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考点

·稀缺性: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既有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选择性:资源虽然是稀缺的,但具有多种用途和用法,应当进行选择,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可以说,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技术条件下,一国资源能够产出的最大边界。如果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就必须少生产若干单位另一产品。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是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的机会成本。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与某产品单位产量之比, 叫边际转换率。

·三大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三大基本假设,一般均衡理论就是基于这三大基本假设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五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谁做决策。

第二章 市场供求原理

·需求: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量 = 愿意购买

最高价格成反向变动。

·需求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消费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需求量的轨迹。

·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数量。供给量=能够销售

最低价格成正向变动。

·供给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生产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供给量的轴迹。

·均衡价格: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又称结清价格),所有愿意以需求价格购买这种产品的买者都能买到,所有愿意以供给价格售出这种产品的卖者都能卖掉。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代价,超过他实际付出代价的余额。

·无异曲线:即无差异曲线或无差别曲线,是具有同等总效用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预算线:即价格线,是以一定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愿意销售。 ·供给法则:在特定时间内,生产者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其愿意售出的能够购买。 ·需求法则: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

·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既定效用水平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价格消费曲线:在既定家庭收入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产品价格而变动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在既定产品价格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家庭收入而变动的轨迹。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是衡量贫富水平的重要标志。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又称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均等法则:当消费者以一定收入消费多种产品时,一定要使最后一元所得的边际效用彼此均等,才能使总效用最大,又称戈森第二法则。

·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既定的无异曲线上,一种产品能够替代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随着这种产品的增加而减少。

·消费选择最优化:以无异曲线分析法进行消费选择时,无论是既定收入下满足最大,还是既定满足下支出最小,条件都是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例。

·无异曲线的性质: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互不相交

·倒S 型劳动供给曲线: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家庭对劳动的供给符合供给法则,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但由于工资过低必须保证基本生活水平,或者工资很高而可以追求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会出现工资提高供给减少的现象。所以,劳动供给曲线呈倒S 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的配置以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边际产品递减上。

∙生产的三阶段:在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此时MP=AP)以前,称为生产的第Ⅰ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到总产量最高(此时MP=0)称为生产的Ⅱ两个阶段,总产量最高之后称为生产的第Ⅲ阶段。

∙等产量线: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变动投入所有可能的组合。其特点是(1)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这是生产函数单调性的反映。(2)在合理的生产区域内,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其原因是边际产品递减。(3)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只要在一点相交,则两条等产量线将重合。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

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的负值。由于技术的单调性,一种投入的增加必然伴随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正。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一点,劳动投入L 对资本投入K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品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其边际技术替代率越大;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该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低。由于边际产品递减,所以,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脊线与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图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联结起来的曲线,称为脊线。在脊线之外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正值,企业要获取同等产出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称为生产经济区。因此,脊线是生产经济区与非经济区的分界线,或者说,脊线界定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产出弹性: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投入要素按某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变动的程度。

∙生产力弹性:又称生产函数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程度。

∙替代弹性: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相对变动。注意经济学上将全部投入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称之为生产规模的变动。产出的变动快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增;产出的变动慢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减;产出的变动与规模的变动同步时,是规模报酬不变。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别

区分这两个判断的基本是它们研究不同的问题和具有不同的前提条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讲的是一种要素投入时的总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的是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投入之间配合关系是否有效以及变化规律的问题,其核心是固定要素何时得到最充分利用的问题,揭示是一种普遍规律;而规模报酬递增是生产中所有要素投入同时变化(称为规模变动)与总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大规模生产情况下的产出效应,揭示的是各种要素之间合理配置问题,是规模变动时总产量变动出现的一种情况(其他的情况是不变和递减)。

∙机会成本:企业将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产品生产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包含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前者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也就是会计成本、历史成本,后者是指应当支付而没有支付的企业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的决策分析使用机会成本概念,相应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 型;(2)固定成本是一条平行产量轴的直线,平均固定成本是产量轴的一条渐进线;(3)总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的曲线。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边际成本曲线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2)平均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相应的平均固定成本。(3)总成本曲线位于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固定成本。

(4)边际成本曲线由总成本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位置决定。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长期总成本是企业在任何产量上的最低短期总成本,总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任何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和平均长期成本是基于某个产量上的同一个短期生产函数,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就是长期边际成本。如果存在连续的生产规模(即连续的短期生产函数),则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洛线。

企业生产决策

∙边际产品价值(VMPL ):定义要素L 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 ,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产生的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VMPL=P∙MPL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品下降,边际产品价值也随之下降。

∙无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的决策原理: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投入数量应该是使该要素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的投入数量,例如对于劳动投入满足VMPL=ω所决定的要素投入数量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选择。在投资不足或者市场需求小于最优投入的产量时,只能生产较少的产量。

∙等成本线: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表示的是一种投资约束。

∙两种变动投入最优组合: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

∙扩张线:也叫扩展线,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约束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企业在长期中沿着扩张线发展,要素组合最优,投入成本最低,因为它解除了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另外,扩展线表示了长期成本函数或者长期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量和成本关系,因此是一种高效率生产,也代表了一种最优生产决策选择。

∙成本弹性(EC ):在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张线的相对

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相对变动,它是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比。当EC <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大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增;当因而EC >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小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减;当EC=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同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不变。

∙支出弹性(EX ):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成本沿着扩张线的变动时,按照企业投入的最优组合,各种要素投入对总成本变动的相对变动。如果EX >0,X 为正常要素,企业按生产扩展线扩大生产规模时,投入要素X 也随之增加;如果EX=0,X 为中性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投入要素X 不变;如果EX <0,X 为劣等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其他要素投入增加,要素X 投入反而减少。

∙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在企业总成本不变条件下,任何一种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必然破坏原有要素最优组合的均衡,如果企业仍想维持最优要素组合条件下的生产,就必须对要素的投入进行相应调整,以便形成新的均衡。由于L 的价格下降,它与K 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增加L 的投入,这就是替代效应;由于L 价格下降,在原来的成本约束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量,从而增加L 的投入,这就是产量效应。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规模不经济则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上升的经济现象。

∙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生产超过分别生产,这些企业通常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生产和成本的优势;相反的情况称为范围不经济。

∙生产者均衡和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

生产者均衡有三种表示方法:(1)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或者说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1、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都强调规模变化。这里规模是指生产规模,在生产实际中可以理解为整个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投入的数量如设备的生产能力、职工的多少。但是,经济学分析中的规模变动是指全部投入的同时变动,而且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同比例变动。在实际企业实践中,并不一定要各种投入同时变动或者同比例变动才是规模变动。用经济学的概念说,规模变动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利可图?研究企业生产函数中存在怎样的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即随着投入增加企业产量如何变动,就是企业决策需

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在概念内涵上有重要的区别。规模报酬是随着规模变动导致的实物产出的变动,即产量变动,主要研究企业规模扩大时,产量增加的速度比规模增加的速度是快、慢还是同步,如果快,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有经济效应;如果慢,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产生了负的经济效应;如果同步,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反映随着生产规模变动,企业生产成本(一般用平均成本表示)的变化情况。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降低了,就是规模经济;如果增加了,就是规模不经济。因此,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实物变动(产量变动)和价值变动(成本变动)。

3、规模报酬是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在不增加其他额外成本和投入的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报酬必然产生规模经济,因为规模报酬使同样的投入被更多的产品分摊,平均成本必然下降。

4、规模经济存在规模报酬之外的原因。比如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人力和设施,降低分摊成本,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但是没有产生规模报酬;再如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利益,例如购买原材料上的优惠、低利率贷款、成本低的证券融资等,这些经济效应直接体现在财务上,而不是体现在实物上。

完全竞争市场

∙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个体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市场均衡是全体参与者决策行为的共同结果。第二,市场没有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完全自由的。第三,市场上的产品和要素具有同质性,在交易者眼中没有差异。第四,买卖双方对市场拥有充分而对称的信息,能够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五,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不存在交易成本。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它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发出的水平线。

∙ 总收益:它是指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收入。 ∙ 平均收益:它是指厂商在平均每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 边际收益:它是指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 收支相抵点:当

也无亏损,该均衡点就是收支相抵点。 时,厂商的利润等于0,即既无利润,)是厂商

∙ 停止营业点:当

做停止营业点。4 时,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也叫

∙ 成本不变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 成本递增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 成本递减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会引起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 生产者剩余:它是指 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的边际成本曲线。这是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不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由于厂商能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符合原则,厂商利润最大化。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简称厂商的需求曲线,指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但并不是说厂商所面临的价格是不改变的。它仅仅意味着单个厂商的行为不会影响现行价格。如果一个完全竞争行业中的所有厂商或大多数厂商同时增加或减少其产销量,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但对单个厂商而言,每次变动后的市场价格都是一个既定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在每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把它愿意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卖出去。或者说,在一个厂商面对市场众多的消费者的情况下,在这个厂商的眼里,市场上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的。

∙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所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第二,生产技术状况;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联合性与派生性,决定了它的需求比产品的需求复杂得多,在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产品市场结构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这点在以后各章的表现极为明显);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

产要素变动的情况。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在本章中都只是研究完全竞争的情形。

∙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因此,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整个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各个厂商需求之和,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它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

收益”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的边际产品价值

素的原则可以表述为:=

或者

=,, 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

。当上述原则或条件满足时,

>,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要素最优数量。如果则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就会大于所引起的成本,于是厂商将决定增加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不变,而要素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下降,从而最终使<=;反之,

如果

,则减少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损失的收益就会小于所节省的成本,因而厂

=。总起来说,不论是>商将决定减少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减少,要素的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上升,最终也将达到,还是=<,只要二者不相等,厂商都未达到利润最大化,现有要素使用量都不是最优数量,厂商都将改变(增加或者减少)要素的使用量。只有当

,即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要素价格时,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才使利润最大

∙ 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的确定:在短期内,对竞争性厂商来说,价格是给定的;且已经知道,在这种情况下,

厂商的均衡条件是,。已知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实际上是边际化。 成本曲线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段上升的部分,可以使用数学进行推导:因为厂商产量不为零的条件是,生产时得到的利润大于不生产时的利润,即:

>, 从而得到,>。此式表明,只有当市场价格高

于厂商生产时的平均可变成本,即市场价格高到收益足以抵补生产所需的变动成本时,厂商才能提供正数量的产品。请记住,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大于最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部分。

∙ 完全竞争下行业供给曲线的类型:长期行业的供给曲线无法以简单加总的方法得到,因为产业的扩张、收缩会引起厂商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化,而且厂商自由进出使不知道对那些厂商的供给进行加总,因而采用另一种方法分析行业的长期供给问题。其基本思路如下:在完全竞争下,如果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会有新的厂商进入,但由于需求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供给增加所导致的最终市场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原来的均衡价格,或者保持不变。实际上的这种价格变化将取决于相对于需求的供给增加。通常,一个行业中厂商的进入不仅影响行业的供给,而且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全行业厂商的成本。由于长期中所有厂商肯定赚取不到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长期市场价格就必然等于这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而这一较高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可能不同于原来的平均总成本值。因为,平均成本除了受厂商自身规模的变化的影响之外,有时也随着行业规模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当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是作为行业发展的结果而出现时,就说有规模外部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的提高是作为行业发展本身的结果而造成的时候,就说有规模外部不经济。因此,按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究竟让均衡价格保持不变,或导致价格下降还是使价格上升,可以把完全竞争行业划分为成本递增行业、成本不变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三类。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福利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并以一定的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消费的契约曲线:两组无差异曲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是满足交换条件的交换均衡点。它是消费资源最优配置点的轨迹。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消费者双方用以交换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生产的契约曲线:两组等产量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均表示满足生产条件的生产效率点。它代表生产资源在两个行业间的最优配置的轨迹。生产契约曲线以外的任一点,生产资源的配置都不是最优的。

∙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是指当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经济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经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有所增进,而不使其他人的经济福利减少。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经济学中,如果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成员的境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这种经济状态的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有效。换言之,帕累托有效就是当经济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时所达到的状态。

∙外部性(externalities):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根据外部性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根据外部性的时空结构,可以分为空间上的外部性和时间上的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经济利益,也称外部收益。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的额外经济损失,也称外部成本。

∙科斯定理:这一术语的首创者乔治·斯蒂格勒将该定理简洁地概括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将会相等”。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私人品:是指那些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品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纯公共品、准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纯公共品:指那些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的产品。

∙准公共品:指那些仅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产品。其特征包括:(1)在一定范围内无竞争性,即增加消费者并不加增加使用成本,而达到某一消费数量以后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2)可以有效地做到排他。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分析各个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条件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而

决定所有市场实现均衡状态的问题。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和供求论基础之上的,都存在均衡的存在性问题,但二者作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又存在着区别。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区别主要有:

(1)假定条件不同。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由此导致二者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结果。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商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而一般均衡打破了这一条件,即假定其他商品市场不一定都处于均衡状态。

(2)研究对象不同。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而一般均衡分析的是所有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将其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

(3)研究方法不同。局部均衡分析将所要考察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中单独抽出来加以研究,在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仅仅被看做是其自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市场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为不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特定单一市场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属于比较静态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则认为每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是价格体系的函数,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决定,一般均衡更强调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

(4)结论不同。局部均衡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该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或者说,在该商品市场上存在一个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上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一般均衡理论则致力于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可以存在于所有市场。

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评价个人福利和社会总体福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标准。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怎样改变资源配置,如果不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下降,就不可能使任何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帕累托最优是由一组“边际条件”来定义的,而且必须在满足这一组“边际条件”时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组条件保持包括:条件之一,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条件之二,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人来说都相等;条件之三,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人的边际替代率。满足帕累托效率条件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唯一。在福利经济学看来,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市场机制中形成的,帕累托最优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自动使市场趋于瓦拉斯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一组边际条件,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公共品及其性质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显著的特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论一个人是否支付这种产品的价格,他都可以使用这种产品。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提供给全社会所有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益。公共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允许公众共同消费,而且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那么边际收益也应为零。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决定公共品不适宜由私人生产,因为不能排他,使收费变得十分困难,“免费搭车”在所难免,生产者的收益难以保证。因此,公共品的特性,使其较难通过市场由私人提供,需要政府介入。

∙瓦拉斯均衡

瓦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证明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总是存在一组价格(或价格向量),使得经济中的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当一般均衡存在时,各类市场既不存在超额供给,也不存在超额需求,每一个市场都可以自动出清,所以,瓦尔拉斯定律又可以表示为:只要效用函数是连续的、严格递增的并且严格拟凹的,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上的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等于零。在一般均衡存在时,市场交易者都能获得最大化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说明,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行为人不需要知道别人的偏好,只要依据自己所面临的价格决定需求或决定供给,竞争性的市场将会达到瓦拉斯均衡,而这种瓦拉斯均衡必然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是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它表明,帕累托有效配置可以通过瓦拉斯式的竞争均衡实现。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且谈判协商的成本为零,则无论初始由哪一方拥有产权,经济当事人只要通过市场交易的途径,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这种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率的结果

与产权的安排是无关的。这一论点后来被称作“科斯第一定理”。

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是不多见的。科斯第二定理阐述了在市场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安排必然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不可能通过相互协商而得到资源最优配置。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

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monopoly):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控制的状态。 完全垄断的特征:整个行业仅存在唯一的供给者,企业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完全垄断企业的产品没有替代品,即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完全垄断行业存在进入障碍,其他企业难以参与竞争。

完全垄断的形成条件包括专利制度;市场特许权;规模经济,等等。

∙完全垄断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即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边际收益不等于平均收益:由于完全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随着销量增加而减少,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并不相等。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指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只能在非竞争市场上实现。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有的行业规模经济明显,以至整个行业产量只有由单个企业提供,才能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由一家企业供给最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一般来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市场上存在众多企业;产品具有差别;进出市场比较容易。这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状况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有两条:一条是垄断厂商自己的产品价格变动时,别的厂商不会跟着行动所存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主观需求曲线;另一条是客观上面临的一条产品集团中所有企业价格同时变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客观需求曲线。

∙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 :垄断竞争的每个企业都力图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形成某种特色。但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首先是同类产品,其次才是差异性,产品间需求交叉弹性很高,比容易替代。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

∙非价格竞争:由于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者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常常采取的通过改变产品品质特征、营销广告等非价格手段来达到扩大自己的市

场销售份额的目的。

∙寡头垄断 (oligopoly) :寡头垄断指某行业大部分产品被少数企业所控制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彼此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可能有差别也可能没有差别;行业进出障碍较大。

∙古诺均衡: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称为古诺均衡。古诺均衡可扩展到市场上n 个企业的情况。

∙共谋均衡:双头垄断市场上的两家企业相互勾结,行为类似完全垄断企业,他们首先寻求能使利润达到最大的联合产量,然后再瓜分这一产量和利润,叫共谋均衡。

∙斯威齐模型: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厂商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 曲线,这两条MR 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只要MC 和MR 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不需要改变产品价格,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

∙卡特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一个行业的少数企业为了瓜分垄断利润,在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等方面达成公开或隐蔽的联合协定而建立的组织,称为卡特尔。

∙成本加成定价法:企业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按平均成本计算的百分比r ,即得销售价格AC(1+r)的定价方式。

∙垄断管制:各国政府针对市场势力种种追求超额利润的垄断定价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管制,其措施有:垄断产品价格管制、实施保证收入与工资津贴、制定反垄断法。

∙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的厂商也要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厂商仍然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决定产量。故,垄断厂商短期均衡也有三种情况:

P>AC, 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P=AC,垄断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P

∙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长期需求的变动,并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垄断企业长期均衡必要条件是MR=SMC=LMC。

∙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发生于边际成本等于主观需求曲线的边际收益,这时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相交。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也取决于价格和平均成本的对比。

∙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由于市场进出障碍很低,垄断竞争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实现的条件是P=LAC=SAC,且MR=LMC=SMC。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最早出现的寡头垄断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在这样情况下,二者的产量均等于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3。如果该行业有n 个这样的企业,则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偏离古诺均衡,两个企业便不可能同时达到均衡,至多只能有一个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

完全垄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可以采用差别定价的方法来获得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歧视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照不同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产品所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定价,即按需求价格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垄断企业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非线性定价,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等级的产品,但购买相同数量等级产品的消费者以同样价格支付。这是一种不同产品数量等级间的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局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或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根据各分市场的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实行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不同市场可以完全分隔,不存在市场间套利行为的可能性。(2)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以较高价格销售,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

∙寡头垄断竞争的特点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很多, 每个生产者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很少, 每个生产者相互之间在生产和价格决策上没有依赖性。在寡头垄断市场中, 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者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因而当每个寡头生产者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时, 都会因为影响到整个市场而使其他生产者的利益也受到影响, 形成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使决策时不能不把竞争对手的反应考虑进去,而这种考虑的后果是事先难以确定

的。因此,寡头垄断者可能彼此独立性动,也可能相互勾结;可能进行价格竞争也可能进行非价格竞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寡头垄断的均衡产量和价格难以有一个确定的解。

∙斯威齐模型

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企业推测其他竞争者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因此寡头垄断企业通常不采取竞相压价方式展开市场竞争,而是常常通过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拐点以上的需求曲线比拐点以下的需求曲线更平坦,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 曲线,这两条MR 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不连续部分的长度取决于拐点上两条需求曲线弹性的差异程度。只要MC 和MR 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而不需要改变价格。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一种情况: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的要素供给曲线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既定不变的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 ,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 。由于边际生产力MP 递减,MRP 向下倾斜。由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1)产品价格P 随产销量q 而变动,且高于边际成本MC 。(2)由于产品价格随产销量而变动,边际生产收益小于边际生产价值。

第二种情况: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由于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由市场决定的产品价格P 既定不变。企业面对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 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 ,是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个模型有以下几点不同:(1)产品价格P 既定不变,因而P=MR,MRP=MVP。(2)要素价格w ,r 随雇用量增加而增加,因而ME >AE 。(3)要素价格w ,r 低于其边际支出ME L ,ME K 。

第三种情况: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供给曲线是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供给曲线ME ,要素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时的要素需求曲线MRP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是要素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和一个买主,通称双边垄断。

外部性与公共品

·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因素,外在效应,溢出效应,相邻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在技术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从货币上体现在以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交易中。正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增加额外收益或减少现有成本,负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减少既有收益

或增加额外成本。

·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人成本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成本。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佳。

·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个人收益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获得的收益,社会收益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获得的收益。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佳。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竞争性是指,经济品的边际成本递增,生产这种产品就只能放弃另种产品,彼此具有竞争关系,必须二择一或任择一。非竞争性是指,具有外部性的经济品,边际成本趋近于0,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可以任意供给,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排他性是指,“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支付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方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品,否则,就会被排除在外。非排他性是指,由于经济品具有外部性,不需要支付任何价格即可获得,而且无法或很难加以排除。

·公共品 公共品(又称公用品,共用品)与个人品相对。个人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

·准公共品 准公共品又称半公共品,与公共品有两点区别:(1)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超过一定范围便具有竞争性。(2)具有排他性,必须支付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个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发生差异,导致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不等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当边际个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将超过社会均衡产量;当边际个人成本高于这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便会低于社会均衡产量。两者都达不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外部性内部化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转为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使技术上的外部性变成货币上的外部性,将外部性内部化,以便同时做到个体最优和社会最优。具体做法有:征税和补贴,企业合并,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 一种在交易成本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产权理论。所谓交易成本,是使市场交易正常进行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签订合约、履行合约的费用。科斯第一定理是说,不论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只要产权清晰,交

易成本为0,就能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科斯第二定理是说,如果交易成本大于0,则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就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公共品的提供 如何提供公共品,是当前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重大问题。(1)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进程,合理确定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公共品过少不好,过多也不一定好。(2)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补偿,也是一个难题。(3)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品,未必就由政府直接生产公共品,要区别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风险论

∙风险爱好、风险规避与风险中性:对同样程度的风险,不同的决策者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有些决策者热衷于冒险、投机,称为冒险者或风险爱好者(risk-lover );有些决策者相当谨慎,在期望收入相同的不同经济结果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确定的项目,称为避险者或风险规避者(risk-averter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 )者,他们对于期望收入相同的工作不加以区分。

∙风险分散的几种基本方法

尽管近年来,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经济个体的风险决策中,风险爱好型行为有上升的趋势。但就考虑的广泛情况而言,大部分经济个体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通常会采用三种方法来分散风险,即投资类型多样化,对不缺定性因素保险以及试图获得更多的相关因素。

投资个体可以通过在证券(主要是股票)市场上对资产的证券化和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自由转让来分散化投资类型。

风险规避者会愿意以一定的代价购买保险这样就可以将其风险出卖掉。这是由于,如果不同人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些个体作为一个集体可以帮助个体承担一定的风险。保险公司就是通过每个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费,对于个别发生损失的个体进行偿付。所以通过保险,个体的风险实际上由每个投保人共同承担了。保险市场有效运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参与投保的个体之间的风险必须是独立的;其次,不存在“道德风险”(将在下章讲到)。

信息论

∙信息的性质:虽然对于信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确定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必须要有以下几条性质: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

∙信息市场:由于有需求,信息也存在相应的交易市场,并具有相应的价格。但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求市场不同的是,信息市场是很不完善的。

∙逆向选择:如果卖者在合同签订之前隐藏某些信息,企图卖个好价钱,结

果不仅卖不到应有的价钱,甚至根本卖不出去,导致事与愿违,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这种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不仅出现在卖方,也出现在买方。逆向选择会使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最终破坏市场正常运作。

∙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能够导致逆向选择、市场失灵。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人们提出此信号传递的方法,将一方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常用的信号传递途径如:广告宣传、质量凭证和分类合同等。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不同,如果一方人在合同签订之后隐藏某些行为,使另一方的利益面临风险,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广泛的存在于保险市场和其他一些其他行业。同逆向选择一样,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作。

∙激励机制设计:为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人们总是在事前设计种种机制,激励对方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将自己的风险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为对方的风险。通常有以下几种办法:市场解决法、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凡是某些人的行为将影响另一些人的利益,都被视为委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nt ),另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区别

信息市场同其他市场相比远不是完善的,这与信息自身的性质有关,在其他要素市场或者产品市场你可以对你希望得到的商品尝试使用,但是一旦信息作为一种产品,这种可试用性就不存在了。在信息得到之前,存在对该信息的置信度问题,买主会对想得到信息的真实性的充满怀疑;然而在信息作为商品得到之后,买主就没有动力为该信息提供支付了。正因为信息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这三个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决定了信息市场同其他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较是非常有限和不完善的。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一种产品的卖者拥有比买者更多的信息,这样在市场上,质量低劣的产品将会把质量好的产品挤出市场,最后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低劣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市场失灵。要这种市场失灵,卖者可以提供标准产品、产品质量保证书或保修证书等,或者通过签订分类合同等其他措施来为商品提供一个良好的信誉。

通常保险市场是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多的地方,首先由于投保人对自己的情况比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保险市场经常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这样只有面临风险较高的人会选择保险,而风险较低者则不会去投保。除此以外,

保险市场上也同时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投保人在投保后比投保前会减少对保险损失的当心。

对策论

∙对策论(game theory) :又称为博弈论或游戏论,它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理论。

∙局中人(player ):是指参与对策的直接当事人,他是对策的决策主体和策略的制定者。在不同的对策问题中,局中人的含义是不同的,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或集团。

∙策略集合(strategy set ):是指局中人可能采取的全部策略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应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收益函数(payoff function):表征了局中人从对策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局人中策略的函数。收益函数通常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用实物或货币收益的绝对数值或相对数值,另一种是用局中人的效用。

∙信息(information ):对策的信息是指局中人有关对策的全部知识,包括局中人的特征和行动。

∙信息集:是局中人在对策进行到某一点时,对于不同变量取值的全部知识之和。

∙结果:指的是局中人在对策完成之后,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如均衡策略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

∙均衡(outcomes ):是所有局中人最优策略的组合,一般记为

,即对策中n 个局中人都选择对他自己最优的策略。由均衡

所得到的结果,叫做均衡结果。

∙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按照局中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对策可分为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如果在一个对策过程中,局中人之间的协议、承诺或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能够强制执行,称为合作对策。否则称为非合作对策。

∙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按照局中人决策时是否存在时间的先后次序,对策可分为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如果局中人同时进行决策选择,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则称之为静态对策。当考虑时间因素,对策需要多阶段或重复地进行下去时,就称为动态对策。

∙完全信息对策与非完全信息对策:按照局中人事先是否拥有其他局中人决策方面的信息,对策可分为完全信息对策与不完全信息对策。在完全信息对策中,每一位局中人都拥有所有其他局中人的特征、策略集合及收益函数方面准确的信

息;在不完全信息对策中,局中人只能了解上述信息中的一部分。

∙对策的基本要素

在课本中曾提到要表述一个完整的对策问题,至少需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 策略集合, 收益函数。此外,还包括信息、结果与均衡等要素。此外另外再补充一个要素,即进行对策的次序(order )。在一些对策中,特别是存在多个独立的局中人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局中各方同时选择相应得策略,有时候需要对策各方先后作出决策,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次序的问题。因此在有的对策中,如果局中人行动的次序不同,对策的结果也相应得不同。

∙对策中的理性问题

理性是指:局中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在,在对策中总是采取最佳策略,以实现其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的对策冲突中,丧失理性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并且当人们面临复杂的对策局面时,思维能力的限制也会使人们无法理性地采取行动。除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之外,还应该重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区别。经济学中常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决策者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种就被称之为“个体理性”,但是有时候现实中存在部分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这种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也被称之为“集体理性”。存在集体理性是因为,允许在对策中还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样当个体所采取的策略有利于集体利益但是不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是否存在这种“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作为区别合作对策和非合作对策的标志。但是考虑的较多的还是非合作对策,因为竞争比合作要更普遍一些,主导人们行为方式的主要还是个体理性,而且集体理性更高级,更复杂,更难找到分析的方法。

1、试比较马歇尔、希克斯、斯勒茨基三种需求曲线,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合理?

[答] 三种需求曲线各具有特点,各有用处。马歇尔需求曲线即通常意义上的需求曲线,虽然没有区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但反映价格变动的总效应,符合一般人的经验直觉。希克斯需求曲线剔除以效用水平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严格反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斯勒茨基曲线剔除以消费组合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容易测定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因此,从理论研究来说,希克斯需求曲线比较合理,从实际应用来说,斯勒茨基需求曲线比较实用。

2、经济学历来批判市场垄断努力,为什么加强垄断的全球兼并浪潮却此起彼伏,而且得到许多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1)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完全竞争的一系列严峻假设条件,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每个企业都通过一般均衡获得正常利润。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竞争不完全,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损害他人利益 来获得超额利润,具有垄断力的国家可以通过损害他国利益来增进本国利益。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国家福利最大化的今天,垄断势力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

(2)尽管垄断势力的出现难以避免,但它毕竟妨碍自由竞争,影响资源配置,因此,各国政府都要采取种种措施,对垄断进行管制,一些重大的兼并事件,都要经过政府批准, 有些国家已经制定反垄断法,对触犯者予以制裁。

3、垄断程度越高,垄断利润越大,我们为什么还要欢迎并争取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

[答]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我国正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这是因为垄断财团不仅能够带来巨额资金,也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我国有关产业,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然,它们愿意来中国,也是为了占领这个富有潜力的市场,获取更大的超额利润。这叫“以市场换技术”。当然,我们欢迎国际财团 来华投资也是有条件的,它们不能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是国际惯例。

4、公平与效率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成千万的内地农民,不在农村当家作主,却跑到沿海打工?

[答] 公平与效率,也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效率,谈不上公平;没有公平,也谈不上效率,两者必须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对于内地农民 ,特别是贫困人口来说,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因而宁愿以公平换效率,背井离乡去沿海地区打工。好在有《宪法》和《劳动法》的保护,他们也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享受到必要

的公平。

5、囚犯困境表明,个体理性未必导致集体理性。你怎么看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答]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尽管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利的,但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它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竞争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当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达到利他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市场必须是完美的: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信息可以无代价地获得,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未来具有确定性,不存在外部性。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条件是很难 得到满足的,原因在于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是不确定的,不少行为的私人成本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当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动机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市场效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又会诱发损人利己的行为,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假冒伪劣等。当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怀有机会主义的动机时,失信行为的存在就意味着,失灵的市场无法使得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导致利他的结果,个人的最优选择不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囚犯的两难困境便是这一博弈的极端例子。

其实,斯密在当时就已经发现道德风险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强调市场经济是一定要讲道德的经济,并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斯密所倡导的市场经济道德观与我国古人所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经济 应排除那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权利的损人利己行为。只有市场竞争具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基础,我们才可能进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的市场经济。

6、既然完全竞争理论不符合市场现实,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首先学习传统理论?

[答] 尽管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符合现实,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只要符合这种标准,就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何况这些假设条件距离现实也不是太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解释许多现实问题。再 则完全竞争理论也是研究不完全竞争理论、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如果不首先学好完全竞争理论,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理论,有如不学牛顿力学,也就难学量子力学一样。

7、广告究竟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有效的市场竞争?

[答] 经济学通常将广告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性广告,另一种是劝说性广告。前者旨在提供信息,比如向消费者传递关于商品的销售地点、价格、特征等方面的信号;而后者往往是伪造信息,旨在迷惑消费者,使他们以为本无差别的

商品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所以,广告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有效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广告是否能真正传达正确的信息,缩小买卖双方的信息差距,让市场更加透明。

8、为什么占优均衡必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

[答] 占优策略指的是:不管对策中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什么,对某一局中人来说都是最优的策略。把所有局中人的占优策略组合起来,就构成占优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当给定其他人选择策略的前提下,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都是他的最优策略。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因此,占优策略一定是纳什均衡策略,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但是,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博弈中,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需求有限,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 开发商的开发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A还是开发商B,都不存在占优策略,但存在纳什策略: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A选择不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开发。 反之亦然。显然,这个博弈只存在纳什均衡解,不存在占优均衡解。

9、有人说:“即使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试加评论。

[答] 这种说法,从强调政府重要性的意义上说,不无道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建立所谓“你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无命令、无权 力、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这种思潮的世界观基础是个人主义。任何政府——不管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都必须建立有序的社会,否则便无法维持其统治。美国最崇尚自由,但政府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强。不难想像,一个没有行政管理,没有法律制度,没有宏观调控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混乱的、难以为继的社会。

但是,这种说法又是片面的。无政府再坏,也不致像法西斯政府那样,有组织地用武力侵略他国,奴役人民。

10、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有人认为财政是“核心”,有人认为“金融”是核心,你认为究竟谁是“核心”?

[答] 这是国内外经济学界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特别是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过极其激烈的争论。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金融政策的作用日益重要。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千上万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

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当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时,市场机制本身无力解决,也无法由私人经济部门解决,就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介入,以非价格机制的方式进行干预,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 我国这样的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很多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主要依靠财政政策来解决。

我国政府在制 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时,从来 都是两者并重,互相结合,没有明确谁是“核心”。当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有时侧重金融政策,有时侧重财政政策,但从战略上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无所谓谁是核心。

11、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答]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不影响利率。换言之,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总是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引起利率下降。因此,在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供给变动本身并不会引起利率变动,不管投资是否会对利率变动做出反应,也不能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改变投资,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对经济起剌激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对财政政策的重视大于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极为重视货币数量的变动,把它作为决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稳定性,因此,国家无需干预经济,只要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 ,市场机制就能够发挥作用,经济就可以自动实现稳定与增长。货币在决定国民收入方面居于核心定位,但货币量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率。从长期看,货币量变动影响产出水平。因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所持有 的货币量增加,就要增加各种资产的购买量,如股票、债券、资本品、不动产等。对这些资产的购买 量增加,就使其价格上升,引起企业对利润预期乐观,从而增加投资,剌激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反之,将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因此,货币主义者反对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权衡性货币政策,认为政府应当遵循单一规则,保持货币供给的固定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不变应万变。

12、试论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财政政策上的分岐。

[答]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主张根据经济波动周期,通过政府收支调节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主张从供给方面刺激经济。他们肯定萨伊定律的合理性:“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产品过剩,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对产品的需求。”该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就是减税, 认为减税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潜力的发挥。

13、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答]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有利于中国进口,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的成本;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购买力;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性货币的进程。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给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14、试用IS -LM -FE -BP 模型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区间及其对策。

[答] IS -LM-FE -BP 模型表示:在IS 曲线左边,I >S ,在IS 曲线右边,I M ;在BP 曲线左边,B>0,在BP 右边, B

为了促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共同均衡,IS ,LM ,BP 交于FE 上的一点,即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采取以“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强税收,控制财政支出和 国债发行,使IS 曲线适当左移。

继续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使LM 曲线左移。

i IS L>M P>0 O I>S * Y f Y

在 对外经济政策上,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开放某些资本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使BP 曲线左移。

要使IS 、LM 、FE 、BP 全部交于同一均衡点是极其困难的,但应当明确这一对内对外同时均衡目标,努力接近它,至少不要背离它。

当代经济问题

15、失业率 + 通胀率 = 痛苦指数。当一国同时存在失业和通胀问题时,有人主张将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有人主张将通胀问题放在第一位,你看呢?

[答] 失业和通胀,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面临的两大挑战。通常,当经济过热时,容易发生通胀;当经济停滞时,往往失业严重。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过失业与通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都不存在永远将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只能根据具体国情、特别是两者形成的具体原因,有的 放矢,有所侧重。当经济停滞、且存在严重失业时,要采取一切措施刺激总需求,即使发生适度的通胀也在所不惜;当经济过热,发生严重通胀时,要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总需求,即使失业有所增加也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力争将痛苦指数控制在 一定的目标范围内。

16、菲利普斯曲线企图说明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何理解我国这些年的“低通胀,高增长”?

[答] 对于显示通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直存在着争论,但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胀则是事实,如果能够做到增长率在5%以上,通胀率在5%以下,就很不简单了。正因如此,国际经济学界对于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在过去10年中始终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这一事实,十

分赞叹。通过三年治理整顿,我们将通胀率从24.1%降到2.8%,而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这几年我国的增长率从7%提高到9%,而通胀率又始终未超过4%。究其原因,乃在我国吸取过去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在不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仅注意控制总量,而且着力调整结构。斯蒂格利茨说过:就凭这一点,中国理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7、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假设前提完全相反,为什么还会有乘数-加速数模型?

[答]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不可能同时发挥作用。但是,乘数—加速数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一国的国民收入,由乘数、加速数、前期国民收入和再前一期国民收入共同决定。乘数、加速数和国民收入 虽然连续交替发生作用,但是这些作用都有个极限,这就导致国民收入产生周期性的波动。如果进一步考虑一国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即各行各业闲置生产能力的不同,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不同,这种波动也就不难理解。

·稀缺性: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既有的资源都是稀缺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选择性:资源虽然是稀缺的,但具有多种用途和用法,应当进行选择,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可以说,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既定技术条件下,一国资源能够产出的最大边界。如果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就必须少生产若干单位另一产品。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是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的机会成本。少生产的另一产品产量与某产品单位产量之比, 叫边际转换率。

·三大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完全信息三大基本假设,一般均衡理论就是基于这三大基本假设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

·五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谁做决策。

第二章 市场供求原理

·需求: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量 = 愿意购买

最高价格成反向变动。

·需求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消费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需求量的轨迹。

·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数量。供给量=能够销售

最低价格成正向变动。

·供给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生产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供给量的轴迹。

·均衡价格: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又称结清价格),所有愿意以需求价格购买这种产品的买者都能买到,所有愿意以供给价格售出这种产品的卖者都能卖掉。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代价,超过他实际付出代价的余额。

·无异曲线:即无差异曲线或无差别曲线,是具有同等总效用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预算线:即价格线,是以一定收入所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的轨迹。 愿意销售。 ·供给法则:在特定时间内,生产者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其愿意售出的能够购买。 ·需求法则: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

·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既定效用水平下,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

·价格消费曲线:在既定家庭收入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产品价格而变动的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在既定产品价格下,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随家庭收入而变动的轨迹。

·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是衡量贫富水平的重要标志。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又称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均等法则:当消费者以一定收入消费多种产品时,一定要使最后一元所得的边际效用彼此均等,才能使总效用最大,又称戈森第二法则。

·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在既定的无异曲线上,一种产品能够替代另一种产品的数量,随着这种产品的增加而减少。

·消费选择最优化:以无异曲线分析法进行消费选择时,无论是既定收入下满足最大,还是既定满足下支出最小,条件都是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例。

·无异曲线的性质:斜率为负、凸向原点、互不相交

·倒S 型劳动供给曲线:作为劳动力所有者,家庭对劳动的供给符合供给法则,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但由于工资过低必须保证基本生活水平,或者工资很高而可以追求更多的休闲时间,也会出现工资提高供给减少的现象。所以,劳动供给曲线呈倒S 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的配置以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边际产品递减上。

∙生产的三阶段:在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此时MP=AP)以前,称为生产的第Ⅰ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到总产量最高(此时MP=0)称为生产的Ⅱ两个阶段,总产量最高之后称为生产的第Ⅲ阶段。

∙等产量线: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变动投入所有可能的组合。其特点是(1)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这是生产函数单调性的反映。(2)在合理的生产区域内,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其原因是边际产品递减。(3)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只要在一点相交,则两条等产量线将重合。

∙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

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的负值。由于技术的单调性,一种投入的增加必然伴随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正。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一点,劳动投入L 对资本投入K 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品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其边际技术替代率越大;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该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低。由于边际产品递减,所以,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脊线与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图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联结起来的曲线,称为脊线。在脊线之外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正值,企业要获取同等产出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称为生产经济区。因此,脊线是生产经济区与非经济区的分界线,或者说,脊线界定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产出弹性: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投入要素按某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变动的程度。

∙生产力弹性:又称生产函数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程度。

∙替代弹性: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 ∙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相对变动。注意经济学上将全部投入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称之为生产规模的变动。产出的变动快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增;产出的变动慢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减;产出的变动与规模的变动同步时,是规模报酬不变。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别

区分这两个判断的基本是它们研究不同的问题和具有不同的前提条件。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讲的是一种要素投入时的总产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的是可变要素投入与固定投入之间配合关系是否有效以及变化规律的问题,其核心是固定要素何时得到最充分利用的问题,揭示是一种普遍规律;而规模报酬递增是生产中所有要素投入同时变化(称为规模变动)与总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大规模生产情况下的产出效应,揭示的是各种要素之间合理配置问题,是规模变动时总产量变动出现的一种情况(其他的情况是不变和递减)。

∙机会成本:企业将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而放弃的将该资源用于其他产品生产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包含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前者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也就是会计成本、历史成本,后者是指应当支付而没有支付的企业自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经济学中的决策分析使用机会成本概念,相应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呈U 型;(2)固定成本是一条平行产量轴的直线,平均固定成本是产量轴的一条渐进线;(3)总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先以递减的速度增加,之后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的曲线。

∙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1)边际成本曲线通过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即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其相交;(2)平均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相应的平均固定成本。(3)总成本曲线位于变动成本曲线上方,位移是固定成本。

(4)边际成本曲线由总成本曲线上各点的切线的位置决定。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长期总成本是企业在任何产量上的最低短期总成本,总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任何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产量上最低的短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和平均长期成本是基于某个产量上的同一个短期生产函数,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就是长期边际成本。如果存在连续的生产规模(即连续的短期生产函数),则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洛线。

企业生产决策

∙边际产品价值(VMPL ):定义要素L 的边际产品价值VMPL ,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投入产生的边际产品的市场价值(VMPL=P∙MPL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随着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品下降,边际产品价值也随之下降。

∙无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条件下一种可变投入的决策原理: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投入数量应该是使该要素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的投入数量,例如对于劳动投入满足VMPL=ω所决定的要素投入数量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选择。在投资不足或者市场需求小于最优投入的产量时,只能生产较少的产量。

∙等成本线: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两种要素各种可能的组合。等成本线表示的是一种投资约束。

∙两种变动投入最优组合: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

∙扩张线:也叫扩展线,是指在要素价格不变条件下,与不同总成本约束相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的轨迹。企业在长期中沿着扩张线发展,要素组合最优,投入成本最低,因为它解除了投资约束和市场约束。另外,扩展线表示了长期成本函数或者长期生产函数中的投入、产量和成本关系,因此是一种高效率生产,也代表了一种最优生产决策选择。

∙成本弹性(EC ):在技术水平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产量沿扩张线的相对

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相对变动,它是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比。当EC <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大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增;当因而EC >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较小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递减;当EC=1时,投入的比例增加引起产量的同比例增加,即规模报酬不变。

∙支出弹性(EX ):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总成本沿着扩张线的变动时,按照企业投入的最优组合,各种要素投入对总成本变动的相对变动。如果EX >0,X 为正常要素,企业按生产扩展线扩大生产规模时,投入要素X 也随之增加;如果EX=0,X 为中性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投入要素X 不变;如果EX <0,X 为劣等要素,企业生产扩大时,随着总成本增加,其他要素投入增加,要素X 投入反而减少。

∙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在企业总成本不变条件下,任何一种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必然破坏原有要素最优组合的均衡,如果企业仍想维持最优要素组合条件下的生产,就必须对要素的投入进行相应调整,以便形成新的均衡。由于L 的价格下降,它与K 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企业将增加L 的投入,这就是替代效应;由于L 价格下降,在原来的成本约束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量,从而增加L 的投入,这就是产量效应。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的经济现象,规模不经济则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不断上升的经济现象。

∙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多产品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单一产品企业产出的总和,即联合生产超过分别生产,这些企业通常在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生产和成本的优势;相反的情况称为范围不经济。

∙生产者均衡和生产要素最优投入组合

生产者均衡有三种表示方法:(1)在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图中,该条件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或者说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

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

1、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都强调规模变化。这里规模是指生产规模,在生产实际中可以理解为整个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投入的数量如设备的生产能力、职工的多少。但是,经济学分析中的规模变动是指全部投入的同时变动,而且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同比例变动。在实际企业实践中,并不一定要各种投入同时变动或者同比例变动才是规模变动。用经济学的概念说,规模变动是企业长期生产决策问题。企业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是否有利可图?研究企业生产函数中存在怎样的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即随着投入增加企业产量如何变动,就是企业决策需

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在概念内涵上有重要的区别。规模报酬是随着规模变动导致的实物产出的变动,即产量变动,主要研究企业规模扩大时,产量增加的速度比规模增加的速度是快、慢还是同步,如果快,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有经济效应;如果慢,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产生了负的经济效应;如果同步,说明更大规模生产在实物产出上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反映随着生产规模变动,企业生产成本(一般用平均成本表示)的变化情况。如果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降低了,就是规模经济;如果增加了,就是规模不经济。因此,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实物变动(产量变动)和价值变动(成本变动)。

3、规模报酬是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在不增加其他额外成本和投入的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报酬必然产生规模经济,因为规模报酬使同样的投入被更多的产品分摊,平均成本必然下降。

4、规模经济存在规模报酬之外的原因。比如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利用现有人力和设施,降低分摊成本,是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但是没有产生规模报酬;再如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可以获得财务上的利益,例如购买原材料上的优惠、低利率贷款、成本低的证券融资等,这些经济效应直接体现在财务上,而不是体现在实物上。

完全竞争市场

∙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个体行为,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市场均衡是全体参与者决策行为的共同结果。第二,市场没有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完全自由的。第三,市场上的产品和要素具有同质性,在交易者眼中没有差异。第四,买卖双方对市场拥有充分而对称的信息,能够借此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五,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不存在交易成本。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它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发出的水平线。

∙ 总收益:它是指厂商按照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收入。 ∙ 平均收益:它是指厂商在平均每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 边际收益:它是指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获得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 收支相抵点:当

也无亏损,该均衡点就是收支相抵点。 时,厂商的利润等于0,即既无利润,)是厂商

∙ 停止营业点:当

做停止营业点。4 时,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也叫

∙ 成本不变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 成本递增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对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

∙ 成本递减行业:它是指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会引起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

∙ 生产者剩余:它是指 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供给曲线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只是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的边际成本曲线。这是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在给定的价格下,厂商会按照边际成本曲线上相应的数量提供产出,但有理性的生产者决不会在不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在长期,由于厂商能够调整生产规模,进入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位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以上的那一部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符合原则,厂商利润最大化。

∙ 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简称厂商的需求曲线,指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但并不是说厂商所面临的价格是不改变的。它仅仅意味着单个厂商的行为不会影响现行价格。如果一个完全竞争行业中的所有厂商或大多数厂商同时增加或减少其产销量,市场价格就会发生变化,但对单个厂商而言,每次变动后的市场价格都是一个既定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它表示:完全竞争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在每一个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把它愿意提供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卖出去。或者说,在一个厂商面对市场众多的消费者的情况下,在这个厂商的眼里,市场上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是无限大的。

∙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也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所以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第二,生产技术状况;第三,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联合性与派生性,决定了它的需求比产品的需求复杂得多,在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第一,产品市场结构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这点在以后各章的表现极为明显);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

产要素变动的情况。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在本章中都只是研究完全竞争的情形。

∙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价格是不变的。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或者这种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就是该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因此,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整个行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是各个厂商需求之和,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它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的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和相应的“边际

收益”相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的边际产品价值

素的原则可以表述为:=

或者

=,, 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

。当上述原则或条件满足时,

>,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要素最优数量。如果则增加使用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就会大于所引起的成本,于是厂商将决定增加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要素的价格不变,而要素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下降,从而最终使<=;反之,

如果

,则减少使用一个单位要素所损失的收益就会小于所节省的成本,因而厂

=。总起来说,不论是>商将决定减少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润。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减少,要素的边际产品从而边际产品价值将上升,最终也将达到,还是=<,只要二者不相等,厂商都未达到利润最大化,现有要素使用量都不是最优数量,厂商都将改变(增加或者减少)要素的使用量。只有当

,即边际产品价值恰好等于要素价格时,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才使利润最大

∙ 短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厂商的供给曲线的确定:在短期内,对竞争性厂商来说,价格是给定的;且已经知道,在这种情况下,

厂商的均衡条件是,。已知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实际上是边际化。 成本曲线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段上升的部分,可以使用数学进行推导:因为厂商产量不为零的条件是,生产时得到的利润大于不生产时的利润,即:

>, 从而得到,>。此式表明,只有当市场价格高

于厂商生产时的平均可变成本,即市场价格高到收益足以抵补生产所需的变动成本时,厂商才能提供正数量的产品。请记住,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大于最低平均可变成本的那一部分。

∙ 完全竞争下行业供给曲线的类型:长期行业的供给曲线无法以简单加总的方法得到,因为产业的扩张、收缩会引起厂商投入要素价格的变化,而且厂商自由进出使不知道对那些厂商的供给进行加总,因而采用另一种方法分析行业的长期供给问题。其基本思路如下:在完全竞争下,如果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会有新的厂商进入,但由于需求增加和由此而产生的供给增加所导致的最终市场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原来的均衡价格,或者保持不变。实际上的这种价格变化将取决于相对于需求的供给增加。通常,一个行业中厂商的进入不仅影响行业的供给,而且会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全行业厂商的成本。由于长期中所有厂商肯定赚取不到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长期市场价格就必然等于这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而这一较高产量的长期平均总成本可能不同于原来的平均总成本值。因为,平均成本除了受厂商自身规模的变化的影响之外,有时也随着行业规模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当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是作为行业发展的结果而出现时,就说有规模外部经济。当长期平均成本的提高是作为行业发展本身的结果而造成的时候,就说有规模外部不经济。因此,按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究竟让均衡价格保持不变,或导致价格下降还是使价格上升,可以把完全竞争行业划分为成本递增行业、成本不变行业和成本递减行业三类。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福利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以研究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并以一定的伦理的价值判断为前提。

∙消费的契约曲线:两组无差异曲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是满足交换条件的交换均衡点。它是消费资源最优配置点的轨迹。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消费者双方用以交换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生产的契约曲线:两组等产量线间切点的轨迹,其上各点均表示满足生产条件的生产效率点。它代表生产资源在两个行业间的最优配置的轨迹。生产契约曲线以外的任一点,生产资源的配置都不是最优的。

∙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um):是指当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使用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经济资源的任何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换言之,社会已经达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经济福利有所增进,而不使其他人的经济福利减少。这就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经济学中,如果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成员的境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这种经济状态的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 :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可能在不严格损害某些人利益的前提下使另一些人严格获益,则该配置便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帕累托有效。换言之,帕累托有效就是当经济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时所达到的状态。

∙外部性(externalities):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收益或损失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根据外部性的影响,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根据外部性的时空结构,可以分为空间上的外部性和时间上的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经济利益,也称外部收益。

∙负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的额外经济损失,也称外部成本。

∙科斯定理:这一术语的首创者乔治·斯蒂格勒将该定理简洁地概括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将会相等”。根据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私人品:是指那些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公共品又被进一步划分为纯公共品、准公共品和公共资源。

∙纯公共品:指那些既无竞争性又无排他性的产品。

∙准公共品:指那些仅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产品。其特征包括:(1)在一定范围内无竞争性,即增加消费者并不加增加使用成本,而达到某一消费数量以后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2)可以有效地做到排他。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

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条件下,分析各个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条件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从而

决定所有市场实现均衡状态的问题。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都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和供求论基础之上的,都存在均衡的存在性问题,但二者作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又存在着区别。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区别主要有:

(1)假定条件不同。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由此导致二者不同的分析路径与结果。局部均衡假定其他商品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而一般均衡打破了这一条件,即假定其他商品市场不一定都处于均衡状态。

(2)研究对象不同。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而一般均衡分析的是所有的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并将其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以研究。

(3)研究方法不同。局部均衡分析将所要考察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中单独抽出来加以研究,在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仅仅被看做是其自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市场商品的价格则假定为不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特定单一市场价格与产量的决定,属于比较静态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则认为每种商品的需求与供给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其他商品的价格,是价格体系的函数,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决定,一般均衡更强调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

(4)结论不同。局部均衡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该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或者说,在该商品市场上存在一个均衡价格,在此价格上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一般均衡理论则致力于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可以存在于所有市场。

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福利经济学评价个人福利和社会总体福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标准。所谓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无论怎样改变资源配置,如果不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下降,就不可能使任何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帕累托最优是由一组“边际条件”来定义的,而且必须在满足这一组“边际条件”时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组条件保持包括:条件之一,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生产的所有商品的生产中都相等;条件之二,在交换方面,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人来说都相等;条件之三,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人的边际替代率。满足帕累托效率条件的最优资源配置并不唯一。在福利经济学看来,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在市场机制中形成的,帕累托最优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自动使市场趋于瓦拉斯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的一组边际条件,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

∙公共品及其性质

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显著的特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论一个人是否支付这种产品的价格,他都可以使用这种产品。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提供给全社会所有的人,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益。公共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可以允许公众共同消费,而且要采取收费的方式限制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品的消费,都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品。

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意味着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那么边际收益也应为零。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决定公共品不适宜由私人生产,因为不能排他,使收费变得十分困难,“免费搭车”在所难免,生产者的收益难以保证。因此,公共品的特性,使其较难通过市场由私人提供,需要政府介入。

∙瓦拉斯均衡

瓦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证明在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下,总是存在一组价格(或价格向量),使得经济中的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当一般均衡存在时,各类市场既不存在超额供给,也不存在超额需求,每一个市场都可以自动出清,所以,瓦尔拉斯定律又可以表示为:只要效用函数是连续的、严格递增的并且严格拟凹的,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市场上的超额需求的价值之和等于零。在一般均衡存在时,市场交易者都能获得最大化满足,即效用最大化。

∙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说明,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行为人不需要知道别人的偏好,只要依据自己所面临的价格决定需求或决定供给,竞争性的市场将会达到瓦拉斯均衡,而这种瓦拉斯均衡必然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是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它表明,帕累托有效配置可以通过瓦拉斯式的竞争均衡实现。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私人市场总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如果产权是明确界定的,而且谈判协商的成本为零,则无论初始由哪一方拥有产权,经济当事人只要通过市场交易的途径,就可以达到同样的资源配置的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这种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效率的结果

与产权的安排是无关的。这一论点后来被称作“科斯第一定理”。

但是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是不多见的。科斯第二定理阐述了在市场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的安排必然影响资源配置的结果。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不可能通过相互协商而得到资源最优配置。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产权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

不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monopoly):是指某种产品市场完全处于一家企业控制的状态。 完全垄断的特征:整个行业仅存在唯一的供给者,企业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完全垄断企业的产品没有替代品,即需求交叉弹性为零;完全垄断行业存在进入障碍,其他企业难以参与竞争。

完全垄断的形成条件包括专利制度;市场特许权;规模经济,等等。

∙完全垄断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即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边际收益不等于平均收益:由于完全垄断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完全垄断企业的平均收益随着销量增加而减少,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并不相等。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 ):指对不同的消费者或同一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索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只能在非竞争市场上实现。

∙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有的行业规模经济明显,以至整个行业产量只有由单个企业提供,才能达到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产量,由一家企业供给最有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一种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一般来说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市场上存在众多企业;产品具有差别;进出市场比较容易。这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状况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产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有两条:一条是垄断厂商自己的产品价格变动时,别的厂商不会跟着行动所存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主观需求曲线;另一条是客观上面临的一条产品集团中所有企业价格同时变动的需求曲线,可称为客观需求曲线。

∙产品差别(product differentiation) :垄断竞争的每个企业都力图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差异性,形成某种特色。但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首先是同类产品,其次才是差异性,产品间需求交叉弹性很高,比容易替代。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

∙非价格竞争:由于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生产者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常常采取的通过改变产品品质特征、营销广告等非价格手段来达到扩大自己的市

场销售份额的目的。

∙寡头垄断 (oligopoly) :寡头垄断指某行业大部分产品被少数企业所控制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对市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彼此竞争十分激烈;产品可能有差别也可能没有差别;行业进出障碍较大。

∙古诺均衡:古诺模型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称为古诺均衡。古诺均衡可扩展到市场上n 个企业的情况。

∙共谋均衡:双头垄断市场上的两家企业相互勾结,行为类似完全垄断企业,他们首先寻求能使利润达到最大的联合产量,然后再瓜分这一产量和利润,叫共谋均衡。

∙斯威齐模型:称为“拐折的需求曲线”模型。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厂商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 曲线,这两条MR 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只要MC 和MR 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不需要改变产品价格,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

∙卡特尔: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一个行业的少数企业为了瓜分垄断利润,在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等方面达成公开或隐蔽的联合协定而建立的组织,称为卡特尔。

∙成本加成定价法:企业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按平均成本计算的百分比r ,即得销售价格AC(1+r)的定价方式。

∙垄断管制:各国政府针对市场势力种种追求超额利润的垄断定价进行的不同程度的管制,其措施有:垄断产品价格管制、实施保证收入与工资津贴、制定反垄断法。

∙完全垄断市场短期均衡: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的厂商也要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厂商仍然根据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来决定产量。故,垄断厂商短期均衡也有三种情况:

P>AC, 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

P=AC,垄断厂商获得正常利润;

P

∙完全垄断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完全垄断企业可以调整生产规模或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长期需求的变动,并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成本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垄断企业长期均衡必要条件是MR=SMC=LMC。

∙垄断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发生于边际成本等于主观需求曲线的边际收益,这时主观需求曲线与客观需求曲线相交。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也取决于价格和平均成本的对比。

∙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在长期中,由于市场进出障碍很低,垄断竞争企业只能得到正常利润而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垄断竞争市场长期均衡实现的条件是P=LAC=SAC,且MR=LMC=SMC。

∙古诺模型

古诺模型是最早出现的寡头垄断模型。它假定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同质商品的企业,彼此独立决策,双方都推测对方不会改变原有产量,两个企业同时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在这样情况下,二者的产量均等于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3。如果该行业有n 个这样的企业,则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1/n+1,总产量则为市场最大需求量的n/n+1。偏离古诺均衡,两个企业便不可能同时达到均衡,至多只能有一个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价格歧视

完全垄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可以采用差别定价的方法来获得利润最大化。按照价格歧视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照不同消费者购买不同数量产品所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定价,即按需求价格定价。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垄断企业占有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非线性定价,是指完全垄断企业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等级的产品,但购买相同数量等级产品的消费者以同样价格支付。这是一种不同产品数量等级间的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局部价格歧视。它是指完全垄断企业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或对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根据各分市场的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实行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1)不同市场可以完全分隔,不存在市场间套利行为的可能性。(2)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在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以较高价格销售,在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以较低价格销售。

∙寡头垄断竞争的特点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 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很多, 每个生产者的产量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很少, 每个生产者相互之间在生产和价格决策上没有依赖性。在寡头垄断市场中, 少数具有垄断地位的生产者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因而当每个寡头生产者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时, 都会因为影响到整个市场而使其他生产者的利益也受到影响, 形成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使决策时不能不把竞争对手的反应考虑进去,而这种考虑的后果是事先难以确定

的。因此,寡头垄断者可能彼此独立性动,也可能相互勾结;可能进行价格竞争也可能进行非价格竞争。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寡头垄断的均衡产量和价格难以有一个确定的解。

∙斯威齐模型

该模型假定,寡头垄断企业推测其他竞争者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追随削减价格而不追随提高价格,因此寡头垄断企业通常不采取竞相压价方式展开市场竞争,而是常常通过非价格竞争来争夺市场。根据这个假定,寡头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是拐折的,拐点以上的需求曲线比拐点以下的需求曲线更平坦,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形成两条MR 曲线,这两条MR 曲线在与拐折点相关的产量上会出现不连续区域,不连续部分的长度取决于拐点上两条需求曲线弹性的差异程度。只要MC 和MR 曲线相交于该区域,寡头厂商都能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而不需要改变价格。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的决定:

第一种情况: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企业的要素供给曲线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既定不变的水平线,要素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 ,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 。由于边际生产力MP 递减,MRP 向下倾斜。由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1)产品价格P 随产销量q 而变动,且高于边际成本MC 。(2)由于产品价格随产销量而变动,边际生产收益小于边际生产价值。

第二种情况: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在此情况下,由于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由市场决定的产品价格P 既定不变。企业面对着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具有正的斜率。边际生产价值曲线MVP 即边际生产收益曲线MRP ,是企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这个模型有以下几点不同:(1)产品价格P 既定不变,因而P=MR,MRP=MVP。(2)要素价格w ,r 随雇用量增加而增加,因而ME >AE 。(3)要素价格w ,r 低于其边际支出ME L ,ME K 。

第三种情况: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供给曲线是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的供给曲线ME ,要素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时的要素需求曲线MRP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情况,是要素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和一个买主,通称双边垄断。

外部性与公共品

·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因素,外在效应,溢出效应,相邻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在技术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带来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从货币上体现在以价格为基础的市场交易中。正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增加额外收益或减少现有成本,负的外部性导致其他经济主体减少既有收益

或增加额外成本。

·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个人成本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支付的成本,社会成本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支付的成本。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佳。

·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 个人收益是经济主体从事一项经济活动直接获得的收益,社会收益是社会总体从这项经济活动中直接和间接获得的收益。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佳。

·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竞争性是指,经济品的边际成本递增,生产这种产品就只能放弃另种产品,彼此具有竞争关系,必须二择一或任择一。非竞争性是指,具有外部性的经济品,边际成本趋近于0,在一定产量范围内可以任意供给,彼此不存在竞争关系。

·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排他性是指,“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支付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方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品,否则,就会被排除在外。非排他性是指,由于经济品具有外部性,不需要支付任何价格即可获得,而且无法或很难加以排除。

·公共品 公共品(又称公用品,共用品)与个人品相对。个人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难以通过市场优化配置。

·准公共品 准公共品又称半公共品,与公共品有两点区别:(1)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超过一定范围便具有竞争性。(2)具有排他性,必须支付一定代价方能获得。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个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发生差异,导致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均衡不等于社会收益最大化的均衡。当边际个人成本低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将超过社会均衡产量;当边际个人成本高于这际社会成本,或边际个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时,个体均衡产量便会低于社会均衡产量。两者都达不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外部性内部化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将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转为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使技术上的外部性变成货币上的外部性,将外部性内部化,以便同时做到个体最优和社会最优。具体做法有:征税和补贴,企业合并,产权界定。

·科斯定理 一种在交易成本学说基础上形成的产权理论。所谓交易成本,是使市场交易正常进行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签订合约、履行合约的费用。科斯第一定理是说,不论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只要产权清晰,交

易成本为0,就能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科斯第二定理是说,如果交易成本大于0,则产权的初始分配是否合理,就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公共品的提供 如何提供公共品,是当前各国政府都面临的重大问题。(1)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进程,合理确定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公共品过少不好,过多也不一定好。(2)由于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补偿,也是一个难题。(3)由政府负责提供公共品,未必就由政府直接生产公共品,要区别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风险论

∙风险爱好、风险规避与风险中性:对同样程度的风险,不同的决策者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有些决策者热衷于冒险、投机,称为冒险者或风险爱好者(risk-lover );有些决策者相当谨慎,在期望收入相同的不同经济结果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加确定的项目,称为避险者或风险规避者(risk-averter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是风险中性(risk-neutral )者,他们对于期望收入相同的工作不加以区分。

∙风险分散的几种基本方法

尽管近年来,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在经济个体的风险决策中,风险爱好型行为有上升的趋势。但就考虑的广泛情况而言,大部分经济个体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通常会采用三种方法来分散风险,即投资类型多样化,对不缺定性因素保险以及试图获得更多的相关因素。

投资个体可以通过在证券(主要是股票)市场上对资产的证券化和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的自由转让来分散化投资类型。

风险规避者会愿意以一定的代价购买保险这样就可以将其风险出卖掉。这是由于,如果不同人的风险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些个体作为一个集体可以帮助个体承担一定的风险。保险公司就是通过每个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费,对于个别发生损失的个体进行偿付。所以通过保险,个体的风险实际上由每个投保人共同承担了。保险市场有效运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参与投保的个体之间的风险必须是独立的;其次,不存在“道德风险”(将在下章讲到)。

信息论

∙信息的性质:虽然对于信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可以确定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必须要有以下几条性质: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

∙信息市场:由于有需求,信息也存在相应的交易市场,并具有相应的价格。但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求市场不同的是,信息市场是很不完善的。

∙逆向选择:如果卖者在合同签订之前隐藏某些信息,企图卖个好价钱,结

果不仅卖不到应有的价钱,甚至根本卖不出去,导致事与愿违,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这种事先隐藏信息的行为,不仅出现在卖方,也出现在买方。逆向选择会使低质量产品驱逐高质量产品,最终破坏市场正常运作。

∙信号传递:信息不对称能够导致逆向选择、市场失灵。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人们提出此信号传递的方法,将一方的信息传递给另一方。常用的信号传递途径如:广告宣传、质量凭证和分类合同等。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不同,如果一方人在合同签订之后隐藏某些行为,使另一方的利益面临风险,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广泛的存在于保险市场和其他一些其他行业。同逆向选择一样,道德风险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作。

∙激励机制设计:为了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人们总是在事前设计种种机制,激励对方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并将自己的风险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为对方的风险。通常有以下几种办法:市场解决法、合同解决法和信誉解决法。

∙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凡是某些人的行为将影响另一些人的利益,都被视为委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的一方称为代理人(agent ),另一方称为委托人(principal )。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也是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市场与一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区别

信息市场同其他市场相比远不是完善的,这与信息自身的性质有关,在其他要素市场或者产品市场你可以对你希望得到的商品尝试使用,但是一旦信息作为一种产品,这种可试用性就不存在了。在信息得到之前,存在对该信息的置信度问题,买主会对想得到信息的真实性的充满怀疑;然而在信息作为商品得到之后,买主就没有动力为该信息提供支付了。正因为信息具有模糊性、动态性和排他性这三个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性质,决定了信息市场同其他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较是非常有限和不完善的。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机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如果一种产品的卖者拥有比买者更多的信息,这样在市场上,质量低劣的产品将会把质量好的产品挤出市场,最后导致市场上只剩下低劣产品,这样就会导致市场失灵。要这种市场失灵,卖者可以提供标准产品、产品质量保证书或保修证书等,或者通过签订分类合同等其他措施来为商品提供一个良好的信誉。

通常保险市场是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多的地方,首先由于投保人对自己的情况比保险公司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保险市场经常会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这样只有面临风险较高的人会选择保险,而风险较低者则不会去投保。除此以外,

保险市场上也同时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投保人在投保后比投保前会减少对保险损失的当心。

对策论

∙对策论(game theory) :又称为博弈论或游戏论,它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其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理论。

∙局中人(player ):是指参与对策的直接当事人,他是对策的决策主体和策略的制定者。在不同的对策问题中,局中人的含义是不同的,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团体或集团。

∙策略集合(strategy set ):是指局中人可能采取的全部策略的集合。每个策略集合至少应该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收益函数(payoff function):表征了局中人从对策中获得的收益或效用水平,它是所有局人中策略的函数。收益函数通常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用实物或货币收益的绝对数值或相对数值,另一种是用局中人的效用。

∙信息(information ):对策的信息是指局中人有关对策的全部知识,包括局中人的特征和行动。

∙信息集:是局中人在对策进行到某一点时,对于不同变量取值的全部知识之和。

∙结果:指的是局中人在对策完成之后,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如均衡策略组合、均衡收益组合等

∙均衡(outcomes ):是所有局中人最优策略的组合,一般记为

,即对策中n 个局中人都选择对他自己最优的策略。由均衡

所得到的结果,叫做均衡结果。

∙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按照局中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对策可分为合作对策与非合作对策。如果在一个对策过程中,局中人之间的协议、承诺或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能够强制执行,称为合作对策。否则称为非合作对策。

∙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按照局中人决策时是否存在时间的先后次序,对策可分为静态对策与动态对策。如果局中人同时进行决策选择,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具体行动,则称之为静态对策。当考虑时间因素,对策需要多阶段或重复地进行下去时,就称为动态对策。

∙完全信息对策与非完全信息对策:按照局中人事先是否拥有其他局中人决策方面的信息,对策可分为完全信息对策与不完全信息对策。在完全信息对策中,每一位局中人都拥有所有其他局中人的特征、策略集合及收益函数方面准确的信

息;在不完全信息对策中,局中人只能了解上述信息中的一部分。

∙对策的基本要素

在课本中曾提到要表述一个完整的对策问题,至少需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 策略集合, 收益函数。此外,还包括信息、结果与均衡等要素。此外另外再补充一个要素,即进行对策的次序(order )。在一些对策中,特别是存在多个独立的局中人的时候,有时候需要局中各方同时选择相应得策略,有时候需要对策各方先后作出决策,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次序的问题。因此在有的对策中,如果局中人行动的次序不同,对策的结果也相应得不同。

∙对策中的理性问题

理性是指:局中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所在,在对策中总是采取最佳策略,以实现其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是在现实的对策冲突中,丧失理性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并且当人们面临复杂的对策局面时,思维能力的限制也会使人们无法理性地采取行动。除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之外,还应该重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区别。经济学中常用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决策者的行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这种就被称之为“个体理性”,但是有时候现实中存在部分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要考虑到集体的利益,这种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也被称之为“集体理性”。存在集体理性是因为,允许在对策中还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样当个体所采取的策略有利于集体利益但是不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是否存在这种“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作为区别合作对策和非合作对策的标志。但是考虑的较多的还是非合作对策,因为竞争比合作要更普遍一些,主导人们行为方式的主要还是个体理性,而且集体理性更高级,更复杂,更难找到分析的方法。

1、试比较马歇尔、希克斯、斯勒茨基三种需求曲线,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合理?

[答] 三种需求曲线各具有特点,各有用处。马歇尔需求曲线即通常意义上的需求曲线,虽然没有区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但反映价格变动的总效应,符合一般人的经验直觉。希克斯需求曲线剔除以效用水平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严格反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斯勒茨基曲线剔除以消费组合定义的收入效应,更加容易测定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因此,从理论研究来说,希克斯需求曲线比较合理,从实际应用来说,斯勒茨基需求曲线比较实用。

2、经济学历来批判市场垄断努力,为什么加强垄断的全球兼并浪潮却此起彼伏,而且得到许多政府的大力支持?

[答]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1)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完全竞争的一系列严峻假设条件,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每个企业都通过一般均衡获得正常利润。但从实践上看,如果竞争不完全,具有垄断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损害他人利益 来获得超额利润,具有垄断力的国家可以通过损害他国利益来增进本国利益。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国家福利最大化的今天,垄断势力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

(2)尽管垄断势力的出现难以避免,但它毕竟妨碍自由竞争,影响资源配置,因此,各国政府都要采取种种措施,对垄断进行管制,一些重大的兼并事件,都要经过政府批准, 有些国家已经制定反垄断法,对触犯者予以制裁。

3、垄断程度越高,垄断利润越大,我们为什么还要欢迎并争取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

[答]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我国正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垄断财团来华投资。这是因为垄断财团不仅能够带来巨额资金,也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我国有关产业,有助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然,它们愿意来中国,也是为了占领这个富有潜力的市场,获取更大的超额利润。这叫“以市场换技术”。当然,我们欢迎国际财团 来华投资也是有条件的,它们不能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这也是国际惯例。

4、公平与效率是人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成千万的内地农民,不在农村当家作主,却跑到沿海打工?

[答] 公平与效率,也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没有效率,谈不上公平;没有公平,也谈不上效率,两者必须统筹兼顾,相辅相成。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也有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对于内地农民 ,特别是贫困人口来说,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因而宁愿以公平换效率,背井离乡去沿海地区打工。好在有《宪法》和《劳动法》的保护,他们也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享受到必要

的公平。

5、囚犯困境表明,个体理性未必导致集体理性。你怎么看斯密的“经济人”假说?

[答]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尽管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是自利的,但只要竞争是充分的,就会形成一种自然秩序,它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竞争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当然,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达到利他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市场必须是完美的: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信息可以无代价地获得,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对称的,未来具有确定性,不存在外部性。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条件是很难 得到满足的,原因在于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市场是不确定的,不少行为的私人成本并不等于社会成本。当市场不完全时,经济人追求自利的动机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市场效率的源泉,另一方面又会诱发损人利己的行为,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假冒伪劣等。当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怀有机会主义的动机时,失信行为的存在就意味着,失灵的市场无法使得经济人的自利行为自动导致利他的结果,个人的最优选择不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最大化,囚犯的两难困境便是这一博弈的极端例子。

其实,斯密在当时就已经发现道德风险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强调市场经济是一定要讲道德的经济,并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斯密所倡导的市场经济道德观与我国古人所推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经济 应排除那种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权利的损人利己行为。只有市场竞争具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基础,我们才可能进入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权的市场经济。

6、既然完全竞争理论不符合市场现实,我们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首先学习传统理论?

[答] 尽管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使得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符合现实,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只要符合这种标准,就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何况这些假设条件距离现实也不是太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解释许多现实问题。再 则完全竞争理论也是研究不完全竞争理论、不确定性决策理论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如果不首先学好完全竞争理论,也就不可能学好其他理论,有如不学牛顿力学,也就难学量子力学一样。

7、广告究竟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有效的市场竞争?

[答] 经济学通常将广告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性广告,另一种是劝说性广告。前者旨在提供信息,比如向消费者传递关于商品的销售地点、价格、特征等方面的信号;而后者往往是伪造信息,旨在迷惑消费者,使他们以为本无差别的

商品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别。所以,广告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有效的市场竞争,取决于广告是否能真正传达正确的信息,缩小买卖双方的信息差距,让市场更加透明。

8、为什么占优均衡必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

[答] 占优策略指的是:不管对策中其他局中人的策略是什么,对某一局中人来说都是最优的策略。把所有局中人的占优策略组合起来,就构成占优均衡。纳什均衡是指:当给定其他人选择策略的前提下,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在占优策略均衡中,不论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策略,一个参与人的占优策略都是他的最优策略。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人的最优策略。因此,占优策略一定是纳什均衡策略,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但是,纳什均衡未必是占优均衡。例如,在房地产开发博弈中,A、B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需求有限,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 开发商的开发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A还是开发商B,都不存在占优策略,但存在纳什策略:如果A选择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A选择不开发,则B的最优策略是开发。 反之亦然。显然,这个博弈只存在纳什均衡解,不存在占优均衡解。

9、有人说:“即使最坏的政府,也比无政府好。”试加评论。

[答] 这种说法,从强调政府重要性的意义上说,不无道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建立所谓“你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的“无命令、无权 力、无服从、无制裁、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这种思潮的世界观基础是个人主义。任何政府——不管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都必须建立有序的社会,否则便无法维持其统治。美国最崇尚自由,但政府的作用也在日益加强。不难想像,一个没有行政管理,没有法律制度,没有宏观调控的社会,必将是一个混乱的、难以为继的社会。

但是,这种说法又是片面的。无政府再坏,也不致像法西斯政府那样,有组织地用武力侵略他国,奴役人民。

10、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有人认为财政是“核心”,有人认为“金融”是核心,你认为究竟谁是“核心”?

[答] 这是国内外经济学界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特别是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有过极其激烈的争论。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宏观调控的间接化,金融政策的作用日益重要。金融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纽带,它能够比较深入、全面地反映成千上万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同时,利率、汇率、信贷、结算等金融手段又对微观经济

主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需要,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手段,适时地调控货币供应的数量、结构和利率,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在稳定物价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

但是,当出现市场失灵问题时,市场机制本身无力解决,也无法由私人经济部门解决,就需要有公共经济部门活动的介入,以非价格机制的方式进行干预,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对 我国这样的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目前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很多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是主要依靠财政政策来解决。

我国政府在制 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时,从来 都是两者并重,互相结合,没有明确谁是“核心”。当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根据不同问题的性质,有时侧重金融政策,有时侧重财政政策,但从战略上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无所谓谁是核心。

11、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上的分歧。

[答]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实际货币需求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数量的变化只影响人们持有的货币量,不影响利率。换言之,无论货币供给增加多少,总是被人们持有,而不会引起利率下降。因此,在经济严重衰退时,货币供给变动本身并不会引起利率变动,不管投资是否会对利率变动做出反应,也不能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改变投资,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对经济起剌激作用。所以,凯恩斯主义在政策主张方面对财政政策的重视大于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者极为重视货币数量的变动,把它作为决定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他们认为,经济本身具有内在稳定性,因此,国家无需干预经济,只要在一个物价稳定的环境中 ,市场机制就能够发挥作用,经济就可以自动实现稳定与增长。货币在决定国民收入方面居于核心定位,但货币量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利率。从长期看,货币量变动影响产出水平。因为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人们所持有 的货币量增加,就要增加各种资产的购买量,如股票、债券、资本品、不动产等。对这些资产的购买 量增加,就使其价格上升,引起企业对利润预期乐观,从而增加投资,剌激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反之,将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因此,货币主义者反对中央银行运用各种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权衡性货币政策,认为政府应当遵循单一规则,保持货币供给的固定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不变应万变。

12、试论凯恩斯主义与供给学派在财政政策上的分岐。

[答] 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管理,主张根据经济波动周期,通过政府收支调节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主张从供给方面刺激经济。他们肯定萨伊定律的合理性:“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来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产品过剩,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出他们对产品的需求。”该学派最主要的政策主张就是减税, 认为减税可以更好地刺激经济潜力的发挥。

13、论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答] 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因素:有利于中国进口,降低原材料进口依赖型企业的成本;增强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购买力;减轻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加快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性货币的进程。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给外贸出口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

14、试用IS -LM -FE -BP 模型描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区间及其对策。

[答] IS -LM-FE -BP 模型表示:在IS 曲线左边,I >S ,在IS 曲线右边,I M ;在BP 曲线左边,B>0,在BP 右边, B

为了促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共同均衡,IS ,LM ,BP 交于FE 上的一点,即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采取以“软着陆”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从扩张的财政政策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加强税收,控制财政支出和 国债发行,使IS 曲线适当左移。

继续坚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使LM 曲线左移。

i IS L>M P>0 O I>S * Y f Y

在 对外经济政策上,加大汇率的浮动范围,开放某些资本项目,支持企业“走出去”,使BP 曲线左移。

要使IS 、LM 、FE 、BP 全部交于同一均衡点是极其困难的,但应当明确这一对内对外同时均衡目标,努力接近它,至少不要背离它。

当代经济问题

15、失业率 + 通胀率 = 痛苦指数。当一国同时存在失业和通胀问题时,有人主张将失业问题放在第一位,有人主张将通胀问题放在第一位,你看呢?

[答] 失业和通胀,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面临的两大挑战。通常,当经济过热时,容易发生通胀;当经济停滞时,往往失业严重。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生过失业与通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都不存在永远将哪一个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只能根据具体国情、特别是两者形成的具体原因,有的 放矢,有所侧重。当经济停滞、且存在严重失业时,要采取一切措施刺激总需求,即使发生适度的通胀也在所不惜;当经济过热,发生严重通胀时,要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总需求,即使失业有所增加也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力争将痛苦指数控制在 一定的目标范围内。

16、菲利普斯曲线企图说明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何理解我国这些年的“低通胀,高增长”?

[答] 对于显示通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替代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一直存在着争论,但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通胀则是事实,如果能够做到增长率在5%以上,通胀率在5%以下,就很不简单了。正因如此,国际经济学界对于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在过去10年中始终保持“高增长,低通胀”这一事实,十

分赞叹。通过三年治理整顿,我们将通胀率从24.1%降到2.8%,而增长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这几年我国的增长率从7%提高到9%,而通胀率又始终未超过4%。究其原因,乃在我国吸取过去经济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在不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不仅注意控制总量,而且着力调整结构。斯蒂格利茨说过:就凭这一点,中国理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7、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假设前提完全相反,为什么还会有乘数-加速数模型?

[答]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投资乘数以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加速数以不存在闲置生产能力为前提,两者不可能同时发挥作用。但是,乘数—加速数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一国的国民收入,由乘数、加速数、前期国民收入和再前一期国民收入共同决定。乘数、加速数和国民收入 虽然连续交替发生作用,但是这些作用都有个极限,这就导致国民收入产生周期性的波动。如果进一步考虑一国经济结构上的差异,即各行各业闲置生产能力的不同,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不同,这种波动也就不难理解。


相关文章

  • 微观经济学必备考点
  • 2016考研:微观经济学必备考点 1. 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的评价,或者说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概念: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 ...查看


  •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学之考点解析
  •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学之考点解析 [导读] 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经济学之考点解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学知识考查的方式相对模式化,侧重于货币职能.微观经济与宏观经 ...查看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考研经验
  • 辛苦终于有所回报,2011年考上了经济学院的西方经济学专业. 走完八个月的考研之路,我对各科有个体会,特别是最后几天这种感觉尤其明显,我把每一科比作一个水缸,复习呢,就是通过你的安排,往里面灌水,成功的复习,就是在十二月底一月初,正好把缸灌 ...查看


  • 银行招聘笔试备考技巧:经济金融复习指导
  • 银行招聘笔试备考技巧:经济金融复习指导 经济学重点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中的供给与需求.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现象及政策.在复习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经 ...查看


  • 2015年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总
  • 2015年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招聘考试历年真题汇总 2015年广西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招聘考试公告信息|报名入口|海量免费备考复习 资料下载:http://gx.huatu.com/2015/0507/1221790.html 第一部分 客观题 ...查看


  • 2017年期货及衍生品基础知识重点及习题
  • 2017年期贷基础知识重点及练习题 第一章期货及衍生品概述 考点一.现代期货交易的形成 1.1848年82位商人在芝加哥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较为规范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2.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 ...查看


  • 29_3.2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原子结构子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 .离子都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查看


  • [中公军转独家]2014深圳军转干考情及题型透析
  • 一.题型题量 2104年深圳军转干单选题为60题,多选题为40题,判断20题. 二.考试内容 政治部分31题(马哲7题.毛概4题.中特18题.时政2题),单选22题,多选11题 法律部分28题(法理4题.宪法5题.刑法3题.民法3题.行政法 ...查看


  •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考点(试题版)
  •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考点(试题版) [核心考点]: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 ...查看


  • 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2016年备考启示
  • 近三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及2014年备考启示 高考新课标卷1在逐年稳定基础上,2013年共有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7省市加入.从整体上看,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政治试题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