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它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寻求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心理状态 一、前言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极大地影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方式导致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一)低个人成就感。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常常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对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抱有虚无、消极、无奈、听之任之的态度。 (二)情绪衰竭。 处在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内心空虚、对外界和未来过分忧虑、对生活冷漠、对前途悲观失望,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其工作的激情。 (三)态度和行为的去人性化。 少部分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合作,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尽力逃避教学环境。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令人忧虑,我们必须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职业、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方面因素。 (一)职业因素。 1.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2.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断的重复易使人逐渐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究兴趣,倦怠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3.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4.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 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一些教师的合群需要、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5.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教师艰辛付出后,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难以产生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许多教师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绩不易被人所看到,导致一些教师心理不平衡。 2.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各界都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要求和期望很高。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而且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则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3.社会提供的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不平衡给教师带来失落感。 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三)学校因素。 1.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对教师的工作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对于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简单化,是诱发其产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学生管理的困惑。 负面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教育增加了难度。学生问题行为越来越多,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降低。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一些教师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3.学校人际关系不良。 现实中,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加上有些领导工作方式不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会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压力感、厌倦感。 4.组织公平程度低下。 在一些中小学,组织公平程度低下或缺失,造成教师不满和无奈,工作投入不高,工作热情衰减。 (四)教师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的教师,或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的教师,很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2.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师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素。如外控型者通常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在事件控制。这样的人格特征易导致职业倦怠。 3.专业能力因素。 有些教师对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产生知识枯竭感和职业危机感。为赶上新时代知识和信息发展的节奏,不得不挤用原来就很少的业余时间来进修,这又使教师不堪重负,进而引发职业倦怠。 4.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同样的压力源,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的压力反应是有差异的。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教师专业化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压力对一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严重的压力,若长久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较严重的压力,进而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 5.自我保健意识因素。 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自己有心理压力不会排解,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 四、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层面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而且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学校领导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1.改善学校领导方式。 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体制,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 (三)教师个人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 1.要正确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2.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应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比较普遍,对教师个人、学生教育质量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正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汪鹤飞.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10). [2]张国庆.新时期教师职业倦怠探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摘 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它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危害,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职业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寻求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心理状态 一、前言 近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危害学生的学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极大地影响我国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处理教育教学事务中所表现出的由于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及较低的成就感而导致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职业特点和职业行为方式导致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一)低个人成就感。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教师常常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仅仅把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对工作失去动力和信心,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抱有虚无、消极、无奈、听之任之的态度。 (二)情绪衰竭。 处在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内心空虚、对外界和未来过分忧虑、对生活冷漠、对前途悲观失望,教学工作中的成功及类似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事件也较难引发其工作的激情。 (三)态度和行为的去人性化。 少部分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心和责任心,对同事疏远,逃避交往或拒绝合作,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对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尽力逃避教学环境。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令人忧虑,我们必须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职业、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等方面因素。 (一)职业因素。 1.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2.工作内容的高重复性。 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断的重复易使人逐渐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究兴趣,倦怠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3.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4.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 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一些教师的合群需要、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5.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教师艰辛付出后,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难以产生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二)社会因素。 1.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许多教师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绩不易被人所看到,导致一些教师心理不平衡。 2.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各界都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要求和期望很高。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而且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缓解,则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3.社会提供的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不平衡给教师带来失落感。 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三)学校因素。 1.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对教师的工作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相当重要的指标。对于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简单化,是诱发其产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学生管理的困惑。 负面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教育增加了难度。学生问题行为越来越多,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降低。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一些教师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3.学校人际关系不良。 现实中,有些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加上有些领导工作方式不当,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会给教师造成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压力感、厌倦感。 4.组织公平程度低下。 在一些中小学,组织公平程度低下或缺失,造成教师不满和无奈,工作投入不高,工作热情衰减。 (四)教师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的教师,或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的教师,很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2.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师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素。如外控型者通常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在事件控制。这样的人格特征易导致职业倦怠。 3.专业能力因素。 有些教师对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产生知识枯竭感和职业危机感。为赶上新时代知识和信息发展的节奏,不得不挤用原来就很少的业余时间来进修,这又使教师不堪重负,进而引发职业倦怠。 4.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同样的压力源,在不同个体身上产生的压力反应是有差异的。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教师专业化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压力对一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严重的压力,若长久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较严重的压力,进而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 5.自我保健意识因素。 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自己有心理压力不会排解,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 四、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既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主要有社会、学校、教师个人层面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全社会都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2.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提高教师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在教师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提高,而且要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而且要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学校领导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1.改善学校领导方式。 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体制,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 (三)教师个人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 1.要正确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2.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4.应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比较普遍,对教师个人、学生教育质量等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正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汪鹤飞.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4,(10). [2]张国庆.新时期教师职业倦怠探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