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灭商的证据--利簋(下)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历史讲坛”联合推出的顶级国宝系列文章——《国宝寻理》

利簋  (下)

周末休息,不想看文章?点击下方音频,听白老师为你亲情讲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0:46 国宝寻理   利簋 ( 下) 来自博物馆丨看展览

1977年我国考古权威杂志《文物》发表了唐兰的《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于省吾的“利簋铭文考释”等文章,初步对铭文进行了辨识考究。自此以后,不断有学者对其研究,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一直到今天白天。我们群里还有朋友在探讨这个事。

这段铭文是怎么写的呢?

共4行32字:“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我念完以后,您要是能听懂,赶紧跟我联系,我得拜您为师。说实话,周代的行文,跟现在的普通白话文相比变化太大,加上我们已经60年没有系统的深入的教育繁体字和古文了,这32个字,我是真看不明白。那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听专家得了。

经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兰、于无省,翻译成现代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天早晨,岁星当头。打到傍晚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下了商都。辛未这一天(计算下来是甲子日后第八日,也就是过了一个礼拜),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论功行赏,赏给有事,其中就给了利这个人一批铜,利就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自己的先祖檀公,所以这个簋也叫作“檀公簋”。

那么通过甲子日早晨,木星在当头,就能判断武王伐纣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的吗?当然,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还不知道这一条证据。

还有一条在另外的资料里,说武王客商这一天,有天再旦的天象。天再旦,被理解为,清晨的日食。说武王灭商这一天,早上攻打牧野,天亮了,太阳出来了,结果过了一会,天黑又了,然后又亮了,这叫做天再旦。

好了,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开始推测时间。那么天黑天又亮这种现象就是日食,日食就是太阳运行到地球跟月亮的延长线上,由月球挡住了一部分阳光,在地球上的月球阴影里的人,看的就是日食。

古代也叫天狗吃太阳。这是有非常准确的规律的,只要知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参数,就完全可以得到日食出现的时间。当然了,这个星球运行的轨道计算,是需要大量数据的计算的,过去没有计算机时,用手工的计算,算这么一个时间,要累死人。

1996年,计算机已经很发达了,天文学的软件也推出不少,完全可以实用天文学的软件,精确的推算古代每一次日食的时间。而,那么多次日食,怎么确定武王伐纣的这次,是哪天呢?就要利用利簋里的岁鼎这句话了。

有专家认为,鼎指的是在天空的正中间,也就是岁星,即木星在这天早上处于天空的中间位置。好了,木星也不是总在这个位置的,日食的时间,再对应木星的位置出现的时间,两个条件一交叉,最后得出,武王灭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因为武王伐纣时间是一个极重要的时间点,就像是坐标的原点,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确立,从而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那武王伐纣真的是在甲子日吗?正好古籍《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古文史书的资料,跟实物又对应上了。

而《逸周书》等古籍中记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也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句话对应上了。专家一致认为,武王伐纣,就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早上打过去,晚上,商纣王就自焚了。

以上,就是我们国家目前学界公认的利簋的价值。以及对利簋铭文的权威解释。

然而,从76年唐兰、于省吾开始、到后来的张政琅、徐中舒等金石学家,都对利簋铭文作过考释,对利簋铭文中解释,各家分歧均比较大。

首先是字数,有的说32,有的说33。我们自己也可以数一数,的确是32个字。说33个字的,是把第一个字,给分成两个字了。第一个字,左边一个王,右边上戈下止。大家知道,甲骨文里,止戈为武。这个字如果是一个字,就是武。这个字啥意思,有人认为,就是武王,古代字从右往左念嘛。也有人,认为这个字是戡,也就是戡乱的戡字,意思是平定刺杀的意思。戡乱,是不是武王,就很难说了。如果这第一个字不是武王,那后面的所有解释,都是瞎掰了。

好吧,咱们算第一个字是武王,那后面还有个特别大的争议,就是岁鼎的意思。

有的认为 “岁鼎”与一般甲骨文的卜辞中的“岁卜”意思差不多,这样认为的人,解释“岁鼎”就是“岁祭时进行贞问”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铸造青铜器之前,进行了吉凶占卜。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岁鼎”与“岁卜”毫无关联,“岁”指的是岁星,岁星在这里就是木星;“鼎”是“当前”,这也是目前最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张政琅首先提出的。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坚持的解释。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岁鼎”解释为“越鼎”,意思为“夺得了鼎”的人。比如最早释义的唐兰先生就是这么认为 。

最雷人的,还有人干脆认为,这两个字压根就不是岁鼎,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戍晃,什么意思呢?是驻征商之师于此。不过,这至少认为,利簋还是描述的征打商国的事。

但是还有更雷人的,有人甚至认为,这铭文压根就不是说的武王征商的事,认为此簋,是春秋时期,也就是西周结束以后下一个历史时期,秦国一件青铜礼器。其制作年代,应该是秦文公时期以后。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利簋的文物价值,就必将大打折扣,不但不可能属于第一批禁止出国国宝,而且,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镇国青铜器,也就更加无法令人接受了。

好了,到底这利簋,记载的是不是武王灭商?而牧野之战,又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我想啊,随着考古出土文物的增加,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这个未解之谜,早晚会有一个结论。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历史讲坛”联合推出的顶级国宝系列文章——《国宝寻理》

利簋  (下)

周末休息,不想看文章?点击下方音频,听白老师为你亲情讲述: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0:46 国宝寻理   利簋 ( 下) 来自博物馆丨看展览

1977年我国考古权威杂志《文物》发表了唐兰的《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于省吾的“利簋铭文考释”等文章,初步对铭文进行了辨识考究。自此以后,不断有学者对其研究,发表新的研究成果,一直到今天白天。我们群里还有朋友在探讨这个事。

这段铭文是怎么写的呢?

共4行32字:“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我念完以后,您要是能听懂,赶紧跟我联系,我得拜您为师。说实话,周代的行文,跟现在的普通白话文相比变化太大,加上我们已经60年没有系统的深入的教育繁体字和古文了,这32个字,我是真看不明白。那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听专家得了。

经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考释,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兰、于无省,翻译成现代文的大致意思就是:武王伐商,在甲子这天早晨,岁星当头。打到傍晚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下了商都。辛未这一天(计算下来是甲子日后第八日,也就是过了一个礼拜),武王驻扎阑这个地方,论功行赏,赏给有事,其中就给了利这个人一批铜,利就用这些铜铸造了这个簋来纪念自己的先祖檀公,所以这个簋也叫作“檀公簋”。

那么通过甲子日早晨,木星在当头,就能判断武王伐纣这场战争发生的时间的吗?当然,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还不知道这一条证据。

还有一条在另外的资料里,说武王客商这一天,有天再旦的天象。天再旦,被理解为,清晨的日食。说武王灭商这一天,早上攻打牧野,天亮了,太阳出来了,结果过了一会,天黑又了,然后又亮了,这叫做天再旦。

好了,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开始推测时间。那么天黑天又亮这种现象就是日食,日食就是太阳运行到地球跟月亮的延长线上,由月球挡住了一部分阳光,在地球上的月球阴影里的人,看的就是日食。

古代也叫天狗吃太阳。这是有非常准确的规律的,只要知道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参数,就完全可以得到日食出现的时间。当然了,这个星球运行的轨道计算,是需要大量数据的计算的,过去没有计算机时,用手工的计算,算这么一个时间,要累死人。

1996年,计算机已经很发达了,天文学的软件也推出不少,完全可以实用天文学的软件,精确的推算古代每一次日食的时间。而,那么多次日食,怎么确定武王伐纣的这次,是哪天呢?就要利用利簋里的岁鼎这句话了。

有专家认为,鼎指的是在天空的正中间,也就是岁星,即木星在这天早上处于天空的中间位置。好了,木星也不是总在这个位置的,日食的时间,再对应木星的位置出现的时间,两个条件一交叉,最后得出,武王灭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因为武王伐纣时间是一个极重要的时间点,就像是坐标的原点,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确立,从而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2000年9月15日“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国家验收,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那武王伐纣真的是在甲子日吗?正好古籍《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古文史书的资料,跟实物又对应上了。

而《逸周书》等古籍中记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也跟“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这句话对应上了。专家一致认为,武王伐纣,就是只用了一天的时间,早上打过去,晚上,商纣王就自焚了。

以上,就是我们国家目前学界公认的利簋的价值。以及对利簋铭文的权威解释。

然而,从76年唐兰、于省吾开始、到后来的张政琅、徐中舒等金石学家,都对利簋铭文作过考释,对利簋铭文中解释,各家分歧均比较大。

首先是字数,有的说32,有的说33。我们自己也可以数一数,的确是32个字。说33个字的,是把第一个字,给分成两个字了。第一个字,左边一个王,右边上戈下止。大家知道,甲骨文里,止戈为武。这个字如果是一个字,就是武。这个字啥意思,有人认为,就是武王,古代字从右往左念嘛。也有人,认为这个字是戡,也就是戡乱的戡字,意思是平定刺杀的意思。戡乱,是不是武王,就很难说了。如果这第一个字不是武王,那后面的所有解释,都是瞎掰了。

好吧,咱们算第一个字是武王,那后面还有个特别大的争议,就是岁鼎的意思。

有的认为 “岁鼎”与一般甲骨文的卜辞中的“岁卜”意思差不多,这样认为的人,解释“岁鼎”就是“岁祭时进行贞问”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铸造青铜器之前,进行了吉凶占卜。但是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岁鼎”与“岁卜”毫无关联,“岁”指的是岁星,岁星在这里就是木星;“鼎”是“当前”,这也是目前最普遍接受的解释,是张政琅首先提出的。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坚持的解释。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岁鼎”解释为“越鼎”,意思为“夺得了鼎”的人。比如最早释义的唐兰先生就是这么认为 。

最雷人的,还有人干脆认为,这两个字压根就不是岁鼎,认为这两个字应当是戍晃,什么意思呢?是驻征商之师于此。不过,这至少认为,利簋还是描述的征打商国的事。

但是还有更雷人的,有人甚至认为,这铭文压根就不是说的武王征商的事,认为此簋,是春秋时期,也就是西周结束以后下一个历史时期,秦国一件青铜礼器。其制作年代,应该是秦文公时期以后。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利簋的文物价值,就必将大打折扣,不但不可能属于第一批禁止出国国宝,而且,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镇国青铜器,也就更加无法令人接受了。

好了,到底这利簋,记载的是不是武王灭商?而牧野之战,又到底是什么时候呢?我想啊,随着考古出土文物的增加,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出现,这个未解之谜,早晚会有一个结论。


相关文章

  • 武王灭商的证据--利簋(上)
  •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qu ...查看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秦师兴兵取九鼎之[巧舌再辨][散文欣赏]
  • <我品战国策>第一回 秦师兴兵取九鼎之[巧舌再辨] 第五说:巧舌再辩 齐王没有经过考虑就发兵五万,秦国吓的退兵了.周天子这回可以喘一口气了.这气还没有呼吸匀称,噩梦才刚刚开始.当时的天下形势,如果把秦国比喻成豺狼.那么齐国就是猛 ...查看


  • 武王伐纣与天文年代学
  • 武王伐纣是最有魅力的历史年代学课题,为什么呢?我们平常讲的这个"革命",大家从小就听惯了的"革命"这个词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革命,或者说是第一次留下了确切记载的革命就是武王伐纣.所谓命是什么呢? ...查看


  • 杞国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 杞国 简介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 ...查看


  • 中国历史文选上1
  •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 上册 目录 绪论 1.甲骨文 2.金文 3.<尚书> 4.<诗> 5. <春秋>与<左传> 6. <国语> 7. <世本> 8.< ...查看


  • 北京城历史变迁
  • 张忻怡 外院俄语 1132022018 北京城历史变迁 1132022018首师大外院俄语 张忻怡 摘要 本篇从北京导游课四个题目中挑选其一,概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主要从城址的角度出发,欲按时间顺序从先秦到明清讲述北京城的大致发展变化,将其 ...查看


  • 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建立
  • 一个居民点的产生,一座城市的兴起,都与地理环境特别是水源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城的兴起就与永定河有着不解之缘. 北京的西北面被崇山峻岭围绕,南面连接着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山脉和大平原之间围成了一个像海湾一样的小平原,形成了"北 ...查看


  • 秦武王嬴荡虽举鼎而薨,但绝非孬种
  • 秦悼武王,又叫秦武烈王,嬴姓赵氏,名荡(这名却也霸气十足),秦孝公之孙,惠文王之子,是秦国第二十七任国君,亦是历史上的第二任秦王. 秦武王的一生颇具戏剧性,他短暂一生所建立的功业,都被掩盖在父亲和兄弟的灿烂光辉之下,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 ...查看


  • 秦武王偏听阅读答案
  • 篇一:秦武王偏听阅读答案 译文:扁鹊拜见秦武王,秦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给秦武王医治.秦武王周围的人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