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
思
袁艳 三地州教育教研三等奖
2013年我有幸成为昌吉州中研班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九月份的木垒三天教研,五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专家们的引领讲座,几多拨云见日,几多共振共鸣,几多思维碰撞,几多疑惑犹存,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通过近期参加语文素养大赛课堂教学选拔课活动,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的实践,就语文教学如何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谨防的偏差和误区。《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切身体会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了该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语文,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靠着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36小时,寻找儿子;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儿子在危险中坚信父亲会来救自己,并抚慰十四个同学,父子俩终于能平安相聚。抒发了父亲伟大的父爱和父子坚定的信念。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第一次捧起这篇文章,就被文中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父子情所震撼,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只用了半天的备课时间,来不及细细咀嚼,我就走上了讲台。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遗憾。
一、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目标的确定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盛石老师提出,教师拿到文本,首先要读遍文本,要充分准确地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包括文本的思想情感价值和语言运用价值。如果你是读者,读完课文后,你的收获是什么?想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五方面抓住哪几个角度去训练,抓那些重点词句来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切入点越小,抓得越实;铺得越开,反而低效。落实语言运用不能面面俱到,要力争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最终自然地达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目标。在这节课中,我是想反复抓住‚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眼‛展开‚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的教学,但是在导语和过渡语上显得罗嗦,零乱,比如学生已经找到父亲几次的动作、语言描写,而且体会的非常好,我还要学生按我的感受来回的讲,既耽误时间又显得没有主线,铺的太开,收效太小。
就语文教学中语用目标的定位,潘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善于站在不同视点看待学段目标:平视——本年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俯视——本年段目标如何从中、低段目标发展而来;仰视——往上如何发展,上一学段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环视——回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圆面上来。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上,就没有很好的把握小学语文高段的教学目标,学生主动识字后老师没有把难写的字给学生明确指导,而是让几位学生自己板书,只评价了正确、规范,工整、美观根本没有要求,时间也过长。
二、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
域。‛对于这个表述,王钰老师认为,从课标的论述看,‚语言文字运用‛的定位似乎更全面更准确了,但从教学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理解更为泛化,造成操作更加困难,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反而更加模糊了。语言文字运用是否可以界定为: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悟、运用,认识语言表达的特点,总结语文表达的方法并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有效迁移。高段的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思考‚用‛什么。用什么呢?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就应该如何用学法——在阅读中自然地习得学法,运用学法。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潘老师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努力构建立足于常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1.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价值,达成年段教学的基本目标的时候,注意求精当,求扎实。2.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价值。注重语文学科思维价值的独特性,注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能把内容理解当作思维训练。要真正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深入思考、独立思考、个性化思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深刻性。3.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价值。要注重课堂的训练性和实践性,做到每课有训有练,而且要练会、练熟、练成能力。4. 要关注语言文字准确性。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面对好多好心人放弃寻找孩子时是问:‚谁来帮帮我?‛而当消防员和警察过来劝父亲,父亲说; ‚你是不是来帮我的?‛面对一个人和面对一群人父亲的语言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你要怎么读好这两种不同的问话?‛而不是老师包办了,让学生跟老师的理解思维读。这就是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这个生成点错过了。
三、关于高段的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
关于高段的阅读教学,我认为:1. 要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任务和载体应该是多元的,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等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语用能力。阅读教学的首要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阅读,让孩子通过扎实有效的阅读实践积累语言,熏陶思想,习得方法,形成受益终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高段阅读中默读、批注、浏览、质疑等能力的训练,理解、分析、概括、
比较、联想等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一句话:阅读教学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五谷杂粮,要实现吸收与表达、语言习得与情感陶冶的营养平衡。2. 高段阅读教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阅读积累型、听读欣赏型、读写迁移型、比较阅读型、群文略读型,等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训练重点,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实现途径。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设计了小练笔,‚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亲人,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但这节课没有讲儿子在废墟下的‚了不起‛段落,这样的小练笔设计就是无效的。但是,各种课型最终殊途同归——共同致力于学生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着眼于整体,服务于学段目标,不要把语言训练碎片化。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但没有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没有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但是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出来这堂课节奏没有把握好,留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时间不足,以至于拖堂。引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对比描写没有把握中进行细细品味,如父亲的语言(‚谁愿意帮助我?‛)、神态(‚失常‛,通过抓失常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没有遗憾就没有进步‚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今后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
如何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
思
袁艳 三地州教育教研三等奖
2013年我有幸成为昌吉州中研班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九月份的木垒三天教研,五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专家们的引领讲座,几多拨云见日,几多共振共鸣,几多思维碰撞,几多疑惑犹存,带给我一份沉甸甸的收获。通过近期参加语文素养大赛课堂教学选拔课活动,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的实践,就语文教学如何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谨防的偏差和误区。《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切身体会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到了该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语文,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上让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如何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靠着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36小时,寻找儿子;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儿子在危险中坚信父亲会来救自己,并抚慰十四个同学,父子俩终于能平安相聚。抒发了父亲伟大的父爱和父子坚定的信念。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第一次捧起这篇文章,就被文中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父子情所震撼,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只用了半天的备课时间,来不及细细咀嚼,我就走上了讲台。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遗憾。
一、关于语文教学中语言运用目标的确定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盛石老师提出,教师拿到文本,首先要读遍文本,要充分准确地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包括文本的思想情感价值和语言运用价值。如果你是读者,读完课文后,你的收获是什么?想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五方面抓住哪几个角度去训练,抓那些重点词句来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切入点越小,抓得越实;铺得越开,反而低效。落实语言运用不能面面俱到,要力争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最终自然地达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目标。在这节课中,我是想反复抓住‚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眼‛展开‚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的教学,但是在导语和过渡语上显得罗嗦,零乱,比如学生已经找到父亲几次的动作、语言描写,而且体会的非常好,我还要学生按我的感受来回的讲,既耽误时间又显得没有主线,铺的太开,收效太小。
就语文教学中语用目标的定位,潘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善于站在不同视点看待学段目标:平视——本年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俯视——本年段目标如何从中、低段目标发展而来;仰视——往上如何发展,上一学段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环视——回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圆面上来。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在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上,就没有很好的把握小学语文高段的教学目标,学生主动识字后老师没有把难写的字给学生明确指导,而是让几位学生自己板书,只评价了正确、规范,工整、美观根本没有要求,时间也过长。
二、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
域。‛对于这个表述,王钰老师认为,从课标的论述看,‚语言文字运用‛的定位似乎更全面更准确了,但从教学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理解更为泛化,造成操作更加困难,教师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反而更加模糊了。语言文字运用是否可以界定为: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悟、运用,认识语言表达的特点,总结语文表达的方法并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有效迁移。高段的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思考‚用‛什么。用什么呢?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就应该如何用学法——在阅读中自然地习得学法,运用学法。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价值,潘老师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努力构建立足于常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
1.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价值,达成年段教学的基本目标的时候,注意求精当,求扎实。2.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思维价值。注重语文学科思维价值的独特性,注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不能把内容理解当作思维训练。要真正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深入思考、独立思考、个性化思考。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深刻性。3. 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价值。要注重课堂的训练性和实践性,做到每课有训有练,而且要练会、练熟、练成能力。4. 要关注语言文字准确性。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面对好多好心人放弃寻找孩子时是问:‚谁来帮帮我?‛而当消防员和警察过来劝父亲,父亲说; ‚你是不是来帮我的?‛面对一个人和面对一群人父亲的语言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你要怎么读好这两种不同的问话?‛而不是老师包办了,让学生跟老师的理解思维读。这就是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这个生成点错过了。
三、关于高段的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
关于高段的阅读教学,我认为:1. 要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任务和载体应该是多元的,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习作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等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语用能力。阅读教学的首要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阅读,让孩子通过扎实有效的阅读实践积累语言,熏陶思想,习得方法,形成受益终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高段阅读中默读、批注、浏览、质疑等能力的训练,理解、分析、概括、
比较、联想等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一句话:阅读教学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五谷杂粮,要实现吸收与表达、语言习得与情感陶冶的营养平衡。2. 高段阅读教学可以有不同的类型:阅读积累型、听读欣赏型、读写迁移型、比较阅读型、群文略读型,等等。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训练重点,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实现途径。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节课设计了小练笔,‚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亲人,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但这节课没有讲儿子在废墟下的‚了不起‛段落,这样的小练笔设计就是无效的。但是,各种课型最终殊途同归——共同致力于学生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起点,着眼于整体,服务于学段目标,不要把语言训练碎片化。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折射全文的语段,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但没有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没有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但是教学环节没有体现出来这堂课节奏没有把握好,留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时间不足,以至于拖堂。引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对比描写没有把握中进行细细品味,如父亲的语言(‚谁愿意帮助我?‛)、神态(‚失常‛,通过抓失常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没有遗憾就没有进步‚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今后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