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001年阿根廷的经济简史
09国贸 邓碧君 [1**********] 指导老师:蔡一鸣
摘要:1991年阿根廷实行货币局制度,使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经济得以增长。但该汇率制度的缺陷却同样给阿根廷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2002年初,阿根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这一制度,重新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本文通过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演变介绍阿根廷十年的经济简史,并对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经济进行探究。
关键词:阿根廷 货币局制度
一、理论机理
制度变迁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冲突从而增加收入的手段之一。当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增加或者欲望上升的时候,就存在着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当一个国家的制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便会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飞跃,反之,经济增长会受制于落后的制度。根据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而制度的进步至少依赖于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那面对着国家经济在发展时期受重挫的阿根廷,落后的货币局制度,俨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必须舍弃的货币制度。
二、阿根廷的主要经济状况
1、采取货币局制度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1990年,阿根廷总共发生了7次货币危机,每一次货币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通胀。在1975年——1990年的16年间,除1986年的通胀率为90.1%外,其他年份的通胀率均在100%以上。1989年底还通胀率还曾高达5000%。在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下,投资者对阿根廷货币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经济的完全美元化。这是阿根廷采取货币局制度的直接原因。1991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卡瓦略就任阿根廷经济部部长,同年三月推出《自由兑换法》即货币局制度,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得以控制,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降至4%。这
成为梅内姆政府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方案的重要一环。
2、采取货币局制度后的局势发展
2011年上半年,由于经济恶化、税收减少和债务缠身等多种原因,阿根廷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不得已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即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和扩大税源。计划一出笼就遭到反对党、工会以及企业家组织的强烈反对,证券市场发生空前规模的动荡,主要股票指数和公共债券价格暴跌,国家风险指数猛升至1700点以上,资金大量外流,国际储备和银行储蓄严重下降,金融危机爆发。
3、危机爆发过程
事实上,在经过1991~1994年的经济增长后,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5年第2季度起,阿根廷经济即出现了负增长。(如图一所示)
2001年8月,阿根廷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几近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阿根廷应急追加80亿美元贷款,金融市场暂时趋于稳定,但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承诺将严格执行“零财政赤字计划”。此后,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安,市场普遍预期比索将贬值,人们排起长队挤兑银行存款。股票大跌,国家风险指数猛增,政府发行的债券价格一路下滑,外资纷纷抽逃。据报道,仅11月30日1天,全国就有7亿美元流往境外。由于阿根廷的预算赤字没有达到以前确定的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的贷款。 此时的阿根廷政府可以说内无筹资良策,外无国际援助,面对汹涌而至的挤兑风潮,不得已于12月3
日采取限制取款和限制外汇出境的最严厉紧急措施。
这一措施一出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政治冲突加剧。12月18日,反对经济紧缩的游行变为一场暴乱,并造成7人死亡,经济部长卡瓦略被迫辞职,总统德拉鲁阿也旋即被迫下台。此后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换了5位总统。2002年1月2日第5位总统杜阿尔德宣誓就职。面对比索贬值的强大压力,杜阿尔德总统宣布放弃已实施11年之久的货币局制度。
三、对货币局制度崩溃的分析
实行货币局制度本来是有助于促进本币稳定和、抑制高通货膨胀、吸引外资,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条件,但由于其局限性较强,只能被少数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地区采纳。对于实施这一制度的国家地区来说,关键是得到的收益是否超过付出的代价,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调整经济策略,维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能否保持住公众的信心。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的实施,起初能够满足公众的欲望,致使经济有所恢复,而后却渐渐失去本来的优势,特别是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后,比索已难以维持与强势美元的联系。经济衰退、财政危机、债务危机和僵硬的汇率制度等结合在一起,市场信心崩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可见,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也可以料见,好的制度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制度必然会推动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是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四、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所造成的金融危机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是生产社会化加速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反映了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加快在全球扩张的利益要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既是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获取投机等利益的机遇,又是其全球扩张的结果。所以,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就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经济主权,才有机会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1]王庭东.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与启示[N].拉丁美洲研究:
2002,(4):45-47.
[2]吴子敏,刘厚俊.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N].现代管理科学:2003,(4):7-8.
[3]孙仲涛.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分析[N].拉丁美洲研究:2004,(2):39-42.
[4]余德容,陈卫红.阿根廷货币局制度何以不堪一击[N].经济论坛:2004,(1):117-117,94.
1991年——2001年阿根廷的经济简史
09国贸 邓碧君 [1**********] 指导老师:蔡一鸣
摘要:1991年阿根廷实行货币局制度,使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经济得以增长。但该汇率制度的缺陷却同样给阿根廷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2002年初,阿根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放弃这一制度,重新实行汇率自由浮动。本文通过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演变介绍阿根廷十年的经济简史,并对制度如何影响国家经济进行探究。
关键词:阿根廷 货币局制度
一、理论机理
制度变迁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冲突从而增加收入的手段之一。当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增加或者欲望上升的时候,就存在着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当一个国家的制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便会促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飞跃,反之,经济增长会受制于落后的制度。根据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而制度的进步至少依赖于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那面对着国家经济在发展时期受重挫的阿根廷,落后的货币局制度,俨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必须舍弃的货币制度。
二、阿根廷的主要经济状况
1、采取货币局制度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1990年,阿根廷总共发生了7次货币危机,每一次货币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通胀。在1975年——1990年的16年间,除1986年的通胀率为90.1%外,其他年份的通胀率均在100%以上。1989年底还通胀率还曾高达5000%。在长期恶性通货膨胀的打击下,投资者对阿根廷货币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经济的完全美元化。这是阿根廷采取货币局制度的直接原因。1991年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卡瓦略就任阿根廷经济部部长,同年三月推出《自由兑换法》即货币局制度,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得以控制,到1994年通货膨胀率降至4%。这
成为梅内姆政府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方案的重要一环。
2、采取货币局制度后的局势发展
2011年上半年,由于经济恶化、税收减少和债务缠身等多种原因,阿根廷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和支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不得已在7月11日推出了“零财政赤字计划”,即大幅度紧缩开支,削减工资和养老金,减少地方财政支出和扩大税源。计划一出笼就遭到反对党、工会以及企业家组织的强烈反对,证券市场发生空前规模的动荡,主要股票指数和公共债券价格暴跌,国家风险指数猛升至1700点以上,资金大量外流,国际储备和银行储蓄严重下降,金融危机爆发。
3、危机爆发过程
事实上,在经过1991~1994年的经济增长后,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从1995年第2季度起,阿根廷经济即出现了负增长。(如图一所示)
2001年8月,阿根廷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市场几近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阿根廷应急追加80亿美元贷款,金融市场暂时趋于稳定,但作为交换条件,阿根廷承诺将严格执行“零财政赤字计划”。此后,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安,市场普遍预期比索将贬值,人们排起长队挤兑银行存款。股票大跌,国家风险指数猛增,政府发行的债券价格一路下滑,外资纷纷抽逃。据报道,仅11月30日1天,全国就有7亿美元流往境外。由于阿根廷的预算赤字没有达到以前确定的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的贷款。 此时的阿根廷政府可以说内无筹资良策,外无国际援助,面对汹涌而至的挤兑风潮,不得已于12月3
日采取限制取款和限制外汇出境的最严厉紧急措施。
这一措施一出台,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政治冲突加剧。12月18日,反对经济紧缩的游行变为一场暴乱,并造成7人死亡,经济部长卡瓦略被迫辞职,总统德拉鲁阿也旋即被迫下台。此后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换了5位总统。2002年1月2日第5位总统杜阿尔德宣誓就职。面对比索贬值的强大压力,杜阿尔德总统宣布放弃已实施11年之久的货币局制度。
三、对货币局制度崩溃的分析
实行货币局制度本来是有助于促进本币稳定和、抑制高通货膨胀、吸引外资,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条件,但由于其局限性较强,只能被少数像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地区采纳。对于实施这一制度的国家地区来说,关键是得到的收益是否超过付出的代价,能否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调整经济策略,维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能否保持住公众的信心。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的实施,起初能够满足公众的欲望,致使经济有所恢复,而后却渐渐失去本来的优势,特别是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后,比索已难以维持与强势美元的联系。经济衰退、财政危机、债务危机和僵硬的汇率制度等结合在一起,市场信心崩溃,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可见,制度对国家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也可以料见,好的制度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制度必然会推动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会是国家经济陷入困境,甚至遭受灭顶之灾。
四、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所造成的金融危机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是生产社会化加速向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二是反映了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加快在全球扩张的利益要求。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既是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获取投机等利益的机遇,又是其全球扩张的结果。所以,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趋利避害,就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经济主权,才有机会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1]王庭东.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崩溃与启示[N].拉丁美洲研究:
2002,(4):45-47.
[2]吴子敏,刘厚俊.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对其宏观经济的影响[N].现代管理科学:2003,(4):7-8.
[3]孙仲涛.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分析[N].拉丁美洲研究:2004,(2):39-42.
[4]余德容,陈卫红.阿根廷货币局制度何以不堪一击[N].经济论坛:2004,(1):117-1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