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

我说课的篇目是《北方》,它是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板块“祖国土”第二专题“颂歌的变奏”中的第二篇。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诗作,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诗歌方面就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要求如下: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

根据新课标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而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感受诗人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明确爱国主题:

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一个时代都有诗人在热情的歌唱祖国,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属于祖国和人民的诗人——艾青,同样拥有炽热的爱国情怀。

二,呈现文本,感受爱国情感:

第一步:从“果”入手,培养情感:

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的第四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初读第四部分,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第四部分是全文抒情的高潮,是艾青在目睹了抗战时期北方荒凉贫瘠的面貌之后,由衷发出的呼喊,有着深沉而浓郁的情感,学生先读这一部分,容易把握。

进而定下全篇诗歌的基调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请同学找出第四部分诗人所选用的意象,谈一谈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怎样的?风沙,冷气,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茄笛的祖先,以及埋有祖先骸骨的黄土层, 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的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幻灯出示北方图片)。这样一些意象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北

方的特征,同学们读了之后会有比较深沉和压抑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选取几首描写江南的诗让学生作对比阅读(见附页),同样是找这些诗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幻灯出示诗歌及江南风光图片)。两相对比,学生会明显感觉到北方的贫瘠、干燥和荒凉。然后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会爱这样的一个悲哀的北方,?因为北方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所在。我们的祖先在与他的斗争中从来不曾屈服,祖先们把土地留给我们,把纯朴的言语和宽阔的姿态带给我们,这国土养育了我所钟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 北方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北方与我们是血肉相连的关系。除了这,请同学们注意1938年这一历史时间,既然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北方就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由以上这些意象来组成了。

全班听朗读录音(幻灯出示北方图片),第一、二、三部分,然后自己揣摩朗读,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点评。

找北方的特有的意象,沙漠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的,将北方原已不多的生气也消耗殆尽。他有一层揭不开的沙雾,他带来了恐怖,疯狂的扫荡大地。在这种沙漠风的夜以继日的侵袭之下,北方呈现怎样的景象?荒漠的原野 颓垣与荒冢 孤单的行人在困苦的呼吸,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 ,载负着重压,用厌倦的脚步徐缓踏过。在这样的意象描写之下,第二节又进一步累加,小河枯干,林木枯死 ,低矮的住房,稀疏阴郁的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慌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悲苦和不安,从这里逃亡,看着这样的雁群,和第一节上的哪些意象有类似?孤单的行人和悲哀的驴子。

北方是苍凉悲苦,百姓是不安、逃亡,贫穷、饥饿,在这些灰色阴郁的色调中,诗人的心是如此沉重,这描绘的并非是其他地方,而是自己的祖国。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因为第三自然段是对上两节的总结和概括

此时可以得出一点(板书):诗人为什么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伤之痛,所以爱之深,那么当时的北方如此,其他地方又是如何:我准备了王统照在同一年即1938年所写的南方的一首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见附页),让同学理解,当时全国各地都是一片悲哀,北方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再次回应诗歌的第四自然段,北方是我们的祖先为之奋斗和牺牲的地方,那里是我们血脉的源头,然而如此伤痕累累的国土,怎不让人痛心,越是痛越是爱。

请同学们再齐读这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的感情可以得到再现和升华。

第三步:课堂拓展、巩固成果

幻灯出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北方》的浓缩也是《北方》的拓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最后以艾青的文章《诗与时代》的选段作为这篇课文的总结。

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北方》及《我爱这土地》。可以开展小组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 荒漠的原野

沙漠风 颓垣与荒冢 灾难 不幸

北方是悲哀的 孤单的行人

悲哀的驴子

北 方 雁群 枯干的小河 贫穷 饥饿

艾青 枯死的林木

(1938) 低矮的房屋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我爱悲哀的北方 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五人墓碑记》 丁晓言

一. 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烈士的抉择”版块第二篇文章,是讲读课文,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的代表作。本文名为“记”,实为政论。在善与恶的搏斗、正与反的对比中对下层人民的正义行为和崇高品质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说教法

1、本课涉及的历史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

2、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3、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对学过的 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3、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三.学生自主查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字音,字形。

四.通过朗读课文,结合碑记的特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出疑难之处,教师指导点拨。

五.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做系统整理。补充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训练。

六.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谈谈对生死观,价值关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话题作文“发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位“声音”的审题。

七.作业布置

课课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1—2.背景介绍,五人墓的由来,并提出问题。

3—4.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碑记

5—6.高度评价五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议

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品质》说课稿

来源:东北师大附属中学 李毓志

一 、 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标题的双重意义,从小说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每一次出场,细读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提炼人物形象。

难点: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法设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让学习自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

2.多样阅读,关注人文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关于本文题目“品质”无疑有双重含义;对于格斯拉的死因,也会探究到多重含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应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阅读,积极探寻文本意义,建立个性阅读体验。

三、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设定如下:

1.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本文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学生鲜有耳闻,需要在预习环节用心查阅资料,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依托于教师的良好的问题引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但线索清晰,主旨虽深刻但只要用心研读“卒或有所闻”,因此,要有意识地设置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广泛争鸣,求同存异,合作讨论取得基本共识。

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有人说: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我认为,读是前提,思是重要保证,议是提炼和总结。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文字中,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本文可以细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格拉斯几次出场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不加刻意雕琢却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描写艺术,值得品味和研读。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本文,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特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资料精选,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复述了解——提出问题,精读细节——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2)具体程序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资料精选,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创作。

要求每个发言者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最重要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复述了解

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速读归纳:文章叙述了我和格斯拉先生的几次见面?

3.提出问题,精读细节

(1)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七次见面的情形,品味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完善板书)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作者分七次来描述人物,有什么好处?

运用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有助于读者全面立体构建人物形象。

七次见面,各有侧重,丰富了情节和人物内涵。增强可读性。

4.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1)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3)文题“品质”有什么双重含义?(完善板书)

(4)对于格斯拉的坚守,你赞同么?作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5.小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板书设计:

诚实敬业

热爱手艺

恪守职业道德

鞋品一流

品质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

人品一流

《老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 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 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 名

老王

职 业

拉车车夫

家庭成员

有两个哥哥去世了,又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外貌特征

一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个眼睛有夜盲症

家庭住址

破败的庭院中,塌败的小屋

明确:老王生活艰苦(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精神 凄苦(孤苦伶仃)

3.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总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

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老王和作者一家,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下面我们就深入探究他们的世界。

1、请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并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之后进行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 “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

(六)走进生活,拓展迁移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播放图片: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

(之所以在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再结合我们学校生源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家人也是我们关注的农民工,所以他们就可以从善待自己,善待家人谈起,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

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在乐曲中边听边想幻灯片中需要关注的像老王一样的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课后写一篇题为《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作文。

《离骚》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主备人王有东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3、认识科技共享对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课札记

一导入

你听过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吧,一天 他突然来到了科多拉大峡谷的边缘,感叹道:“上帝,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知道,如果这位牛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的事情,那么他错了。在这个意义上,这里什么也没发生。同样,科学的发展虽然比大峡谷的断裂快得多,但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革命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过程,只看到巨大的成果。“光明 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以一个科学史家的眼光宣示了东方在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的笔,来看一看“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吧。

二作者介绍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三总体把握

1学生默读课文

2具体说明题目的内涵

3用简要的语言说明本文的思路结构

东方科学 对立—从实验科学的角度

西方科学 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统一--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四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这句话?(第2节)

明确:实验科学是指流行于20至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这种学说主张将所有科学要领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以消除操作上不可确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它所说的操作,主要是指实验室操作。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其在西方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2“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第3节)

明确: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但科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西方人却将其发展用在军事上;东方人发明的用于占卜的罗盘被西方人发展成为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的指南针,诸如此类,充分说明东西方科学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3“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画线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第3节)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将来也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对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拒绝态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4“因此,我们必须谦虚。”请根据文意在“谦虚”后补出相应的动宾短语,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

明确: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对待东方科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净化美国的文明。

这样做的原因是:美国的文明历史还很短,美国文明的发展还很难确定,美国的文明中还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

5为什么“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明确: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其次,科学家在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会滥用他们的知识。

6“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句中的“也”字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去。“也”字强调了对东方科学采取谦虚态度做一个高尚的人的终极目的 ,也反映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创新探讨

1“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他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试联系历史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西方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能应用于思想领域。思想、道德往往是不能遗传的,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

西特勒利用当时青年的狂热心态,大肆宣传种族优化论,结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看下面消息,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澳大利亚立法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

澳大利亚众议院近日力排众议通过一项新法案,取消了已经实行4年的禁止克隆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令,从而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合法化。

不过,这项法令也遭到了包括澳大利亚总理、两名副总理和在野党领导人在内的很多政要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人类生命的纯洁性比克隆性研究更重要。

明确要点:科学要服务于人类,科学要以各方面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发展。

六赏析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1逻辑性

第5节语言关系图解

任务:历史短—趋势不明—有不健康的因素—要净化它

办法:发展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

态度:我们必须谦虚

2严密性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②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③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说课稿

常州市武进三河口中学 卓立子

本课的地位、学生的既有基础和本课的教学重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模块包含“审视传统”、“碰撞与融合”、“拿来与拒绝”三个板块。《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属于“碰撞与融合”板块。

《文明的对话》这一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与文明的对话,沟通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融合,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实现他们的文化人格构建,从而增强对世界各民族文明不断对话的认识,并且逐渐上升到对社会的一种使命认识和自我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第一板块的学习,从理论上审视了“传统”之后,掌握了“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文化概念。我们要通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的学习使学生完成对各种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理解和体会,从对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深刻认识。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课这个例子折射各种文明和文化融合和碰撞的必然社会原因,他们冲撞的多向性,通过本课的例子,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底蕴,使学生获得认知、过程、和价值观上的体验,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实现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人格构建。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课是议论文,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沉闷,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生动形象的去感觉、体会、理解。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如何配置恰当的教学资源,用教学资源和文本的例子互动交叉地打通学生的心灵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用活动型情景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愿景

活动情景是:由《大话西游》周星驰对朱茵爱情表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和张小娴“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到雨果,拿破仑对情人的爱情表白,再到歌曲《老鼠爱大米》,体会中外爱情表白的碰撞和融合。体会中国人的内敛,外国人的奔放,以及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由内敛到奔放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中国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这一活动情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理解范围,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连通了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化,理解文明,建构人格。

优化、创新、科学整合教材。

本文有事及理,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此时要创设问题由浅入深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使学生能够恰当地筛选信息,体会作家的评判和深思从而烛亮学生的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一种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重点设置两个问题:

(阅读1到8节)麦当劳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阅读9到12节)这种碰撞和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注意:(1)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留下充足的交流体会时间。注意课堂节奏的调控。

(2)9到12节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

配置资源,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文本、学生、和知识的交叉互动,交叉生成。

(1)配置资源:中外古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展示中国故宫、地坛和古希腊雅典卫城及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外国:对世界的探索和与自然的斗争

中国现代建筑与外国建筑的碰撞和融合

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深圳的摩天大楼

(2)配置资源: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动态生成,可以当堂练习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4、结束语:各种文明是不断碰撞和融合的,我们要和各种文明进行对话,就像哈姆雷特在午夜的城头与父亲完成对话以后一样,我们也便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课后探讨第四题,阅读《欧洲人的一张菜单》,说说它和文本在论说文化的交流意义和作用方面,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浅论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的和融合

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和王蒙《组织部里来了个年青人》,谈谈中国现当代小说在外国小说影响下心理描写上产生的变化。

作业设置进一步紧扣和深化文本,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

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作业设置考虑到同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使作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本设计的思考:

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普通教学模式

教学注意课堂的节奏调控,波浪式推进教学,有波峰,也有浪谷,使沉闷的议论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阅读、体会、联想沉入意境。

注意了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

要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写好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朱镕基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

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第二课时

(左边)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怨辞---------郑伯平怨———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利:东道主 害:越国以鄙远 亡郑而陪邻)---------晋公再晓之以理 详略得当 首尾呼应

(右边)

烛之武形象:正义爱国 勇敢机智 能言善辩 以国事为重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 、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长治久安 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我说课的篇目是《北方》,它是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板块“祖国土”第二专题“颂歌的变奏”中的第二篇。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诗作,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诗歌方面就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要求如下: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

根据新课标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而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感受诗人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明确爱国主题:

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一个时代都有诗人在热情的歌唱祖国,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属于祖国和人民的诗人——艾青,同样拥有炽热的爱国情怀。

二,呈现文本,感受爱国情感:

第一步:从“果”入手,培养情感:

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的第四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初读第四部分,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第四部分是全文抒情的高潮,是艾青在目睹了抗战时期北方荒凉贫瘠的面貌之后,由衷发出的呼喊,有着深沉而浓郁的情感,学生先读这一部分,容易把握。

进而定下全篇诗歌的基调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请同学找出第四部分诗人所选用的意象,谈一谈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怎样的?风沙,冷气,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茄笛的祖先,以及埋有祖先骸骨的黄土层, 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的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幻灯出示北方图片)。这样一些意象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北

方的特征,同学们读了之后会有比较深沉和压抑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选取几首描写江南的诗让学生作对比阅读(见附页),同样是找这些诗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幻灯出示诗歌及江南风光图片)。两相对比,学生会明显感觉到北方的贫瘠、干燥和荒凉。然后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会爱这样的一个悲哀的北方,?因为北方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所在。我们的祖先在与他的斗争中从来不曾屈服,祖先们把土地留给我们,把纯朴的言语和宽阔的姿态带给我们,这国土养育了我所钟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 北方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北方与我们是血肉相连的关系。除了这,请同学们注意1938年这一历史时间,既然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北方就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由以上这些意象来组成了。

全班听朗读录音(幻灯出示北方图片),第一、二、三部分,然后自己揣摩朗读,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点评。

找北方的特有的意象,沙漠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的,将北方原已不多的生气也消耗殆尽。他有一层揭不开的沙雾,他带来了恐怖,疯狂的扫荡大地。在这种沙漠风的夜以继日的侵袭之下,北方呈现怎样的景象?荒漠的原野 颓垣与荒冢 孤单的行人在困苦的呼吸,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 ,载负着重压,用厌倦的脚步徐缓踏过。在这样的意象描写之下,第二节又进一步累加,小河枯干,林木枯死 ,低矮的住房,稀疏阴郁的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慌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悲苦和不安,从这里逃亡,看着这样的雁群,和第一节上的哪些意象有类似?孤单的行人和悲哀的驴子。

北方是苍凉悲苦,百姓是不安、逃亡,贫穷、饥饿,在这些灰色阴郁的色调中,诗人的心是如此沉重,这描绘的并非是其他地方,而是自己的祖国。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因为第三自然段是对上两节的总结和概括

此时可以得出一点(板书):诗人为什么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伤之痛,所以爱之深,那么当时的北方如此,其他地方又是如何:我准备了王统照在同一年即1938年所写的南方的一首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见附页),让同学理解,当时全国各地都是一片悲哀,北方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再次回应诗歌的第四自然段,北方是我们的祖先为之奋斗和牺牲的地方,那里是我们血脉的源头,然而如此伤痕累累的国土,怎不让人痛心,越是痛越是爱。

请同学们再齐读这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的感情可以得到再现和升华。

第三步:课堂拓展、巩固成果

幻灯出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北方》的浓缩也是《北方》的拓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最后以艾青的文章《诗与时代》的选段作为这篇课文的总结。

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北方》及《我爱这土地》。可以开展小组朗诵比赛

板书设计: 荒漠的原野

沙漠风 颓垣与荒冢 灾难 不幸

北方是悲哀的 孤单的行人

悲哀的驴子

北 方 雁群 枯干的小河 贫穷 饥饿

艾青 枯死的林木

(1938) 低矮的房屋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我爱悲哀的北方 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五人墓碑记说课稿

《五人墓碑记》 丁晓言

一. 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烈士的抉择”版块第二篇文章,是讲读课文,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的代表作。本文名为“记”,实为政论。在善与恶的搏斗、正与反的对比中对下层人民的正义行为和崇高品质给予了大力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文章采用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言重要实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结构用法;

2、能力目标:学习夹叙夹议、正反对照的写作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说教法

1、本课涉及的历史较多。因此,注重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观点。

2、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

3、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的朗读。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三、说学法

1、让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对学过的 文言知识进行整理、归类。

3、注重对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

三.学生自主查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字音,字形。

四.通过朗读课文,结合碑记的特点,为文章划分段落,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对文章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找出疑难之处,教师指导点拨。

五.对课文文言知识点做系统整理。补充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训练。

六.学生通过对课文学习,谈谈对生死观,价值关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话题作文“发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定位“声音”的审题。

七.作业布置

课课练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1—2.背景介绍,五人墓的由来,并提出问题。

3—4.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碑记

5—6.高度评价五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议

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品质》说课稿

来源:东北师大附属中学 李毓志

一 、 教材简析

《品质》是长春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这篇小说写于1911年,小说写的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教师教学用书)

从课文所处位置看,《品质》是外国小说版块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开启和引领的作用;从学情角度看,学生有过学习小说的经验,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对小说需要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接触本文作者,对其创作风格并不了解。

结合课文特点和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预习,流利读文,准确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初步了解作者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2、学习作者精巧的描写艺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3、理解标题的双重意义,从小说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中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每一次出场,细读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主人公内心世界,提炼人物形象。

难点:

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法设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发现,独立掌握。”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让学习自主。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广泛、深入、感同身受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多角度探究。

2.多样阅读,关注人文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关于本文题目“品质”无疑有双重含义;对于格斯拉的死因,也会探究到多重含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钻研文本的兴趣,应引导学生通过潜心阅读,积极探寻文本意义,建立个性阅读体验。

三、学法指导

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设定如下:

1.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本文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学生鲜有耳闻,需要在预习环节用心查阅资料,扩大阅读视野,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2.自主合作探究。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科学正确的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建立依托于教师的良好的问题引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但线索清晰,主旨虽深刻但只要用心研读“卒或有所闻”,因此,要有意识地设置能激发兴趣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广泛争鸣,求同存异,合作讨论取得基本共识。

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有人说:读、思、议是阅读教学的三种重要手段。我认为,读是前提,思是重要保证,议是提炼和总结。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要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文字中,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本文可以细读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格拉斯几次出场的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不加刻意雕琢却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描写艺术,值得品味和研读。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教学本文,根据小说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章特点,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资料精选,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复述了解——提出问题,精读细节——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2)具体程序

根据设计思路,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1.资料精选,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贤者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用生命护卫公正的良知,如文天祥;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正义准绳,恪守着人性的底线。今天,我们要来感受来自“底层的光芒”——《品质》(请学生板书题目、作者)

(2)介绍本文作者生平及主要创作。

要求每个发言者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出最重要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复述了解

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1)请问: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速读归纳:文章叙述了我和格斯拉先生的几次见面?

3.提出问题,精读细节

(1)仔细阅读作者与格斯拉兄弟七次见面的情形,品味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描写艺术。

第一次:(3-8段)介绍人物基本情况,重点读对人物的外貌描写。

第二次:(9-12段)定做靴子的过程,重点品读格斯拉先生工作时的动作、情态。

第三次:(13-22段)“我”对格斯拉先生说散步时的靴子咯吱咯吱响,重点品读人物对话。

第四次:(23-28段)介绍鞋店生意状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自述。

第五次:(29-35段)店铺发生变化,重点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出场。

第六次:(36-43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

第七次:(44-52段)重点品读格斯拉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完善板书)

总结: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作者分七次来描述人物,有什么好处?

运用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有助于读者全面立体构建人物形象。

七次见面,各有侧重,丰富了情节和人物内涵。增强可读性。

4.自主研讨,求同存异

(1)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具体表现: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具体表现: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3)文题“品质”有什么双重含义?(完善板书)

(4)对于格斯拉的坚守,你赞同么?作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5.小结: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背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6.板书设计:

诚实敬业

热爱手艺

恪守职业道德

鞋品一流

品质

诚实的底层劳动者

人品一流

《老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王》这篇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这一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这个人物又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世界。作者赞美老王的同时,提出了关注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为本文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读写理解“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了解杨绛及其写作背景。

(3)、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爱,懂得爱。

4、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唤醒大家的爱心意识;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蕴。

二、说教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的特点以及教师本人和学生的特点,拟定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1、 品读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反复走进文本,掌握课文内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导学生领悟平等的观念及人道主义精神。

4、多媒体教学:体现其实效性。

(二)学法:

根据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的学法如下:

1、 预习。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顺畅读完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等环节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阅读。在个性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自主学习,熟悉作者语言,体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质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阅读感受,互换对生活的体悟,从而促成共同的进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大屏幕,大屏幕上的明星画面,伟人画面,学生会七嘴八舌,津津乐道。然后画面一转,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幅幅社会基层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来把学生引入今天的课题《老王》,大屏幕上显示《老王》插图及课题。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这段导入的设置,我从明星伟人入手,让学生置身其中,而后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明确字音和解词。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由学生自己补充一些字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先让学生来介绍查阅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图片形式,也可以介绍钱钟书的一些情况,教师就学生没介绍到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概括课文的方法: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第一遍听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的也未必准确,这时可以在提问一两个学生后,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 名

老王

职 业

拉车车夫

家庭成员

有两个哥哥去世了,又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外貌特征

一个眼睛是瞎的,另外一个眼睛有夜盲症

家庭住址

破败的庭院中,塌败的小屋

明确:老王生活艰苦(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精神 凄苦(孤苦伶仃)

3.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总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

小结: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

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老王和作者一家,在他们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被深深地感动着,下面我们就深入探究他们的世界。

1、请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走进文本,并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 之后进行小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 “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4)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5)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小结: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是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

(五)、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平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

(六)走进生活,拓展迁移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播放图片: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

(之所以在最后设置这样的拓展迁移题,是因为我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再结合我们学校生源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他们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家人也是我们关注的农民工,所以他们就可以从善待自己,善待家人谈起,再谈谈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情感体验。) (七)、布置作业

播放《爱的奉献》这首歌,让学生在乐曲中边听边想幻灯片中需要关注的像老王一样的基层人民的生活场景,课后写一篇题为《老王,你在他乡还好吗》的作文。

《离骚》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

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

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

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

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主备人王有东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1、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2、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3、认识科技共享对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本文所讲的事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极富逻辑性和严密性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教 学 内 容备课札记

一导入

你听过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吧,一天 他突然来到了科多拉大峡谷的边缘,感叹道:“上帝,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知道,如果这位牛仔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完成的事情,那么他错了。在这个意义上,这里什么也没发生。同样,科学的发展虽然比大峡谷的断裂快得多,但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看上去是革命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过程,只看到巨大的成果。“光明 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以一个科学史家的眼光宣示了东方在科学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他的笔,来看一看“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吧。

二作者介绍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

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生著述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三总体把握

1学生默读课文

2具体说明题目的内涵

3用简要的语言说明本文的思路结构

东方科学 对立—从实验科学的角度

西方科学 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

统一--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

四文本研习

1怎样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这句话?(第2节)

明确:实验科学是指流行于20至50年代的操作主义学说。这种学说主张将所有科学要领与实验操作联系起来,以消除操作上不可确定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它所说的操作,主要是指实验室操作。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其在西方经历了较大的发展。

2“我完全确信正如东方需要西方一样,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第3节)

明确:科学全部形式的种子来自东方,但科学在西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西方人却将其发展用在军事上;东方人发明的用于占卜的罗盘被西方人发展成为广泛用于航海事业的指南针,诸如此类,充分说明东西方科学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要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3“不要忘记东西方之间曾经有过协调,不要忘记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这种情况为什么不会再次发生?”画线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第3节)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我们的灵感多次来自东方,将来也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对东方科学采取粗暴的拒绝态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4“因此,我们必须谦虚。”请根据文意在“谦虚”后补出相应的动宾短语,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并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和原因。

明确: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对待东方科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净化美国的文明。

这样做的原因是:美国的文明历史还很短,美国文明的发展还很难确定,美国的文明中还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

5为什么“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明确:首先,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手中;其次,科学家在强烈的感情影响下也会滥用他们的知识。

6“他将更富有个性,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能更完满地实现人类使命,也将是一个更高尚的人。”句中的“也”字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去。“也”字强调了对东方科学采取谦虚态度做一个高尚的人的终极目的 ,也反映了前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

五创新探讨

1“但是,不能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他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试联系历史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西方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不能应用于思想领域。思想、道德往往是不能遗传的,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去研究。

西特勒利用当时青年的狂热心态,大肆宣传种族优化论,结果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看下面消息,结合本文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澳大利亚立法允许治疗性克隆研究

澳大利亚众议院近日力排众议通过一项新法案,取消了已经实行4年的禁止克隆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令,从而使治疗性克隆研究合法化。

不过,这项法令也遭到了包括澳大利亚总理、两名副总理和在野党领导人在内的很多政要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人类生命的纯洁性比克隆性研究更重要。

明确要点:科学要服务于人类,科学要以各方面的力量,如宗教和道德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发展。

六赏析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1逻辑性

第5节语言关系图解

任务:历史短—趋势不明—有不健康的因素—要净化它

办法:发展科学—热爱真理—憎恨迷信

态度:我们必须谦虚

2严密性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②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③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掌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说课稿

常州市武进三河口中学 卓立子

本课的地位、学生的既有基础和本课的教学重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明的对话》模块包含“审视传统”、“碰撞与融合”、“拿来与拒绝”三个板块。《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属于“碰撞与融合”板块。

《文明的对话》这一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与文明的对话,沟通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融合,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实现他们的文化人格构建,从而增强对世界各民族文明不断对话的认识,并且逐渐上升到对社会的一种使命认识和自我责任意识。

学生通过第一板块的学习,从理论上审视了“传统”之后,掌握了“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文化概念。我们要通过《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的学习使学生完成对各种文明碰撞与融合的理解和体会,从对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深刻认识。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课这个例子折射各种文明和文化融合和碰撞的必然社会原因,他们冲撞的多向性,通过本课的例子,我们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底蕴,使学生获得认知、过程、和价值观上的体验,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实现应该具有的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人格构建。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课是议论文,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沉闷,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生动形象的去感觉、体会、理解。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如何配置恰当的教学资源,用教学资源和文本的例子互动交叉地打通学生的心灵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用活动型情景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愿景

活动情景是:由《大话西游》周星驰对朱茵爱情表白“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和张小娴“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到雨果,拿破仑对情人的爱情表白,再到歌曲《老鼠爱大米》,体会中外爱情表白的碰撞和融合。体会中国人的内敛,外国人的奔放,以及中国人改革开放后由内敛到奔放的转变,以及转变后的中国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就是道德信念,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这一活动情景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理解范围,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在动机,连通了对文本的探究,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化,理解文明,建构人格。

优化、创新、科学整合教材。

本文有事及理,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此时要创设问题由浅入深地挖掘作品的深层底蕴,使学生能够恰当地筛选信息,体会作家的评判和深思从而烛亮学生的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一种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 重点设置两个问题:

(阅读1到8节)麦当劳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阅读9到12节)这种碰撞和融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注意:(1)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留下充足的交流体会时间。注意课堂节奏的调控。

(2)9到12节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

配置资源,打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文本、学生、和知识的交叉互动,交叉生成。

(1)配置资源:中外古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展示中国故宫、地坛和古希腊雅典卫城及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

外国:对世界的探索和与自然的斗争

中国现代建筑与外国建筑的碰撞和融合

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深圳的摩天大楼

(2)配置资源: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动态生成,可以当堂练习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4、结束语:各种文明是不断碰撞和融合的,我们要和各种文明进行对话,就像哈姆雷特在午夜的城头与父亲完成对话以后一样,我们也便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作业设置:(任选一题)

课后探讨第四题,阅读《欧洲人的一张菜单》,说说它和文本在论说文化的交流意义和作用方面,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浅论中外服装文化的碰撞的和融合

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和王蒙《组织部里来了个年青人》,谈谈中国现当代小说在外国小说影响下心理描写上产生的变化。

作业设置进一步紧扣和深化文本,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

现语文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作业设置考虑到同学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使作业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本设计的思考:

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普通教学模式

教学注意课堂的节奏调控,波浪式推进教学,有波峰,也有浪谷,使沉闷的议论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阅读、体会、联想沉入意境。

注意了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

要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写好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朱镕基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

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第二课时

(左边)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怨辞---------郑伯平怨———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利:东道主 害:越国以鄙远 亡郑而陪邻)---------晋公再晓之以理 详略得当 首尾呼应

(右边)

烛之武形象:正义爱国 勇敢机智 能言善辩 以国事为重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 、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 长治久安 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相关文章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 像山那样思考 朗读课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PPS客户端下载 iPhone iPad Android Mac ',1)"> 视频列表 [频道]高中语文必修五 137 11.73万 订阅9 21 高清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文言实词 ...查看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的编写和思考
  • 作者:隆林 语文建设 2006年07期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高中新课标公布,新一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大幕拉开了.依据高中新课标的精神,语文出版社编写.出版了一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在几年的编写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思考了一些问题. ...查看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研究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吸收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新思想,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研究成果. 2.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 ...查看


  • 高中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 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 ...查看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 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及其他 作者:石小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2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实施是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二者在教 ...查看


  • 浅论如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 [摘要]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及内容,知道上什么:分析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知道时间怎么安排:分析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老师指导和以学生自学为主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知道怎么上:分析评价机制,巩固所学内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标
  • 高中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 ...查看


  • 美国高中母语教材与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比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美国高中母语教材与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比较 作者:王春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1期 [摘要]现代语文教材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也经 ...查看


  • 新教材新在哪里_粤教版高中_语文_简介
  • 到2007年以前逐渐在全国推广使用.这套新教材新 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分别 作点介绍. 一.新的课程安排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材一般是编成6册,一个学期--粤教版高中<语文>简介 学习1册.粤教版高中<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