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NWENTIANDI
文学评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解读
■王强
郭
雷
元小说是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在元小说作品中,传统的小说文本所追求的完整性、权威性被打破。它将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在作品中暴露小说的创作·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过程和手法,指出小说的虚构性。约翰中尉的女人》是元小说作品中的经典文本,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颠覆和超越,为小说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一条前进之路。
元小说(metafiction)是一种关注小说创作本身的小说,对小说创作的叙述往往成为小说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问世以来,深受评论界和读者们的好评。用元小说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现代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和因为世界变得复杂、难于把握,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感。微妙、
一、《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一)戏拟和对叙述的暴露
元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细腻模仿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品,这种模仿被称作“戏。伊恩·瓦特认为:“戏拟是一种文学模仿形式,它保留了原拟”
有的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却用截然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去代替原作品。模仿者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可以说,戏拟实际上,对原作品中的传统写作方法进行模仿。”上是对原作品的破坏性模仿。《法国中尉的女人》模仿十九世·哈代的作品风格,用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全知纪小说家托马斯
全能的叙事角度来开始这个故事。作者在叙事时所使用的词汇十分广泛,而且对政治及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如小说开篇对莱姆湾、“科布”堤,主人公们的服饰以及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小说家即上帝。此外,小说向读者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历史资料,并且每章的开头都冠有名言警句或那个时代的作品摘选,所有这些仿佛一下就把读者们带入到那个时代。笔者认为,和传统良好的结合是《法国中尉获得广大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保留了传统小的女人》
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毫不隐讳地模仿维多利亚传统的写法时,又嘲弄了这一写法。在小说中,作者处处都在暴露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手法。
现实主义小说家总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语言操作能力在文本之外,而不是在文本中公开表达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手法。而元小说恰恰相反,作者们会把自己的构思过程及手法融进作品中;会对原先的线性叙述打断,使读者有一种夹生感。正是这种“露迹”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使元小说
夹叙夹议,使作品不再是作者的单方叙述,更把作者的思考,读者的思考带入其中。这个特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取得成功的更重要原因。
(二)开放式结尾
福尔斯认为,传统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是稳定的、单一的;而多变的。元小说就是要将真实生活的不现实的生活是跳跃的、
的确定性生动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中尉的女人》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福尔斯给小说安排了一个三重结尾,并且没有说明哪一个是确切的结尾。作者放弃了对人物、情节的绝对控制权,让小说呈一种开放的状态。第一个结尾是从第43章到第44章,查尔斯把与莎拉的感情当作一段插曲,没有赶“可能”有了七个儿往旅馆赴约,而是乘车回去与蒂娜结婚并女,“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的生活并不美满,但是他们生活在一起,……”这个结尾符合了传统的思路,查尔斯放弃了对自由和自我的探索,重新落入以蒂娜为代表的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但这个结尾显然是对作者所强调的存在主义自由的背离,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结局。作者在第45章也作了解释,“你在前面读到的最后几页并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是他从伦敦前往埃克塞特途中几个小时里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结局,在小说的第60章,查尔斯找到了莎拉,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孩子,莎拉并没有决心要结束他们的关系,借助于孩子,他们重归于好。结局看似很温馨,是查尔斯性格中“维多利亚式罗曼蒂克层面的胜利”。但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有悖于小说真正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小说的第61章,出现了一个叙事人,“他掏出怀表———布雷格特造———从另一条金链上的一大串钥匙中挑出一把小的,把时间做了一点小调整。”因此,时间往前倒退,出现了第三个结局。在第61章,查尔斯找到了莎拉,看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她的操纵,去寻找自己的自由。小说的结尾颇有深意“……我认为不是,因为他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丝信心,那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他可以以此为基础重新构筑自己的生活。……不管城市生活如何无情,多么匮乏、空虚、无望,都应该忍受下去。总有一天,生活之河会重新奔流,最终注入深不可测的、带有咸味的、遥远的大海。”这个结局才符合存在主义式的终极自由和选择。虽然小说的题目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似乎莎拉是主角,但这部小说的绝对主角应是查尔斯。莎拉在小说中充当的是查尔斯追寻自由和自我过程中的催化剂和引路人。
三种不同的结局颠覆了传统的现实
)(下转第163页
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
160
文学评析
经历和情感又有所区别于作者自身的“琵琶女”形象在他脑海里出现了。
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技术上的各种准备,《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出现就有了基础了。
三、创作过程:概括提炼,借壳还魂
文学形象的塑造需要有原型。而白居易根据自身的遭遇、情感、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前人描绘的琵琶女形象,“白居易式”的琵琶女形象。这量身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个琵琶女精通音律,是京城名角,第一部;歌罢曾教善财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欢笑复明年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而白居易精通音乐,直言敢谏,受皇帝“十年之中,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在唐代,多次提拔。
这确实不是一般士人所能企及的。任左拾遗,官位虽不高,却可以接近皇帝);琵琶女家住京城,“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零下住”(白居易被贬前也是住在京城);琵琶女因年老色衰下嫁商人,被迫离开京城到江州(“春去秋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白居易是因为直言得罪权贵被迫离开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京城贬江州司马);琵琶女孤单无依前途暗淡(“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孤单苦闷前途不明)。这些相似之处,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由此看来,琵琶女只是作者概括提炼、借
参考文献:
QUNWENTIANDI
了的“壳”而已。《唐宋诗醇》评此诗“:满腔迁滴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综上所述,《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实际是作者为文学创作的需要而设的“借壳还魂”的综合体,是以现实生活为依“壳”和“魂”并不一致。因此,将白居易本人与创据的,而这个作过程中的琵琶女的“壳”与“魂”割裂开来分析“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1]郭文镐,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中南民院学报,1990(2).
[2]刘维治,宋景旭.白居易江州时期心态与《琵琶行》作意.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3).
[3]蹇长春.八十年来中国白居易研究述略.西北师大学报1993(3).(社科版),
(作者简介:王家学(1978.10-),男,江苏丰县人,讲师,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研室,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上接第160页)
主义小说结构,“文本世界对一个完整的现实世界的指涉被彻底阻隔了,文学的虚构性彻底暴露在读者的面前。”福尔斯想“作家的首要原则即是自由而通过这种多重开放的结尾表明,
非权威。”所以福尔斯在叙述时,总是提醒读者文本的虚构性和虚假性。这种写作态度正符合了小说的自由主题。二战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确定,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无疑是对不确定性的最好诠释。
二、结语
自从元小说出现,它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既具备元小说的实验性特点,又结合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它不像某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后现“曲高和寡”“晦涩难懂”,。它把哲理性和可读代主义作品那样
性结合在一起。同时,它破除了读者对传统文本中“真实”的迷信,揭示了语言叙述的虚假性。由于叙事和现实的分离,使文本不再成为现实的附属品,文本有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实践为小说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具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M].陈安全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12).
(作者简介:王教学与研究;郭
强(1979-),女,山西长治人,华北电力大
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长治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英语
雷(1962-),男,河北沧州人,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张敏.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J].外国文学1999(4).研究,
[3]刘立翔.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4]王淑芳.颠覆与超越———元小说写作手法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WilliamLife[M].NewPractice
of[6]Patricia
H
Gass.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andYork:
York:David
R.GodlinePublisher.1978.
Theory
Fiction[M].New
Waugh.Metaifction:The
Self-Conscious
Routlledge,1984:74.
163
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
QUNWENTIANDI
文学评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解读
■王强
郭
雷
元小说是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在元小说作品中,传统的小说文本所追求的完整性、权威性被打破。它将叙述与评论相结合,在作品中暴露小说的创作·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过程和手法,指出小说的虚构性。约翰中尉的女人》是元小说作品中的经典文本,对传统小说进行了颠覆和超越,为小说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一条前进之路。
元小说(metafiction)是一种关注小说创作本身的小说,对小说创作的叙述往往成为小说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问世以来,深受评论界和读者们的好评。用元小说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表达了现代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和因为世界变得复杂、难于把握,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确定感。微妙、
一、《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特征(一)戏拟和对叙述的暴露
元小说,即“关于小说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细腻模仿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品,这种模仿被称作“戏。伊恩·瓦特认为:“戏拟是一种文学模仿形式,它保留了原拟”
有的作品的形式和风格,却用截然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去代替原作品。模仿者尽可能细密地在风格、措辞、韵律、节奏和词汇可以说,戏拟实际上,对原作品中的传统写作方法进行模仿。”上是对原作品的破坏性模仿。《法国中尉的女人》模仿十九世·哈代的作品风格,用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全知纪小说家托马斯
全能的叙事角度来开始这个故事。作者在叙事时所使用的词汇十分广泛,而且对政治及地理知识了如指掌。如小说开篇对莱姆湾、“科布”堤,主人公们的服饰以及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出小说家即上帝。此外,小说向读者提供了不计其数的维多利亚黄金时代的历史资料,并且每章的开头都冠有名言警句或那个时代的作品摘选,所有这些仿佛一下就把读者们带入到那个时代。笔者认为,和传统良好的结合是《法国中尉获得广大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保留了传统小的女人》
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毫不隐讳地模仿维多利亚传统的写法时,又嘲弄了这一写法。在小说中,作者处处都在暴露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手法。
现实主义小说家总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语言操作能力在文本之外,而不是在文本中公开表达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手法。而元小说恰恰相反,作者们会把自己的构思过程及手法融进作品中;会对原先的线性叙述打断,使读者有一种夹生感。正是这种“露迹”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使元小说
夹叙夹议,使作品不再是作者的单方叙述,更把作者的思考,读者的思考带入其中。这个特点是《法国中尉的女人》取得成功的更重要原因。
(二)开放式结尾
福尔斯认为,传统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是稳定的、单一的;而多变的。元小说就是要将真实生活的不现实的生活是跳跃的、
的确定性生动地展示出来。我们可以发现,《法国中尉的女人》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福尔斯给小说安排了一个三重结尾,并且没有说明哪一个是确切的结尾。作者放弃了对人物、情节的绝对控制权,让小说呈一种开放的状态。第一个结尾是从第43章到第44章,查尔斯把与莎拉的感情当作一段插曲,没有赶“可能”有了七个儿往旅馆赴约,而是乘车回去与蒂娜结婚并女,“查尔斯和欧内斯蒂娜的生活并不美满,但是他们生活在一起,……”这个结尾符合了传统的思路,查尔斯放弃了对自由和自我的探索,重新落入以蒂娜为代表的封闭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中。但这个结尾显然是对作者所强调的存在主义自由的背离,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结局。作者在第45章也作了解释,“你在前面读到的最后几页并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是他从伦敦前往埃克塞特途中几个小时里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结局,在小说的第60章,查尔斯找到了莎拉,发现他们还有一个孩子,莎拉并没有决心要结束他们的关系,借助于孩子,他们重归于好。结局看似很温馨,是查尔斯性格中“维多利亚式罗曼蒂克层面的胜利”。但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有悖于小说真正的内在逻辑。所以在小说的第61章,出现了一个叙事人,“他掏出怀表———布雷格特造———从另一条金链上的一大串钥匙中挑出一把小的,把时间做了一点小调整。”因此,时间往前倒退,出现了第三个结局。在第61章,查尔斯找到了莎拉,看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她的操纵,去寻找自己的自由。小说的结尾颇有深意“……我认为不是,因为他终于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丝信心,那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他可以以此为基础重新构筑自己的生活。……不管城市生活如何无情,多么匮乏、空虚、无望,都应该忍受下去。总有一天,生活之河会重新奔流,最终注入深不可测的、带有咸味的、遥远的大海。”这个结局才符合存在主义式的终极自由和选择。虽然小说的题目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似乎莎拉是主角,但这部小说的绝对主角应是查尔斯。莎拉在小说中充当的是查尔斯追寻自由和自我过程中的催化剂和引路人。
三种不同的结局颠覆了传统的现实
)(下转第163页
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
160
文学评析
经历和情感又有所区别于作者自身的“琵琶女”形象在他脑海里出现了。
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技术上的各种准备,《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出现就有了基础了。
三、创作过程:概括提炼,借壳还魂
文学形象的塑造需要有原型。而白居易根据自身的遭遇、情感、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前人描绘的琵琶女形象,“白居易式”的琵琶女形象。这量身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
“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个琵琶女精通音律,是京城名角,第一部;歌罢曾教善财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今年欢笑复明年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而白居易精通音乐,直言敢谏,受皇帝“十年之中,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在唐代,多次提拔。
这确实不是一般士人所能企及的。任左拾遗,官位虽不高,却可以接近皇帝);琵琶女家住京城,“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零下住”(白居易被贬前也是住在京城);琵琶女因年老色衰下嫁商人,被迫离开京城到江州(“春去秋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白居易是因为直言得罪权贵被迫离开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京城贬江州司马);琵琶女孤单无依前途暗淡(“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孤单苦闷前途不明)。这些相似之处,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由此看来,琵琶女只是作者概括提炼、借
参考文献:
QUNWENTIANDI
了的“壳”而已。《唐宋诗醇》评此诗“:满腔迁滴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综上所述,《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形象,实际是作者为文学创作的需要而设的“借壳还魂”的综合体,是以现实生活为依“壳”和“魂”并不一致。因此,将白居易本人与创据的,而这个作过程中的琵琶女的“壳”与“魂”割裂开来分析“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的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1]郭文镐,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中南民院学报,1990(2).
[2]刘维治,宋景旭.白居易江州时期心态与《琵琶行》作意.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3).
[3]蹇长春.八十年来中国白居易研究述略.西北师大学报1993(3).(社科版),
(作者简介:王家学(1978.10-),男,江苏丰县人,讲师,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研室,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上接第160页)
主义小说结构,“文本世界对一个完整的现实世界的指涉被彻底阻隔了,文学的虚构性彻底暴露在读者的面前。”福尔斯想“作家的首要原则即是自由而通过这种多重开放的结尾表明,
非权威。”所以福尔斯在叙述时,总是提醒读者文本的虚构性和虚假性。这种写作态度正符合了小说的自由主题。二战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确定,小说的开放式结局无疑是对不确定性的最好诠释。
二、结语
自从元小说出现,它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既具备元小说的实验性特点,又结合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它不像某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后现“曲高和寡”“晦涩难懂”,。它把哲理性和可读代主义作品那样
性结合在一起。同时,它破除了读者对传统文本中“真实”的迷信,揭示了语言叙述的虚假性。由于叙事和现实的分离,使文本不再成为现实的附属品,文本有了自己的生命。因此,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实践为小说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具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M].陈安全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12).
(作者简介:王教学与研究;郭
强(1979-),女,山西长治人,华北电力大
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长治学院外语系助教,主要从事英语
雷(1962-),男,河北沧州人,华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张敏.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叙事艺术[J].外国文学1999(4).研究,
[3]刘立翔.没有出口的迷宫———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写作技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4]王淑芳.颠覆与超越———元小说写作手法下的《法国中尉的女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WilliamLife[M].NewPractice
of[6]Patricia
H
Gass.Fiction
and
the
Figures
ofandYork:
York:David
R.GodlinePublisher.1978.
Theory
Fiction[M].New
Waugh.Metaifction:The
Self-Conscious
Routlledge,1984:74.
163
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