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破解之路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高房价等,这些所谓“大城市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在许多中国人对“大城市病”无可奈何时,生活在韩国首尔、巴西里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大都市的人,或许也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大城市病”主要“病”在哪里?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或许各国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而我国在不久前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日前则向媒体透露,到2020年北京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300万。   根据国内外普遍经验,控制人口规模只是缓解“大城市病”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需更好地规划与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区分中心城与卫星城关系等。   汽车时代绑架了城市设计   1924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他那本影响了世界的著作《走向新建筑》时,并没预料到他所憧憬的汽车城市所造成的后果。福特公司1908年推出著名的T型汽车,1913年又以流水线装配生产,汽车价格陡降,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而走向大众。这样的汽车被柯布西耶写入《走向新建筑》:“我已40岁了,为什么不买一幢住宅?因为需要工具,我要买的是福特汽车那样的房子。”   房子要像福特汽车那样,就必须批量化生产,所以“必须建立标准。”   标准化生产的房子是塔楼。“塔楼之间的距离很大,把迄今为止摊在地面上的东西送上云霄;它们留下大片空地,把充满噪音和高速交通的干道推向远处。”柯布西耶作此畅想,“塔楼跟前展开了花园;满城都是绿色。塔楼沿宽阔林荫道排列;这才真正是配得上我们时代的建筑。”   老城市遭到了诘难。因“房屋密密麻麻堆积起来,道路错综交织,狭窄而充满了噪声、油烟和灰尘,那儿房屋的每层楼都把窗子完全敞开,向着破破烂烂的肮脏垃圾。”柯布西耶提出一个改建巴黎市中心的方案,主张成片拆除“狭窄的阴沟似的街道”,代之以大草坪和大塔楼。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未在巴黎实现,却掀起一股思潮。   1933年,由柯布西耶主导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把城市像机器那样定义,居住区、工作区、休闲区分布在不同位置,它们之间以汽车联系起来。《雅典宪章》提出:“实在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这个新的街道系统,就是“大马路+大街坊”:“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行车速率亦为道路分类的因素,以决定为快行车辆行驶之用或为慢行车辆之用”,“住宅区应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概念是1929年由美国规划师佩里提出的,他主张,为使小学生不穿越车辆飞驰的街道,街坊的大小应以学校服务的半径来确定,街坊内道路限制外部车辆穿行。于是,街坊变得很大,路网变得很稀。1942年,英国人屈普又提出城市道路按交通功能分级设置的理论。汽车时代的城市,就这样被武装到了牙齿。   中国城镇化避蹈美国覆辙   二战后,“邻里单位”和“道路分级”来到中国城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苏联标准。“邻里单位”在中国被称为住宅小区,面积一般在20公顷上下,边长约400米乘500米,内部道路曲曲弯弯甚至不能贯通,这样过境车辆就被排斥在外。“道路分级”即按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它们相互不能越级相交,除小区内的道路,其余皆被汽车主宰,路宽也按等级排列。   城市的商业功能被安排在两个地方:一是小区中央服务站,二是以点状分布的商场。满足日照成为第一法则,小区内楼座必须保持足够间距,它们只朝向阳光而不朝向街道,柯布西耶所痛恨的“两侧像峭壁一样的七层楼夹着的”街道消失了。一同消失的是沿街商业和逛街乐趣。尽管小区外侧的地段最有商业价值,可那里只有不连贯的楼房侧面甚至是围墙。那里被规定为宽阔的城市干路,人流被视为障碍。   这样的安排更像中国北宋之前的城市――宽大的里坊以坊墙包围,四侧开门,如同住宅小区。里坊之外的街道禁止买卖,要买东西到集中供应的市场,如同购物中心。北宋时拆除了坊墙,坊巷与城市贯通,沿街开设店铺,便有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   最早的北京就以这样的方式从平地上建起,城内设50坊,坊内以等距离胡同贯通。胡同与城市混合使用,不像如今小区内的道路,街坊因此融入城市而不是孤岛,城市也获得了高密度路网。路网密度高,“金角”、“银边”多,商机也多就业也多。如路网被小区撑大,不少“金角”、“银边”就被吞没在400米乘500米“草肚皮”内。商业与就业作出这样的牺牲是为行车畅快――街坊越大,红绿灯越少。可堵起车来便无法疏解,因你只有一个方向。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汽车消费市场。随着小汽车的普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呈现着美国超大规模“汽车城市”洛杉矶那样的都市景观。后者是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以小汽车交通方式为主导,沿高速公路低密度蔓延。   美国虽有足够土地容纳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却因这些城市皆是能耗大户而被深深拖累。仅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消耗了世界石油产量的26%。在美国南部各州,即所谓“阳光地带”,平均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做14次汽车出行,每年至少花1.4万美元来养两辆车,一年有6个星期被困在汽车里,通常是因为堵;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4.4万人,几乎与越战死亡士兵一样多。为确保石油安全,美国每年投入巨额军费到波斯湾,并急于寻找可替代能源。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4年的近60%,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有业内专家预计,按现在增长速度发展,这个数字到2035年可能攀升至80%,达到非常危险的峰值。建筑与交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60%左右,并呈现“刚性”结构。将城镇化模式纳入中国未来能源安全框架加以检讨,避蹈美国模式的覆辙,已事不宜迟。   未来发展:向老城市学习   事实上,柯布西耶所主导的《雅典宪章》1977年已遭到国际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的修正,后者写下如此判词:“《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把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能耗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已不断探索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公共交通最能适应传统城市的高密度路网,并能刺激复合型街区发育,使城市更加紧凑、第三产业空间倍增、能源消耗大大降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规划界1996年出台了主张向老城市学习的《新都市主义宪章》,2002年出台了《明智增长的政策指南》,将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紧凑型城市、规划宜于步行环境、鼓励混合使用等作为城市规划的原则。   中国国土面积中,城镇发展不适宜地区占49%;较不适宜地区占29%;适宜地区占22%,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和西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河流冲积扇地区。   中国适宜城镇发展的地区有限,又与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高度重叠,其中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0%,这带来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中国用来养活人类1/5人口的耕地尚存18.2亿亩,不及全球耕地面积的9%。在中国不断蔓延的城市,已逼近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城镇化不能在高地耗车轮上横冲直撞。   可是,在这一轮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64.45%,而城镇人口仅增长45.9%,城镇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全国城镇化呈现低密度化和分散化倾向。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00人,2011年降至7700人。一些城市形成“摊大饼”式空间扩张形态,其背后皆与小汽车泛滥有关。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   这个规划在提出建设公交先导紧凑型城市时,强调发掘并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因为人性的尺度正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最为重要的历史传统,虽然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它一度遭到严重背离,仍是人类城市健康发展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实践证明,老城市曾经存在的噪声、油烟和灰尘等卫生问题皆可通过技术进步改良,而其人性的尺度、紧凑的肌理、宜人的步行环境、迷人的街道生活,正可与公交主导的交通模式协调。向老城市学习,可望为中国城镇化揭开崭新一页,并为我们在21世纪――人类的城市世纪――创造可持续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历史动力。   (文据《国际先驱导报》)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高房价等,这些所谓“大城市病”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在许多中国人对“大城市病”无可奈何时,生活在韩国首尔、巴西里约、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大都市的人,或许也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大城市病”主要“病”在哪里?如何破解“大城市病”?或许各国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而我国在不久前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常务副市长李士祥日前则向媒体透露,到2020年北京人口总量将控制在2300万。   根据国内外普遍经验,控制人口规模只是缓解“大城市病”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需更好地规划与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区分中心城与卫星城关系等。   汽车时代绑架了城市设计   1924年,勒・柯布西耶出版他那本影响了世界的著作《走向新建筑》时,并没预料到他所憧憬的汽车城市所造成的后果。福特公司1908年推出著名的T型汽车,1913年又以流水线装配生产,汽车价格陡降,不再是富人的奢侈品而走向大众。这样的汽车被柯布西耶写入《走向新建筑》:“我已40岁了,为什么不买一幢住宅?因为需要工具,我要买的是福特汽车那样的房子。”   房子要像福特汽车那样,就必须批量化生产,所以“必须建立标准。”   标准化生产的房子是塔楼。“塔楼之间的距离很大,把迄今为止摊在地面上的东西送上云霄;它们留下大片空地,把充满噪音和高速交通的干道推向远处。”柯布西耶作此畅想,“塔楼跟前展开了花园;满城都是绿色。塔楼沿宽阔林荫道排列;这才真正是配得上我们时代的建筑。”   老城市遭到了诘难。因“房屋密密麻麻堆积起来,道路错综交织,狭窄而充满了噪声、油烟和灰尘,那儿房屋的每层楼都把窗子完全敞开,向着破破烂烂的肮脏垃圾。”柯布西耶提出一个改建巴黎市中心的方案,主张成片拆除“狭窄的阴沟似的街道”,代之以大草坪和大塔楼。这个离经叛道的想法未在巴黎实现,却掀起一股思潮。   1933年,由柯布西耶主导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把城市像机器那样定义,居住区、工作区、休闲区分布在不同位置,它们之间以汽车联系起来。《雅典宪章》提出:“实在需要一个新的街道系统,以应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这个新的街道系统,就是“大马路+大街坊”:“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行车速率亦为道路分类的因素,以决定为快行车辆行驶之用或为慢行车辆之用”,“住宅区应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概念是1929年由美国规划师佩里提出的,他主张,为使小学生不穿越车辆飞驰的街道,街坊的大小应以学校服务的半径来确定,街坊内道路限制外部车辆穿行。于是,街坊变得很大,路网变得很稀。1942年,英国人屈普又提出城市道路按交通功能分级设置的理论。汽车时代的城市,就这样被武装到了牙齿。   中国城镇化避蹈美国覆辙   二战后,“邻里单位”和“道路分级”来到中国城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苏联标准。“邻里单位”在中国被称为住宅小区,面积一般在20公顷上下,边长约400米乘500米,内部道路曲曲弯弯甚至不能贯通,这样过境车辆就被排斥在外。“道路分级”即按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它们相互不能越级相交,除小区内的道路,其余皆被汽车主宰,路宽也按等级排列。   城市的商业功能被安排在两个地方:一是小区中央服务站,二是以点状分布的商场。满足日照成为第一法则,小区内楼座必须保持足够间距,它们只朝向阳光而不朝向街道,柯布西耶所痛恨的“两侧像峭壁一样的七层楼夹着的”街道消失了。一同消失的是沿街商业和逛街乐趣。尽管小区外侧的地段最有商业价值,可那里只有不连贯的楼房侧面甚至是围墙。那里被规定为宽阔的城市干路,人流被视为障碍。   这样的安排更像中国北宋之前的城市――宽大的里坊以坊墙包围,四侧开门,如同住宅小区。里坊之外的街道禁止买卖,要买东西到集中供应的市场,如同购物中心。北宋时拆除了坊墙,坊巷与城市贯通,沿街开设店铺,便有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   最早的北京就以这样的方式从平地上建起,城内设50坊,坊内以等距离胡同贯通。胡同与城市混合使用,不像如今小区内的道路,街坊因此融入城市而不是孤岛,城市也获得了高密度路网。路网密度高,“金角”、“银边”多,商机也多就业也多。如路网被小区撑大,不少“金角”、“银边”就被吞没在400米乘500米“草肚皮”内。商业与就业作出这样的牺牲是为行车畅快――街坊越大,红绿灯越少。可堵起车来便无法疏解,因你只有一个方向。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汽车消费市场。随着小汽车的普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呈现着美国超大规模“汽车城市”洛杉矶那样的都市景观。后者是在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以小汽车交通方式为主导,沿高速公路低密度蔓延。   美国虽有足够土地容纳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却因这些城市皆是能耗大户而被深深拖累。仅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消耗了世界石油产量的26%。在美国南部各州,即所谓“阳光地带”,平均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做14次汽车出行,每年至少花1.4万美元来养两辆车,一年有6个星期被困在汽车里,通常是因为堵;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4.4万人,几乎与越战死亡士兵一样多。为确保石油安全,美国每年投入巨额军费到波斯湾,并急于寻找可替代能源。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由2000年的30.2%上升至2014年的近60%,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有业内专家预计,按现在增长速度发展,这个数字到2035年可能攀升至80%,达到非常危险的峰值。建筑与交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60%左右,并呈现“刚性”结构。将城镇化模式纳入中国未来能源安全框架加以检讨,避蹈美国模式的覆辙,已事不宜迟。   未来发展:向老城市学习   事实上,柯布西耶所主导的《雅典宪章》1977年已遭到国际建筑协会《马丘比丘宪章》的修正,后者写下如此判词:“《雅典宪章》设想,城市规划的目的是综合四项基本的社会功能――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而规划就是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这就引出了把城市划分为各种分区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做法,于是为追求分区清楚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这一错误的后果在许多新城市中都可看到。”   上世纪七十年代能耗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已不断探索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公共交通最能适应传统城市的高密度路网,并能刺激复合型街区发育,使城市更加紧凑、第三产业空间倍增、能源消耗大大降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规划界1996年出台了主张向老城市学习的《新都市主义宪章》,2002年出台了《明智增长的政策指南》,将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紧凑型城市、规划宜于步行环境、鼓励混合使用等作为城市规划的原则。   中国国土面积中,城镇发展不适宜地区占49%;较不适宜地区占29%;适宜地区占22%,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和西部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河流冲积扇地区。   中国适宜城镇发展的地区有限,又与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高度重叠,其中的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0%,这带来人地关系的紧张状况。中国用来养活人类1/5人口的耕地尚存18.2亿亩,不及全球耕地面积的9%。在中国不断蔓延的城市,已逼近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城镇化不能在高地耗车轮上横冲直撞。   可是,在这一轮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64.45%,而城镇人口仅增长45.9%,城镇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全国城镇化呈现低密度化和分散化倾向。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00人,2011年降至7700人。一些城市形成“摊大饼”式空间扩张形态,其背后皆与小汽车泛滥有关。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   这个规划在提出建设公交先导紧凑型城市时,强调发掘并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这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因为人性的尺度正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最为重要的历史传统,虽然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它一度遭到严重背离,仍是人类城市健康发展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实践证明,老城市曾经存在的噪声、油烟和灰尘等卫生问题皆可通过技术进步改良,而其人性的尺度、紧凑的肌理、宜人的步行环境、迷人的街道生活,正可与公交主导的交通模式协调。向老城市学习,可望为中国城镇化揭开崭新一页,并为我们在21世纪――人类的城市世纪――创造可持续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历史动力。   (文据《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文章

  • 城乡一体化改革与乡镇功能拓展 - 黄祖辉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在"钱清样本"研讨会上的发言 首先我很高兴能来到钱清镇参观考察,并和大家一起就一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这几天我看了<农民日报>连续刊载的关于"钱清样本"的五篇报 ...查看


  • 破解报刊零售业务发展中的"两难"
  • 虚谷 邮政报刊零售业务作为邮政报刊发行重要的一种业务形式,其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邮政报刊发行业务的完整性,提高整体防御能力和竞争力.多年来,虽然报刊零售业务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但邮政企业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存在着基础薄弱.市场占有率低.经营效 ...查看


  •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发展的大棋局
  • "一带一路"是中国统筹发展的大棋局 陈玉荣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缩写OBAOR(One Belt And On ...查看


  • 游丝绸之路赏西部风情李文杰
  • 游丝绸之路赏西部风情 李文杰 古老的丝绸之路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浩瀚的古城.石窟.塔庙.长城.关隘--然而,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开发程度与服务能力不同,难以构建"丝绸之路旅游区".如何破解这一 ...查看


  • 黏菌侵占地球仪似人类发展史:覆盖76%丝绸之路
  •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9日 08:17  新浪科技微博 在亚达马斯基的实验中,黏菌逐渐占领了整个琼脂地球仪,路径似乎在模拟人类历史发展之路.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 ...查看


  • 打造有裕固族特色的文化品牌2
  • 打造有裕固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作为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肃南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积淀和衍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打造好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提升肃南的知名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是值 ...查看


  • 社区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
  • 建设和谐城市的基石 --电业新村社区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分配日趋紧张,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社区面临着许多 ...查看


  • 专家建议将咸阳市一分为三
  • 专家谈|张宝通:发扬"冷娃"精神 放胆追赶超越 习总书记在我省调研时指出,陕西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找准在"一带一路"上的战略定位,引领新常态,追赶超越发展.要追赶超越就不 ...查看


  • 洛阳市召开今年第一季度工作会毛万春讲话
  • 洛阳市召开今年第一季度工作会毛万春讲话 3日上午,洛阳市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会召开,市委书记毛万春作题为<精神立市实干为先>的讲话.他强调,弘扬"洛阳精神",重点在于实干,难点在于攻坚,精髓在于转变.要大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