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时期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为37℃(中华医学杂志)。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甚至偶而达到38.0℃,尤其示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不佳,体温可降到35℃,应采取保暖措施。 保持适宜的环境。发烧时小儿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室温宜保持在20-22度,湿度宜保持在60-65%。对于夏季热引起的发热,通过使用空调或电扇降低环境温度,就可以帮助小儿降下体温。 发热会使小儿体内失去很多水分,为了防止身体脱水,注意给小儿多喝水或果汁,这样既可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助于降温。但也不要饮用过量,以免引起水中毒。保持每两小时能排出一次很清的小便,加之尿色不深不黄、眼窝不凹、唾液充足,说明水分补充已足。同时应及时擦汗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小儿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牛奶、稀饭、蛋羹、面片、面条等,不宜吃油腻、高脂肪或奶油食品等。如果小儿食欲不佳,不要强迫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小儿发热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 物理降温是指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枕冰袋。 1.1酒精擦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降温方法,常采用75%—90%的酒精,浓度为30%—50%(即水:酒精为2:1两份水一份酒精)温度为32摄氏度,100—200毫升。 禁忌部位:(1)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2)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3)腹部,以防腹泻(4)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次性动脉收缩。 1.2擦浴时应关好门窗避免着凉体温在38.5℃以下示可用比发热体温高一度的温水擦拭孩子大血管的部位:腋窝、前臂、腹股沟、腘窝处,在孩子能配合的情况下持续15-20分钟。 1.3冷敷时将小毛巾放入冷水盆内,浸湿后,拧干,已不滴水为宜,敷在小儿前额或大血管走行处,10-15分钟更换一次,注意避免冷水将患儿的衣被弄湿和水流入身体的其他部位。 1.4枕冰袋时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头部或颈部两侧大血管处,可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2 药物降温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百服宁、扑热息痛、泰诺林,另一种是布洛芬成分如美林、臣功再欣、布洛芬等。因药物性质和用量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两类药相对安全但不宜过量服用。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几条注意事项: 2.1患儿末梢循环不好时不宜冷敷和枕冰袋,患儿表现为发冷、四肢厥冷,这时应保暖、搓手脚促进四支循环。 2.2两次服药间隔应大4小时,如持续不退可配合物理降温。 2.3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受风,将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这样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2.4 4岁以下患儿如体温过高有发生惊厥的可能性,应密切观察体温,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 2.5如果您的宝宝体温过高,急于就诊最好先服上退热药再抱孩子去医院。
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耗氧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所以小儿发热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病因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和退热药物,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时期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短暂的体温波动,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不认为病态。正常小儿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春秋冬三季平均值上午36.6℃,下午36.7℃,夏季上午36.9-36.95℃,下午为37℃(中华医学杂志)。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甚至偶而达到38.0℃,尤其示新生儿或小婴儿更易受以上条件影响:相反若饥饿、患儿处于少动状态或保暖不佳,体温可降到35℃,应采取保暖措施。 保持适宜的环境。发烧时小儿最好卧床休息,居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但不要有对流风,室温宜保持在20-22度,湿度宜保持在60-65%。对于夏季热引起的发热,通过使用空调或电扇降低环境温度,就可以帮助小儿降下体温。 发热会使小儿体内失去很多水分,为了防止身体脱水,注意给小儿多喝水或果汁,这样既可为身体补充水分,又有助于降温。但也不要饮用过量,以免引起水中毒。保持每两小时能排出一次很清的小便,加之尿色不深不黄、眼窝不凹、唾液充足,说明水分补充已足。同时应及时擦汗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小儿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牛奶、稀饭、蛋羹、面片、面条等,不宜吃油腻、高脂肪或奶油食品等。如果小儿食欲不佳,不要强迫进食,以免引起呕吐。 小儿发热应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1 物理降温是指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头部冷敷或枕冰袋。 1.1酒精擦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降温方法,常采用75%—90%的酒精,浓度为30%—50%(即水:酒精为2:1两份水一份酒精)温度为32摄氏度,100—200毫升。 禁忌部位:(1)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2)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3)腹部,以防腹泻(4)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次性动脉收缩。 1.2擦浴时应关好门窗避免着凉体温在38.5℃以下示可用比发热体温高一度的温水擦拭孩子大血管的部位:腋窝、前臂、腹股沟、腘窝处,在孩子能配合的情况下持续15-20分钟。 1.3冷敷时将小毛巾放入冷水盆内,浸湿后,拧干,已不滴水为宜,敷在小儿前额或大血管走行处,10-15分钟更换一次,注意避免冷水将患儿的衣被弄湿和水流入身体的其他部位。 1.4枕冰袋时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置于头部或颈部两侧大血管处,可降低体温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2 药物降温 小儿常用退热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百服宁、扑热息痛、泰诺林,另一种是布洛芬成分如美林、臣功再欣、布洛芬等。因药物性质和用量不同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两类药相对安全但不宜过量服用。 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几条注意事项: 2.1患儿末梢循环不好时不宜冷敷和枕冰袋,患儿表现为发冷、四肢厥冷,这时应保暖、搓手脚促进四支循环。 2.2两次服药间隔应大4小时,如持续不退可配合物理降温。 2.3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受风,将孩子包裹的严严实实,这样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高热惊厥。 2.4 4岁以下患儿如体温过高有发生惊厥的可能性,应密切观察体温,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观察体温变化。 2.5如果您的宝宝体温过高,急于就诊最好先服上退热药再抱孩子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