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inIdeologicalEducation

豳理论探讨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

刘文革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思想品德结构包含知、情、行等。但知、情、行心理结构形式下,还有微观的成分需要细化。作为思想品德一级心理结构形式的知、情、行可以分别细化为各自所属的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等二级结构形式以及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三级结构形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6—0025—05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而“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人的品德的德育就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l】有了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形式才能装载思想品德的内

想品德结构与理论的研究以及有关思想品德的评估测评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等,对知、情、行进行了具体细化研究,分成了各自所属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形式。见下表: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表

一级结构形式

二级结构形式1.思想品德认识观念

三级结构形式(1)思想品德知识观念(2)思想品德价值观念(1)辨析问题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1)情感认同(2)情感信奉(1)品德意志情感(2)行为习惯情感(1)确立目的(2)调控行为(1)遵守习惯(2)创新习惯

容。目前,人们对思想品德结构是由哪些要素构成

的虽然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归纳我国八

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认为思想品德结构包含有知、

情、行等心理结构形式是大多数比较一致的认识

和倾向。啭而,对于心理结构形式的进一步细化

研究,即对知、情、行下各自包括哪些子系统或亚结构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和系统,显得比较粗糙、笼统和零散。“对品德心理结构的分析并不是仅仅区分出诸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甚至加上道德动机、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就万事大吉。其实,在这些心理成分的内部还有更加微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

2.思想品德认识能力1.思想品德

认识情感

2.思想品德行为情感1.思想品德意志力

2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观的心理结构需要探讨”。P1145对思想品德心理结

构形式进行细化,不仅能促进思想品德结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便于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知”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知”是产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应该如何进行细化呢?把知、情、行作为思想品德的一级结构形式是

的先导。

“知”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

国内外比较通行的分法,[31胁瑚本文根据当前对思

德认识能力。“知”,有人称之为道德认识或道德认

25势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知,有人称之为品德认识或思想品德认识等。“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同m正确的完整的道德认知是对思想品德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反映,是经过人的思考作用把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分析思考的结果,因此,道德认知离不开感觉、知识、经验和概念等认识观念,同时也需要人的思考、判断、辨析等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忽视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只注重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性占有的所谓知识型德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吖旦另一方面,如两方一些道德认知论者“将品德发展和思维结构发展几乎等同起来,这未免言过其实了。实际上,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品德发展在认识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个从不知到已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道德认识也表现在各种道德范畴的观念,特别是道德是非观念上”。“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阴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组成了人们完整的思想品德的“知”,因而,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都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即人对思想道德的概念、规范和理论等的认识。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就是对具体的思想品德概念,理论以及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理解,对什么是道德和什么是不道德等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它是形成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因而包括在思想品德认识观念之中。但思想品德认识观念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了解道德的概念、规范和理论是什么,还包括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即受教育者内心对所学习的思想品德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品德心理结构中起着统领作用,是道德行为的‘定向器’和‘调节器”’,isl女口果人有是非判断但在价值判断上与是非判断不一致,产生了分离,就

不愿接受相应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认

识观念也就难以形成。例如,教师通过教学论证了

“助人为乐”的合理性以后,有些学生在接受时仍

万方数据

2010年06月

第06期总第181期

然有很大程度的保留,“究其原因,不是学生认为‘助人为乐’不对,而是觉得在竞争的条件下,‘助人为乐’吃亏。”19]再如,一个学生如果认为道德品质不是通过课堂讲授教出来的,他就可能对思想

政治理论课有抵触情绪,不可能认真听讲。因此,思想品德的认识观念中不仅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观

念,还包括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辨析问题能力和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

题能力。运用思想品德观念辨析问题能力是人们

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也有人称之为是道德评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进行道德评价活动的能力称之为区分是非或明辨是非的能力”o00199提高和增强人们的分析、辨别能力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作为为社会主义正向发展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就应该着力于培养具

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能对现实社会

实际发展方向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顶得住各种逆社会主义方向而动的潮流,具有各种独特才能和创造力的、并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个性的人。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能培养出大批一代接一代的这样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就缺乏保证”。[Ill思想品德认识能力还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思想品德认识能力正是在实践中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方面,人们认识能力也只有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中才能得到体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2】所以,思想品德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辨析问题能力,还应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题能力。

“情”,也称为道德情感或者思想品德情感,对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强化作用,在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情感是品德建构之核心”,【・删“一个人从认同价值,产生动机,激励行为,并最终形成人格,其间都需要依助情感的作用”。【14】

“情”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和思想品德行为情感。对道德情感的细化不能用一般的普遍的道德感形式如喜、怒、哀、乐、爱、憎等或者用道德情感的内容如责任感、羞耻感以及同情心等来代替。首先,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产生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J所以,如果其指对阶级、政党、国家、社会等的认识;其情相应的就应该指阶级感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其次,人们的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情感,“一个人形成了某种道德行动习惯,一旦受阻就会引起消极体验”。Ilql刀道德情感始终伴随着人

们的知与行,“没有情感体验相伴随的规范认知是

一种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其对行为的导向功能。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13芦0因此,“情”应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和思想品德行为情感。

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包括情感认同和情感信

奉。以前研究中把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分成了直觉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采取的情感体验和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三种形式。其实,我们可以把直觉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综合为思想品德的情感认同。直觉的情感体验虽然由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对道德规范或准则的理解和意识

不清晰明显,但其产生也是建立在一定道德经验

基础上的。11叫6例如,一个人由迅速感知到的危急情况而引起救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在过去良好的道德经验积累之上对道德准则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行为的。由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是由于生动具体的道德形象符合了人们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认同。由于道德形象是社会标准的化身,因此,对道德形象产生的情感认同也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情感认同。可见,直觉的情感体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验和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都以对道德规范或准则的情感认同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综合为情感认同。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最概括而比较深挚的道德感,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16ll棚因为这种情感是同人的理想认

识,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

自觉性较高的情感体验,可以称它为情感信奉。情感信奉是建立在对道德关系或行为规范深刻认识与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概括化与系统化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是情感与认知融合,形成价值信念的结果”。邮印在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中,情感认同

号隋感信奉都是不可缺少的。情感认同是情感信

奉形成的基础,但有待于发展到情感信奉。因为情感认同的“认识与体验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有待于深入提高及概括化与系统化,才能形成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稳定的调节机制。”117p¨只有发展到了情感信奉,才会形成稳定的内在的思想品德需要。

思想品德行为情感包括品德意志情感和行为习惯情感。思想品德行为包括意志和习惯两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伴随着人们的情感。品德意志情感即伴随着人的思想品德意志而产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粹的、不与任何认识和情绪过程相关联的意志过程”。唧啊情感的需要推动人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从而产生道德意志活动。“情感需要是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情感体验或信念是克服内心冲突,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113150

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从而激励人顽强地实现自己的行动目标。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可能会成为意志的阻力,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贯彻,造成意志过程的内部闲难。而人经过意志努力克服内外困难时,会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经

过意志努力而战胜懒惰、恐惧、疲劳会产生很大的

情绪满意感,会体验到战胜了自己99。【-9】

行为习惯情感即伴随着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而产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经过多次遵守道德行为规范才形成和巩固的。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得并丰富着相

么篡墓=理论探谔4={纛三荔爹妙

应的思想品德情感,往往能从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中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满足。日常所说的助人为乐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做了一件有益

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后,他内心的愉快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阎如果一个人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不仅

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能不断地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进

而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感体验。

恩格斯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

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伫1珩为是

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标志,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最终标准。

思想品德的“行”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意志力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它是

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下,在实践

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道德义务的实际行动”。嘲104所以,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离不开思想品德意志力的支配和调节。

中外学者对思想品德的“行”包括思想品德意

志力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例如,“道德行动的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1)道德行动的方式方法的掌握;(2)道德意志的培养;(3)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阱西方一些学

者,如美国品德教育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里克

纳,把道德行为分为了能力(Competence),意志

何i11)和习‘陨(Habit)Y.个方面。渊品德测评者认为

“行为包括着意志行为与表现行为,因此对行为的测评实际包括着对意和行的测评。”嗍

思想品德意志力包括确立目的和调控行为。思想品德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根据确定的目

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下定

决心,立志实现目的所做的意志努力。意志行动是

有意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首先是自觉确

立行动的目的,其次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人

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人与其它物的不同的特殊的

万方数据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本质和存在方式决定的。“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相区别的

特点之一”。嗍-人不会像动物那样消极适应环境,他

要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积极生存。为了达到这一目

的,就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诸如发动和抑制等方面的支配或调节。“一方面,这种支配或调节是根据自觉的目的进行的;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对行动的支配或调节,自觉的目的才得以实现”。【1田

蛳所以,确立目的,调控行为是品德意志力所包含

的两个主要方面。

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包括遵守习惯和创新习

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最终归宿。我们要形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首先应该是遵守

社会道德要求的习惯。道德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属

性,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

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

内在素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品德结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生理结构,而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规范的影响的能动反映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所以,“品德结构不可能在行为

规范的偏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品德结构的构建同行为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是一致的。品德结构

即对行为规范的遵从结构”。【17脚

形成遵守的习惯是必要的,但思想品德行为

习惯还应包括创新的习惯,思想品德的创新表现为人们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出更加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思想品德创新习惯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方面,人不能过于依赖习惯,“习惯是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过于依赖习惯,会使学生忽略对客观情景的分析,从而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阑另一方

面,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形成创

新品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素质的最重要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素质才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

造、有所前进”。暇教育者只有把遵守和创新习惯

融为一体,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以不断

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逐渐达到

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以上对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是否合理,有待于经过实践的多方面检验,并且需要编制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适合于研究知、情、行各自成分的评估工具,对每个成分内部的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以使这个理论结构更加充实和完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要想真正揭开道德心理的神秘面纱,我们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嗍因此,本文关于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的细化研究希望为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和研究

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462.

[2]薛殿会.论入的思想品德结构[J].教育研究,1983,

(1).

班华.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J].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2).

赵志毅.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初探[J].教育研究,

1987,(6).

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的动态研究与方法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1).

冉乃彦.对品德心理结构的重新认识[J].教育研究,

1990.(10).

黄金声.试论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与形成过程[J].教

育研究,1991,(7).

刘惊铎.品德结构新议[J].教育研究,1992,(3).

王健敏.道德学>-1论[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

王海明.论品德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4]檀传宝.德育原理[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31.

刘玉娟.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H].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H].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49.

[7]林崇德.论品德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88,(1).

万方数据

么、。.。.’。,~~7氆仑探讨:■~~之罗

[8]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3:24.

[9]陈秉公,刘英莲.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

结构”与教学规律[J].教育研究,1998,(1).

[10]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H].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6.

[11]叶澜.教育概论[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34.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2.

[13]王健敏.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J].教育研

究,2000,(8).

[14]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

革新[L】].教育研究,2005,(3).

[1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H].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406.

[16]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H].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2.

[17]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8]曹日昌.普通心理学[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9][苏]A・B・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H].龚浩然,伍

棠棣,张世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46.

[20]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H].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社,1997:29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560.

[22]潘菽.教育心理学[H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乙[23]ThomasLickona.EducatingforCharacter:How

OurSchoolCanTeachRespectand

Responsibil-

ity.NewYork:BantamBooks.1991:53—62.

[24]萧鸣政德育测评口Ⅱ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51.[25]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H]-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4.

[26]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283.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H].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7.

[28]杨韶刚,吴慧红.确定问题测验道德心理的结构成

分探析[J].教育科学,2004,(6).

[责任编辑马丽]

耐29》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文革, Liu Wenge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89思想教育研究

STUDY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2010(6)

参考文献(37条)

1.王健敏 道德学习论 20022.刘惊铎 品德结构新议 1992(03)

3.黄金声 试论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与形成过程 1991(07)4.冉乃彦 对品德心理结构的重新认识 1990(10)5.章志光 学生品德形成的动态研究与方法探索 1988(01)6.赵志毅 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初探 1987(06)7.班华 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 1986(02)

8.杨韶刚;吴慧红 确定问题测验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 2004(0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00510.韩进之 教育心理学纲要 2003

11.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 200812.萧鸣政 德育测评 1993

13.Thomas 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99114.潘菽 教育心理学 198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16.茅于轼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1997

17.A·B·彼得罗夫斯基;龚浩然;伍棠棣;张世臣 普通心理学 199118.曹日昌 普通心理学 1987

19.冯忠良 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 199220.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 心理学 19822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2007

22.朱小蔓;其东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5(03)23.王健敏 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 2000(08)24.毛泽东选集 199125.叶澜 教育概论 1991

26.韩进之;王宪清 德育心理学概论 1986

27.陈秉公;刘英莲 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 1998(01)28.章志光 学生品德形成新探 199329.林崇德 论品德的结构 1988(01)30.郑永廷;张彦 德育发展研究 200631.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09

32.刘玉娟 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 2008(04)

33.檀传宝 德育原理 200734.杨韶刚 道德教育心理学 2007

35.王海明 论品德结构[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2)36.薛殿会 论人的思想品德结构 1983(01)37.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199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jyyj201006012.aspx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思想教育研究

StudiesinIdeologicalEducation

豳理论探讨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

刘文革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思想品德结构包含知、情、行等。但知、情、行心理结构形式下,还有微观的成分需要细化。作为思想品德一级心理结构形式的知、情、行可以分别细化为各自所属的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等二级结构形式以及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等三级结构形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0)06—0025—05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而“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人的品德的德育就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l】有了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形式才能装载思想品德的内

想品德结构与理论的研究以及有关思想品德的评估测评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要求等,对知、情、行进行了具体细化研究,分成了各自所属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形式。见下表: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表

一级结构形式

二级结构形式1.思想品德认识观念

三级结构形式(1)思想品德知识观念(2)思想品德价值观念(1)辨析问题能力(2)解决问题能力(1)情感认同(2)情感信奉(1)品德意志情感(2)行为习惯情感(1)确立目的(2)调控行为(1)遵守习惯(2)创新习惯

容。目前,人们对思想品德结构是由哪些要素构成

的虽然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但归纳我国八

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认为思想品德结构包含有知、

情、行等心理结构形式是大多数比较一致的认识

和倾向。啭而,对于心理结构形式的进一步细化

研究,即对知、情、行下各自包括哪些子系统或亚结构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和系统,显得比较粗糙、笼统和零散。“对品德心理结构的分析并不是仅仅区分出诸如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甚至加上道德动机、道德信念和道德评价就万事大吉。其实,在这些心理成分的内部还有更加微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

2.思想品德认识能力1.思想品德

认识情感

2.思想品德行为情感1.思想品德意志力

2思想品德

行为习惯

观的心理结构需要探讨”。P1145对思想品德心理结

构形式进行细化,不仅能促进思想品德结构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便于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知”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知”是产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应该如何进行细化呢?把知、情、行作为思想品德的一级结构形式是

的先导。

“知”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

国内外比较通行的分法,[31胁瑚本文根据当前对思

德认识能力。“知”,有人称之为道德认识或道德认

25势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知,有人称之为品德认识或思想品德认识等。“知”,即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关系以及关于这种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同m正确的完整的道德认知是对思想品德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反映,是经过人的思考作用把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分析思考的结果,因此,道德认知离不开感觉、知识、经验和概念等认识观念,同时也需要人的思考、判断、辨析等认识能力。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忽视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只注重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性占有的所谓知识型德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吖旦另一方面,如两方一些道德认知论者“将品德发展和思维结构发展几乎等同起来,这未免言过其实了。实际上,道德思维的发展反映了品德发展在认识方面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个从不知到已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道德认识也表现在各种道德范畴的观念,特别是道德是非观念上”。“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阴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和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组成了人们完整的思想品德的“知”,因而,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都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思想品德认识观念即人对思想道德的概念、规范和理论等的认识。思想品德知识观念就是对具体的思想品德概念,理论以及行为准则的认识和理解,对什么是道德和什么是不道德等问题的了解和把握。它是形成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因而包括在思想品德认识观念之中。但思想品德认识观念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了解道德的概念、规范和理论是什么,还包括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即受教育者内心对所学习的思想品德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品德心理结构中起着统领作用,是道德行为的‘定向器’和‘调节器”’,isl女口果人有是非判断但在价值判断上与是非判断不一致,产生了分离,就

不愿接受相应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思想品德认

识观念也就难以形成。例如,教师通过教学论证了

“助人为乐”的合理性以后,有些学生在接受时仍

万方数据

2010年06月

第06期总第181期

然有很大程度的保留,“究其原因,不是学生认为‘助人为乐’不对,而是觉得在竞争的条件下,‘助人为乐’吃亏。”19]再如,一个学生如果认为道德品质不是通过课堂讲授教出来的,他就可能对思想

政治理论课有抵触情绪,不可能认真听讲。因此,思想品德的认识观念中不仅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观

念,还包括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辨析问题能力和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

题能力。运用思想品德观念辨析问题能力是人们

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也有人称之为是道德评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进行道德评价活动的能力称之为区分是非或明辨是非的能力”o00199提高和增强人们的分析、辨别能力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作为为社会主义正向发展服务的社会主义教育,就应该着力于培养具

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能对现实社会

实际发展方向独立作出正确判断的,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顶得住各种逆社会主义方向而动的潮流,具有各种独特才能和创造力的、并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个性的人。社会主义社会如果不能培养出大批一代接一代的这样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就缺乏保证”。[Ill思想品德认识能力还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题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思想品德认识能力正是在实践中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方面,人们认识能力也只有在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中才能得到体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12】所以,思想品德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辨析问题能力,还应包括运用思想品德知识观念解决问题能力。

“情”,也称为道德情感或者思想品德情感,对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强化作用,在思想品德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情感是品德建构之核心”,【・删“一个人从认同价值,产生动机,激励行为,并最终形成人格,其间都需要依助情感的作用”。【14】

“情”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和思想品德行为情感。对道德情感的细化不能用一般的普遍的道德感形式如喜、怒、哀、乐、爱、憎等或者用道德情感的内容如责任感、羞耻感以及同情心等来代替。首先,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人们的认识而产生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J所以,如果其指对阶级、政党、国家、社会等的认识;其情相应的就应该指阶级感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其次,人们的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情感,“一个人形成了某种道德行动习惯,一旦受阻就会引起消极体验”。Ilql刀道德情感始终伴随着人

们的知与行,“没有情感体验相伴随的规范认知是

一种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其对行为的导向功能。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13芦0因此,“情”应该细化为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和思想品德行为情感。

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包括情感认同和情感信

奉。以前研究中把思想品德认识情感分成了直觉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采取的情感体验和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三种形式。其实,我们可以把直觉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综合为思想品德的情感认同。直觉的情感体验虽然由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对道德规范或准则的理解和意识

不清晰明显,但其产生也是建立在一定道德经验

基础上的。11叫6例如,一个人由迅速感知到的危急情况而引起救人的行动,如果没有在过去良好的道德经验积累之上对道德准则的情感认同,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行为的。由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是由于生动具体的道德形象符合了人们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认同。由于道德形象是社会标准的化身,因此,对道德形象产生的情感认同也是对社会道德标准的情感认同。可见,直觉的情感体

万方数据

理论探讨

验和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都以对道德规范或准则的情感认同为基础。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综合为情感认同。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最概括而比较深挚的道德感,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富有强大动力作用的情感”。【16ll棚因为这种情感是同人的理想认

识,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

自觉性较高的情感体验,可以称它为情感信奉。情感信奉是建立在对道德关系或行为规范深刻认识与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概括化与系统化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是情感与认知融合,形成价值信念的结果”。邮印在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中,情感认同

号隋感信奉都是不可缺少的。情感认同是情感信

奉形成的基础,但有待于发展到情感信奉。因为情感认同的“认识与体验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有待于深入提高及概括化与系统化,才能形成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稳定的调节机制。”117p¨只有发展到了情感信奉,才会形成稳定的内在的思想品德需要。

思想品德行为情感包括品德意志情感和行为习惯情感。思想品德行为包括意志和习惯两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伴随着人们的情感。品德意志情感即伴随着人的思想品德意志而产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粹的、不与任何认识和情绪过程相关联的意志过程”。唧啊情感的需要推动人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调节,从而产生道德意志活动。“情感需要是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情感体验或信念是克服内心冲突,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113150

积极的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从而激励人顽强地实现自己的行动目标。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可能会成为意志的阻力,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贯彻,造成意志过程的内部闲难。而人经过意志努力克服内外困难时,会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经

过意志努力而战胜懒惰、恐惧、疲劳会产生很大的

情绪满意感,会体验到战胜了自己99。【-9】

行为习惯情感即伴随着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而产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在实践中经过多次遵守道德行为规范才形成和巩固的。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获得并丰富着相

么篡墓=理论探谔4={纛三荔爹妙

应的思想品德情感,往往能从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中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满足。日常所说的助人为乐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一个人做了一件有益

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后,他内心的愉快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你越是沐浴在道德的光辉下,你就越是远离了一切烦恼”。阎如果一个人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不仅

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能不断地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进

而获得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感体验。

恩格斯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

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伫1珩为是

思想品德最重要的标志,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品德的最终标准。

思想品德的“行”可以细化为思想品德意志力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行,即思想品德行为,它是

人们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支配下,在实践

活动中履行一定的思想道德义务的实际行动”。嘲104所以,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离不开思想品德意志力的支配和调节。

中外学者对思想品德的“行”包括思想品德意

志力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例如,“道德行动的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1)道德行动的方式方法的掌握;(2)道德意志的培养;(3)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阱西方一些学

者,如美国品德教育代表人物之一的托马斯・里克

纳,把道德行为分为了能力(Competence),意志

何i11)和习‘陨(Habit)Y.个方面。渊品德测评者认为

“行为包括着意志行为与表现行为,因此对行为的测评实际包括着对意和行的测评。”嗍

思想品德意志力包括确立目的和调控行为。思想品德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根据确定的目

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下定

决心,立志实现目的所做的意志努力。意志行动是

有意行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征首先是自觉确

立行动的目的,其次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人

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人与其它物的不同的特殊的

万方数据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本质和存在方式决定的。“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突出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相区别的

特点之一”。嗍-人不会像动物那样消极适应环境,他

要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积极生存。为了达到这一目

的,就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诸如发动和抑制等方面的支配或调节。“一方面,这种支配或调节是根据自觉的目的进行的;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种对行动的支配或调节,自觉的目的才得以实现”。【1田

蛳所以,确立目的,调控行为是品德意志力所包含

的两个主要方面。

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包括遵守习惯和创新习

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最终归宿。我们要形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首先应该是遵守

社会道德要求的习惯。道德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属

性,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

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

内在素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品德结构不是人生来就有的生理结构,而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规范的影响的能动反映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所以,“品德结构不可能在行为

规范的偏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品德结构的构建同行为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是一致的。品德结构

即对行为规范的遵从结构”。【17脚

形成遵守的习惯是必要的,但思想品德行为

习惯还应包括创新的习惯,思想品德的创新表现为人们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和创造性,从而做出更加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思想品德创新习惯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方面,人不能过于依赖习惯,“习惯是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过于依赖习惯,会使学生忽略对客观情景的分析,从而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阑另一方

面,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形成创

新品质是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素质的最重要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素质才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善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

造、有所前进”。暇教育者只有把遵守和创新习惯

融为一体,才能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以不断

形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逐渐达到

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2010年06月第06期总第181期

以上对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是否合理,有待于经过实践的多方面检验,并且需要编制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适合于研究知、情、行各自成分的评估工具,对每个成分内部的子成分以及不同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以使这个理论结构更加充实和完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要想真正揭开道德心理的神秘面纱,我们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嗍因此,本文关于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的细化研究希望为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和研究

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462.

[2]薛殿会.论入的思想品德结构[J].教育研究,1983,

(1).

班华.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J].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6,(2).

赵志毅.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初探[J].教育研究,

1987,(6).

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的动态研究与方法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1).

冉乃彦.对品德心理结构的重新认识[J].教育研究,

1990.(10).

黄金声.试论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与形成过程[J].教

育研究,1991,(7).

刘惊铎.品德结构新议[J].教育研究,1992,(3).

王健敏.道德学>-1论[H].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

王海明.论品德结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

[3]杨韶刚.道德教育心理学[H].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4]檀传宝.德育原理[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31.

刘玉娟.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08,(4).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H].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H].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49.

[7]林崇德.论品德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88,(1).

万方数据

么、。.。.’。,~~7氆仑探讨:■~~之罗

[8]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3:24.

[9]陈秉公,刘英莲.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

结构”与教学规律[J].教育研究,1998,(1).

[10]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H].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6.

[11]叶澜.教育概论[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34.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2.

[13]王健敏.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J].教育研

究,2000,(8).

[14]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

革新[L】].教育研究,2005,(3).

[1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H].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406.

[16]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心理学[H].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82.

[17]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8]曹日昌.普通心理学[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9][苏]A・B・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H].龚浩然,伍

棠棣,张世臣,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46.

[20]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H].广州:暨南大学出

版社,1997:299.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560.

[22]潘菽.教育心理学[H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乙[23]ThomasLickona.EducatingforCharacter:How

OurSchoolCanTeachRespectand

Responsibil-

ity.NewYork:BantamBooks.1991:53—62.

[24]萧鸣政德育测评口Ⅱ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151.[25]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H]-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4.

[26]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H].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3:283.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H].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7.

[28]杨韶刚,吴慧红.确定问题测验道德心理的结构成

分探析[J].教育科学,2004,(6).

[责任编辑马丽]

耐29》

思想品德心理结构形式细化的理论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刘文革, Liu Wenge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100089思想教育研究

STUDY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2010(6)

参考文献(37条)

1.王健敏 道德学习论 20022.刘惊铎 品德结构新议 1992(03)

3.黄金声 试论思想品德的内在结构与形成过程 1991(07)4.冉乃彦 对品德心理结构的重新认识 1990(10)5.章志光 学生品德形成的动态研究与方法探索 1988(01)6.赵志毅 思想品德三环结构理论初探 1987(06)7.班华 思想品德结构与新时期德育任务 1986(02)

8.杨韶刚;吴慧红 确定问题测验道德心理的结构成分探析 2004(06)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00510.韩进之 教育心理学纲要 2003

11.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 200812.萧鸣政 德育测评 1993

13.Thomas Lickona 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99114.潘菽 教育心理学 198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516.茅于轼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1997

17.A·B·彼得罗夫斯基;龚浩然;伍棠棣;张世臣 普通心理学 199118.曹日昌 普通心理学 1987

19.冯忠良 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 199220.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 心理学 19822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2007

22.朱小蔓;其东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期刊论文]-教育研究 2005(03)23.王健敏 社会规范学习心理与品德建构 2000(08)24.毛泽东选集 199125.叶澜 教育概论 1991

26.韩进之;王宪清 德育心理学概论 1986

27.陈秉公;刘英莲 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双主体结构"与教学规律 1998(01)28.章志光 学生品德形成新探 199329.林崇德 论品德的结构 1988(01)30.郑永廷;张彦 德育发展研究 200631.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2009

32.刘玉娟 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教育科学研究 2008(04)

33.檀传宝 德育原理 200734.杨韶刚 道德教育心理学 2007

35.王海明 论品德结构[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2)36.薛殿会 论人的思想品德结构 1983(01)37.黄济;王策三 现代教育论 199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jyyj201006012.aspx


相关文章

  •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 道德,"道"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意识,包容了"思想,政治,道德", 是社会现象:"德"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社会的道个体化为德. 广义的思 ...查看


  •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 1. 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 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 3. 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 ...查看


  • 领导干部考察失真研究
  • 领导干部考察,是领导人才资源管理和使用的一个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领导人才资源配置.管理和使用的效能和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对领导干部的考察工作,并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 ...查看


  • 教育学复习提纲
  •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什么是教育?P4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P5 答: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2. 什么是非制度化教育?P7什么是制 ...查看


  •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实施方案
  •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实施方案 我校现有教学班6个,百余名在校学生,留守儿童22名.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受到社 ...查看


  • 学校体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学校体育育学 1,学校体育科学化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2,奥地利的高尔霍夫尔:自然体育学派 3,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 4,学校体育的结构主要包括运动教育.健康教育.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等要素. 5,体育与健康 ...查看


  • 继承发扬"五虎山学校"的优良传统
  • 继承发扬"五虎山学校"的优良传统 卧薪尝胆,科学发展,为把我校建成顶尖学校而努力奋斗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各位老师.教练.全体教工大学好: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民办教育, ...查看


  • 2016年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 A.大学生B.高校教师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C ). A.亚里士多德B.夸美纽 ...查看


  •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8-6-22 18:49:13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