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告诉你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读经典

怀特海(1861—1947年)  他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知识与智慧、能力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是老师一直在反复探讨的教育问题,也是想透彻明白的问题。

英国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数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早已对此做出过精彩的回答。

教育浸透浓厚文化气息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一直没能脱离应试教育,有些地方或学校居然将教育窄化为灌输与训练。教育需要知识,但不需要纯粹的套装知识,因为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纯粹的知识教育会产生三大弊端:将僵硬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过程非人性化;学习过程变机械化和格式化。这样就从根本上切断了知识与相应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是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

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或其他资讯中学习知识,还能通过与人、世界互动来获取知识,汲取别人的精华经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此,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像刚从海里捞的鱼

对于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在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人们总是把前者看得重于后者。原因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透彻,对“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还没有准确定位。

为此,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

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相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知识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谁掌握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要努力使这些知识对现实有即时的重要意义,就像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鱼一样新鲜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教育能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那么,教育所传达的就是集力量、美妙、逻辑于一身的思想。

让学生借树木识森林

现代学校是分学科教育,这必然产生“独立”与合作的问题。现实中,“独立”远远大于合作。其实,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有合作的必要且意义重大、效果最佳。学科之间一定有共同联系,就像五指和手掌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极力向我们主张,刻板的、把各门学科割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会扼杀现代课程的生命力,必须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而不能“见木不见林”。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融合的,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各门科学的方法具有通用性,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艺术,并能把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创造性地运用于特定学科。“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怀特海如是说。

怀特海认为,当我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那么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

(文章、图片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吴奇)

  Tips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1月

读经典

怀特海(1861—1947年)  他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教育的目的》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  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知识与智慧、能力有何关系?这些问题是老师一直在反复探讨的教育问题,也是想透彻明白的问题。

英国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数学家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早已对此做出过精彩的回答。

教育浸透浓厚文化气息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但事实上,一直没能脱离应试教育,有些地方或学校居然将教育窄化为灌输与训练。教育需要知识,但不需要纯粹的套装知识,因为习惯于学习套装知识,长期被遗忘了的是人最真实的经验知识。纯粹的知识教育会产生三大弊端:将僵硬的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内容;教育过程非人性化;学习过程变机械化和格式化。这样就从根本上切断了知识与相应文化、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怀特海认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应当只是知识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教育。教育应该充满文化精神、浸透了浓厚文化气息,这种教育是与纯粹的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它是知识教育的延伸、拓展和升华,目的是要使知识回归其文化,使教育回归其本性,从而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并更加富有成效。

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或其他资讯中学习知识,还能通过与人、世界互动来获取知识,汲取别人的精华经验,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为此,教育者应该做的事就是创造人发展独立思考的环境及催化机制。让学生受到包括各种知识在内的整个人类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知识像刚从海里捞的鱼

对于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在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人们总是把前者看得重于后者。原因是人们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全面透彻,对“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还没有准确定位。

为此,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

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相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应用,在于人们对它的积极掌握,即存在于智慧之中。知识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谁掌握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要努力使这些知识对现实有即时的重要意义,就像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鱼一样新鲜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教育能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习得智慧,那么,教育所传达的就是集力量、美妙、逻辑于一身的思想。

让学生借树木识森林

现代学校是分学科教育,这必然产生“独立”与合作的问题。现实中,“独立”远远大于合作。其实,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都有合作的必要且意义重大、效果最佳。学科之间一定有共同联系,就像五指和手掌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极力向我们主张,刻板的、把各门学科割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会扼杀现代课程的生命力,必须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而不能“见木不见林”。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融合的,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而另一种课程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各门科学的方法具有通用性,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艺术,并能把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创造性地运用于特定学科。“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怀特海如是说。

怀特海认为,当我们将教育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那么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

(文章、图片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吴奇)

  Tips  《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 著  徐汝舟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年1月


相关文章

  • 现代过程思想的新资源
  • 克莱顿教授(Prof.Philip Clayton)访谈 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张妮妮 博士 问:我们知道克莱蒙的许多教授和学生,包括柯布博士和格里芬博士都对您能来克莱蒙任教以及担任过程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感到高兴.我们的读者想知道,究 ...查看


  • 何谓"理性主义"?
  • 作者:任晓 欧洲研究 2004年07期 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即语言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障碍.这并不是指不同语种间的翻译理解问题,而是指作为学术研究工具的术语.概念之争.学术争论经常由于对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或其理解因人而异而引起 ...查看


  • 名著名篇推荐书目
  • 1.<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者:(英国)麦克布雷尼 文,(英国)婕朗 图 2.<爷爷一定有办法> 作者: (加)吉尔曼 文图 3.<文字的奥秘> 作者 (中国)邱昭瑜 4.<小猪唏哩呼噜>作者: ...查看


  •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版)(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书,从全新视角为你解读这个你曾经以为很了解的世界) 正在读(0人),已读过(0人)放入书架 分享到: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开心网|人人网 当 当 价:¥2 ...查看


  • 学习目标_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于世华
  • 理论经纬 LILUNJINGWEI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学习目标: 文于世华笪 [摘要]从学生的视角看,教育有无目的之辩的实质在于学生学习有无内在目的.学习的内在目的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就不会有完善自我的目的.教育 ...查看


  •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一) 五一之前,我学习了一篇文章<我最好的老师>,文章讲的是作者六年级时的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看过之后,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第一天上课,怀特森老师给同学们讲授 ...查看


  • 伯特兰罗素
  •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 ...查看


  • 教育的目的
  •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针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却真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在<教育的目的>这篇演讲中,怀特海从 ...查看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 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写于上个世纪初,虽然谈及的教育体系来自于英国,但是对当前的学校教育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读完此书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学校教育以外的家庭教育,尤其是个人性格方面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六月份跟随公司前往香港参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