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引导课外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作者:刘朝阳([1**********]8) 指导老师:林新年
摘要: 课内阅读加阅读迁移加课外阅读,提高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充分发挥课内阅读的引导性,讲究教学方法,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辅导其
将这种能力逐渐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处理好并融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
系,从而达到语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作用 两者关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仍然占有主体的位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外阅读是补
充。但就效果而言,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可能获
得十足的成效。反之,一味地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课内阅读的引导性,其效果
定不尽人意。可见,它们俨然是一对连体儿,是互相依存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
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
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而且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语
文教学中,除了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外,还应加强课内阅读的使用价值,发挥其人文性,真正意义上地做到“由课内
走向课外”。
首先,以高考为着眼点。随着高考语文考试内容的不断改革发展,其综合性、能力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深层次的阅读方面要求愈加明显。识记、理
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是考查的五个方面。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
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
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
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
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
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是它的基础,在阅读方面它
发展了能力层级。①
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它包括了“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自
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
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
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
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
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
习的潜在能力,选择这样的材料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
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
和区分度。而文学作品类,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外,还要考查
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其次,现代文阅读不仅在高考中占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在提高现代人的文学
素质也不容小觑。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最基
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
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博采信息、提高语言修养、愉
悦身心、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21世纪是社会信息化的时代。
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阅读,则是获取信
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指出:“(阅读)将印刷文字翻译为
心灵意象的确是一项令人惊讶的复杂工作,它包含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想象力,是
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阅读消亡,这种能力也会消失,其后果将无法想象。
读者,像钢琴演奏家一样,从事的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但,如何提高学生这种阅读能力呢?在校内,教师无疑是这种能力的引导者。
从课内做起,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阅读品质的“读者”,学生才有能力在课外书
海中自由徜徉。
在课外阅读题的狂轰滥炸下,众多的莘莘学子逐渐将视线移向了课外阅读题
的训练中,而将课内阅读打入“冷宫”,而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课内阅读具
有其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精选性。高中课内现代阅读文章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不断的筛选
才与学生见面。它们所涉及的面广,不但包括人生哲理、社会百态、人间真情,
还是很多作家的名篇名著,像毛泽东的《沁圆春·长沙》、鲁迅的《祝福》、《拿来
主义》、沈从文的《边城》、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曹冲的《神奇的极光》、托
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等。它们不但具有很强可读性,也为学生开
拓视野、认识更多的知名作家创造了平台。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无方向盘的
盲目寻找,不但减少了探索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被融化,能够正确
地去区分何为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二.适应性。统观高中语文教材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阅读教材所分
的三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其层次感非常明确,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要求逐层提升。
高中语文的三个阶段如下,第一阶段(第一、二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
外文章、文学作品,重点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阶段
(第三、四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欣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第五、六册),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社科论文、科
技说明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则贯穿于高中三个年级。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
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在无形中潜滋暗
长,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在悄无声息中锤炼。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
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在指导的过程中还要讲究策略。”
下面就是我的几种看法。
1.探究的创造性阅读。人类的思维有极大创造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开
发。前沿的知识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快节奏的时代
步伐也要求我们知识分子探索未来去开拓未来,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也是必然
的,满堂灌的方式应该已成为历史。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是现代教育创造型人
才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
养创造力是势在必行。探究式的阅读恰恰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学习方式。
特级教师沈江峰在教学《项链》时,提过这样一个问题:《祝福》和《守财
奴》这两篇小说描写的人物性格属于两种性格:一类主人公性格是变化发展的,
如祥林嫂;一类人物性格没有多少变化,如葛朗台。《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儿②
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学生在讨论中大致形成四种不同意见:①基
本变了;②基本没变;③既变、又不变;④客观展示故事,揭示丑陋现象,并不
重视人物性格或不变。教师总结时说:“这是专家、学者、教师仍发展争论的问
题,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形成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其实结论并不重要,只是借助
这些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小说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这一结论是
真实的。全国曾经只有一种语文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千万学子只有一种思
维、一个答案,学生思维僵化、教条,不知变通,思维定势趋向一统。而这一问
题设计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整合作品内容,听取同学
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对作品意义的探索不断闪现出各异的思维火花。 “知
识是集无数思想与经验之大成的东西。”(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论引用与创
新》)西塞罗说“智慧是对一切事物及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领悟。”同学们在不
断的揣摩中汲取文中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使阅读的本身得到延伸。
2.批判性阅读。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
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从中我们可窥探出批判性阅读批
判性思维是语文阅读中另一个要求达到的重要目标。许多观念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难以辨别裹着糖衣的知识毒药,这便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那么,在阅
读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这种的批判性呢?
剔除“尽信书”的心理。传统的文化教育使我们的学生都有一种思维定势:名
家名著的宗旨,教材的是对的,教师说的准没错。这种“无可质疑”的心理使他们
有演化成了现代版的“儒生”。因此,学生要具有批判性阅读就必须具有批判性
的思想。应摒弃思维定势,要有怀疑精神,不迷信、不盲从,应敢于怀疑,做出
自己的判断,用真理来作为是非的准则。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看待学生,把
他们也作为探究课文的一个成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是与文章内容
关系不紧的也不应该轻易加以否定。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多运用反思的方法,超越
作品和作者,阐述与作品、作者相异的见解。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
谓持批判性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
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才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在课内养成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进
行批判性地阅读,而不是盲目崇拜。 ③
3.个性化阅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有思想人呢?学
生的个性差异就更加的明显。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共性的基础上从个性化出发,
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阅读。从阅读的本质上说,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存
在的空间和多义性,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
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
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从而形成开创性的见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把单调的课堂加入学生个性化的色彩,使文章和课堂气氛色彩斑斓,同时也使他
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时,感受到人间的一切真、善、美,从而逐渐形成富有个
性的健康的审美观。
即使在课外,他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有选择性进行研读。别林斯
基认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
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需要的读物。”教师不仅在课内引导个性化,
也应将其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鼓励他们反复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价
值取向,从而读出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应是学生课内外的方向标,充满激情地引
领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4.自读课的自主阅读。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1至2篇的
自读课。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应不拘一格、灵活把握,它与详细深邃的课
内阅读讲析课不同。但是,又不是让学生放任不羁的乱读。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
应讲求方法、讲求技巧,使学生在自读课中进一步培养形成自主性地阅读能力。 首先提高自读意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重视自读课,就像重视课内讲读课 一般。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不应该越俎代庖,要借自读课对学生加以阅读性的启
发和引导,充分发挥自读课的作用。自读课的难度相对于精读课要小一些,大胆
放手要学生自行解决,小到基础大到思想内涵,只要学生在自读课里有所收获甚
至及微小的,也是一种提高。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意味着不管,而是循循善诱,
提出问题,讨论、分析,解决自己或同学或老师所提的问题。在教师恰当的自读
教学设计后,充分利用自读课和课外的时间,使自读课真正成为精读课的扩展与
延伸,成为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在把握“新课程新标准”的基础上,淘汰灌输式的
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启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有疑之处,发挥批判精神。使现代的阅读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地体现,从而形成阅读品质、阅读思维。
然而,课内文章学得再好,毕竟是是一个框框,杯水车薪。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因此,学会课内文章不是目的,而是应将其看作是通向文学殿堂的一座桥,开启文学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不是“学会”,而是“会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外读物,从课外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但也应该行而有法。
1.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可走进误区。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交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我们与世界上的各种事各种人进行“对话”,培养了阅读能力,拓展了视野,更塑造了综合素质的人才。从“课堂”走向“课外”并不应该的单纯让学生广泛去摄取各种书籍,无选择性地无计划性地“乱窜”。正由于缺乏了教师的指导,而使部分的学生虽“博览群书”却终究只不过是一位泛泛之辈,有的,看了很多书却仍滞留在原来的思想水平。
首先,应是有选择性地阅读。课内书籍是精挑细选,课外书籍则是浩瀚的海洋,需要舵手们应具有鹰一般锐利的眼光去辨别。学生获得阅读材料的途径很多,像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古今中外应有尽有,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书籍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或我们的学生也“享受”不起,更何况在书海中,也是良莠参差的。学生若是不加挑选地信手拈来,那将不是陶冶情操,而是糟蹋了学生的宝贵光阴。其次,不可“单打独斗”。阅读,自然是可以让读者如痴如醉,那毕竟是自己有限的感受,想得再好,感受再美也只是一个人的,是单调的。这种闭关型的阅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促进与提高。作为教师应打破这种单调的局面,将闭关式转变为开放型的阅读,增强学生与学生的阅读交流性。教师可以提高空间,在课堂内腾出时间为他们“牵桥搭线”;另一种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漫话”式地交流感想。只要有热情,这种浓浓的读书气氛将随处可见。再次,合理安排时间。阅读教学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记住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应发扬毛泽东的“持久战计划”,以计划为基础有组织、有节奏地开展。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解决好几个矛盾:课内阅读与课
外阅读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矛盾,书籍的来源等。
2。《语文读本》的重要作用。学生对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视,令人欣慰。但很多学生却舍近求远,将《语文读本》搁置一边。实际上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课内文章的延伸,在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阅读视野,加强课外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把《读本》和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读本》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也充分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为什么不指导学生看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亿的《上海的弄堂》呢?学生从中可增强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到传统文明的评价。三个人面对着同时都市的传统文化,但从不同的角度出来却有着不同的感情,汪曾祺是在无奈中低惘徘徊;贾平凹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大气和自豪;王安亿却是从上海的弄堂入手展现上海的沧桑史。又如《秋水》和《庖丁解牛》,同是《庄子》中的名篇,前者是教本中而后者则是读本的。虽是两篇内涵不同的文章,却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庄子文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教师甚至还可以引申至庄子的《逍遥游》。从教材中学会阅读庄子,再将其延伸至读本中进行操练,这也将《读本》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读本》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名家名作,名家谈阅读,如朱光潜的《谈读书》、张志公的《读是写的基础》。有的是文学常识,《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当代诗歌》等。充分利用课内研究性阅读法,运用比较法、历史背景追溯法、补充人物形象法、内涵延伸法等有效地将《读本》作为课外延伸第一个步骤。《读本》作为第一手材料,每个学生都有,教师若能够适当地加以内外结合的辅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大有长进。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要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充分的阅读量,其他的读物也是必不可少。
新的大语文观认为学习语文应该将二者相结合,互为补充,一视同仁。所谓二者是在生活中、社会中学习语文和在学校进行正规的语文训练和指导。若偏重课外语文,学生将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的幅度较缓慢;倘若偏袒课堂语文,学生的思维将如书本形状,只有一种模式。因此,二者都不可失,处理好《读本》只是好的开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处理好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的关系,我
还想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辐射性阅读。教师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家及作品。这种阅读方法的优越性,不管在课外还是课内都有明显的体现。在课外,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阅读的视线由狭隘到广阔。在课内,由于有课外资料的辅助,枯燥的课内知识也将显得有滋有味,教师不用苦口婆心也使学生吃透了教材,对教材也有深切的感受和明确的认识,可以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以适时的阅读指导,从而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地融为一体。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课前指导学生寻找有关朱自清各方面的材料,像朱自清的生平事迹、生活片段(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性格特点、情感生活、逸闻趣事、创作经历、行文风格、别人眼中的朱自清等。最好可提前两三天,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利用各种的方式、按自己的喜好寻找尽可能多的资料。在课内教学便将有关作者的介绍、时代背景等由学生来叙述或采用交流形式,上课的趣味浓了,掌握的知识也多了。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可以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寻找喜欢的内容,面广了、选择性也多了。它对课文阅读起了充分的补充,也使学生在课外有精神上的陶冶,使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小我阅读”“闭关性阅读”以及低俗价值、平庸化、平面化的纯享乐阅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对学生人格的铸造,精神世界的提升,审美价值的提高,人文性教育的实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会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课内这些知识能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二.美文共赏析。自从高中语文教材大变脸之后,对阅读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视,且配备了与新教材内容一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读物。因此,我们可顺着这条绳索攀登,为学生欣赏美文创设平台,并将此平台延伸。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杂志等,防止他们阅读的随意性、无目的、无计划性。像《智慧小锦囊》《现当代名家散文选》《名作欣赏》《散文》《美文》等都是上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推荐。教师在推荐时千万不可被
“名家”套上枷锁,若是在平常杂志中,像《读者》《青年文摘》《智慧林》《写作天地》等的好文章,甚至自己同学或身边朋友所写的美文也是值得一起品尝享受的。其次,创造美文享受的空间、时间。在上了《荷塘月色》之后,不如品一品《绿》,请有读过此文的同学朗读一些优美的词句,或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美,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用比较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又如老舍的《故都的秋》、罗兰的《秋颂》、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刘墉的《问园秋情》等虽是同一事物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在享受美的同时,由此可将探究性思维引入,作家对同一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见地,我们为何不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捕捉、去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美的体验中融会贯通。
三.课题式课外阅读。仍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有学生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的比喻部分基本上是与女性有关联的呢?他所联想到的妖童媛女有没有暗含着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是对那种美好情感的向往?既然如此,他当时的情感世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带着问题,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可成立趣味讨论小组进行研究。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收集资料,这个过程就是读和阅的过程。当学生览阅了朱自清的《儿女》《给亡妇》《背影》《一封信》等文章对作家的世界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不管问题解决的情况如何,重要的是他们在这过程中主动性加强了。主动地去看、积极地想、大胆地说,把课堂中的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个性化阅读充分地体现。不仅如此,还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素质、锻炼了能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气氛影响到不爱阅读的同学。
四.课外阅读自由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何况是高中生,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都有较强的自我特点。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将某种意识强加于他们,可采用多种的阅读手段鼓励他们课外阅读。可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指导。若是童心未泯的学生可指引他们看漫画、科幻、卡通片等作品,如《西游记》便有电视剧版和动画卡通版,任其选择;若是电视迷的可以让他们欣赏影视名著,像《祝福》《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乱世佳人》《红十字》《简爱》等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各个方面,有的在影视剧后还有点评,更可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若是武侠、言情迷恋者,大可以推荐好的武侠小说,如金庸武侠经典,言情的经典名著更是数不胜数,《边城》《罗马假日》《茜
茜公主》之类,都可以去尝试。但教师应指导学生辨别这类小说的良莠,并适时地在课内加以情感生活的引导,情感价值的取向;课余休闲式的阅读,可向他们推荐《山海经》《小小说》《微型小说》《知音》等刊物,不但满足了享受、消遣的心理,也与社会进行对话,提升了审美的情感;若是想提高阅读水平却又不想看名著的,不防试试《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散文》,鼓励学生摘抄;还有却是呼唤同龄心声的。像韩寒作品《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可爱淘的《狼的诱惑》。不管那种的课外阅读模式,重要的是他们都去读了,教师不应加以限制,而是应加以引导。在这种引导下,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的阅读能力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譬如,当我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词时,学生就能够如数家珍地将他们掌握的各种情况尽情地叙述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又如在《边城》一课中提到关于爱情的悲剧,学生很快就可以联想到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还发现在很多文学名著中的爱情都是悲剧结尾,这是为什么?若是没有他们平时的课外补充,那将变成是一种纯粹灌输式的讲解课,学生辛苦、老师也累。在此时,教师就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情感理念,实现大语文观的人文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了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随意性,只要找到了切入点,大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合为一体,它们两者之间没有谁重谁轻、谁先谁后,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是对阅读能力提升的整体要求,是新课程新课标的充分体现。
五.活动性课外阅读。生活丰富多彩,语文也丰富多彩,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两者是不可分割。为什么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读者无法体验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呢?为什么在如痴如醉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学生却无法完全感受到那种意境呢?这很大程度与学生缺乏这种体验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就必须制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引领学生进行生活课外阅读,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感受阅读课,感受心灵、体验情感。
在一次课外登山活动时,我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时,当他们沉浸在登山的欣喜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鸟瞰山下的世界,回忆《我的空中楼阁》进行类比,有的学生不但可以将课本中优美的语句吟出,还改动文中的一些比喻,加入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当前的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感想,从而不但领略了自然生活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套子”这种人是否在生活也出现,观察之后将自己所看见的现象,与同学们交流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听听同学的想法。还可以举行课外阅读课内表演的形式,不管是书中的故事情节还是生活情节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展现在课内的舞台中。
高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重,只要我们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它们合为一体。重视课内阅读但不可溺爱,重视课外阅读但不能无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依存。重视课内阅读的引导性,拓展课外阅读的延伸性,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①.《2005年福建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文科]》P2--4
②.《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
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8、9期P25
④.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二册)》
⑤.《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号:2002年5月 P22--23 2002年12月 P17--20 2004年3月 P 29 2004年5月P 16 2004年6月P38--39 2004年10月P18 2004年11月P26--27 2004年12月P28--30)
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期号:2004年7-8月P 71 2004年12月P25 2005年3月P12)
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号:2002年1-2月P31--33 2002年
12月P17 2003年12月P28 2004年10月P13 2004年11月P 27 2004年12月P12)
⑧.《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P5 P4 P2--4
⑨. 《福建教育B刊(2004年11月)》P33
⑩. 梦想教育网
11. http://lyfz.32.cn ○
重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引导课外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作者:刘朝阳([1**********]8) 指导老师:林新年
摘要: 课内阅读加阅读迁移加课外阅读,提高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充分发挥课内阅读的引导性,讲究教学方法,在课内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辅导其
将这种能力逐渐应用到课外阅读中。处理好并融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
系,从而达到语文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作用 两者关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阅读仍然占有主体的位置,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外阅读是补
充。但就效果而言,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可能获
得十足的成效。反之,一味地强调课外阅读,而忽视课内阅读的引导性,其效果
定不尽人意。可见,它们俨然是一对连体儿,是互相依存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
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
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而且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语
文教学中,除了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
外,还应加强课内阅读的使用价值,发挥其人文性,真正意义上地做到“由课内
走向课外”。
首先,以高考为着眼点。随着高考语文考试内容的不断改革发展,其综合性、能力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深层次的阅读方面要求愈加明显。识记、理
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是考查的五个方面。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是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理解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指的是在阅
读时能领会文章的内容或文句的含义,并能作出解释。分析综合则是在识记和理
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它是指在阅读中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
章的内容。表达应用指的是语言应用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句子和整篇文章的驾御
能力,它是在前三种能力基础上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鉴赏评价指对阅
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是它的基础,在阅读方面它
发展了能力层级。①
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它包括了“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自
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
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
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新
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
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
习的潜在能力,选择这样的材料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
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
和区分度。而文学作品类,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外,还要考查
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其次,现代文阅读不仅在高考中占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在提高现代人的文学
素质也不容小觑。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最基
本的活动。我们从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
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了解社会、博采信息、提高语言修养、愉
悦身心、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21世纪是社会信息化的时代。
获取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阅读,则是获取信
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指出:“(阅读)将印刷文字翻译为
心灵意象的确是一项令人惊讶的复杂工作,它包含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想象力,是
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阅读消亡,这种能力也会消失,其后果将无法想象。
读者,像钢琴演奏家一样,从事的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
但,如何提高学生这种阅读能力呢?在校内,教师无疑是这种能力的引导者。
从课内做起,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阅读品质的“读者”,学生才有能力在课外书
海中自由徜徉。
在课外阅读题的狂轰滥炸下,众多的莘莘学子逐渐将视线移向了课外阅读题
的训练中,而将课内阅读打入“冷宫”,而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课内阅读具
有其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精选性。高中课内现代阅读文章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不断的筛选
才与学生见面。它们所涉及的面广,不但包括人生哲理、社会百态、人间真情,
还是很多作家的名篇名著,像毛泽东的《沁圆春·长沙》、鲁迅的《祝福》、《拿来
主义》、沈从文的《边城》、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曹冲的《神奇的极光》、托
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等。它们不但具有很强可读性,也为学生开
拓视野、认识更多的知名作家创造了平台。可以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无方向盘的
盲目寻找,不但减少了探索的过程,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被融化,能够正确
地去区分何为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二.适应性。统观高中语文教材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阅读教材所分
的三个阶段是互相衔接的,其层次感非常明确,所要求达到的能力要求逐层提升。
高中语文的三个阶段如下,第一阶段(第一、二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中
外文章、文学作品,重点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二阶段
(第三、四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欣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第五、六册),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社科论文、科
技说明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则贯穿于高中三个年级。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
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在无形中潜滋暗
长,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在悄无声息中锤炼。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
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在指导的过程中还要讲究策略。”
下面就是我的几种看法。
1.探究的创造性阅读。人类的思维有极大创造空间,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开
发。前沿的知识往往汇集了最优秀人士的思想精华和创造新成果,快节奏的时代
步伐也要求我们知识分子探索未来去开拓未来,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也是必然
的,满堂灌的方式应该已成为历史。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是现代教育创造型人
才的需要,也是中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
养创造力是势在必行。探究式的阅读恰恰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学习方式。
特级教师沈江峰在教学《项链》时,提过这样一个问题:《祝福》和《守财
奴》这两篇小说描写的人物性格属于两种性格:一类主人公性格是变化发展的,
如祥林嫂;一类人物性格没有多少变化,如葛朗台。《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儿②
德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有没有变化?学生在讨论中大致形成四种不同意见:①基
本变了;②基本没变;③既变、又不变;④客观展示故事,揭示丑陋现象,并不
重视人物性格或不变。教师总结时说:“这是专家、学者、教师仍发展争论的问
题,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形成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其实结论并不重要,只是借助
这些问题的探讨来加深对小说的认识与理解。”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这一结论是
真实的。全国曾经只有一种语文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千万学子只有一种思
维、一个答案,学生思维僵化、教条,不知变通,思维定势趋向一统。而这一问
题设计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整合作品内容,听取同学
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对作品意义的探索不断闪现出各异的思维火花。 “知
识是集无数思想与经验之大成的东西。”(爱默生《文学与社会目的·论引用与创
新》)西塞罗说“智慧是对一切事物及产生这些事物的原因的领悟。”同学们在不
断的揣摩中汲取文中的知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使阅读的本身得到延伸。
2.批判性阅读。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
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从中我们可窥探出批判性阅读批
判性思维是语文阅读中另一个要求达到的重要目标。许多观念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难以辨别裹着糖衣的知识毒药,这便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那么,在阅
读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这种的批判性呢?
剔除“尽信书”的心理。传统的文化教育使我们的学生都有一种思维定势:名
家名著的宗旨,教材的是对的,教师说的准没错。这种“无可质疑”的心理使他们
有演化成了现代版的“儒生”。因此,学生要具有批判性阅读就必须具有批判性
的思想。应摒弃思维定势,要有怀疑精神,不迷信、不盲从,应敢于怀疑,做出
自己的判断,用真理来作为是非的准则。教师应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看待学生,把
他们也作为探究课文的一个成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是与文章内容
关系不紧的也不应该轻易加以否定。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多运用反思的方法,超越
作品和作者,阐述与作品、作者相异的见解。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
谓持批判性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判书中何者为真,
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教师要打破常规,进行经常性的反思,
才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在课内养成批判性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进
行批判性地阅读,而不是盲目崇拜。 ③
3.个性化阅读。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有思想人呢?学
生的个性差异就更加的明显。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共性的基础上从个性化出发,
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阅读。从阅读的本质上说,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存
在的空间和多义性,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
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张扬个性,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
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从而形成开创性的见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把单调的课堂加入学生个性化的色彩,使文章和课堂气氛色彩斑斓,同时也使他
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时,感受到人间的一切真、善、美,从而逐渐形成富有个
性的健康的审美观。
即使在课外,他们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有选择性进行研读。别林斯
基认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
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需要的读物。”教师不仅在课内引导个性化,
也应将其延伸到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鼓励他们反复思考作品的思想内涵、价
值取向,从而读出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应是学生课内外的方向标,充满激情地引
领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去。
4.自读课的自主阅读。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1至2篇的
自读课。在自读课的教学中教师教学应不拘一格、灵活把握,它与详细深邃的课
内阅读讲析课不同。但是,又不是让学生放任不羁的乱读。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
应讲求方法、讲求技巧,使学生在自读课中进一步培养形成自主性地阅读能力。 首先提高自读意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应该重视自读课,就像重视课内讲读课 一般。教师在自读课教学中不应该越俎代庖,要借自读课对学生加以阅读性的启
发和引导,充分发挥自读课的作用。自读课的难度相对于精读课要小一些,大胆
放手要学生自行解决,小到基础大到思想内涵,只要学生在自读课里有所收获甚
至及微小的,也是一种提高。当然,教师放手并不意味着不管,而是循循善诱,
提出问题,讨论、分析,解决自己或同学或老师所提的问题。在教师恰当的自读
教学设计后,充分利用自读课和课外的时间,使自读课真正成为精读课的扩展与
延伸,成为走向课外阅读的一座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在把握“新课程新标准”的基础上,淘汰灌输式的
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启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有疑之处,发挥批判精神。使现代的阅读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地体现,从而形成阅读品质、阅读思维。
然而,课内文章学得再好,毕竟是是一个框框,杯水车薪。鲁迅先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本以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因此,学会课内文章不是目的,而是应将其看作是通向文学殿堂的一座桥,开启文学宝库的一把钥匙。学不是“学会”,而是“会学”。会自主地学习课外读物,从课外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但也应该行而有法。
1.课外阅读很重要,但不可走进误区。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交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我们与世界上的各种事各种人进行“对话”,培养了阅读能力,拓展了视野,更塑造了综合素质的人才。从“课堂”走向“课外”并不应该的单纯让学生广泛去摄取各种书籍,无选择性地无计划性地“乱窜”。正由于缺乏了教师的指导,而使部分的学生虽“博览群书”却终究只不过是一位泛泛之辈,有的,看了很多书却仍滞留在原来的思想水平。
首先,应是有选择性地阅读。课内书籍是精挑细选,课外书籍则是浩瀚的海洋,需要舵手们应具有鹰一般锐利的眼光去辨别。学生获得阅读材料的途径很多,像网络、电视、图书馆等,古今中外应有尽有,可谓是“琳琅满目”。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书籍是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或我们的学生也“享受”不起,更何况在书海中,也是良莠参差的。学生若是不加挑选地信手拈来,那将不是陶冶情操,而是糟蹋了学生的宝贵光阴。其次,不可“单打独斗”。阅读,自然是可以让读者如痴如醉,那毕竟是自己有限的感受,想得再好,感受再美也只是一个人的,是单调的。这种闭关型的阅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促进与提高。作为教师应打破这种单调的局面,将闭关式转变为开放型的阅读,增强学生与学生的阅读交流性。教师可以提高空间,在课堂内腾出时间为他们“牵桥搭线”;另一种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漫话”式地交流感想。只要有热情,这种浓浓的读书气氛将随处可见。再次,合理安排时间。阅读教学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记住古人所说“欲速则不达”,应发扬毛泽东的“持久战计划”,以计划为基础有组织、有节奏地开展。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解决好几个矛盾:课内阅读与课
外阅读的矛盾,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矛盾,书籍的来源等。
2。《语文读本》的重要作用。学生对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视,令人欣慰。但很多学生却舍近求远,将《语文读本》搁置一边。实际上高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课内文章的延伸,在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扩大阅读视野,加强课外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把《读本》和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读本》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样也充分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为什么不指导学生看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亿的《上海的弄堂》呢?学生从中可增强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到传统文明的评价。三个人面对着同时都市的传统文化,但从不同的角度出来却有着不同的感情,汪曾祺是在无奈中低惘徘徊;贾平凹则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大气和自豪;王安亿却是从上海的弄堂入手展现上海的沧桑史。又如《秋水》和《庖丁解牛》,同是《庄子》中的名篇,前者是教本中而后者则是读本的。虽是两篇内涵不同的文章,却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庄子文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教师甚至还可以引申至庄子的《逍遥游》。从教材中学会阅读庄子,再将其延伸至读本中进行操练,这也将《读本》的作用发挥到实处。
《读本》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名家名作,名家谈阅读,如朱光潜的《谈读书》、张志公的《读是写的基础》。有的是文学常识,《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当代诗歌》等。充分利用课内研究性阅读法,运用比较法、历史背景追溯法、补充人物形象法、内涵延伸法等有效地将《读本》作为课外延伸第一个步骤。《读本》作为第一手材料,每个学生都有,教师若能够适当地加以内外结合的辅导,学生的阅读水平将会大有长进。但未必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要想使大部分的学生都有充分的阅读量,其他的读物也是必不可少。
新的大语文观认为学习语文应该将二者相结合,互为补充,一视同仁。所谓二者是在生活中、社会中学习语文和在学校进行正规的语文训练和指导。若偏重课外语文,学生将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的幅度较缓慢;倘若偏袒课堂语文,学生的思维将如书本形状,只有一种模式。因此,二者都不可失,处理好《读本》只是好的开端。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处理好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的关系,我
还想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辐射性阅读。教师以课本为基点进行辐射性阅读,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作家及作品。这种阅读方法的优越性,不管在课外还是课内都有明显的体现。在课外,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阅读的视线由狭隘到广阔。在课内,由于有课外资料的辅助,枯燥的课内知识也将显得有滋有味,教师不用苦口婆心也使学生吃透了教材,对教材也有深切的感受和明确的认识,可以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以适时的阅读指导,从而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效地融为一体。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课前指导学生寻找有关朱自清各方面的材料,像朱自清的生平事迹、生活片段(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性格特点、情感生活、逸闻趣事、创作经历、行文风格、别人眼中的朱自清等。最好可提前两三天,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利用各种的方式、按自己的喜好寻找尽可能多的资料。在课内教学便将有关作者的介绍、时代背景等由学生来叙述或采用交流形式,上课的趣味浓了,掌握的知识也多了。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可以感受到阅读的趣味性,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寻找喜欢的内容,面广了、选择性也多了。它对课文阅读起了充分的补充,也使学生在课外有精神上的陶冶,使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小我阅读”“闭关性阅读”以及低俗价值、平庸化、平面化的纯享乐阅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对学生人格的铸造,精神世界的提升,审美价值的提高,人文性教育的实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会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课内这些知识能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二.美文共赏析。自从高中语文教材大变脸之后,对阅读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视,且配备了与新教材内容一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读物。因此,我们可顺着这条绳索攀登,为学生欣赏美文创设平台,并将此平台延伸。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杂志等,防止他们阅读的随意性、无目的、无计划性。像《智慧小锦囊》《现当代名家散文选》《名作欣赏》《散文》《美文》等都是上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推荐。教师在推荐时千万不可被
“名家”套上枷锁,若是在平常杂志中,像《读者》《青年文摘》《智慧林》《写作天地》等的好文章,甚至自己同学或身边朋友所写的美文也是值得一起品尝享受的。其次,创造美文享受的空间、时间。在上了《荷塘月色》之后,不如品一品《绿》,请有读过此文的同学朗读一些优美的词句,或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美,教师便可以借此机会用比较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又如老舍的《故都的秋》、罗兰的《秋颂》、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刘墉的《问园秋情》等虽是同一事物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在享受美的同时,由此可将探究性思维引入,作家对同一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见地,我们为何不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捕捉、去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美的体验中融会贯通。
三.课题式课外阅读。仍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有学生问:“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的比喻部分基本上是与女性有关联的呢?他所联想到的妖童媛女有没有暗含着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是对那种美好情感的向往?既然如此,他当时的情感世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带着问题,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可成立趣味讨论小组进行研究。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收集资料,这个过程就是读和阅的过程。当学生览阅了朱自清的《儿女》《给亡妇》《背影》《一封信》等文章对作家的世界又有进一步的认识。不管问题解决的情况如何,重要的是他们在这过程中主动性加强了。主动地去看、积极地想、大胆地说,把课堂中的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个性化阅读充分地体现。不仅如此,还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提高了素质、锻炼了能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气氛影响到不爱阅读的同学。
四.课外阅读自由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何况是高中生,他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都有较强的自我特点。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将某种意识强加于他们,可采用多种的阅读手段鼓励他们课外阅读。可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指导。若是童心未泯的学生可指引他们看漫画、科幻、卡通片等作品,如《西游记》便有电视剧版和动画卡通版,任其选择;若是电视迷的可以让他们欣赏影视名著,像《祝福》《徐志摩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乱世佳人》《红十字》《简爱》等更加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各个方面,有的在影视剧后还有点评,更可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若是武侠、言情迷恋者,大可以推荐好的武侠小说,如金庸武侠经典,言情的经典名著更是数不胜数,《边城》《罗马假日》《茜
茜公主》之类,都可以去尝试。但教师应指导学生辨别这类小说的良莠,并适时地在课内加以情感生活的引导,情感价值的取向;课余休闲式的阅读,可向他们推荐《山海经》《小小说》《微型小说》《知音》等刊物,不但满足了享受、消遣的心理,也与社会进行对话,提升了审美的情感;若是想提高阅读水平却又不想看名著的,不防试试《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散文》,鼓励学生摘抄;还有却是呼唤同龄心声的。像韩寒作品《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可爱淘的《狼的诱惑》。不管那种的课外阅读模式,重要的是他们都去读了,教师不应加以限制,而是应加以引导。在这种引导下,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的阅读能力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譬如,当我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词时,学生就能够如数家珍地将他们掌握的各种情况尽情地叙述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又如在《边城》一课中提到关于爱情的悲剧,学生很快就可以联想到其它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还发现在很多文学名著中的爱情都是悲剧结尾,这是为什么?若是没有他们平时的课外补充,那将变成是一种纯粹灌输式的讲解课,学生辛苦、老师也累。在此时,教师就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情感理念,实现大语文观的人文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了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随意性,只要找到了切入点,大可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合为一体,它们两者之间没有谁重谁轻、谁先谁后,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是对阅读能力提升的整体要求,是新课程新课标的充分体现。
五.活动性课外阅读。生活丰富多彩,语文也丰富多彩,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两者是不可分割。为什么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读者无法体验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呢?为什么在如痴如醉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学生却无法完全感受到那种意境呢?这很大程度与学生缺乏这种体验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就必须制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引领学生进行生活课外阅读,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感受阅读课,感受心灵、体验情感。
在一次课外登山活动时,我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在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与好奇时,当他们沉浸在登山的欣喜中,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鸟瞰山下的世界,回忆《我的空中楼阁》进行类比,有的学生不但可以将课本中优美的语句吟出,还改动文中的一些比喻,加入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当前的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感想,从而不但领略了自然生活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套子”这种人是否在生活也出现,观察之后将自己所看见的现象,与同学们交流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听听同学的想法。还可以举行课外阅读课内表演的形式,不管是书中的故事情节还是生活情节以小组为单位将其展现在课内的舞台中。
高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重,只要我们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让它们合为一体。重视课内阅读但不可溺爱,重视课外阅读但不能无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依存。重视课内阅读的引导性,拓展课外阅读的延伸性,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①.《2005年福建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文科]》P2--4
②.《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
③.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8、9期P25
④.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第二册)》
⑤.《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号:2002年5月 P22--23 2002年12月 P17--20 2004年3月 P 29 2004年5月P 16 2004年6月P38--39 2004年10月P18 2004年11月P26--27 2004年12月P28--30)
⑥.《中学语文教学通讯》(期号:2004年7-8月P 71 2004年12月P25 2005年3月P12)
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号:2002年1-2月P31--33 2002年
12月P17 2003年12月P28 2004年10月P13 2004年11月P 27 2004年12月P12)
⑧.《2003年、2004年、2005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P5 P4 P2--4
⑨. 《福建教育B刊(2004年11月)》P33
⑩. 梦想教育网
11. http://lyfz.32.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