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征战诗
赏析指导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边塞征战诗的诗风: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1、初唐诗风
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格调高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
2、盛唐诗风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中晚唐诗风
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4、宋代诗风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
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 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
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四、边塞征战诗的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则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反映了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3、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4、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
六、鉴赏方法:
1、掌握边塞征战诗的一些鉴赏知识
①、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②、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③、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④、常见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3、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4、掌握边塞征战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示例: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自主探究: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推荐作品: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李白《关山月》卢纶《塞下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王维《陇西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杜甫《兵车行》
边塞征战诗
赏析指导
一、概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边塞征战诗的诗风: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1、初唐诗风
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格调高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
2、盛唐诗风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3、中晚唐诗风
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4、宋代诗风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
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 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边境之敌
塞上长城的典故:代指戍守边疆的爱国将领。
四、边塞征战诗的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则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反映了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3、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4、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
六、鉴赏方法:
1、掌握边塞征战诗的一些鉴赏知识
①、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②、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③、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④、常见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3、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4、掌握边塞征战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示例: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自主探究: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推荐作品: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李白《关山月》卢纶《塞下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王维《陇西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杜甫《兵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