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设计要点论文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论文

摘要: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项目是“山体,景观,建筑”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设计过程。工程集合着山地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的设计要点:建筑形态和空间利用,交通组织与消防,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挡土墙的形式。通过此论文的总结,趁着这个山地建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建设出更为多元化的建筑。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地的开发建设开始超负荷的在运行。在对自身要求和国外建筑风格的不断影响下,人们对建筑形式与景观的重视在不断地提高。山地建筑也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出于这种现实的迫切性,希望针对以下工程实例,总结山地建筑的实际可操作性。

1工程概述及选址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是经国家批准的一个公安消防部队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位于中国的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龙眼洞盆地,四周环绕花岗岩山丘,盆地底部平坦,地面海拔30~40m,边缘海拔40~50m和60m的二级台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砂壤土。

基地平面大体呈东西斜向矩形,但用地界线走向不规则,部分用地界线沿山体分水岭自然走向。地块总体北面高南面低、东西面高中部低。用地北段西、北、东面均为高约15~25m的山坡地,三面山坡

地围合成面积约3000m2的中心平地。用地红线外南侧为山谷地,其标高低于平地标高约15~20m。

本工程设计包括综合楼,救援大队楼,体能馆。基地总用地面积171451.8m2,总建筑面积40388m2。综合楼为高层建筑,其余为低层建筑。

2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2.1山地建筑形态及高差空间利用

山地建筑的设计特征主要是“山体,景观,建筑”,处理好这三者的矛盾,这个建筑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建筑依山而建,与原有景观的有机结合,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等的形式,创造出良好的建筑艺术效果,也可以有效的节省工程成本。再者利用原有地形的高差,在低位设计利用为停车场和设备用房等辅助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土方的开挖回填。建筑设计时仔细研究建筑的接地形式,尽量利用山地建筑地形的优势,使用的面积增加至最大。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里面的第3.0.6条:坡地的建筑物吊脚架空层、深基础架空层,设计加以利用并有围护结构的,层高在

2.20m及以上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设计加以利用、无围护结构的建筑吊脚架空层,应按其利用部位水平面积的1/2计算;设计不利用的深基础架空层、坡地吊脚架空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的空间不应计算面积。这样使得空间能充分的利用。

本工程设计以主入口为起始点,设置景观护坡、入口广场、升旗

台、最后到达综合训练楼的柱廊广场,层层递进,中心突出,同时主轴两侧建筑群落沿山势层层叠叠,并形成环抱式的空间布局,有效烘托综合办公楼的中心标志性,塑造端庄大气的视觉形象。区内最高点206m,最低点131m,地貌高低起伏,高差变化较大。地块内除了中心谷地坡度较为平缓在100以下外,其余大部分分布在10~400,坡度较大。设计时通过区域整体大环境的坡度分析,以250为界点,选取出相对适宜建设的区域,并以这些区域为基点,在自身挖填土方平衡的大原则下,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建筑依山而建的方式整理出标高在160m、178m、 159m、 158.5m 四块不同标高的台地,以满足建筑建设和场地设置的需求,背景山体原则上保留自然形态,以作为区内建筑的天然绿色依靠。建筑以山体为烘托,建筑体块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大量的屋顶轮廓,可以为绿色屋面留有余地。大片屋面可以存放太阳能板,使得建筑能用上循环能源。综合楼与救援大队楼充分地利用接地空间作为停车场,使得空间利用上更为紧凑,也减少土方回填。

本工程的景观设计因为山体的存在更显特色。建筑背面有园区内原有的地形、地貌特色为烘托,利用植被与山体,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景色,并与建筑群体相互映衬,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建筑的主入口处,以入口广场、校门、礼仪广场、升旗台层层递进的中心景观轴及建筑群体间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从而形成两道优美的风景线。

3交通组织与消防疏散

山地建筑的总体规划中,竖向与交通道路设计有是另一难点。要做到土方量控制到最小,关键就要设计人员仔细的研究原始地形,综合平衡每栋建筑的建筑设计标高,道路标高,道路坡度,排水方向等。研究地形结合建筑后得出:车行道路的走向、长度、标高、车行半径是否满足消防要求,道路是顺应山势,还是结合建筑等等,这些问题都要逐一解决。

本工程在生活办公区设置环状的车行道,串联起各功能区块,并通过涵洞与西侧的户外训练场地连接,保证主要路面坡度平缓、车行流线通行顺畅,同时在建筑群体后部设有盘山爬坡的小型车道,由于车流较少,可作为散步、拉链爬山绿道,并可作为消防车道使用,人员也可以通过小路向道路疏散。综合楼为高层建筑,前后车道高差甚远,所以另设一消防环形车道,满足高层消防登高面的要求。

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有所不同,人行交通受地势的影响相对较小,设计时会相对灵活。本工程主要的场地人流集中在设计标高最低的球场空间,然后通过球场广场空间分流到每个建筑中去,建筑内部交通再通过大台阶解决。救援大队楼中大台阶可将退台建筑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错位的台阶设计,使得人员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空间与景观的组合。综合楼的大台阶可以指引人员直接进入主楼的二层门厅。这部分的台阶手法运用能塑造出主轴上建筑的端庄大气的视觉形象。

4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

山地建筑是建筑与山体的完美结合,可是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山体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的问题。雨水即不能直接冲刷到建筑上,也不能让水淹没建筑,这样就要求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置排洪沟。结合地形高差找出山体汇水线,预算出山体排洪雨水量,计算沟管的尺寸,排洪沟和雨水收集点还可以考虑与景观园林结合,进行水源的循环利用。

本工程周围近期无市政给水管,基地用水全部采用地下水,由专业打井公司确定取水点。同时预留市政给水接管点。生活污水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生活污水排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站。食堂餐厅含油废水设隔油设备除油后排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处理站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景观水体,同时作为杂用水水源。在建筑物单体周边及主要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一般雨水量时,屋面雨水排至建筑周边碎石沟,溢流后的散流雨水排入道路侧的排水沟;山坡上的雨水在绿地内渗透,有组织地流入道路侧的排水沟或建筑周围山坡上的的排水沟排放,最终排入景观水体或者球场下的埋地储水池,作为循环水用。环境容水量达饱和时,雨水入景观水体;洪涝时,景观水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溢流至基地外水体。

5挡土墙的设置

挡土墙在山地建筑的总经济费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采取什么形式的挡土墙,或者通过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等的形式,或者通过放缓等形式降低挡土的高度,可以有效的节省工程成本。首先要重点分析土质的构成,根据土质的好坏,建筑规划,景观要求来对挡土墙进行选型。挡土墙的数量越少越好,高度越矮越好。

本工程的地质及环境高程差别甚远,所以挡土墙的形式也出现几种。救援大队楼边坡支护采用土钉墙+斜撑方案,这个方案相对于其他挡土墙方案来说简单。随基坑开挖逐层分段开挖作业,不占或少占单独作业时间,施工效率高,占用周期短。土钉墙成本费较其他支护结构显著降低;综合训练楼边坡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索方案、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以及土钉+格构梁方案;体能训练馆边坡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索方案、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方案;后面两个建筑地形复杂,挡土墙方案是多种形式的结合。

6结语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项目是“山体,景观,建筑”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设计过程。工程集合着山地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的设计要点:建筑形态和空间利用,交通组织与消防,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挡土墙的形式。通过此论文的总结,趁着这个山地建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建设出更为多元化的建筑。

参考文献:

[1]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

山地建筑设计要点论文

摘要: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项目是“山体,景观,建筑”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设计过程。工程集合着山地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的设计要点:建筑形态和空间利用,交通组织与消防,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挡土墙的形式。通过此论文的总结,趁着这个山地建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建设出更为多元化的建筑。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地的开发建设开始超负荷的在运行。在对自身要求和国外建筑风格的不断影响下,人们对建筑形式与景观的重视在不断地提高。山地建筑也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出于这种现实的迫切性,希望针对以下工程实例,总结山地建筑的实际可操作性。

1工程概述及选址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是经国家批准的一个公安消防部队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位于中国的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龙眼洞盆地,四周环绕花岗岩山丘,盆地底部平坦,地面海拔30~40m,边缘海拔40~50m和60m的二级台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为砂壤土。

基地平面大体呈东西斜向矩形,但用地界线走向不规则,部分用地界线沿山体分水岭自然走向。地块总体北面高南面低、东西面高中部低。用地北段西、北、东面均为高约15~25m的山坡地,三面山坡

地围合成面积约3000m2的中心平地。用地红线外南侧为山谷地,其标高低于平地标高约15~20m。

本工程设计包括综合楼,救援大队楼,体能馆。基地总用地面积171451.8m2,总建筑面积40388m2。综合楼为高层建筑,其余为低层建筑。

2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2.1山地建筑形态及高差空间利用

山地建筑的设计特征主要是“山体,景观,建筑”,处理好这三者的矛盾,这个建筑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建筑依山而建,与原有景观的有机结合,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等的形式,创造出良好的建筑艺术效果,也可以有效的节省工程成本。再者利用原有地形的高差,在低位设计利用为停车场和设备用房等辅助的空间,大大减少了土方的开挖回填。建筑设计时仔细研究建筑的接地形式,尽量利用山地建筑地形的优势,使用的面积增加至最大。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里面的第3.0.6条:坡地的建筑物吊脚架空层、深基础架空层,设计加以利用并有围护结构的,层高在

2.20m及以上的部位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的部位应计算1/2面积。设计加以利用、无围护结构的建筑吊脚架空层,应按其利用部位水平面积的1/2计算;设计不利用的深基础架空层、坡地吊脚架空层、多层建筑坡屋顶内、场馆看台下的空间不应计算面积。这样使得空间能充分的利用。

本工程设计以主入口为起始点,设置景观护坡、入口广场、升旗

台、最后到达综合训练楼的柱廊广场,层层递进,中心突出,同时主轴两侧建筑群落沿山势层层叠叠,并形成环抱式的空间布局,有效烘托综合办公楼的中心标志性,塑造端庄大气的视觉形象。区内最高点206m,最低点131m,地貌高低起伏,高差变化较大。地块内除了中心谷地坡度较为平缓在100以下外,其余大部分分布在10~400,坡度较大。设计时通过区域整体大环境的坡度分析,以250为界点,选取出相对适宜建设的区域,并以这些区域为基点,在自身挖填土方平衡的大原则下,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建筑依山而建的方式整理出标高在160m、178m、 159m、 158.5m 四块不同标高的台地,以满足建筑建设和场地设置的需求,背景山体原则上保留自然形态,以作为区内建筑的天然绿色依靠。建筑以山体为烘托,建筑体块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大量的屋顶轮廓,可以为绿色屋面留有余地。大片屋面可以存放太阳能板,使得建筑能用上循环能源。综合楼与救援大队楼充分地利用接地空间作为停车场,使得空间利用上更为紧凑,也减少土方回填。

本工程的景观设计因为山体的存在更显特色。建筑背面有园区内原有的地形、地貌特色为烘托,利用植被与山体,体现大气、流畅的自然景色,并与建筑群体相互映衬,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建筑的主入口处,以入口广场、校门、礼仪广场、升旗台层层递进的中心景观轴及建筑群体间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从而形成两道优美的风景线。

3交通组织与消防疏散

山地建筑的总体规划中,竖向与交通道路设计有是另一难点。要做到土方量控制到最小,关键就要设计人员仔细的研究原始地形,综合平衡每栋建筑的建筑设计标高,道路标高,道路坡度,排水方向等。研究地形结合建筑后得出:车行道路的走向、长度、标高、车行半径是否满足消防要求,道路是顺应山势,还是结合建筑等等,这些问题都要逐一解决。

本工程在生活办公区设置环状的车行道,串联起各功能区块,并通过涵洞与西侧的户外训练场地连接,保证主要路面坡度平缓、车行流线通行顺畅,同时在建筑群体后部设有盘山爬坡的小型车道,由于车流较少,可作为散步、拉链爬山绿道,并可作为消防车道使用,人员也可以通过小路向道路疏散。综合楼为高层建筑,前后车道高差甚远,所以另设一消防环形车道,满足高层消防登高面的要求。

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有所不同,人行交通受地势的影响相对较小,设计时会相对灵活。本工程主要的场地人流集中在设计标高最低的球场空间,然后通过球场广场空间分流到每个建筑中去,建筑内部交通再通过大台阶解决。救援大队楼中大台阶可将退台建筑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错位的台阶设计,使得人员在行进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空间与景观的组合。综合楼的大台阶可以指引人员直接进入主楼的二层门厅。这部分的台阶手法运用能塑造出主轴上建筑的端庄大气的视觉形象。

4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

山地建筑是建筑与山体的完美结合,可是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山体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的问题。雨水即不能直接冲刷到建筑上,也不能让水淹没建筑,这样就要求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置排洪沟。结合地形高差找出山体汇水线,预算出山体排洪雨水量,计算沟管的尺寸,排洪沟和雨水收集点还可以考虑与景观园林结合,进行水源的循环利用。

本工程周围近期无市政给水管,基地用水全部采用地下水,由专业打井公司确定取水点。同时预留市政给水接管点。生活污水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生活污水排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站。食堂餐厅含油废水设隔油设备除油后排入地埋式污水处理站。处理站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景观水体,同时作为杂用水水源。在建筑物单体周边及主要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一般雨水量时,屋面雨水排至建筑周边碎石沟,溢流后的散流雨水排入道路侧的排水沟;山坡上的雨水在绿地内渗透,有组织地流入道路侧的排水沟或建筑周围山坡上的的排水沟排放,最终排入景观水体或者球场下的埋地储水池,作为循环水用。环境容水量达饱和时,雨水入景观水体;洪涝时,景观水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溢流至基地外水体。

5挡土墙的设置

挡土墙在山地建筑的总经济费用中占有很高的比例。采取什么形式的挡土墙,或者通过采取小台地、小挡土、小支护等的形式,或者通过放缓等形式降低挡土的高度,可以有效的节省工程成本。首先要重点分析土质的构成,根据土质的好坏,建筑规划,景观要求来对挡土墙进行选型。挡土墙的数量越少越好,高度越矮越好。

本工程的地质及环境高程差别甚远,所以挡土墙的形式也出现几种。救援大队楼边坡支护采用土钉墙+斜撑方案,这个方案相对于其他挡土墙方案来说简单。随基坑开挖逐层分段开挖作业,不占或少占单独作业时间,施工效率高,占用周期短。土钉墙成本费较其他支护结构显著降低;综合训练楼边坡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索方案、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以及土钉+格构梁方案;体能训练馆边坡支护采用人工挖孔桩+预应力锚索方案、重力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方案;后面两个建筑地形复杂,挡土墙方案是多种形式的结合。

6结语

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广东基地项目是“山体,景观,建筑”的一个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设计过程。工程集合着山地建筑设计的几个重要的设计要点:建筑形态和空间利用,交通组织与消防,雨水收集与山体排洪,挡土墙的形式。通过此论文的总结,趁着这个山地建筑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展建筑资源,以回归自然为诉求,建设出更为多元化的建筑。

参考文献:

[1]GB/T50353―2005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


相关文章

  • 山地别墅区规划设计论文
  • 山地别墅区规划设计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别墅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特别是在生态相对脆弱的山地营造别墅,加强别墅区的规划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可全面提高住区自我维持.自 ...查看


  •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 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世荣 上海兴田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上海,200092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2012,38(5) 参考文献(4条) 1.韩晓庆 浅谈山地建筑[ ...查看


  • 山地建筑总图设计论文
  • 山地建筑总图设计论文 [摘要]山地建筑总图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中的重点.难点设计,科学的设计对提高山地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山地地区生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加大对山地建筑总图设计的研究力度,促进山地建筑设计的更加完善,推 ...查看


  • 宜兴海绵城市论文
  • 本期话题 海绵城市为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 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与途径,带来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 护.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 栖息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在内的多重生 态环境效益. 目前,我国出台的相 ...查看


  • 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中步行系统战略地位的思考
  • 山地城市交通规划中步行系统战略地位的思考 --以涪陵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例 杨 源 颜 毅 郭大忠 摘要:山地城市地形复杂,大多呈"一面坡",城市道路网存在不足,需要步行系统作为结构性的补充, 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因此步行道 ...查看


  • 山地种植夏黑葡萄技术要点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山地种植夏黑葡萄技术要点 作者:覃炳树 来源:<农村百事通>2016年第09期 夏黑葡萄适应在山地种植,通过提高山地土壤的熟化程度,采取增施有机肥.果园套种绿肥等措施提 ...查看


  • 山地俱乐部任务书
  • 山地俱乐部设计指导任务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为位于山地的休闲俱乐部,包含住宿.会议.餐饮.娱乐等功能.除进一步了解该类型建筑的设计特点外,重点掌握山地建筑的处理方法,如:建筑布局如何与地形相结合,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景观朝向,室外 ...查看


  •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 FieIdfor Young日墨墨四学苑新声 作者认为:"除去迷信的一面后,风水学反映着科学的宇宙观,大到一个都城,小到一间房屋,从方位到空间布局,都是一个微缩的世界". 风水美学里的重庆吊脚楼 ■项之圆 重庆吊脚楼 山 ...查看


  • [防洪预案编制要点(试行)]
  •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办河[1996]26号 关于印发<防洪预案编制要点(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黄河防总,长江中下游防总,各流域机构: 防汛实践证明,编制好防洪预案是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的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