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博主可能更多的是对国际局势感兴趣,相对而言,对国内事务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的“勿谈国事”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国内事务比较敏感而且信息缺失,不便于做出准确判断,所以兴趣索然。
但是,内政才是外交的基础,如果内政不张,又何谈很好的参与国际博弈?又何谈在国际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一战后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几乎一无所获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了。虽然,现在看来当年甲午战争那种在自己家门口“全军覆灭”的历史似乎不可能重演,但是今天的战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百多年前的那种“枪炮对枪炮、舰船对舰船”的看得见的搏斗形式了,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综合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种因素和手段而展开的博弈了。不管博弈的形式和手段如何的变化,但是国际博弈的原理永远不变:内政才是外交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一个对内政了无兴趣的国际时事爱好者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事务爱好者,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政策和态度的内在成因,也不可能知道某些国际事务结果的来龙去脉。所以说到底,他只是个看热闹的、仅仅是贴了个标签的“国际时事爱好者”。
比如,中国在东海、南海、台湾等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就是很多愤青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每天知道的就是“剑指哪里”,似乎“武力就能征服一切”。
最近,山人为什么连续对《人民日报》“观点”栏目的文章发表评论,正如山人在第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指明了这篇文章具有某种“风向标”的作用——尽管它发表在很不显眼的第八版。从整篇文章的用词和语句上来看,其“语焉不详”“态度暧昧”甚至某些“良苦用心”是昭然若揭,但是很多读者却对此或者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根本就是“麻木不仁”。
很多读者在看别人的文章时,一谈到国内问题就“精神不振”,一谈到国际问题就“神情亢奋”,从这种判若两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其对国际事务的爱好也只不过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态度而已。
沙漠地区有一种“鸵鸟”,当遇到某种威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头钻入“沙滩”里,以为自己很安全了,岂不知,自己的整个身体却裸露在外。现在很多博主在对待国际国内事务的态度上,与沙漠地区的那种鸵鸟没有太大区别,一谈到国内问题,他的头就埋入了“沙土”里,却不知道自己的整个身体裸露在外。
在大是大非面前,这种“鸵鸟政策”终会害人害己的。那些经常看东方时事解读的人就知道东方最近常说的一句话“伴随着进攻的战略测试一旦完成,那么任何反击都将丧失最佳的反击机会”。其实,我认为《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也是一篇“伴随着进攻的测试性文章”,如果我们对其持一种“鸵鸟政策”的话,那么等测试完成,测试者的下一步就是“具体的实施”和“行动”了,到那时再组织反击都已经来不及了,即使反击有效,也会付出更大的成本。与其面临那样的结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测试者进行测试的时候就给予有力的的回击。
虽然我们单个人的声音很微小,但是若微小的声音能汇集起来的话,也能对那些“居心不良”者以有力的震慑。
山人认为,对于人民日报文章测试效果的两个观察点:本次全国人大会议讨论的议题及结果;人民日报有关“深化改革认识论”能否再写出第二篇、第三篇甚至更多的后续文章,以及这些后续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请所有的博主密切关注,并且共同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
很多博主可能更多的是对国际局势感兴趣,相对而言,对国内事务的兴趣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一方面是受传统文化的“勿谈国事”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国内事务比较敏感而且信息缺失,不便于做出准确判断,所以兴趣索然。
但是,内政才是外交的基础,如果内政不张,又何谈很好的参与国际博弈?又何谈在国际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一战后北洋军阀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几乎一无所获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了。虽然,现在看来当年甲午战争那种在自己家门口“全军覆灭”的历史似乎不可能重演,但是今天的战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百多年前的那种“枪炮对枪炮、舰船对舰船”的看得见的搏斗形式了,更多的是一种没有硝烟的、综合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种因素和手段而展开的博弈了。不管博弈的形式和手段如何的变化,但是国际博弈的原理永远不变:内政才是外交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一个对内政了无兴趣的国际时事爱好者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国际事务爱好者,因为他根本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政策和态度的内在成因,也不可能知道某些国际事务结果的来龙去脉。所以说到底,他只是个看热闹的、仅仅是贴了个标签的“国际时事爱好者”。
比如,中国在东海、南海、台湾等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就是很多愤青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每天知道的就是“剑指哪里”,似乎“武力就能征服一切”。
最近,山人为什么连续对《人民日报》“观点”栏目的文章发表评论,正如山人在第一篇文章中就已经指明了这篇文章具有某种“风向标”的作用——尽管它发表在很不显眼的第八版。从整篇文章的用词和语句上来看,其“语焉不详”“态度暧昧”甚至某些“良苦用心”是昭然若揭,但是很多读者却对此或者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根本就是“麻木不仁”。
很多读者在看别人的文章时,一谈到国内问题就“精神不振”,一谈到国际问题就“神情亢奋”,从这种判若两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出,其对国际事务的爱好也只不过是一种“叶公好龙”的态度而已。
沙漠地区有一种“鸵鸟”,当遇到某种威胁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头钻入“沙滩”里,以为自己很安全了,岂不知,自己的整个身体却裸露在外。现在很多博主在对待国际国内事务的态度上,与沙漠地区的那种鸵鸟没有太大区别,一谈到国内问题,他的头就埋入了“沙土”里,却不知道自己的整个身体裸露在外。
在大是大非面前,这种“鸵鸟政策”终会害人害己的。那些经常看东方时事解读的人就知道东方最近常说的一句话“伴随着进攻的战略测试一旦完成,那么任何反击都将丧失最佳的反击机会”。其实,我认为《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也是一篇“伴随着进攻的测试性文章”,如果我们对其持一种“鸵鸟政策”的话,那么等测试完成,测试者的下一步就是“具体的实施”和“行动”了,到那时再组织反击都已经来不及了,即使反击有效,也会付出更大的成本。与其面临那样的结果,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测试者进行测试的时候就给予有力的的回击。
虽然我们单个人的声音很微小,但是若微小的声音能汇集起来的话,也能对那些“居心不良”者以有力的震慑。
山人认为,对于人民日报文章测试效果的两个观察点:本次全国人大会议讨论的议题及结果;人民日报有关“深化改革认识论”能否再写出第二篇、第三篇甚至更多的后续文章,以及这些后续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请所有的博主密切关注,并且共同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