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的整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五、规范性原则。六、系统性原则。七、效益性原则。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数理统计)。

3. 学校组织机构的机构类型:1. 直线型(最早最简单)2. 职能型3. 直线-职能型4. 矩阵型

4. 教育的属性: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经验活动)二.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5. 为什么说教育具有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6.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统治者享受教育的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3专制性。4.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5.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 宗教性,重视加强宗教神学和巫术的灌输

7.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9.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 教育于文华关系的特殊性

4. 学校文化

10.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6. 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4. 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发展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5.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

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有计划地教学活动,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16. 课程的作用: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保证;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

生学的依据,是学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17. 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形式:1.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2.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3. 直线式和

螺旋式。

18. 课程资源的分类:1. 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金和校外课程资源2. 根

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和社会课程资源3. 根据载体,可能资源可分为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4. 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氛围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 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9.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 进行社会调查2. 审查学生活动3. 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5. 鉴别校外资源6. 建立资源数据库

20. 课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关注每一学生2. 关注

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2. 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3. 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4.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师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6. 教师职业的特点(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教育

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27.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系统性。

28. 教师专业知识四方面:1.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 条件性知

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3.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4.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知识、

29. 教师的专业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2. 教学语言能力3. 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 组织和调控

课堂的能力5. 教育研究能力6. 创新能力。

30.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一、三阶段发展:1. 关注生存阶段2. 关注情境阶段3. 关注学生

阶段。二、五阶段发展:新手、进步新手、胜任型、精通型、专家。三、四阶段发展:

1. 职前储备阶段2. 入职调整期3. 巩固稳定阶段4. 创新成熟阶段

31.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

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

32.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1. 师德为先2. 学生为本3. 能力为重4. 终身学习

33.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2. 教育文献检索3. 提出研究假设4. 制定研

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 作出结论7. 撰写成文

34. 简述教育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1. 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 准确

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 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 勤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35. 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6.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2. 拟定研究计划3. 实施行动研究4. 进行总

结评价。

37. 教育报告的一般步骤: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和附录。

38. 教育调查报告步骤: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附录。

39. 教育实验报告步骤:题目、引言、试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分析

与讨论、结论、附录、

40. 经验总结报告:题目、前言、正文、结尾

41. 教育科研论文: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第二章学生指导

1. 注意的概念及分类: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里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分类: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二、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由于羡慕、必要时需要一直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三、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2. 知觉的基本特征:1. 知觉的选择性2. 知觉的理解性3. 知觉的恒常性4. 知觉的整体性。

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 学习材料的性质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 识记方法5. 时间因素6. 识记者的态度

4. 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詹金斯和达伦巴希)3压抑说(佛洛依德)4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5.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分

散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1.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一、动机冲突(两个都满足选一个)

二、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满足,选择一个避免)三、趋避冲突(同一目标及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四、多重趋避冲突(多个排斥吸引对象)2.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8.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2放纵型教养方式3民主型教养方式

9. 学校教育为什么是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范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11.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1. 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3.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 注意的发展规律(小学生自觉性 注意品质的完善):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1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她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人类的心理反应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刀刀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14. 皮亚杰认为从个体出生到儿童结束,其认知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与运动获得低级的行为图式;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形成守恒信念;单维度所谓;万物有灵论;思维具有不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守恒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不敢改变4形成运算阶段(12-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灵活性;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法解决问题。

15.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16.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刺激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刺激分化:只听到班主任的高跟鞋。

17.1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2心理学之父:冯特;3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4.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18.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桑代克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一张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考好了,一个月不用洗碗,撤销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0.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2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之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依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22.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3.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24.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25.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6. 有意义学习的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期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

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27.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2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2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30.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能力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2. 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的分类:(环境)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速度激情)与发散型;辐合型(多对一)和发散型(一对多)。

31.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渐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32.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33.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以及应用教材等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属于学生方面的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等三个环节,都需要良好学习习惯来支配;贯穿在学习中各个环节的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等心理品质都需要学习习惯的参与)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习惯)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阶段性由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34.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规范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1.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36小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一、(1. 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1. 基本含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2. 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 基本含义: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2. 贯彻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2.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宇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性、连续性、系统性。)五、因材施教原则(1.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2.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六、知行统一原则(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 正面引导纪律约束2.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八、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原则(1.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2.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九、集体教育原则

37. 小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 课外、校外活动3. 劳动4. 少先队活动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 班主任工作

38. 小学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语言说服法:注意说服时机,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2. 榜样示范法(利用榜样人物影响学生;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

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 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想参与情境的创设。)4. 指导实践法(参加实际活动。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5.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 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39. 美誉的实施途径:1.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语文课自然课手工课劳动课)2.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3. 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4.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40. 美育的实施方法:1. 教师教导法2. 欣赏法3. 实践活动法.

41. 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1. 基本含义: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二、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42.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

的适应行为;代币奖励法:可视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二、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三、心理辅导的认知疗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一.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二.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三.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四.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五.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 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一、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二、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三、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四、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3. 班级管理的功能: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 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

5. 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贯彻自主参与原则时要注意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

接影响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堆积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6. 班级管理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情景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认知疏导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

7.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8. 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素质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9.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0.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2.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 建立学生档案(建立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4. 班会活动(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5.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班委会、家长沙龙;学校与社会的协调)6. 操行评定7.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1. 个别教育工作:1. 先进生工作(先进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 后进生工作(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2. 班集体建设功能:班级活动有利于集体的形成;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13. 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1. 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2. 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3. 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4.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

14. 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活动;值勤活动;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15.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教育性(教育性原则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第一原则,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自主性(要求少先队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做事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做少先队组织的主人);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16. 课外活动的特点:1. 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 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 形式的多样性

4. 活动组织的自主性5. 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 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7.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互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六章:教学实施

1.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教

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基础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的只是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 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认识的交往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一. 科学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额各个环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二. 直观性原则:(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言语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三. 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引导其自觉。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四. 巩固性原则(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五.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指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顺序;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深入浅,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六。因材施教原则(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七.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八. 量力性原则(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5.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一.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二.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四.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局限性:教学活动多有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收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7.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1.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3.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6.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8.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9.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10. 直接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组织教学;提供详细的、反复的练习;采用小步子原则呈现材料;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

11.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举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

学习的影响(教师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3. 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以良好的、积极地、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12. 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诱因):学习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有自己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3.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远景行动及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4.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 学习动机的培养: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 设置具体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 设置榜样;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16. 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7. 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1.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 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 运用变式(变式指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 恰当地运用比较

18.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 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 具有启发性。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4. 讲究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19.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3. 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小结

20.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 加强评价和辅导;4.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调控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

2. 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四、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3. 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4. 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

5. 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6.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7. 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的理念;目标;过程;得失;再设计

8. 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9. 教学反思的类型: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纵向

反思和横向反思;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10. 教学反思的原则: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11.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12. 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

周一:1. 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顺完;2. 理顺一遍单选题知识点;3. 把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读熟

周二:继续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今天的任务比较重,把这个知识点背下来,要做到可以提示一下开头背下来或者看一遍就很有印象的背下来(晚上的时间用来提问,白天自己快速背诵),单选题还是要读熟

周三:继续进行第一章到第七章的知识点的背诵阅读,这个还是要花很多时间提问,还是那个套路,晚上可以做第一章到第二章的课后题

周四:还是要背诵知识点,第三章还有第四章的课后题,有时间可以做一套真题,还有第四章的答题技巧也要掌握规律,顺一遍。

周五:还是要背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能做到提到什么知识点,脑海里要有印象,能提个字就能背出来,第五章第六章的课后题,做两套预测题

周六:做预测题,把剩下的预测题搞定

周天:综合素质开始思密达,没别的办法,就是做题,先把课本的课后题做完,再把试卷的做完,那几道材料题就那几个套路,想必做做题便可以摸清规律,况且教育教学已经很用功功夫了。另外申明一点,教育教学的单选题的知识点,要读熟,每天都要读,三月一号到考试,顶多留给我们十天的学习时间,这十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复习,总之每天的简答题的背诵一定要进行,但是需要先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这是剩下的任务,这个假期就这些任务了,你看着办。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五、规范性原则。六、系统性原则。七、效益性原则。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数理统计)。

3. 学校组织机构的机构类型:1. 直线型(最早最简单)2. 职能型3. 直线-职能型4. 矩阵型

4. 教育的属性:一.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人类所持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经验活动)二.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5. 为什么说教育具有独立性: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6.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统治者享受教育的特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2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3专制性。4. 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5. 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 宗教性,重视加强宗教神学和巫术的灌输

7.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多元化。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8.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的结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9.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 教育于文华关系的特殊性

4. 学校文化

10. 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6. 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3.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4. 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发展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5.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

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有计划地教学活动,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16. 课程的作用: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保证;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

生学的依据,是学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17. 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形式:1.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2.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3. 直线式和

螺旋式。

18. 课程资源的分类:1. 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金和校外课程资源2. 根

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和社会课程资源3. 根据载体,可能资源可分为文字课程资源和非文字课程资源4. 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氛围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 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9.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 进行社会调查2. 审查学生活动3. 开发实施条件

4. 研究学生情况5. 鉴别校外资源6. 建立资源数据库

20. 课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关注每一学生2. 关注

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2. 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

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2.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人,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3. 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参与者。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4.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师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概念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

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6. 教师职业的特点(多样化):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示范者的角色,教育

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朋友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

27.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系统性。

28. 教师专业知识四方面:1. 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 条件性知

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3.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4.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应有的知识、

29. 教师的专业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2. 教学语言能力3. 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 组织和调控

课堂的能力5. 教育研究能力6. 创新能力。

30.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一、三阶段发展:1. 关注生存阶段2. 关注情境阶段3. 关注学生

阶段。二、五阶段发展:新手、进步新手、胜任型、精通型、专家。三、四阶段发展:

1. 职前储备阶段2. 入职调整期3. 巩固稳定阶段4. 创新成熟阶段

31.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

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

32.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1. 师德为先2. 学生为本3. 能力为重4. 终身学习

33.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2. 教育文献检索3. 提出研究假设4. 制定研

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 作出结论7. 撰写成文

34. 简述教育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1. 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 准确

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 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 勤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35. 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36. 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1. 确定研究课题2. 拟定研究计划3. 实施行动研究4. 进行总

结评价。

37. 教育报告的一般步骤:报告的题目、引言、正文、结论、参考资料和附录。

38. 教育调查报告步骤: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附录。

39. 教育实验报告步骤:题目、引言、试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的主要部分)、分析

与讨论、结论、附录、

40. 经验总结报告:题目、前言、正文、结尾

41. 教育科研论文:题目、内容提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第二章学生指导

1. 注意的概念及分类: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里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分类: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二、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由于羡慕、必要时需要一直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务所发生的注意。三、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2. 知觉的基本特征:1. 知觉的选择性2. 知觉的理解性3. 知觉的恒常性4. 知觉的整体性。

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 学习材料的性质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 识记方法5. 时间因素6. 识记者的态度

4. 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詹金斯和达伦巴希)3压抑说(佛洛依德)4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5.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作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6.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分

散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1. 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一、动机冲突(两个都满足选一个)

二、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满足,选择一个避免)三、趋避冲突(同一目标及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四、多重趋避冲突(多个排斥吸引对象)2. 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8.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教养方式2放纵型教养方式3民主型教养方式

9. 学校教育为什么是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范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

11.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1. 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3.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 注意的发展规律(小学生自觉性 注意品质的完善):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2. 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1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她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人类的心理反应是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刀刀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14. 皮亚杰认为从个体出生到儿童结束,其认知过程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知与运动获得低级的行为图式;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形成守恒信念;单维度所谓;万物有灵论;思维具有不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成守恒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不敢改变4形成运算阶段(12-16岁):思维具有可逆性灵活性;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法解决问题。

15. 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16.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刺激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刺激分化:只听到班主任的高跟鞋。

17.1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2心理学之父:冯特;3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4.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18.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桑代克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是一张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考好了,一个月不用洗碗,撤销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0.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作为低频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2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之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依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22. 认知学习理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3.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24.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 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25.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6. 有意义学习的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期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第四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

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27.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

2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2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30. 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能力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智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2. 认知方式差异:认知方式的分类:(环境)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速度激情)与发散型;辐合型(多对一)和发散型(一对多)。

31.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兴趣广度逐渐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32.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33.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主要特点:1学习习惯的广泛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以及应用教材等过程中;教学过程中属于学生方面的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等三个环节,都需要良好学习习惯来支配;贯穿在学习中各个环节的思维、记忆、注意、观察等心理品质都需要学习习惯的参与)2学习习惯的实践性(实践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习惯)3学习习惯的阶段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阶段性由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4学习习惯的模仿性(模仿性强,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

34.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3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规范的内部动力;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1.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 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36小学德育的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一、(1. 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1. 基本含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2. 贯彻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 基本含义: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2. 贯彻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2.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宇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性、连续性、系统性。)五、因材施教原则(1. 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2.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六、知行统一原则(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 正面引导纪律约束2.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八、依靠积极因素与客服消极因素原则(1.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2.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九、集体教育原则

37. 小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 课外、校外活动3. 劳动4. 少先队活动5.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 班主任工作

38. 小学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语言说服法:注意说服时机,有针对性;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引导总结。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2. 榜样示范法(利用榜样人物影响学生;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学生了解榜样。榜样人格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

学生所领会和模仿。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 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想参与情境的创设。)4. 指导实践法(参加实际活动。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检查和坚持。)5. 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 品德修养指导法(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39. 美誉的实施途径:1. 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语文课自然课手工课劳动课)2.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3. 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4. 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40. 美育的实施方法:1. 教师教导法2. 欣赏法3. 实践活动法.

41. 小学生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概述(1. 基本含义: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二、心理辅导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三、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42.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

的适应行为;代币奖励法:可视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足现象而使强化失效。行为塑造法;示范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二、心理辅导的行为疗法;三、心理辅导的认知疗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1.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一.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级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二.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三.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四.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五.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 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一、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二、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三、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四、发挥任课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3. 班级管理的功能: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4. 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的建设(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2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3班级活动的管理4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班主任)

5. 班级管理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全面管理原则3自主参与原则(贯彻自主参与原则时要注意增强民主意识,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4教管结合原则5全员激励原则6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

接影响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堆积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6. 班级管理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情景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认知疏导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

7.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二、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三、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8. 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素质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9.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工作5开展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10.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 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的学习、个体的身体状况、个体的心理、个体的家庭)2.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组织和培养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 建立学生档案(建立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4. 班会活动(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5.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与家庭的协调:家校联系的常用方式包括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班委会、家长沙龙;学校与社会的协调)6. 操行评定7.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11. 个别教育工作:1. 先进生工作(先进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2. 后进生工作(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 中等生的个别教育(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2. 班集体建设功能:班级活动有利于集体的形成;班级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13. 班主任专业提升功能:1. 班级活动有利于班主任熟悉和了解学生;2. 班级活动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3. 班级活动有利于促进班级自主管理4. 班级活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活动指导水平。

14. 日常性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活动;值勤活动;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15. 少先队活动的特点:教育性(教育性原则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第一原则,一切活动都是为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自主性(要求少先队员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做事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做少先队组织的主人);组织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16. 课外活动的特点:1. 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2. 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3. 形式的多样性

4. 活动组织的自主性5. 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 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7. 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互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六章:教学实施

1. 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教

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基础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的只是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 直接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认识的交往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4.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一. 科学性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额各个环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二. 直观性原则:(要求: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言语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三. 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引导其自觉。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四. 巩固性原则(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五.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指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顺序;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深入浅,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六。因材施教原则(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七.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八. 量力性原则(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5.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优越性:一.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二.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四.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局限性:教学活动多有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收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6.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7.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模式:1.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3.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5.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6.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8.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9.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10. 直接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组织教学;提供详细的、反复的练习;采用小步子原则呈现材料;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

11.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 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举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

学习的影响(教师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3. 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以良好的、积极地、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12. 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诱因):学习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有自己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3.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远景行动及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14.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5. 学习动机的培养: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 设置具体及到达目标的方法;3. 设置榜样;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16. 学习动机的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17. 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1. 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 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 运用变式(变式指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5. 恰当地运用比较

18.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 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 具有启发性。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4. 讲究语言艺术。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19.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 提出的问题要明确;3. 善于启发诱导;4. 要做好归纳、小结

20.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 加强评价和辅导;4.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第七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调控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鉴定功能

2. 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三、根据评价的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四、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3. 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4. 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

5. 教学评价改革的对策: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6.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7. 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的理念;目标;过程;得失;再设计

8. 教学反思的意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9. 教学反思的类型: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纵向

反思和横向反思;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10. 教学反思的原则:自主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个性化原则

11. 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12. 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

周一:1. 第六章第七章的知识点顺完;2. 理顺一遍单选题知识点;3. 把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读熟

周二:继续第一章到第七章知识点,今天的任务比较重,把这个知识点背下来,要做到可以提示一下开头背下来或者看一遍就很有印象的背下来(晚上的时间用来提问,白天自己快速背诵),单选题还是要读熟

周三:继续进行第一章到第七章的知识点的背诵阅读,这个还是要花很多时间提问,还是那个套路,晚上可以做第一章到第二章的课后题

周四:还是要背诵知识点,第三章还有第四章的课后题,有时间可以做一套真题,还有第四章的答题技巧也要掌握规律,顺一遍。

周五:还是要背知识点,这个知识点能做到提到什么知识点,脑海里要有印象,能提个字就能背出来,第五章第六章的课后题,做两套预测题

周六:做预测题,把剩下的预测题搞定

周天:综合素质开始思密达,没别的办法,就是做题,先把课本的课后题做完,再把试卷的做完,那几道材料题就那几个套路,想必做做题便可以摸清规律,况且教育教学已经很用功功夫了。另外申明一点,教育教学的单选题的知识点,要读熟,每天都要读,三月一号到考试,顶多留给我们十天的学习时间,这十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复习,总之每天的简答题的背诵一定要进行,但是需要先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这是剩下的任务,这个假期就这些任务了,你看着办。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题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学习方法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题目类型不同答题方法不同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 ...查看


  • 公文答题技巧录音整理
  • 时勘录音整理: 公文筐测试(注意:公文筐不能测试互动沟通能力) 做到三点: 一.抓住关键信息 二.不要考虑文件的类型 三.依次进行,但要关注文件之间是否关联. 答题是要注意: --对上级写来的东西,1要重点关注,2要亲历亲为,3要提出多种建 ...查看


  • 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 1. 名词解释 总分总结构 一般来说,把一个名词解释清楚,你需要用到" 总分总" 结构:开头第一句话开门见山,对这一名词给出一句概括性解释,截止了当地告诉阅卷老师,这是一个" 什么东西"; 然后对这个 ...查看


  •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整理篇)
  •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 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 ...查看


  • 初中议论文考点知识整理
  • 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 一.论点 考题:概括文章的总论点或分论点 答题思路:第一.找位置 (1)文题 (2)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3)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所以&qu ...查看


  • 2017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答题卡填写技巧及使用方法
  • 学尔森整理"2017年一级建造师考试答题卡填写技巧及使用方法",更多关于一级建造师考试技巧,请访问学尔森一级建造师考试网或搜索"学尔森一级建造师考试". 第 1 页:答题卡的使用方法第 2 页:如何填 ...查看


  • 高考化学:注意考试规则 规范答题得分关键
  • 化学:选考模块注意考试规则 本报讯本报高考冲刺资深教师谈复习系列报道连日来陆续邀请了一些资深教师指导考生复习备考,化学科在高考的最后复习阶段需要注意哪些呢?海南中学特级教师陈辉建议最后阶段一定要回归课本重视基础,强化答题的规范训练. 回归课 ...查看


  • 集美大学教务处文件
  • 集美大学教务处文件 教务[2009]47号 关于做好2009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有关单位.有关班级: 根据闽教考办„2009‟116号的通知,今年下半年大学英语 四.六级标准考试(CET )定于2009年12 ...查看


  • 法硕专业课和基础课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模式
  • <法硕各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模式 > 在指导大家如何解答主观题之前,我要特别强调:大家可以上网搜索法硕历年真题与答案(<永平法硕笔记>中也含此部分,更含我对真题使用技巧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指导),但目的不在于所谓的& ...查看


  • 03-10北体考博真题整理
  • 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运动生理学(共150分) 一.概念题: 1.渗透压 2.减压反射 3.运动技能 4.姿势反射 5.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简答: 1.简述评价人体循环机能的指标及应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