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

中文名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英文名称: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定义:淋巴细胞周而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应用学科: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相关的T,B,APC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再定向迁移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

人体主要的大淋巴节分布于:

下巴左右两侧的扁桃体、右腋下、右腿根部。

最细的淋巴管叫毛细淋巴管,人体除脑、软骨、角膜、晶状体、内耳、胎盘外,都有毛细淋巴管分布,数目与毛细血管相近。小肠区的毛细淋巴管叫乳糜管。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深、浅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简称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全部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胸导管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由左、右腰淋巴干和肠区淋巴干汇成。下段有膨大的乳糜池。胸导管还收集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淋巴 ,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3/4。右淋巴导管由右颈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和右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汇成,收集右上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1/4。淋巴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每天生成约2~4L,淋巴液的成分大致与组织液相近。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系统而形成淋巴循环。

1. 淋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毛细淋巴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端管道,管壁由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不是相互直接连接,而是相互覆盖,形成开口于管内的单向活瓣,组织液只能流入,但不能倒流。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压力差是促进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漏出的红细胞、侵入的细菌以及经消化吸收的小脂肪滴都很容易经细胞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

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形成后流入集合淋巴管,全身集合淋巴管最后汇合成两条大干,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它们分别在两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处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循环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

2.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

(2)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这一机体防卫和屏障作用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

淋巴细胞再循环

中文名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英文名称: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定义:淋巴细胞周而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应用学科: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外周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后,又通过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经内皮小静脉返回到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中的循环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相关的T,B,APC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作用,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再定向迁移于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

人体主要的大淋巴节分布于:

下巴左右两侧的扁桃体、右腋下、右腿根部。

最细的淋巴管叫毛细淋巴管,人体除脑、软骨、角膜、晶状体、内耳、胎盘外,都有毛细淋巴管分布,数目与毛细血管相近。小肠区的毛细淋巴管叫乳糜管。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深、浅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简称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全部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胸导管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由左、右腰淋巴干和肠区淋巴干汇成。下段有膨大的乳糜池。胸导管还收集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淋巴 ,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3/4。右淋巴导管由右颈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和右支气管纵隔淋巴干汇成,收集右上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1/4。淋巴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每天生成约2~4L,淋巴液的成分大致与组织液相近。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系统而形成淋巴循环。

1. 淋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毛细淋巴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端管道,管壁由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不是相互直接连接,而是相互覆盖,形成开口于管内的单向活瓣,组织液只能流入,但不能倒流。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压力差是促进组织液进入淋巴管的动力。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漏出的红细胞、侵入的细菌以及经消化吸收的小脂肪滴都很容易经细胞间隙进入毛细淋巴管。

淋巴液在毛细淋巴管形成后流入集合淋巴管,全身集合淋巴管最后汇合成两条大干,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它们分别在两侧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汇合处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循环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

2.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每天组织液中约有75-200g蛋白质由淋巴液回收到血液中,保持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

(2)运输脂肪:由小肠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每天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的液体总量约24L,其中约3L经淋巴循环回到血液中去。即一天中回流的淋巴液的量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总量。

(4)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这一机体防卫和屏障作用主要与淋巴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和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关文章

  • 红细胞变形能力与微循环相关研究_冯蔚芬
  • complex [J ].Thromb H aemos t , 2002, 88:611-619. [43] Rao VS , Sw arup S , Kini RM . T he n on enzym atic subunit of ps ...查看


  • 学海无涯 | 血常规中白细胞各分类的临床意义
  • 白细胞反应概述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寿命相对短暂,整个血液中所含的中性粒细胞都是来自骨髓,每一天约有正常值的2.5倍细胞数目从骨髓中补充.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出现在两个血液池中的一个池中:要么在循环池,要么在边缘池.中性粒细胞可以在两个池之 ...查看


  •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 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 ...查看


  • 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研究进展
  • LETTERSINBIOTECHNOLOGYVol.18No.2Mar.,2007 文章编号:1009-0002(2007)02-0313-03 生物技术通讯 313 综述 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研究进展 曹明刚综述:窦骏审校 东南大 ...查看


  •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危害及控制
  •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的危害及控制浅析 摘要:为了保证工业循环冷却水安全.有效地运行,必须消除微生物的危害,应对循环冷却水中微生物进行严格控制.水中加氯控制微生物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的ph大都在8-9,因此不宜用氯杀菌灭藻 ...查看


  • 细菌_病毒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
  • 第20卷 第3期 2001年8月台 湾 海 峡 Vol.20, No.3JOURNALOFOCEANOGRAPHYINTAIWANSTRAIT Aug.,2001 细菌.病毒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 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 周玉航,潘建明, ...查看


  • 封志纯-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是由 不同原因引起的,以低血压.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肿为主要 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复杂,病期之间 的界限模糊, 严重时引起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查看


  • 试论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能否进行光反应
  • 摘要:从选修本P29中的描述着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无基粒,使人提出疑问: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到底能不能进行光反应?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引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 C4植物虽然没有基粒但却有基质片层,在基层片层中有光系统I,能产 ...查看


  • 人体内的物质循环
  • 第三章 人体内的物质循环 姓名 一.选择题 1.小强同学在探究血液的成分时,将等量的新鲜鸡血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在A.D两支试管内加入抗凝剂,B.C不做上述处理.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 2.关于血液各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