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被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个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懦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因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阅读答案: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生要是讲人生哲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旨趣,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旨趣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旨趣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的精神旨趣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被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个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旨趣,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综合运用懦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中因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人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阅读答案: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生要是讲人生哲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相关文章

  •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 ...查看


  •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 张叶华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 ...查看


  • 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测试题答案
  • 试卷名称: 传统文化与价值建设 考试人员: 提交日期: 2016-02-18 考试用时: 27分钟20秒 考试得分: 100.0 未评分试题: 0 答对试题数: 15 正确率: 100% 单选题: 共6题,正确6题 多选题: 共4题,正确4 ...查看


  •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查看


  •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 作者:刘梦溪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期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 ...查看


  •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初就不断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譬如辜鸿铭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孔子说的"礼";梁漱溟认为是"调和持中";冯友兰认为是" ...查看


  • 追求内心和谐阅读答案
  • 阅读<追求内心和谐>,回答第23-26题.(共8分) 追求内心和谐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 ...查看


  •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 谈谈茶文化中的儒释道哲学思想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看,影响人们思想伦理.道德风范.言行举止最大的,莫过于儒.释.道,不论其外功.内涵,无不与茶中之"和"之"静"百和妙殊,恰融一体.茶的"和&q ...查看


  • 时代光华-管理思维(试题.答案及课程)
  • 管理思维 管理思维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方人的主流哲学观念 √ A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B 分大于合 C 一在二先 D 推崇个人秀 正确答案: C 2. 下列哪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