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明确性(20分)
团队项目能紧扣本年度社会实践主题,主题明确、可操作(5分);调查方式方法科学,调查取证能够对项目的主题内容进行充分论证(10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均有相应的教育效果(5分)。
2、实践成果(30分)
团队活动立意别具风格,具体开展方式有创新点,活动内容和活动成果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10分);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科学,有数据、有事例(10分),能客观深入地说明一定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及成果,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成果充分突出实践活动的经验性和实证性(10分)。
3、活动过程(20分)
活动过程的严密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特色性(5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没有铺张浪费(5分);有专业课老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带队(5分),能够有效记录社会实践具体进展情况,能够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馈信息(5分)。
4、可持续性(10分)
实践活动结束后依然有可持续性,实践项目是该专业领域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可以继续开展研究,深化活动成果(5分);实践项目后期能够转化为科研立项项目或其他科研项目进入深
入研究(5分)。
5、活动影响(10分)
论文、通讯等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物或网站发表,活动得到省级以上媒体关注、报道;在校内进行宣传,举办宣讲会、成果展等,影响范围广(5分);项目已经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或实施后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调查对象、合作单位和其他公众对活动的评价较高(5分)。
6、现场表现(10分)
参与答辩的各团队成员对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准确的把握(5分);在现场表现得体,没有超时现象,能够如实准确的回答评委的提问(5分)。
注:评分标准起评分80分,满分100分。二级指标中的环节打分主要分两档,5分的指标一档为5分,二档为4分;10分的指标一档为10分,二档为8分。
1、可持续性(30分):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坚持长期开展,活动内容丰富且具有实际意义(5分);为实践地和实践对象普遍需求,受到普遍欢迎(5分);对服务地和服务的对象有较大帮助(5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实践地进行长期合作(5分);有后续开展志愿服务或考察体验的详细计划(5分);实践项目后期能够主动寻求与学院专业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5分)。
2、实际效果(30分):团队能紧扣本年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内容具有实际意义,活动效果显著(5分); 团队能够吸收与其他学院和专业的成员,开展丰富具体的、全方位的、形式多样的活动(5分),实践活动能够与学院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活动具有创新性(5分);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于往年有改进和提高,每年有新的活动成果(5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活动当中,在相应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服务体验活动(5分);实践地开具反馈证明,对团队活动和团队成员进行充分认可,有好的评价(5分)。
3、活动过程(20分):活动过程的严密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5分);有专业课老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带队,能够有效记录社会实践具体进展情况,能够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馈信息(5分);活动有
深远的社会影响,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实践报告、通讯等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物或网站发表(10分)。
4、活动感悟(10分):对实践活动认识深刻、透彻,能够认真总结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看法,对活动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分);所有团队成员以参与志愿服务的感想感受、所思所得为主题,写出简洁流畅、内容充实、叙述明了、感情真挚的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并提交学校和学院(5分)。
5、现场表现(10分):参与答辩的各团队成员对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准确的把握(5分);在现场表现得体,没有超时现象;能够如实准确的回答评委的提问(5分)。
注:评分标准起评分80分,满分100分。二级指标中的环节打分主要分两档,5分的指标一档为5分,二档为4分;10分的指标一档为10分,二档为8分。
1、课题明确性(20分)
团队项目能紧扣本年度社会实践主题,主题明确、可操作(5分);调查方式方法科学,调查取证能够对项目的主题内容进行充分论证(10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教育两方面均有相应的教育效果(5分)。
2、实践成果(30分)
团队活动立意别具风格,具体开展方式有创新点,活动内容和活动成果具有积极的社会效果(10分);实践论文、调查报告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科学,有数据、有事例(10分),能客观深入地说明一定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及成果,具有合理性和正确性,成果充分突出实践活动的经验性和实证性(10分)。
3、活动过程(20分)
活动过程的严密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特色性(5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没有铺张浪费(5分);有专业课老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带队(5分),能够有效记录社会实践具体进展情况,能够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馈信息(5分)。
4、可持续性(10分)
实践活动结束后依然有可持续性,实践项目是该专业领域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项目,可以继续开展研究,深化活动成果(5分);实践项目后期能够转化为科研立项项目或其他科研项目进入深
入研究(5分)。
5、活动影响(10分)
论文、通讯等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物或网站发表,活动得到省级以上媒体关注、报道;在校内进行宣传,举办宣讲会、成果展等,影响范围广(5分);项目已经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或实施后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调查对象、合作单位和其他公众对活动的评价较高(5分)。
6、现场表现(10分)
参与答辩的各团队成员对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准确的把握(5分);在现场表现得体,没有超时现象,能够如实准确的回答评委的提问(5分)。
注:评分标准起评分80分,满分100分。二级指标中的环节打分主要分两档,5分的指标一档为5分,二档为4分;10分的指标一档为10分,二档为8分。
1、可持续性(30分):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坚持长期开展,活动内容丰富且具有实际意义(5分);为实践地和实践对象普遍需求,受到普遍欢迎(5分);对服务地和服务的对象有较大帮助(5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实践地进行长期合作(5分);有后续开展志愿服务或考察体验的详细计划(5分);实践项目后期能够主动寻求与学院专业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5分)。
2、实际效果(30分):团队能紧扣本年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内容具有实际意义,活动效果显著(5分); 团队能够吸收与其他学院和专业的成员,开展丰富具体的、全方位的、形式多样的活动(5分),实践活动能够与学院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活动具有创新性(5分);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于往年有改进和提高,每年有新的活动成果(5分);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到活动当中,在相应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服务体验活动(5分);实践地开具反馈证明,对团队活动和团队成员进行充分认可,有好的评价(5分)。
3、活动过程(20分):活动过程的严密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5分);有专业课老师或学生工作人员带队,能够有效记录社会实践具体进展情况,能够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馈信息(5分);活动有
深远的社会影响,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实践报告、通讯等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物或网站发表(10分)。
4、活动感悟(10分):对实践活动认识深刻、透彻,能够认真总结并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看法,对活动的开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分);所有团队成员以参与志愿服务的感想感受、所思所得为主题,写出简洁流畅、内容充实、叙述明了、感情真挚的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并提交学校和学院(5分)。
5、现场表现(10分):参与答辩的各团队成员对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客观、准确的把握(5分);在现场表现得体,没有超时现象;能够如实准确的回答评委的提问(5分)。
注:评分标准起评分80分,满分100分。二级指标中的环节打分主要分两档,5分的指标一档为5分,二档为4分;10分的指标一档为10分,二档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