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世纪城学校 唐武 2015/10/2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纱布、竹棍
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毛巾、粉笔、布、海绵、棉花、墙壁„„
(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
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
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
(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
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
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
学生预测:3滴、5滴、8滴„„10滴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处。 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1、 水的毛细现象
2、 水的表面张力
【作业】
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
【教学反思】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北城世纪城学校 唐武 2015/10/2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水的表面张力、毛细现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神奇的水》第一课时。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毛细现象。第二部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等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表面张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每个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水的表面张力的第一个活动是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
1、会用多种感官和身边的物品认识水。
2、会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会进行猜测并通过做实验验证。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细心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愿与同学交流看法。
2、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感知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难点:会进行恰如其分的猜测,并实验验证。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过程。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预测、实验、观察、汇报交流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纸巾、水杯、红墨水、硬币、滴管、报纸、玻璃、纱布、竹棍
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命离不开水,也观察了水。不仅水的作用很重要,它还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水的神奇之处。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水往哪里流?
二、探究过程
(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1.实验:如果把纸巾的下部插入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猜测。
(2)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汇报,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
“我们组预测纸巾会湿变红,经过实验发现水会沿着纸巾自动向上升。”
2.扩展思维:提问学生,除了纸巾以外,还有哪些物体也能是水自 动向上升?
(1)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毛巾、粉笔、布、海绵、棉花、墙壁„„
(2)学生继续用其它物体实验,也发现一些物体能使水自动向上升,还有一些
物体不能是水自动上升。
(3)“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学生提问题,老师帮助学生筛选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发现——物体上有小孔、缝隙的水会上升,物体上没有小孔的水不会上升;物
体上有小孔的水会沿着物体上升,管越细,水面上升的越高„„
(5)师生小结:水的毛细现象——科学家把水沿着物体上的缝隙(或小孔)往上
爬这一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谈话:刚才实验,我们发现了水往高处升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多神奇
的地方。我们就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从正面与侧面观察水溢出硬币前的形状。
3.学生动手做之前,先让学生猜测。
学生预测:3滴、5滴、8滴„„10滴
4.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5.汇报交流:猜测的结果、动手做的结果、水溢出硬币的形状。
学生实验结果是„„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学生发现预测与动手做的结果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知道科学需要实证。)
6.学生提问题,并让学生试着解释。“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
7.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起的,水的神奇之处。 同学们观看视频——水的毛细现象与水的表面张力的应用。
三、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点什么?你觉得水神奇吗?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1、 水的毛细现象
2、 水的表面张力
【作业】
课后试一试:怎样把瓶盖停在水的中间?思考后再试。
【教学反思】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
实 验 记 录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