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重要性;障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城镇化是涉及四个要素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镇规模的变化,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实现农民身份转化、生活方式转换、文明素养提升,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①。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在农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农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非农活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的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以及农村地域空间向城镇演变的过程,城镇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和农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重构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②农村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和工业化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农业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效能的发挥,对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人多地少”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结构优化,激活城乡经济发展,拓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城镇化,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意识增强,教育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改变长期教育落后的局面。
3、农村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
推动农村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广阔市场。另一方面还能优化城乡的经济结构。它使农业过剩人口转向城市和工业,从而促成了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转变。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障碍因素分析
1、制度性制约因素
城镇化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只有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城乡资源融合的制度环境,城乡产业融合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才能实现③。改革开放以后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但是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差别并没有消除,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投入制度远没有打破,彻底根除城乡制度性壁垒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2、人口制约因素
农村城镇化发展一个主要任务和显著标志就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通过大幅度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④。构成中国城镇化基本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基数庞大,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二是农村非农企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就业空间有限。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⑤。
3、资金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空间规模扩大是以城镇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金融困境,制约着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4、土地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使一部分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城镇规模空间的适度扩大,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发展。但是,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必然要严格控制农地尤其是耕地的非农化使用⑥。而国家2004年以来采取的这种“一刀切”式的用地指标审批制度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三、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发展对策
1、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全局观念。
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要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和看待城镇化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非农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不管是市场建设还是企业的培养都有助于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要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农民走出土地、留在乡镇,是实现城镇化的前提。
2、在工作重点上,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城镇经济的发展,为此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基础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城镇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二是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三是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发展产业集群。
3、在城镇建设上,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中心镇相结合的城镇网络体系。二是改善城镇环境。尤其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社会投资机制。四是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加强对城镇规划、建设、流动人口各方面的综合管理。
4.在人才保障上,要保留和吸引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提升城镇的聚集和吸纳功能,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鼓励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和技能型人才回乡创业。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三是设立奖励政策,鼓励优秀毕业回乡建设农村。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推进农村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撑。
注解:
① 韩兆洲、孔丽娜,城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② 《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报告讲座》,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 厉晓华.农村城镇化制度性障碍分析.农村经济,2006,(1):100~102。
④ Chistpher J.Cool.Rural-urban Migration Rates and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Notes.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11):63~75
⑤ L.J.C.Ma.Economic Reforms,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Planning in China.Progress in Planning,2004,(4):61
⑥ 柳士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分析.经济师,2005,(11):258
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重要性;障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城镇化是涉及四个要素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涉及人口的聚集、城镇规模的变化,还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生活环境的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实现农民身份转化、生活方式转换、文明素养提升,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功能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和系统工程①。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过程的基础层次,其内涵主要包括:人口在农村地域的集中以及非农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农村地域非农活动向城镇的转移、集中、强化的过程,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以及农村地域空间向城镇演变的过程,城镇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和农村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重构的过程。
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农村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②农村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伴生物,和工业化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农业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逐步向工业化、产业化、效益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效能的发挥,对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人多地少”困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结构优化,激活城乡经济发展,拓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农村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城镇化,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意识增强,教育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改变长期教育落后的局面。
3、农村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
推动农村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广阔市场。另一方面还能优化城乡的经济结构。它使农业过剩人口转向城市和工业,从而促成了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转变。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障碍因素分析
1、制度性制约因素
城镇化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只有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城乡资源融合的制度环境,城乡产业融合和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才能实现③。改革开放以后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但是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差别并没有消除,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公共产品投入制度远没有打破,彻底根除城乡制度性壁垒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2、人口制约因素
农村城镇化发展一个主要任务和显著标志就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通过大幅度减少农民而富裕农民④。构成中国城镇化基本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基数庞大,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二是农村非农企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就业空间有限。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⑤。
3、资金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在空间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空间规模扩大是以城镇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为前提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落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金融困境,制约着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
4、土地制约因素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要使一部分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城镇规模空间的适度扩大,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化发展。但是,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必然要严格控制农地尤其是耕地的非农化使用⑥。而国家2004年以来采取的这种“一刀切”式的用地指标审批制度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三、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发展对策
1、在发展理念上,树立全局观念。
农村城镇化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要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和看待城镇化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非农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不管是市场建设还是企业的培养都有助于城镇化的进程。四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要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农民走出土地、留在乡镇,是实现城镇化的前提。
2、在工作重点上,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城镇经济的发展,为此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基础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城镇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二是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三是规划工业园区布局,发展产业集群。
3、在城镇建设上,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大城市、大中小城市、中心镇相结合的城镇网络体系。二是改善城镇环境。尤其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的社会投资机制。四是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加强对城镇规划、建设、流动人口各方面的综合管理。
4.在人才保障上,要保留和吸引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提升城镇的聚集和吸纳功能,是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鼓励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和技能型人才回乡创业。二是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积极性。三是设立奖励政策,鼓励优秀毕业回乡建设农村。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为推进农村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撑。
注解:
① 韩兆洲、孔丽娜,城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② 《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报告讲座》,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③ 厉晓华.农村城镇化制度性障碍分析.农村经济,2006,(1):100~102。
④ Chistpher J.Cool.Rural-urban Migration Rates and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Notes.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1999,(11):63~75
⑤ L.J.C.Ma.Economic Reforms,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Planning in China.Progress in Planning,2004,(4):61
⑥ 柳士顺.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分析.经济师,2005,(1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