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练习题汇总

苏州园林

一、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

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图画。“图画”二字贯穿全篇。

二、段意

第一段(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段(2—9):从园林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一层(2):总的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和体现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

第二层(3—6):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

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层(7—9):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

图画美的特点。

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决不讲究对称。

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在画意。

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多景致深。

第7段: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9段: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第三段(10):说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总结全文,给读者想象的天地。

三、 顺序:

全文:逻辑顺序(全文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2-9段:逻辑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3——6和7——9:逻辑结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四、结构:

全文:总分式(总分)

第2-9段:总分式(总分)

五、中心句

2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 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段: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4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

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段: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7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六、精要语段:

第二段:

1、结构?总分总

2、“似乎”的好处?表推测,无法直接听他们说,用推测的语气,有分寸,显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务必”表强调。

4、“图画”,“画图”的作用?

①点明苏州园林的特点②强调苏州园林的特点③④用设计者的愿望和游览者话来证实苏州园林的特点。

5、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四个方面?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6、第二段的作用?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说,总领下文的分说

7、“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的作用?

①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全文的总说。②“图画”这两个字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③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务必”“无论„„总是”用极其肯定的语气强调共同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8、“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这句话的作用?

①作者在这里连用四个“讲究”,构成排比,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是如何设计园林的。②3、4、5、6段的内容分别与四个“讲究”相对应,对这四个“讲究”进行具体说明

9、“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①四个“讲究”是由主到次的关系。②四个“讲究”是总写,和下文的四个段落一 一对应。如果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

10、作者是站在什么人的角度说明了苏州园林怎样的总体特征?

①游览者;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11、苏州园林给游览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给游览者的总体感受:如在画图中。

12、“败笔”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的图画”的设计、布局。

第四段:

1①说明对象?②以什么为主?

①假山池沼 ② 池沼

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图画美。

3.①本段运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②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①该段运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方式。开头一句为总说,然后分别从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布置两方面加以分说

②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讲究图画美的角度来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4结构?总分

5说明顺序?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6“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的作用?总领全段,明确说明对象。

7“假山”和“池沼 ”能不能互换?

不能换。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是总说,下文先写假山后写池沼,是分说。前后呼应,所以不能换。

8、①请在选段中画出概括苏中园林假山特点的句子。②总结苏州园林假山的特点

①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②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

9、①找出池沼布置特点的句子?②池沼的布置有什么特点?③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说明的?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②池沼的布置追求自然美。

③从以下角度: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上的桥梁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装饰用的花草、石块,追求画意,池沼里养着的金鱼或各色鲤鱼,使园林富有生机。

10、①池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不同之处是什么?

①共同点:大多引用活水;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②不同之处: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11、池沼分类:1、宽敞的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2、成河道模样的往往安排桥梁

1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大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大多”表明池沼并不全部使用活水,如果删掉,则表示全部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因此不能删掉。

13、指出“鱼戏莲叶间”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引用古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沼“图画美”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14、第②句中的“艺术”与“技术”两词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假山的堆叠首先要有技术,然后才谈得上艺术,而不是先有艺术,而后才有技术的。

第五段:

1、结构?总分

2、说明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苏州园林栽种树木、修剪树木怎样能达到“画意”的效果呢?

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都相间栽种。修剪树木不追求齐整,而追求自然。

4、写树木的“画意”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的?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5、“„„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单调

6、第5段“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句好不好?

好,用的拟人。①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裁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色,②也暗示游客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7、为什么写“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作用)?

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

8、“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中两个“没有”的作用?

两个“没有”起进一步强调作用。通过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

9、“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发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这两句话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富有诗情画意。

10、“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指“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1、“珠光宝气”说明了藤萝“开花的时候”怎样的特点?

繁盛而富有光彩

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①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给人以审美愉悦,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可以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逐次展开,这样增加了景致的层次。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思路来写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然后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各个特点。

4、本文介绍苏州园林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采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用逻辑顺序说明。

5、第一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示没有经过自己亲自调查考证,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①第六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②园林内装镜子运用了物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①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②装镜子是运用了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7、第六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表示程度,避免绝对化,与后面的“可以说”强调安上镜子后的效果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第七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把句中画线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效果。

“补”字似乎也可换成“载”“种”“添”“加”等词,但“载”“种”等词语仅能表示栽种,而使用“补”字不但可以表示栽种,还可以表示绘画时补上几笔其他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意思;“添”“加”等词语虽也可以用于绘画,但不及“补”字显得贴切。

9、第九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表示程度,强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第十段(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有何妙处?

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美景。

一、《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说明方法: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3.摹状貌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4、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答案: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2)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3)“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4)“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5)“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重点题目:

1、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表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给人审美愉悦,而技术指操作方面熟练的技巧,给人实际效用的东西。艺术比技术层次高,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反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5.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打比方

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表猜测,给自己留有余地,令人信服,设计者追求统一。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把苏州园林比作是美术画,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得道旁树。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②举例子:

1)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双重否定表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2)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4)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是图画。

③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的其它建筑在布局方面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④摹状貌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老藤萝的弯曲枯干。典雅风韵,生机盎然。烘托出整个园林的繁华气派。 ⑤列数字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数量之多。

5.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范围之广 要求之高 强调态度的坚决

有肯定的语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共同点“图画”。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苏州园林

一、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

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图画。“图画”二字贯穿全篇。

二、段意

第一段(1)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段(2—9):从园林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一层(2):总的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和体现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

第二层(3—6):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

面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层(7—9):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

图画美的特点。

第3段:亭台轩榭的布局决不讲究对称。

第4段:假山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第5段:花草树木的映衬也着眼在画意。

第6段:近景远景的层次多景致深。

第7段: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第9段: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第三段(10):说明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以上写的这些,总结全文,给读者想象的天地。

三、 顺序:

全文:逻辑顺序(全文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2-9段:逻辑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3——6和7——9:逻辑结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

四、结构:

全文:总分式(总分)

第2-9段:总分式(总分)

五、中心句

2段: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 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段: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4段: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

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段: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7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六、精要语段:

第二段:

1、结构?总分总

2、“似乎”的好处?表推测,无法直接听他们说,用推测的语气,有分寸,显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务必”表强调。

4、“图画”,“画图”的作用?

①点明苏州园林的特点②强调苏州园林的特点③④用设计者的愿望和游览者话来证实苏州园林的特点。

5、体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四个方面?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6、第二段的作用?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说,总领下文的分说

7、“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的作用?

①这一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全文的总说。②“图画”这两个字贯穿全篇,是全文的线索。③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务必”“无论„„总是”用极其肯定的语气强调共同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8、“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这句话的作用?

①作者在这里连用四个“讲究”,构成排比,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达到图画美的目的是如何设计园林的。②3、4、5、6段的内容分别与四个“讲究”相对应,对这四个“讲究”进行具体说明

9、“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①四个“讲究”是由主到次的关系。②四个“讲究”是总写,和下文的四个段落一 一对应。如果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

10、作者是站在什么人的角度说明了苏州园林怎样的总体特征?

①游览者;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11、苏州园林给游览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给游览者的总体感受:如在画图中。

12、“败笔”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园林中有损于“构成完美的图画”的设计、布局。

第四段:

1①说明对象?②以什么为主?

①假山池沼 ② 池沼

2、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是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图画美。

3.①本段运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②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①该段运用了“总分式”的结构方式。开头一句为总说,然后分别从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布置两方面加以分说

②从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讲究图画美的角度来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4结构?总分

5说明顺序?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6“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的作用?总领全段,明确说明对象。

7“假山”和“池沼 ”能不能互换?

不能换。第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它规定了下文展开的先后顺序,是总说,下文先写假山后写池沼,是分说。前后呼应,所以不能换。

8、①请在选段中画出概括苏中园林假山特点的句子。②总结苏州园林假山的特点

①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②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

9、①找出池沼布置特点的句子?②池沼的布置有什么特点?③文章从哪些角度进行说明的?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②池沼的布置追求自然美。

③从以下角度: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水面上的桥梁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装饰用的花草、石块,追求画意,池沼里养着的金鱼或各色鲤鱼,使园林富有生机。

10、①池沼的共同特点是什么?②不同之处是什么?

①共同点:大多引用活水;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②不同之处: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11、池沼分类:1、宽敞的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2、成河道模样的往往安排桥梁

1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大多”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大多”表明池沼并不全部使用活水,如果删掉,则表示全部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因此不能删掉。

13、指出“鱼戏莲叶间”所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引用。引用古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沼“图画美”的特点,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14、第②句中的“艺术”与“技术”两词可以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假山的堆叠首先要有技术,然后才谈得上艺术,而不是先有艺术,而后才有技术的。

第五段:

1、结构?总分

2、说明顺序?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苏州园林栽种树木、修剪树木怎样能达到“画意”的效果呢?

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都相间栽种。修剪树木不追求齐整,而追求自然。

4、写树木的“画意”是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的?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5、“„„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单调

6、第5段“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句好不好?

好,用的拟人。①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裁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色,②也暗示游客在不同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7、为什么写“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作用)?

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

8、“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中两个“没有”的作用?

两个“没有”起进一步强调作用。通过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没有明显加工的痕迹,也着眼在画意。

9、“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发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这两句话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摹状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富有诗情画意。

10、“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指“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11、“珠光宝气”说明了藤萝“开花的时候”怎样的特点?

繁盛而富有光彩

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①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给人以审美愉悦,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可以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逐次展开,这样增加了景致的层次。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思路来写的。先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然后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各个特点。

4、本文介绍苏州园林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是采用空间顺序?

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因此它不能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用逻辑顺序说明。

5、第一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示没有经过自己亲自调查考证,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6、①第六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②园林内装镜子运用了物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①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②装镜子是运用了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7、第六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表示程度,避免绝对化,与后面的“可以说”强调安上镜子后的效果之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第七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把句中画线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效果。

“补”字似乎也可换成“载”“种”“添”“加”等词,但“载”“种”等词语仅能表示栽种,而使用“补”字不但可以表示栽种,还可以表示绘画时补上几笔其他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意思;“添”“加”等词语虽也可以用于绘画,但不及“补”字显得贴切。

9、第九段 说明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表示程度,强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第十段(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有何妙处?

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美景。

一、《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二、说明方法:

1.作比较:

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村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2.举例子

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都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3.摹状貌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4、分类别

池沼分两种:一种宽畅,一种成河道模样。

三、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4)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答案: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2) “务必”“无论”“总是”表明设计者坚定的追求,起强调突出作用。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3)“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4)“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用语准确,严密。

(5)“大多”在范围上限制,概括一般现象,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重点题目:

1、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

(表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的独创性,给人审美愉悦,而技术指操作方面熟练的技巧,给人实际效用的东西。艺术比技术层次高,

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图)是什么意思?明确:尽管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反而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

5.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打比方

1)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表猜测,给自己留有余地,令人信服,设计者追求统一。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把苏州园林比作是美术画,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得道旁树。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②举例子:

1)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双重否定表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美的图画。

2)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

4)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是图画。

③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的其它建筑在布局方面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的特征。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④摹状貌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老藤萝的弯曲枯干。典雅风韵,生机盎然。烘托出整个园林的繁华气派。 ⑤列数字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数量之多。

5.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范围之广 要求之高 强调态度的坚决

有肯定的语气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共同点“图画”。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相关文章

  • 园林工程概预算
  • 6,7节: 地点:A-309: 周.次:第1周 第1次. 点名 几点说明: ①以教材为主!没有教材的,赶紧去买,下次课检查.②要点③要备横格纸.作课堂作业用. 工程造价管理 ㈠工程造价及其相关概念 ⑪工程造价及其特点①含义②特点 ⑫工程计价 ...查看


  • 授课计划书(园林工程施工技术)(12建筑设计)
  • 授 课 计 划 书 课 程 名 称: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 课 程 编 码: z10101004 开 课 学 期:2013 - 2014 学年第 二 学期 开 课 单 位: 建筑工程系 编 写 教 师: 李康权 授 课 班 级: 2012级建筑 ...查看


  • 客户满意度调查程序
  • 客户满意度调查程序 QP- ISO -821-001 B版 ISO9001(2000版) 程序文件 制作: 审核: 批准: 日期: 苏州中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ZHONGRUAN INFO.&TECH. SERVICE CORP. ...查看


  • 四六级翻译技巧及常考词汇汇总
  • 四六级翻译技巧及常考词汇汇总 一.英语四级段落翻译4大题型翻译技巧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那么翻译有没有什么技巧呢? 怎样翻译出来的文章能够更地道呢? 很多同学都认为四级翻译最重要的是词汇, ...查看


  • 苏州优质结构评选标准
  • 苏州市优质结构工程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鼓励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争创精品工程,推动我市建设工程结构质量水平的提高, ...查看


  • 答辩问题汇总
  • 余昊昀:1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2这论文的依据?3基本框架怎么安排? 王彦龙:1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2现在室内设计的含义?3传统文化对空间的影响? 伍业红:1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是什么?2壮锦起源哪个朝代.3壮锦怎样发展与保护? 卜涛:1空间色 ...查看


  • 苏州非营利组织合作营销探索的案例分析
  • 苏州非营利组织合作营销探索的案例分析 作者:丁佳文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6期 摘 要:目前苏州非营利组织合作营销缺乏,根据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提出了不同类型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模式: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营销:卫生类 ...查看


  • 园林工程竣工资料目录
  • 竣工资料总目录交资料室 (一).合同.中标通知书--3 (二).施工组织管理 1)开工报告--9 2)工程开工报审表--13 3)报监申请表--14 4)绿化工程初检申请报告附监理单位的详细检查报告--15 5)初检意见附会议签到表--24 ...查看


  • 园林工程预算基本知识
  • 第十章 园林工程预算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一.园林工程预算的定义: 二.园林工程概.预算分类: 三.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 四.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费用组成 五.园林工程施工预算的编制程序 六.直接费的计算: 七.各项取费的计算方法 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