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
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
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
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
化为先。
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
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
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
正, 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
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
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
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
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
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
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 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
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
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
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
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 自杀身亡。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 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
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
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
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
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
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
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 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
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
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
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
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
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
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
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
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
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
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
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
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
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
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
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
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
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
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
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
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
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
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
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
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
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
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
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
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
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魏徵(580年一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
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
任侍中,封郑国公。
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
舟,民好比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
赋敛,轻租税”,“无为有理”。
狄仁杰(630年叫00年),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
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
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
徐有功(640年一7m年),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
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
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
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
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
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
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
入为司刑丞, 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
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 出为灵
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 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
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
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
卢怀慎(?一717年),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
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
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
地都流下了眼泪。
杨绾(?一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
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
匹帛之余”。
王旦(957年一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
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
了一批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
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 势(今陕西省渭南北)人。幼年奋发读书,
19岁中进士。994年为参知政事,善于劝谏,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任宰相,辽军大举
进攻宋,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与辽签
订了澶渊之盟。不久,被人排挤,罢去相位。晚年再次被起用为相,又遭人诬陷去位,后被
贬至雷州(今属广东)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宋时追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
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
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包拯(999年一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
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他不仅掌管过京师的
司法和全国的财政大权,率领过军队,当过外交使节,而且还做过宋仁宗身边的谏官和顾问。
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
部尚书,谥号“孝肃”。
陈希亮(9四年一1063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任长沙知县,之后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知州、知府、转运
使等地方官,又在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他的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
作行状墓碑的东坡先生,怕公弼的事迹失传,终于在陈公离世十四年后,欣然提笔撰写了《陈
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
赵 柞 (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枯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
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柞为吏
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
至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的向赵 扦 学习。
黄震(1213年一1281年),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
曰“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理宗宝四
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
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
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
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元军进入临安后,隐居山林,誓不仕
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疾终。其遗著有《黄氏日抄》、 《古今纪要》、 《戊
辰修史传》和《古今纪要逸编》等。
文天祥(1236年一1283年),字宋瑞,又宇履善,号文山,今江西吉安县富田文家人。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 自小抱负远大。20岁(1256年)进
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钦点状元。京炎元年(1276年)被封为右丞相。时逢元兵大举
南侵,文天祥组织勤王军抗战,兵败被俘,多次自杀未遂,被囚于元都燕京。面对元人威逼
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显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于公元1283年1月以身殉国,年仅
47岁。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流传不息,尤其是“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如璀璨明星,光耀千秋。
方克勤,字去矜,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祖籍睦州。洪武四年(1371年)授济宁知府,在任5年,为官清正廉洁,听断英明;为人谦虚谨慎,关心百姓疾苦。《明史·循吏传》中赞誉他为“以德化为本”。后因“空印案”被连累至死,年仅51岁。著有《汗漫集》。
轩倪,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副。从踏入仕途之初,便开始以廉政闻名。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他担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推己及人,大力提倡戒奢侈、禁吃喝之举。
鲁穆(1381年一1437年),字希文,浙江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洪熙元年(1425年),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清廉,被人称为“鲁铁面”,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葩经或问》、《礼纪日钞》等。
况钟(1383年一1科2年),字伯律,号如愚, 自号龙冈,江西靖安人。23岁即被县官俞益选为礼曹吏。9年后因办事干练而被荐入朝任礼部仪制司六品主事。任内曾获明永乐帝30多次嘉奖,随即被越级提升为礼部仪制司正五品郎中,不久又被推任为苏州知府。况钟为官一生,历明朝三代,事明主三君,清廉刚正, 匡国济民,成为明代著名的清官。特别是苏州府任内13年,勤于政事,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于谦(1398年一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
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周新(?一1412年),字志新,初名日新,广东南海人。因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使贵官国戚有所忌惮,呼之为“冷面寒铁”。永乐三年(1405年)由云南按察使改调浙江按察使,决疑案,平冤狱,惠政甚多。因遭权势怨恨,为锦衣卫指挥纪纲所诬陷,成祖受谗不察,将其逮捕解京杀之。
王恕(1415年一1508年),字宗贯,陕西三原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初任官大理寺,后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此后历官河南、云南、南京,均有政声。他为官清廉,在明成化、弘治两代皇帝树立廉风,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刘大夏(1436年一1517年),字时雍,华容(今属湖北)人,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其父刘仁宅曾任监察御史,是有名的清官。刘大夏承续优秀的家风,忠直为国,磊落报民,一生清廉,荣辱两忘,力助明朝“弘治盛时”。其名望远播至朝鲜、安
南外国。
海瑞(1514年一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单人。海瑞历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正教官)、浙江淳安县知县、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等职。囚受反对者诬告,被降为江西兴国县知县。后因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调升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调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事务,巡抚应天十府。
后因匡正时弊,令朝中大部分官员不满,被迫于隆庆四年(1570年)辞去南京户部侍郎官职。
16年之后复出,就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书写了一部清官吏略。
余有丁(1527年一1584年),字丙仲,号同麓,今宁波鄞州高桥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翌年又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中探花,授官翰林编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礼部考官,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司业,万历十年(1581年)朝廷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称为“余相”。一生清廉为政,卒后葬于家乡东钱湖畔隐学山麓,至今遗迹尚存。
杨继宗,字承芳,明代阳城(今属山西)人。天顺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等官。他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而对属下和百姓却体察细微,拯救多多。后人将他和东汉著名的廉吏杨震相比,称他为“廉中之廉”。 ·
于成龙(1617年一16384卑),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生前为康熙皇帝所信赖,称为“今世清廉第一”,死后赐谥“清端”。
汤斌(1627年一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居官能体恤民情,兴利除害, 自奉简约,固守清俭,深受康熙帝信任和百姓爱戴。因每日三餐不离豆腐,群众赠以“豆腐汤”雅号,赞扬其清正廉洁。雍正时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
张伯行(1651年一1725年),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施世纶(1658年一17X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刘统勋在清朝雍正年间入朝为官,乾隆登基后获得重用。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他清廉耿介,不收受礼物,为官五十余年,家中田地没有增加一寸。在朝中他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死于上朝途中。皇帝亲为他祭奠,见他家中一贫如洗,为之大哭,称他为“真宰相”,六年后还写诗赞他“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四月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五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成都任职,享年67岁。清廷颁旨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陈殡(1656年一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人,清康熙进士。曾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道台、湖南巡抚等职,官至闽浙总督。陈殡一生简朴,布衣素食,勤政爱民, 自律极严,被康熙誉为“朕从未见过的苦行僧”总督。
费棉祉,生卒年份不详,字支峤,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进士。顺治十五年任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县。在任其间,为官清廉,仁慈爱民;是非分明,断案公正。为百姓所崇敬,后人所称道。费公社又知人爱才,对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中秀才的蒲松龄大为器许。蒲氏则盛赞费公的德行,以师礼事之,笔墨间流露出无限景仰之情。
岳飞(1103年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名帅。所带岳家军是当时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谚。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年39岁。岳飞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枢密副使等职。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诏复正官,建庙于鄂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武穆。 由士卒而将帅,以姓名军,声振天下,历百余战无一败者,岳飞是第一人;武有盖世之功,文有传世之作,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者岳飞是第一人;以千古奇忠蒙千古奇冤又享千秋奇誉者,岳飞是第一人。
冯道(881年一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五代时名相。他性格纯朴敦厚,安贫乐道。他为相二十余年,历侍四朝五姓八皇帝,不恪守“忠君”,却始终恪守以民为重。在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中,他屡屡解民于倒悬。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
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
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
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
化为先。
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
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
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
正, 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
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
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
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
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
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
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 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
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
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
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
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 自杀身亡。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 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
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
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
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
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
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
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 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
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
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
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
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
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
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
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
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
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
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
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
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
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
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
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
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
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
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
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
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
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
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
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
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
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
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
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
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
律,是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魏徵(580年一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
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
任侍中,封郑国公。
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
舟,民好比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
赋敛,轻租税”,“无为有理”。
狄仁杰(630年叫00年),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
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
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
徐有功(640年一7m年),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
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
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
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
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
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
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
入为司刑丞, 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
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 出为灵
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 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
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
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
卢怀慎(?一717年),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
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
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
地都流下了眼泪。
杨绾(?一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
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
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
匹帛之余”。
王旦(957年一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
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
了一批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
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 势(今陕西省渭南北)人。幼年奋发读书,
19岁中进士。994年为参知政事,善于劝谏,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任宰相,辽军大举
进攻宋,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与辽签
订了澶渊之盟。不久,被人排挤,罢去相位。晚年再次被起用为相,又遭人诬陷去位,后被
贬至雷州(今属广东)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宋时追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
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
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包拯(999年一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
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他不仅掌管过京师的
司法和全国的财政大权,率领过军队,当过外交使节,而且还做过宋仁宗身边的谏官和顾问。
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
部尚书,谥号“孝肃”。
陈希亮(9四年一1063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任长沙知县,之后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知州、知府、转运
使等地方官,又在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他的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
作行状墓碑的东坡先生,怕公弼的事迹失传,终于在陈公离世十四年后,欣然提笔撰写了《陈
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
赵 柞 (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枯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
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柞为吏
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
至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的向赵 扦 学习。
黄震(1213年一1281年),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
曰“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理宗宝四
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
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
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
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元军进入临安后,隐居山林,誓不仕
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疾终。其遗著有《黄氏日抄》、 《古今纪要》、 《戊
辰修史传》和《古今纪要逸编》等。
文天祥(1236年一1283年),字宋瑞,又宇履善,号文山,今江西吉安县富田文家人。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 自小抱负远大。20岁(1256年)进
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钦点状元。京炎元年(1276年)被封为右丞相。时逢元兵大举
南侵,文天祥组织勤王军抗战,兵败被俘,多次自杀未遂,被囚于元都燕京。面对元人威逼
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显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于公元1283年1月以身殉国,年仅
47岁。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流传不息,尤其是“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如璀璨明星,光耀千秋。
方克勤,字去矜,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祖籍睦州。洪武四年(1371年)授济宁知府,在任5年,为官清正廉洁,听断英明;为人谦虚谨慎,关心百姓疾苦。《明史·循吏传》中赞誉他为“以德化为本”。后因“空印案”被连累至死,年仅51岁。著有《汗漫集》。
轩倪,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副。从踏入仕途之初,便开始以廉政闻名。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他担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推己及人,大力提倡戒奢侈、禁吃喝之举。
鲁穆(1381年一1437年),字希文,浙江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洪熙元年(1425年),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清廉,被人称为“鲁铁面”,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葩经或问》、《礼纪日钞》等。
况钟(1383年一1科2年),字伯律,号如愚, 自号龙冈,江西靖安人。23岁即被县官俞益选为礼曹吏。9年后因办事干练而被荐入朝任礼部仪制司六品主事。任内曾获明永乐帝30多次嘉奖,随即被越级提升为礼部仪制司正五品郎中,不久又被推任为苏州知府。况钟为官一生,历明朝三代,事明主三君,清廉刚正, 匡国济民,成为明代著名的清官。特别是苏州府任内13年,勤于政事,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于谦(1398年一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
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周新(?一1412年),字志新,初名日新,广东南海人。因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使贵官国戚有所忌惮,呼之为“冷面寒铁”。永乐三年(1405年)由云南按察使改调浙江按察使,决疑案,平冤狱,惠政甚多。因遭权势怨恨,为锦衣卫指挥纪纲所诬陷,成祖受谗不察,将其逮捕解京杀之。
王恕(1415年一1508年),字宗贯,陕西三原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初任官大理寺,后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此后历官河南、云南、南京,均有政声。他为官清廉,在明成化、弘治两代皇帝树立廉风,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刘大夏(1436年一1517年),字时雍,华容(今属湖北)人,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其父刘仁宅曾任监察御史,是有名的清官。刘大夏承续优秀的家风,忠直为国,磊落报民,一生清廉,荣辱两忘,力助明朝“弘治盛时”。其名望远播至朝鲜、安
南外国。
海瑞(1514年一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单人。海瑞历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正教官)、浙江淳安县知县、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等职。囚受反对者诬告,被降为江西兴国县知县。后因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调升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调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事务,巡抚应天十府。
后因匡正时弊,令朝中大部分官员不满,被迫于隆庆四年(1570年)辞去南京户部侍郎官职。
16年之后复出,就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书写了一部清官吏略。
余有丁(1527年一1584年),字丙仲,号同麓,今宁波鄞州高桥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翌年又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中探花,授官翰林编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礼部考官,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司业,万历十年(1581年)朝廷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称为“余相”。一生清廉为政,卒后葬于家乡东钱湖畔隐学山麓,至今遗迹尚存。
杨继宗,字承芳,明代阳城(今属山西)人。天顺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等官。他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而对属下和百姓却体察细微,拯救多多。后人将他和东汉著名的廉吏杨震相比,称他为“廉中之廉”。 ·
于成龙(1617年一16384卑),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生前为康熙皇帝所信赖,称为“今世清廉第一”,死后赐谥“清端”。
汤斌(1627年一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居官能体恤民情,兴利除害, 自奉简约,固守清俭,深受康熙帝信任和百姓爱戴。因每日三餐不离豆腐,群众赠以“豆腐汤”雅号,赞扬其清正廉洁。雍正时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
张伯行(1651年一1725年),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施世纶(1658年一17X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刘统勋在清朝雍正年间入朝为官,乾隆登基后获得重用。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他清廉耿介,不收受礼物,为官五十余年,家中田地没有增加一寸。在朝中他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死于上朝途中。皇帝亲为他祭奠,见他家中一贫如洗,为之大哭,称他为“真宰相”,六年后还写诗赞他“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四月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五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成都任职,享年67岁。清廷颁旨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陈殡(1656年一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人,清康熙进士。曾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道台、湖南巡抚等职,官至闽浙总督。陈殡一生简朴,布衣素食,勤政爱民, 自律极严,被康熙誉为“朕从未见过的苦行僧”总督。
费棉祉,生卒年份不详,字支峤,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进士。顺治十五年任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县。在任其间,为官清廉,仁慈爱民;是非分明,断案公正。为百姓所崇敬,后人所称道。费公社又知人爱才,对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中秀才的蒲松龄大为器许。蒲氏则盛赞费公的德行,以师礼事之,笔墨间流露出无限景仰之情。
岳飞(1103年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名帅。所带岳家军是当时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谚。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年39岁。岳飞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枢密副使等职。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诏复正官,建庙于鄂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武穆。 由士卒而将帅,以姓名军,声振天下,历百余战无一败者,岳飞是第一人;武有盖世之功,文有传世之作,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者岳飞是第一人;以千古奇忠蒙千古奇冤又享千秋奇誉者,岳飞是第一人。
冯道(881年一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五代时名相。他性格纯朴敦厚,安贫乐道。他为相二十余年,历侍四朝五姓八皇帝,不恪守“忠君”,却始终恪守以民为重。在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中,他屡屡解民于倒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