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全部考点

经济生活(必修1)

考点1: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知识链接: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2:了解常用信用工具的用途

知识链接:1.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2.信用卡:

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 支票:

①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考点3: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

知识链接:1. 供求影响价格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率成反比。

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多,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的情况下,它就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考点4: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

知识链接:1.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5:了解消费的类型

知识链接:①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考点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知识链接: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考点7: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链接: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公有制为主体: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作用: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④外资经济:外商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 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①. 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

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考点8:了解公司的类型

知识链接:1.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 公司的基本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本组织方式上的差别.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的股份,股东转让股本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不能上市,股本转让比较困难;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②两者的共同特征是:有限(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和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

考点9: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知识链接:1.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 一个公司是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公司的成败。

考点1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知识链接: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②树立竞争择业观。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都能有所作为。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11: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知识链接:1.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 劳动者的维权:

①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考点12: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知识链接: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营利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④商业银行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考点13:比较几种主要投资方式的异同

知识链接:1. 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

我国债券,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发行的目的是往往是为了弥补国家

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筹措资金。风险性方面来说,由于国债以国家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但收益相对于其他两者低。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履行的债券。

企业债券:是由企业履行的。以 其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最大。

3.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①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③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一种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②不同点: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 优点是便捷, 灵活, 风险低, 缺点是收益少;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同在的投资; 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保险是为风险投资. 利润一般是所有者在生产, 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 例如购买股票可以取得分红(分享公司利润) 和股息. 储蓄, 债券能获利息。

考点14: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知识链接:1. 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包括按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技术要素、房屋要素、信息要素等分配方式。

考点15:理解财政的作用

知识链接:1. 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考点16: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知识链接: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7: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知识链接:1. 增值税:

(1)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优点: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

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 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优点: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8: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知识链接:1.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 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①偷税②欠税③骗税④抗税

3.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考点19: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知识链接: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考点20: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知识链接:1.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

3.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的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21: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及手段

知识链接:1. 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 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3.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 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计划②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考点2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知识链接: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23:了解世贸组织的原则

知识链接: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

待遇原则。

考点24: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知识链接: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 宽领域,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2)新形势下“引进来”要求:我们创新利用外资形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走出去”的形式包括: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要求在新形势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必修2)

考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特点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及本质: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征及其表现: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考点2: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自由与政治义务

知识链接:

1. 我国公民享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监督对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履行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3: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学会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知识链接:

我国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比较: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比较: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差额选举: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3. 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考点4: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知识链接:

1. 我国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间接和直接方式。间接方式:民主选举制度。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1)地位: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2)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5:了解民主监督的方式及意义

1. 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信息公开制等活动。

2.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考点6:理解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责任

知识链接:

1. 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 我国政府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考点7: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知识链接:

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2.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求: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8:理解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行政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2.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才可以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可以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可以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3. 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

4. 政府的“阳光工程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被人民称为政府的“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考点9: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知识链接:

1.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3. 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国体决定政体) ②优越性:(4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因为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考点10: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知识链接: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

2.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相互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1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2.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之间是亲密的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考点12: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链接: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第二,坚持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3)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1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知识链接:

(1)是什么: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三级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核心内容:自治权

(2)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必要性: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决定的;

②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现实)

③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各民族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新型民族关系。 (前提: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重要性(优越性):①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考点14: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内容):

知识链接: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是鼓励或支持信教)

考点15: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链接:

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2.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考点16: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知识链接:

1. 联合国性质:最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 联合国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 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考点17:理解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知识链接:

1. 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考点18: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知识链接:

1.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2.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考点19:了解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给我国的启示(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20: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知识链接:

1. 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文化生活(必修3)

考点1: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知识链接: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考点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链接: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链接:

1.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⑴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

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修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⑵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⑴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⑵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

⑶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点4: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链接: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⑵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⑶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5: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主要手段

知识链接:

1.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⑴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⑵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⑶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6: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

知识链接:

1. 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相历史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7: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知识链接: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8: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知识链接:

1.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应注意的问题: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要正确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考点9: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知识链接:

1. 中华文化的特征:

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性,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置;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民族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10: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知识链接: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11:学会弘扬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怎样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考点12:学会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知识链接:

1.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2.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考点13: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知识链接:

1. 先进文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 怎么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考点13: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知识链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考点14: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知识链接:

⑴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考点15:学会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知识链接:

怎样追求?

1.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生活与哲学(必修4)

考点1: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知识链接: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2: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链接: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点3: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链接:

⒈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考点4: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知识链接: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点5、6: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能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知识链接: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点7: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链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 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链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9: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知识链接: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10:理解世界是普通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联系的哲学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

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11: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识链接: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

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考点12: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考点13: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知识链接: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

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 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考点14: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坚持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部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分明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分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

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考点15:了解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知识链接: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直接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点16: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链接: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增强地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17: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链接: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点18: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知识链接:

价值观及导向作用

含义:价值观是指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①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导向作用。

考点19:认同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知识链接: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考点20:了解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知识链接:

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贡献.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月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努力奉献,爱家人、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实现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21

经济生活(必修1)

考点1: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知识链接: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 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①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2:了解常用信用工具的用途

知识链接:1. 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

2.信用卡:

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 支票:

①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考点3:理解影响价格的因素

知识链接:1. 供求影响价格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②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率成反比。

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多,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未变的情况下,它就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能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

考点4: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

知识链接:1.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在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5:了解消费的类型

知识链接:①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③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考点6: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知识链接: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

考点7: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链接: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公有制为主体: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③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作用: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④外资经济:外商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 理解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①. 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

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考点8:了解公司的类型

知识链接:1.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 公司的基本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①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本组织方式上的差别.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的股份,股东转让股本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不能上市,股本转让比较困难;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的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②两者的共同特征是:有限(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和合股(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

考点9: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知识链接:1. 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 一个公司是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公司的成败。

考点1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知识链接: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②树立竞争择业观。为此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都能有所作为。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考点11:学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知识链接:1. 劳动者的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 劳动者的维权:

①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考点12:了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知识链接: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营利主要来源) ;③结算业务。④商业银行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业务。 考点13:比较几种主要投资方式的异同

知识链接:1. 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2.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

我国债券,根据发行者不同,主要可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发行的目的是往往是为了弥补国家

财政赤字,或者为一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乃至为筹措资金。风险性方面来说,由于国债以国家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因此风险小。但收益相对于其他两者低。 金融债券:是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履行的债券。

企业债券:是由企业履行的。以 其自身的经营利润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风险最大。

3.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①商业保险的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类别:人身保险、财产保险

③订立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一种有价证券,都是集资手段,都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②不同点: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 优点是便捷, 灵活, 风险低, 缺点是收益少;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同在的投资; 债券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保险是为风险投资. 利润一般是所有者在生产, 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 例如购买股票可以取得分红(分享公司利润) 和股息. 储蓄, 债券能获利息。

考点14: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知识链接:1. 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

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包括按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技术要素、房屋要素、信息要素等分配方式。

考点15:理解财政的作用

知识链接:1. 财政的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考点16: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知识链接: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7: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知识链接:1. 增值税:

(1)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

(2)纳税人: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优点: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

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 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3)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4)优点: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8: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知识链接:1.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 违反税法的表现和处理:①偷税②欠税③骗税④抗税

3.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考点19: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知识链接: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考点20:阐述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知识链接:1.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

3.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的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配置。

(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考点21: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及手段

知识链接:1. 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 必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3.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 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计划②法律手段(立法和司法活动) ③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考点2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知识链接: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23:了解世贸组织的原则

知识链接: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

待遇原则。

考点24:理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知识链接: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经济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 宽领域,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3.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2)新形势下“引进来”要求:我们创新利用外资形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走出去”的形式包括: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要求在新形势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政治生活(必修2)

考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和特点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及本质: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是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我国人民民主的特征及其表现: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考点2:了解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自由与政治义务

知识链接:

1. 我国公民享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监督对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2.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履行的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3: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学会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知识链接:

我国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比较: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比较: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差额选举: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3. 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考点4:了解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知识链接:

1. 我国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间接和直接方式。间接方式:民主选举制度。直接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1)地位: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2)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5:了解民主监督的方式及意义

1. 公民行使民主监督的几种方式(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信息公开制等活动。

2.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考点6:理解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责任

知识链接:

1. 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 我国政府的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4.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考点7: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知识链接:

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2.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求: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8:理解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行政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2. 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才可以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可以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可以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3. 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

4. 政府的“阳光工程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被人民称为政府的“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考点9: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知识链接:

1.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大代表的权利有: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3. 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国体决定政体) ②优越性:(4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②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因为实行民主集中制)

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实践证明,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和历史的选择,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考点10: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知识链接: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

2.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相互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考点11: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知识链接: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

2. 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之间是亲密的友党;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考点12: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链接: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

第二,坚持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三,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根本原则(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必要性: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3)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1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知识链接:

(1)是什么: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

三级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核心内容:自治权

(2)为什么(必要性+重要性):

必要性: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决定的;

②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现实)

③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各民族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新型民族关系。 (前提: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重要性(优越性):①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考点14: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内容):

知识链接:

①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④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是鼓励或支持信教)

考点15: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知识链接:

1.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2.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考点16: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知识链接:

1. 联合国性质:最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 联合国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 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考点17:理解国家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知识链接:

1. 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考点18: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知识链接:

1.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2.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考点19:了解当今国际竞争的特点

知识链接: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给我国的启示(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考点20: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知识链接:

1. 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文化生活(必修3)

考点1: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知识链接: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考点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链接:

1.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点3: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链接:

1.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⑴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

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修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⑴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⑵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⑴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⑵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

⑶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点4: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链接:

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⑵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⑶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考点5: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主要手段

知识链接:

1. 文化传播的途径:

⑴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⑵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⑶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考点6: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

知识链接:

1. 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相历史继承性。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7: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知识链接: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考点8: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知识链接:

1.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

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应注意的问题:①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则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要正确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封闭主义”则拒绝接受任何新文化和外来文化。

考点9: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知识链接:

1. 中华文化的特征:

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⑵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性,其中,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置;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区域性,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民族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考点10: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知识链接: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考点11:学会弘扬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

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 怎样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考点12:学会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知识链接:

1.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2.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考点13: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

知识链接:

1. 先进文化的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 怎么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考点13: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知识链接: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考点14: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知识链接:

⑴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考点15:学会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知识链接:

怎样追求?

1.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生活与哲学(必修4)

考点1: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知识链接: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2: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链接: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考点3: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知识链接:

⒈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考点4: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知识链接: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考点5、6: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能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知识链接: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点7: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链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

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 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8: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知识链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9: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知识链接: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10:理解世界是普通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联系的哲学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

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考点11: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识链接: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

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考点12: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两种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考点13: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知识链接: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是不可分割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

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 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考点14: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知识链接:

坚持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部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分明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分明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

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考点15:了解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知识链接: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直接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点16: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知识链接: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增强地遇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17: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知识链接: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点18: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知识链接:

价值观及导向作用

含义:价值观是指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①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导向作用。

考点19:认同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知识链接: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

考点20:了解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知识链接:

人生价值: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贡献.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月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努力奉献,爱家人、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中实现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

21


相关文章

  • 作文素材:描写冬天天气的优美段落
  • 高考知识 [冬天的风]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 ...查看


  • 高中[政治生活]高考考点
  • 高中<政治生活>高考考点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考点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 ...查看


  • 河南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12月底举行
  • 据悉,河南省2011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将于本月底举行,考试将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点进行.考生作弊不仅会取消各科成绩,还会被记入高考诚信档案. 按要求,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1级在校学生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等级或因故未参加上 ...查看


  • 中高考资讯
  • 中高考资讯 2015重庆高考报名人数达25.5万 预科直升生1020人: 截至3月9日,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255460人,比去年增加4801人.其中,报考普通文理类的考生230846人,对口高职16762人,预科直升生1020人,中 ...查看


  • 浙江高考改革细则
  • 浙新高考改革细则出台 选考科目1%学生能拿满分 杭州 新高一的家长或者学生 加群 "杭州新高考研究群"群号: 425061311 尤其部分家长或者学生还云里雾里的,我们有专人负责解答 群号:425061311 浙江新高考 ...查看


  • 2017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公布
  • [自选3科入高考总分综合素质成重要参考] 自选3科入高考总分综合素质成重要参考 教育部16日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个高考改革配套方案,明确提出& ...查看


  •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计划
  • 一.以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基础性 分析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注重对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核,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在对基础考核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考核要求,实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核的有机统一. 因此,一轮复习的目标:系统复习 ...查看


  •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
  • 经济生活>考试说明解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一:[A]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查看


  • 2016年中考研讨会发言稿
  • 近三年宜宾中考试题分析及中考复习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受徐主任的安排,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近三年宜宾中历史考试题分析及中考复习建议".要说建议肯定是谈不上,只是在此我将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复习中遇到困惑与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