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杰出的智者》教学设计

课题1. 思想家孔子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 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 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

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

三、 活动及过程

1.导入

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师’‘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强调孔子教育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

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

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用下面

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

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主要有哪些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

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

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总结。

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四、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

课题2.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同学发言。

2.讲解与讨论。

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提问:“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同学自由发言。

3.小组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问题。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

思考与回答。

5.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三、 作业

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

课题3.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

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根据

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

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导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3.全班交流

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总结

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四、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

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象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

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

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五、 庭作业

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写作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

二、可爱的祖国

课题1.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

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 “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1.要做好“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组织与分工。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对伟大祖国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对学生的合作态度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

/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

1,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

》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位于世界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

[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

Z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

L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

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

课题2.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

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参见第72~73页。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

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

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

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

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

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

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 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

1.对我国的15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只要求学生练习能够在地图上查找到正确结果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全部记住。

2.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学生的识图训练。

3.学生收集的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不必要求得很全、很细致,收集到的内容可以是很小的方面,也可以是很具体的;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资料等。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1.对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给予鼓励性评价。

2.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有关邻国的资料整理后上交,教师对其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给予评价。

课题3.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 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

津、上海、重庆。”。“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 (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 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

教学过程:

1.要重视通过识图了解祖国、认识祖国,重视教学中的识图训练。

2.要具体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的方法,比如认识中国政区图,要注意到图中每一个区域的颜色是不相同的,掌握了这一点,在图上找到某个省级行政区的速度就可以加,陕。

3.要具体指导学生规范的指图方法,包括站位、执教鞭、指点、指线、指范围等。

4.学生可能对于什么是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不太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例如以首都类比,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国家最主要的机构都设立在这里,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是省和自治区的政治中心,省和自治区最主要的机构都设立在这里。直辖市是一些政治和经济地位特别重要的大城市,直接由国家管理,不属于某个省或者自治区。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对学生的识图给予简单的评价。

课题4.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

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o,”“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课题5.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

家乡

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 “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 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6.对学生的识图训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助于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形象认识,通过形象思维,建构和发展空间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并重点运用地形图中的颜色和图例,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1.关注学生对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多样性的自豪情感、态度。

2.对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了解给予简单评价。

课题6. “多”与“少”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资源种类很多,储量丰富,许多在世界列于前位。

2.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知道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

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

(1)朗读歌谣:“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 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指挂图练习: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

(3)我国的国土面积。

2.导入。 “我国不仅面积辽阔,居世界第三位,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我国的人口。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组织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2001年底,总数为12.7亿(不包括港、澳 地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②人口分布不均。总的来说,东部人口密集,

(3)组织学生讨论。

①对我国的人口状况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西部人口少,城市人口密集。

②针对我国人口总量过大的现状,我国实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阅读教科书第48页“老师的话”。

5.学生继续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我国的资源。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7页的课文。 ·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47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 ②我国的钨、锑、锡、稀土等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

[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k区。

③组织学生在教科书第47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上查找我I的主要资源。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们 乏乡都有哪些资源和物产?这些资源都有什么用途?”

(4)阅读教科书第48页的表格和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小结:“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丰富 勺资源被13亿人口这个巨大的分母一除,每人平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数量就很少了。 (多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国的人口还会不断增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6.阅读并讨论教科书第49页小文、乐乐和妞妞的话。

1

主题二 沿着江河走下来

1.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人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救母亲河。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

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

1.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确定共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认什么样的探究、调查方向。如果人数多、小组多,可以将现有的5个调查方向再进一步细化;如果人数少、小组少,也可以把现有的5个调查方向加以合并。

2.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分配到任务,都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2)教师引导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5.教师小结。

对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的学习,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分工及学生间的合作态度给予简单评价。 (自治区)、注入的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人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 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 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人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人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

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

教学过程: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1.对黄河流域的文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黄河与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2.无论是学生介绍,还是教师讲解,最好都能够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观察学生对于黄河流域文明的关注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分工及学生间的合作态度给予简单评价。对收集有关黄河流域文明资料的学生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 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 料,来了解黄河的功过。”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人海,’在人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

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先进事迹。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1.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并不要求深刻理解和记忆。

2.有关“地上悬河”的内容比较难,可以结合河南开封铁塔和黄河剖面的比较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题2.长江的诉说

教学过程: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 “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

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

长江的流程。由教师指地图讲。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对于长江的发源地、流程和上游的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1.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态度。

2.对学生的识图给予简单评价。

3.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 (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

对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学习,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1.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和态度。

2.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3.对学生的分工与合作情况给予简单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

2.朗读教科书第66页的课文。

识图:长江的流程。。其要点是:

由于不够重视,长江环境越来越恶化。

长江源头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荒漠化、沙化情况已经 十分严重。 长江上游大片林木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江水含沙量增加,江水已经变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重视对长江水源的保护,沿流域地区大量的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就直接排人长江或各支流中,各种废弃物、垃圾随意堆置或直接倾倒在江中,使长江成为了一条污水道、垃圾道,长江水质日益恶化,以致发生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4.课堂演示实验并讨论:教科书第66页的小实验。

5.朗读并讲述教科书第67页“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故事,学习李向群的英雄事迹。

6.教师讲授:“保护环境,保护长江。国家‘天保工程’,全国停止采伐天然林;‘三江源保护工程’包括保护长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包括对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活动,也把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列为主要内容。”

7.播放并组织学生一起唱歌曲《长江之歌》。

8.教师总结。

对学生进行有关长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关注他们观念的转变, 要他们知道就可以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

三、我们同有一个家

主题一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 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

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

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

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学生可以分将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 “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1.如果本班内有少数民族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安排他们多做发言。

2.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时,要向他们讲清楚所收集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或实物等,应以方便为原则。并告诉他们,下次课还将继续开展这一活动,老师会帮助他们准备一些资料。

课题1、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 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课堂活动时使用。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教科书第70-73页中介绍的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这4个少数民族。” .

4.分小组。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所选择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并一一记在黑板上,然后将选择同一个民族的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

5.小组准备。教师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然后共同准备向全班介绍这个民族。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资料,并提醒他们,介绍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歌曲、舞蹈、绘画,展示服装、生活用品,讲述民间传说等。如果采用的是小组成员共同汇报的形式,则更为适宜。

6.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启发、帮助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先由准备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2.发表。准备介绍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

3.阅读教科书第71页的文字。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上次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的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 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就由准备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

2.发表。准备介绍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阅读教科书第72~73页的文字。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民族一家亲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藏民族,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和藏汉之间的悠久联系,了解西藏的生产、风俗文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藏族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2.歌曲录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同学们熟悉的藏族,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青藏高原》。

2.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上方的文字。

3.识图:中国政区图或教科书第74页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知道西藏自冶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藏族最主要的聚居区。

4.阅读教科书第74-75页小文的作文——《真诚的援助》。

5.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读了这篇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吗?”你有过类似的见闻

6.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和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

(1)为什么说藏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为什么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 肾”? (利用教科书第44页的中国地形图和第45页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帮助他们了解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屋脊”是房屋最高的地方; “世界屋脊”之称说明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最高的高原。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当然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了。)

(2)珠穆朗玛峰在哪里?利用中国地形图,找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世 界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

(3)为什么西藏地区气候寒冷? (因为那里地势很高。)

(4)寒冷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由于天气寒冷,所以藏族同胞穿毛皮做的藏袍,游牧时居住在密不透风的毡房里;藏族同胞习惯吃能够产生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糌粑和酥油茶,使用能够经受寒冷的牦牛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5)藏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藏汉的联系就非常密切,文成公主至今受到藏族同胞的崇敬。拉萨大昭寺前的唐柳、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受到藏族同胞的顶礼膜拜。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当年就是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50年,解放大军进藏更改变了西藏的面貌,解放军被藏族同胞尊称为“金珠玛米”;解放军修建了青藏公路,后来在西藏又修建了川藏、滇藏和新藏公路;近年来开通了西藏到全国各地的航空线,密切了西藏与全国各地的联系。现在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正在修建中。)

8.完成教科书第76页的作业。

9.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 3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新疆的各个民族,形成尊重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建立我国各民族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谊,建立“民族一家亲,军民一家亲”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和各民族之间的悠久联系,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新疆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3.歌曲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最美的还是新疆》等。

教学过程: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藏族的一些情况。这次课,我们从西藏向西北方向出发,到新疆去了解一下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同学们一定曾经欣赏过美丽的新疆姑娘的舞姿,或者品尝过甜美的哈密瓜,新疆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这个地方的。”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2.阅读教科书第77页的课文。

3.识图活动。利用教科书第30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第77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练习: (1)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省区和接壤的邻国。 (3)新疆有哪!3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 (在新疆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蒙、满、汉、柯尔克孜、俄罗斯、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13个民族。) (4)新疆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和风俗习惯,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5)新疆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畜牧业是新疆的主要产业,著名的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的绿洲农业也非常著名,干旱地区引天山融化的雪水发展的灌溉农业是新疆的绿洲农业,这里出产优质的葡萄、甜瓜、杏、香梨等水果,还有甜菜和棉花,新疆的特产彩色棉花非常著名。) (6)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现在正在修建的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出发通往上海。

4.阅读教科书第78—79页柯尔克特写给阿依古丽的一封信。

5.讨论交流教科书第79页“讨论”的内容。

6.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新疆》。

活动课 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

教学目标:

1.参与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全过程,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加深对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深切感受。

2.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子,针线或胶水、订书器。

教学过程:

1.动员。可以出示真正的维吾尔族小花帽或图片,以其色彩艳丽、制作精致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工。在开始制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以便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使学生清楚这是一项分工合作的制作活动,并能够保证劳动过程的井然有序。

3.安全提示。嘱咐学生一定要按照教科书第80页提示的步骤去制作,在使用剪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4.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上课前,教师要事先进行试制,以获得成功的经验。

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经验,尝试着自己制作一顶更加美丽的维吾尔族小花帽,邀请家长评价和欣赏,并在学校内举办展览。 ’对所有参与制作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给予特别表扬。

主题 二 炎黄子孙的心愿课题1.游子回家

教学目标:

1.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 置图。

2.歌曲录音:《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3.有关香港、澳门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尤其是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两国举行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

2.导入。“在前面的课上,我们游历了祖国大地,又了解了我国西南的西藏自治区、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祖国行政区歌》里有这样两句话: ‘港澳回归大家庭,一国两制特色路’,说的是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回归,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课题所说的‘游子回家’。现在,我们先来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

3.阅读教科书第81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4.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东岸;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5.交流讨论。“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以下过程:禁烟运动一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一英国强租九龙、新界,香港从此从祖国分割出去。

6.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7.交流讨论。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 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把香港归还给中国。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3)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次课,我们了解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澳门的回归。”

2.阅读教科书第82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澳门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3.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 (1)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西岸;(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澳门半岛、弛仔岛、路环岛。

4.交流讨论。 “澳门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靠欺骗上岸,随后逐步霸占和侵占澳门。

5.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应该知道,葡萄牙侵略

6.交流讨论。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葡萄牙政府把澳门归还给中国。1999年12月2d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葡两国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3)澳门回归以后,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4)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7.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课文,以及第84页有关大三巴牌坊下的文字。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宝岛孩子的心愿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增进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4.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里,有一片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很富饶的地方,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它是漂泊在我国东海海面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识图。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东海、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

3.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5页余光中的诗《乡愁》,并进行讨论:“你们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曾经几次与祖国分离,但后来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分离,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

4.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6—87页台湾小朋友阿清给大陆小朋友小文的信,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利用下面的问题及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台湾岛原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是地壳的下沉使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窄窄的台湾海峡;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绝大多数台湾居民是从福建、广东迁居到台湾的。为什么说台湾是宝岛呢,因为那里非常富庶,是著名的“粮仓”“糖库”和“水果之乡”;台湾樟脑的产量世界第一;台湾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台湾工业也十分发达。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3.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1.知道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2.知道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断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准备:

1.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工艺晶:中国结。

5.了解一些有关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的爱国事迹。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导入讨论。 “你们听到过这首歌曲吗?你们明白这首歌曲的含义吗?” 首歌曲表达了浪迹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深厚情感。)

3.阅读教科书第88页“爸爸的话”和华侨、外籍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图, 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4.出示工艺品中国结或观察教科书第89页照片中的中国结,并讨论:“这是什

么工艺品?它表明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国结,它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对中国割舍不断的情结。)

5.阅读教科书第89页豆博士的话。

6.交流讨论。“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勤劳刻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品质。 那么,走遍世界的中国人表现出的是怎样的特点呢?”帮助学生认识到:

(1)海外华人、华侨以他们的勤劳、刻苦不懈地创建和开拓着,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海外华人、华侨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发扬光大:

(3)海外华人、华侨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交流讨论:“你们的亲友中有海外华人、华侨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情况吗?”

8.教师总结。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杰出的智者》教学设计

课题1. 思想家孔子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 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 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

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

三、 活动及过程

1.导入

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师’‘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强调孔子教育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

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

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用下面

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

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主要有哪些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

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

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总结。

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四、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

课题2.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同学发言。

2.讲解与讨论。

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

提问:“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同学自由发言。

3.小组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问题。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

思考与回答。

5.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三、 作业

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

课题3.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

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根据

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

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导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3.全班交流

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总结

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四、作业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

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二、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象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

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

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总结

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五、 庭作业

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写作的同学,课后继续完成。

二、可爱的祖国

课题1.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

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 “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1.要做好“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组织与分工。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1.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对伟大祖国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2.对学生的合作态度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

/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

1,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

》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我国位于世界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

[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

Z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

L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

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

课题2.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

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

参见第72~73页。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

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

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

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

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

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

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 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

1.对我国的15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只要求学生练习能够在地图上查找到正确结果即可,并不要求学生全部记住。

2.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学生的识图训练。

3.学生收集的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不必要求得很全、很细致,收集到的内容可以是很小的方面,也可以是很具体的;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资料等。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1.对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给予鼓励性评价。

2.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有关邻国的资料整理后上交,教师对其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给予评价。

课题3.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 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

津、上海、重庆。”。“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 (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 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

教学过程:

1.要重视通过识图了解祖国、认识祖国,重视教学中的识图训练。

2.要具体指导学生掌握识图的方法,比如认识中国政区图,要注意到图中每一个区域的颜色是不相同的,掌握了这一点,在图上找到某个省级行政区的速度就可以加,陕。

3.要具体指导学生规范的指图方法,包括站位、执教鞭、指点、指线、指范围等。

4.学生可能对于什么是省会、自治区首府、直辖市不太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解释,例如以首都类比,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国家最主要的机构都设立在这里,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是省和自治区的政治中心,省和自治区最主要的机构都设立在这里。直辖市是一些政治和经济地位特别重要的大城市,直接由国家管理,不属于某个省或者自治区。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对学生的识图给予简单的评价。

课题4.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

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o,”“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课题5.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

家乡

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 “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 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6.对学生的识图训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有助于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形象认识,通过形象思维,建构和发展空间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并重点运用地形图中的颜色和图例,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能力。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1.关注学生对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形多样性的自豪情感、态度。

2.对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了解给予简单评价。

课题6. “多”与“少”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资源种类很多,储量丰富,许多在世界列于前位。

2.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知道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

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

(1)朗读歌谣:“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 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指挂图练习: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

(3)我国的国土面积。

2.导入。 “我国不仅面积辽阔,居世界第三位,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我国的人口。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组织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密度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2001年底,总数为12.7亿(不包括港、澳 地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

②人口分布不均。总的来说,东部人口密集,

(3)组织学生讨论。

①对我国的人口状况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西部人口少,城市人口密集。

②针对我国人口总量过大的现状,我国实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计划生 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阅读教科书第48页“老师的话”。

5.学生继续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六:我国的资源。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7页的课文。 ·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47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 ②我国的钨、锑、锡、稀土等矿产总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南方水资源比较丰富,

[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k区。

③组织学生在教科书第47页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资源图上查找我I的主要资源。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很少?我们 乏乡都有哪些资源和物产?这些资源都有什么用途?”

(4)阅读教科书第48页的表格和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小结:“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是,丰富 勺资源被13亿人口这个巨大的分母一除,每人平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数量就很少了。 (多低于世界的人均水平。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国的人口还会不断增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

6.阅读并讨论教科书第49页小文、乐乐和妞妞的话。

1

主题二 沿着江河走下来

1.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过程: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人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救母亲河。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

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

1.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确定共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认什么样的探究、调查方向。如果人数多、小组多,可以将现有的5个调查方向再进一步细化;如果人数少、小组少,也可以把现有的5个调查方向加以合并。

2.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分配到任务,都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2)教师引导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 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5.教师小结。

对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的学习,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分工及学生间的合作态度给予简单评价。 (自治区)、注入的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人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 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 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人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人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

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

教学过程: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

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1.对黄河流域的文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黄河与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2.无论是学生介绍,还是教师讲解,最好都能够结合地图和图片进行,这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观察学生对于黄河流域文明的关注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分工及学生间的合作态度给予简单评价。对收集有关黄河流域文明资料的学生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 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图片、 歌曲等较为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关注学生对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情感和态度。对小组汇报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对小组讨论的情况及表现认真的内容给予表扬。

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 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 料,来了解黄河的功过。”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人海,’在人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

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先进事迹。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1.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并不要求深刻理解和记忆。

2.有关“地上悬河”的内容比较难,可以结合河南开封铁塔和黄河剖面的比较图帮助学生理解。

课题2.长江的诉说

教学过程: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 “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

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

长江的流程。由教师指地图讲。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对于长江的发源地、流程和上游的情况等方面的内容,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1.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态度。

2.对学生的识图给予简单评价。

3.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 (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

对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学习,要重视学生识图了解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记忆。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1.关注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情感和态度。

2.对学生汇报的内容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3.对学生的分工与合作情况给予简单评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

2.朗读教科书第66页的课文。

识图:长江的流程。。其要点是:

由于不够重视,长江环境越来越恶化。

长江源头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和鼠害猖獗,荒漠化、沙化情况已经 十分严重。 长江上游大片林木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江水含沙量增加,江水已经变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重视对长江水源的保护,沿流域地区大量的工农业污水、生活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就直接排人长江或各支流中,各种废弃物、垃圾随意堆置或直接倾倒在江中,使长江成为了一条污水道、垃圾道,长江水质日益恶化,以致发生了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4.课堂演示实验并讨论:教科书第66页的小实验。

5.朗读并讲述教科书第67页“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故事,学习李向群的英雄事迹。

6.教师讲授:“保护环境,保护长江。国家‘天保工程’,全国停止采伐天然林;‘三江源保护工程’包括保护长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包括对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保护母亲河行动’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活动,也把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列为主要内容。”

7.播放并组织学生一起唱歌曲《长江之歌》。

8.教师总结。

对学生进行有关长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关注他们观念的转变, 要他们知道就可以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

三、我们同有一个家

主题一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 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

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

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

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学生可以分将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 “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 “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1.如果本班内有少数民族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安排他们多做发言。

2.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时,要向他们讲清楚所收集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或实物等,应以方便为原则。并告诉他们,下次课还将继续开展这一活动,老师会帮助他们准备一些资料。

课题1、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 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课堂活动时使用。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

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教科书第70-73页中介绍的回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这4个少数民族。” .

4.分小组。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所选择的是哪个少数民族,并一一记在黑板上,然后将选择同一个民族的学生编在同一个小组。

5.小组准备。教师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然后共同准备向全班介绍这个民族。教师应告诉学生,可以利用老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资料,并提醒他们,介绍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歌曲、舞蹈、绘画,展示服装、生活用品,讲述民间传说等。如果采用的是小组成员共同汇报的形式,则更为适宜。

6.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启发、帮助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先由准备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2.发表。准备介绍回族、朝鲜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

3.阅读教科书第71页的文字。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上次课,各个小组分别就不同的少数民族的资料进行了准备,今天, 我们将根据同学们的准备,召开一个交流会。下面,就由准备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再留给他们一些准备的时间。 ,

2.发表。准备介绍黎族、纳西族资料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向全班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录音: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阅读教科书第72~73页的文字。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民族一家亲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藏民族,形成尊重藏族人民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和藏汉之间的悠久联系,了解西藏的生产、风俗文化。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藏族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2.歌曲录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

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同学们熟悉的藏族,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青藏高原》。

2.阅读教科书第74页上方的文字。

3.识图:中国政区图或教科书第74页西藏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知道西藏自冶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藏族最主要的聚居区。

4.阅读教科书第74-75页小文的作文——《真诚的援助》。

5.讨论交流。教师引导:“读了这篇作文,你有什么感受,

吗?”你有过类似的见闻

6.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和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

(1)为什么说藏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为什么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 肾”? (利用教科书第44页的中国地形图和第45页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帮助他们了解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屋脊”是房屋最高的地方; “世界屋脊”之称说明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最高的高原。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当然就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了。)

(2)珠穆朗玛峰在哪里?利用中国地形图,找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世 界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

(3)为什么西藏地区气候寒冷? (因为那里地势很高。)

(4)寒冷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由于天气寒冷,所以藏族同胞穿毛皮做的藏袍,游牧时居住在密不透风的毡房里;藏族同胞习惯吃能够产生高热量的食物,如牛肉、糌粑和酥油茶,使用能够经受寒冷的牦牛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

(5)藏汉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藏汉的联系就非常密切,文成公主至今受到藏族同胞的崇敬。拉萨大昭寺前的唐柳、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受到藏族同胞的顶礼膜拜。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当年就是为文成公主建造的,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宫殿现在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50年,解放大军进藏更改变了西藏的面貌,解放军被藏族同胞尊称为“金珠玛米”;解放军修建了青藏公路,后来在西藏又修建了川藏、滇藏和新藏公路;近年来开通了西藏到全国各地的航空线,密切了西藏与全国各地的联系。现在通往拉萨的青藏铁路正在修建中。)

8.完成教科书第76页的作业。

9.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 3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

教学目标:

1.乐于了解新疆的各个民族,形成尊重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及态度;建立我国各民族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情谊,建立“民族一家亲,军民一家亲”的情感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和各民族之间的悠久联系,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中国地形图。

2.有关新疆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或实物(如服装、饰物、用品等)。

3.歌曲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最美的还是新疆》等。

教学过程: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我国藏族的一些情况。这次课,我们从西藏向西北方向出发,到新疆去了解一下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的情况。同学们一定曾经欣赏过美丽的新疆姑娘的舞姿,或者品尝过甜美的哈密瓜,新疆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这个地方的。”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2.阅读教科书第77页的课文。

3.识图活动。利用教科书第30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第77页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的位置图练习: (1)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的省区和接壤的邻国。 (3)新疆有哪!3个民族?各民族有什么特点? (在新疆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蒙、满、汉、柯尔克孜、俄罗斯、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等13个民族。) (4)新疆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和风俗习惯,大多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5)新疆的主要产业是什么? (畜牧业是新疆的主要产业,著名的畜种有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的绿洲农业也非常著名,干旱地区引天山融化的雪水发展的灌溉农业是新疆的绿洲农业,这里出产优质的葡萄、甜瓜、杏、香梨等水果,还有甜菜和棉花,新疆的特产彩色棉花非常著名。) (6)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现在正在修建的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出发通往上海。

4.阅读教科书第78—79页柯尔克特写给阿依古丽的一封信。

5.讨论交流教科书第79页“讨论”的内容。

6.教师总结并播放歌曲《最美的还是新疆》。

活动课 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

教学目标:

1.参与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全过程,体验少数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加深对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和审美情趣的深切感受。

2.通过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子,针线或胶水、订书器。

教学过程:

1.动员。可以出示真正的维吾尔族小花帽或图片,以其色彩艳丽、制作精致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工。在开始制作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以便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使学生清楚这是一项分工合作的制作活动,并能够保证劳动过程的井然有序。

3.安全提示。嘱咐学生一定要按照教科书第80页提示的步骤去制作,在使用剪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4.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以确保学生的安全。

上课前,教师要事先进行试制,以获得成功的经验。

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制作维吾尔族小花帽的经验,尝试着自己制作一顶更加美丽的维吾尔族小花帽,邀请家长评价和欣赏,并在学校内举办展览。 ’对所有参与制作的学生给予肯定,并对其中表现突出的给予特别表扬。

主题 二 炎黄子孙的心愿课题1.游子回家

教学目标:

1.增进爱国主义的情感、态度和民族自豪感。

2.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进对于祖国的责任感。

3.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知道“一国两制”的重要政策。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 置图。

2.歌曲录音:《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3.有关香港、澳门的图片、照片、音像等资料,尤其是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两国举行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

2.导入。“在前面的课上,我们游历了祖国大地,又了解了我国西南的西藏自治区、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祖国行政区歌》里有这样两句话: ‘港澳回归大家庭,一国两制特色路’,说的是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回归,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课题所说的‘游子回家’。现在,我们先来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

3.阅读教科书第81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香港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4.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东岸;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5.交流讨论。“香港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学生应该知道以下过程:禁烟运动一鸦片战争一《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一英国强租九龙、新界,香港从此从祖国分割出去。

6.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7.交流讨论。要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 于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把香港归还给中国。1997年7月1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英两国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3)香港回归以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次课,我们了解了香港回归祖国的经过。今天,我们一起来了澳门的回归。”

2.阅读教科书第82页的课文、第83页有关澳门的资料和历史年表。

3.识图。中国政区图和教科书第82页出示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全国的位置图。 (1)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珠江口西岸;(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范围包括澳门半岛、弛仔岛、路环岛。

4.交流讨论。 “澳门是怎样从祖国分割出去的?靠欺骗上岸,随后逐步霸占和侵占澳门。

5.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应该知道,葡萄牙侵略

6.交流讨论。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强大,终于迫使葡萄牙政府把澳门归还给中国。1999年12月2d日起,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播放录像或出示资料:中葡两国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3)澳门回归以后,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在那里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4)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7.阅读教科书第83页的课文,以及第84页有关大三巴牌坊下的文字。

8.阅读教科书第84页乐乐的话,认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9.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宝岛孩子的心愿

教学目标:

1.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增进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4.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里,有一片由众多岛屿组成的很富饶的地方,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台湾岛,它是漂泊在我国东海海面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识图。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东海、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

3.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5页余光中的诗《乡愁》,并进行讨论:“你们明白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曾经几次与祖国分离,但后来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分离,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

4.讨论。阅读教科书第86—87页台湾小朋友阿清给大陆小朋友小文的信,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利用下面的问题及要点对学生加以引导。台湾岛原是和祖国大陆连在一起的,是地壳的下沉使台湾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窄窄的台湾海峡;高山族是台湾最古老的民族,绝大多数台湾居民是从福建、广东迁居到台湾的。为什么说台湾是宝岛呢,因为那里非常富庶,是著名的“粮仓”“糖库”和“水果之乡”;台湾樟脑的产量世界第一;台湾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台湾工业也十分发达。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3.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1.知道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2.知道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断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准备:

1.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工艺晶:中国结。

5.了解一些有关海外华侨和外籍华人的爱国事迹。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我的中国心》。

2.导入讨论。 “你们听到过这首歌曲吗?你们明白这首歌曲的含义吗?” 首歌曲表达了浪迹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对中国的深厚情感。)

3.阅读教科书第88页“爸爸的话”和华侨、外籍华人在世界上的分布图, 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4.出示工艺品中国结或观察教科书第89页照片中的中国结,并讨论:“这是什

么工艺品?它表明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中国结,它寄托着所有华夏子孙对中国割舍不断的情结。)

5.阅读教科书第89页豆博士的话。

6.交流讨论。“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勤劳刻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品质。 那么,走遍世界的中国人表现出的是怎样的特点呢?”帮助学生认识到:

(1)海外华人、华侨以他们的勤劳、刻苦不懈地创建和开拓着,为所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海外华人、华侨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发扬光大:

(3)海外华人、华侨都有着割舍不断的中国情结,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7.交流讨论:“你们的亲友中有海外华人、华侨吗?你们知道他们的情况吗?”

8.教师总结。


相关文章

  •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教案
  • <让烦恼走开>教学设计 罗雄街道西关小学 陈海宽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所带来的困扰,知道烦恼是人们面对困难所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 2.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解除烦恼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 ...查看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案
  • 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培训教案培训时间:2011 年 9 月 7 日下午 4:00 培训地点:翁塘小学办公室 培训科目: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 培训教师:张强 培训内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品德与生活 培训学时:1 学时 培训目的: 1. ...查看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 ...查看


  •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 ...查看


  • [完整打印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2
  •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含全册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 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总目标: 1.在 ...查看


  • 小学二年级上册体育全套的教案
  • 小学一.二年级上册体育的教案 本册教学目的和目标 教学目的: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 ...查看


  •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案
  • 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动 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家庭的过去曲<可爱的家>爱我家>. 3.同学们 家庭生活等活 教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听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 二 ...查看


  •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计划
  • 浙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92名,各班分别有学生46名,年龄大多在9岁.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 ...查看


  • 2014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 品德与社会 (3年级,上册) 尤镇中心小学 艾则孜·热西提 单元目录 第一单元 家庭.学校.社区 10课时 1. 我爱我的家 2. 我们的学校 3. 我生活的社区 第二单元 我在学习中长大 8 1. 我学会了 2. 向"谁&quo ...查看


  • 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教案)
  • 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备课人:李颖 课题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 第 8 课<地球上的人们> 第 1 课时<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鄂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 8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