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廿四品,万载一司图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境界(雄浑篇)
高山流水
刘勰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写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文学创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隐至显的过程。由于作者的气质、性情、才能、学识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才会包罗万象,创作风格变化多端。作品的风貌就像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李白才华横溢,浑然天成;杜甫沉郁顿挫,百炼成钢。苏轼乐观旷达,豪放雄奇;秦观细腻婉约,精致典雅。古典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这种美不是凝固的,单一的,而是变化的,多元的。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诗人是美的创造者,那么唐代的司空图就是美的发现者。他用意象批评的方式把抽象之美形象化,把繁杂之美简约化,把缤纷之美门类化,把朦胧之美清晰化。《二十四诗品》是美中之美,是美的精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神相通,物我两忘,方可称之为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诗品》中始终贯穿着老庄的自然之道。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审美,就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事物的美丑是非善恶做出自己的评判。哲学为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在司空图看来,合乎自然,虚静淡泊,刚柔相济,传神灵动才是美。当然他并不排斥纤秾、绮丽的诗风,它们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作品实质空虚匮乏只是用华美艰涩的辞藻装点门面,而是精神充实富足后自然地发于中形于外。“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二十四品每一品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美学特色,万法归宗,宗归于道。
(一)雄浑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宗白华先生说过:“美之极,即雄强之极。在某种程度上说,力就是美。”雄浑之所以作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就是因为雄浑境界最高,美到了极致。美没有优劣之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得壮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美得深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得明快;“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美得惆怅。但是诗品有高下,境界有大小。雄浑之品,可叁天地;雄浑之境,横绝太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雄,鸟父也。”表示强壮有力。浑的本意是大水涌流之声,从声音的角度体现气势宏大。但这里指自然之道的运行状态。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则运用意象批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整篇评论变化多端,充满了玄妙的哲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他为我们开启了审视雄浑之美的大门。
得雄浑之美精髓者莫过李白。雄浑实则源于胸中之气。余光中《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博览群集,游历名山大川养就了胸中一段浩然之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既是自然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又是人生规律。宇宙本体原是一团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元气,包罗万象,牢笼百态,人生也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黄河之水非来于天,朝如青丝暮非成雪,但是中国古典审美讲究神韵,绘形而传神。这种美,是一种整体之美,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动态之美,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之美。他含悲慨于雄壮,含叹息于旷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雄浑之极,美之极。
《二十四诗品 雄浑篇》短短24字,意蕴无穷,晚生才力有限,管窥蠡测,不得其深意之万一。惭愧弄笔,有辱先贤。
亘古廿四品,万载一司图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境界(雄浑篇)
高山流水
刘勰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写道:“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文学创作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隐至显的过程。由于作者的气质、性情、才能、学识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才会包罗万象,创作风格变化多端。作品的风貌就像人的容貌一样千差万别。李白才华横溢,浑然天成;杜甫沉郁顿挫,百炼成钢。苏轼乐观旷达,豪放雄奇;秦观细腻婉约,精致典雅。古典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这种美不是凝固的,单一的,而是变化的,多元的。如果说历朝历代的诗人是美的创造者,那么唐代的司空图就是美的发现者。他用意象批评的方式把抽象之美形象化,把繁杂之美简约化,把缤纷之美门类化,把朦胧之美清晰化。《二十四诗品》是美中之美,是美的精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心神相通,物我两忘,方可称之为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诗品》中始终贯穿着老庄的自然之道。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所谓审美,就是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对事物的美丑是非善恶做出自己的评判。哲学为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在司空图看来,合乎自然,虚静淡泊,刚柔相济,传神灵动才是美。当然他并不排斥纤秾、绮丽的诗风,它们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作品实质空虚匮乏只是用华美艰涩的辞藻装点门面,而是精神充实富足后自然地发于中形于外。“神存富贵,始轻黄金。”二十四品每一品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美学特色,万法归宗,宗归于道。
(一)雄浑篇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宗白华先生说过:“美之极,即雄强之极。在某种程度上说,力就是美。”雄浑之所以作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就是因为雄浑境界最高,美到了极致。美没有优劣之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得壮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美得深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美得明快;“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美得惆怅。但是诗品有高下,境界有大小。雄浑之品,可叁天地;雄浑之境,横绝太空。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雄,鸟父也。”表示强壮有力。浑的本意是大水涌流之声,从声音的角度体现气势宏大。但这里指自然之道的运行状态。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则运用意象批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整篇评论变化多端,充满了玄妙的哲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他为我们开启了审视雄浑之美的大门。
得雄浑之美精髓者莫过李白。雄浑实则源于胸中之气。余光中《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博览群集,游历名山大川养就了胸中一段浩然之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既是自然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又是人生规律。宇宙本体原是一团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元气,包罗万象,牢笼百态,人生也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黄河之水非来于天,朝如青丝暮非成雪,但是中国古典审美讲究神韵,绘形而传神。这种美,是一种整体之美,一种自然之美,一种动态之美,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之美。他含悲慨于雄壮,含叹息于旷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雄浑之极,美之极。
《二十四诗品 雄浑篇》短短24字,意蕴无穷,晚生才力有限,管窥蠡测,不得其深意之万一。惭愧弄笔,有辱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