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等方面的不一致性。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兼顾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保障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的意见表达渠道,增进不同阶层、群体与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交流,这就必然要求多元化治理主体的介入。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对过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创新,积极发挥多元化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而与社会公共事务利益相关的主体都应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从这一角度而言,社会治理主体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政府主体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它是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和指导性力量。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和各类行业组织,它是社会治理最主要的资源配置者。社会主体包括社会组织、公众和公民各种形式的自组织,它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关键在于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配合、紧密衔接。为此,必须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要正确确定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正确确定政府主体的责任边界,是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协调发展的关键。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对市场、社会的干预过多,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效果却不理想。另一方面,过去我们亦认为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导性力量,故常对其附加包揽一切的无限责任,却未意识到政府并非全能,它也会面临掣肘。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中,我们须明确一点:政府虽是社会治理的领导者和指导性力量,但绝非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其他主体亦须承担应尽的社会治理责任,如此才能实现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要做到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职责,对于该由政府所管的事情,一定管理到位,不留缺憾;对于不该由政府所管的事情,绝不大包大揽,果断放权。由此实现政府对于社会事务的精准管理,从而精确履行好政府职责,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密切相关的现实性问题。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整合功能。发挥市场主体的整合功能,重点是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实现其对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整合作用。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促进社会治理各主体间的分工和配合,从而优化经济社会秩序,提高社会发展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

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推动市场对各经济单元的整合,使社会经济结构整合成为一体化的结构体系;推动市场对各经济环节、过程的整合,使社会经济运行整合为一个有序化的过程;推动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整合,使单个、分散的经济主体整合成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动力。

三是要积极调动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社会大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一方面,社会主体与社会治理对象同根同源,对于社会治理对象的自身需要、利益诉求了解甚深,且与社会治理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亲和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体具有强大的组织活力和动员能力,能够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与社会服务之中。因此,必须积极调动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使其积极介入公共事务的协调与处理之中,代表群众利益,表达群众诉求,化解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冲突。一是要积极培育社会大众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参与氛围;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吸纳社会力量的有益载体;三是要不断丰富社会服务,使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具有更大的运作空间。

四是要着力架设政府、市场、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增强社会治理主体的协调性,不光要根据各治理主体自身的特长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还要不断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使其能够团结一致推动社会治理事业向前发展。对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而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体的扶持;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对于社会治理的介入,又能有效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分担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和风险。架设政府、市场与社会各主体间的沟通桥梁,对于市场和社会主体了解政府动向、领会政府政策,政府指导市场和社会主体运作、获知市场和社会信息需要具有双向促进作用。基于此,应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着力架设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间的沟通桥梁:要创建互动平台,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要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积极领会政府政策,推动政府主体客观认识市场和社会需要;要建立交流机制,在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之间架构便捷、直达的交流通道,促进各治理主体间的沟通与衔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相关文章

  • 社会治理_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_陈成文
  • 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陈成文,赵杏梓 已成为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术语之一.然而,学术界对"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至今尚未形摘要:"社会治理" 成一致的认识,已有的"政治动员论&q ...查看


  • 良法善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 伍治良 2014年04月06日09:3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良法善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积聚,稳定风险增大,迫切需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从依法而治走向良法善治,是法治中国建设与和谐社 ...查看


  •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 摘 要 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系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的需求,原先的管理机制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导致社会功能紊乱,社会治理不突出.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复杂化与多层化,社会组织兴起和居民民主意识增强.社会治理需 ...查看


  •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 [摘 要]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长期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创新的升华,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促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建设:有利于推 ...查看


  • 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思想,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包含社会管理.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执政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矛盾即社会管理各主 ...查看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全文(六)
  • 第五篇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十四章 强化城 ...查看


  • 中共中央第十三五规划建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查看


  •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全文) 2015-11-03 17:11: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 ...查看


  • 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20151103
  •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