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通过寻线索、找问题、激矛盾、显特色等策略,以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并理顺绘本表达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切入引发幼儿进一步地自主阅读绘本,大胆想象、勇敢质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教学 问题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0-02
幼儿园集体绘本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师、幼儿与绘本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但在日常的绘本教学中,通过对教师活动实例的分析与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提问较为随意,教师不能深入理解绘本的内容,并结合绘本内容,以问题的提出帮助幼儿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提升幼儿阅读的能力。根据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优化教师问题的设计。通过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以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并理顺绘本表达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切入引发幼儿进一步地自主阅读绘本,大胆想象、勇敢质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策略一:“寻线索”
寻线索,即是找到绘本存在的贯穿始终的线索,设计相应的问题,按绘本的内在线索进行跟进式的提问,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的一种有效策略。
许多绘本有它内在的线索,以有的绘本线索清晰,这个线索就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有的是以整篇绘本故事的主要特征或结构特点为线索,有的是一个能够贯穿整篇绘本故事的关键字词为线索,有的是能够牵动整篇绘本故事的人物表情或心理,以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为线索……。教师抓住绘本的线索可以帮助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用问题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并能依据这个线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发展幼儿对绘本内容预期的能力,或进一步把握故事的要素、特征等。
例如,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是由许多标志串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完整的故事。绘本从兔子——“往前走”——楼梯——桥——“小心斜坡”——眼泪——“小心坑洞”——船——“哥俩好”这一系列的标志,形成了一条线索,呈现了兔子先生散步路途中发生的事情。首先在师生共同阅读绘本时,教师提问: 1.这是谁的家?从什么地方看出是兔子的家?2.兔子要做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找出图中的标志,发现绘本中的标志这个线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下一页,提问:1.这页有没有标志?是什么标志呢?2.你怎么猜出是楼梯的?那么接下来兔先生会做什么呢?3.这又是什么标志呢?(桥)4.兔先生又会干什么了?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图中的标志,大胆猜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从中知道标志与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学会了根据标志这一线索猜想、判断故事发展的情节,同时激发了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其次,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们在书中找找这本书中还有什么标志,边看边想他还会发生什么事?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其余部分的绘本,在阅读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标志这一线索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猜想、判断,不论故事的发展是不是在幼儿的预期之中,当幼儿翻开下一页画面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策略二:“找问题”
寻问题,即是在绘本中找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发幼儿进行讨论、分析、思考,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的一种有效策略。
有的绘本中常常会将绘本的核心问题呈现在关键页中,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抓住关键页引导阅读,选取最佳、最好切入的角度,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从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问题让幼儿在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例如,绘本《鸟窝里的树》的故事:鸟先生和鸟太太筑窝孵蛋,可窝里却长出一棵小树苗,鸟先生和鸟太太不愿意砍掉或者放弃这棵“碍事”的小树苗,而是把它搬下来种在附近的泥土里。鸟先生和鸟太太的鸟宝宝们长大 ,他们精心呵护的小树苗也长成了一棵茁壮的合欢树,鸟宝宝的新家又可以驻扎在这棵合欢树上了。这个绘本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这棵“碍事”的小树苗,因此,教学中教师抓住故事发展的关健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鸟窝里的树,从中发现疑问,引发幼儿思考。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在哪里长出了小树苗?2.鸟窝里的小树苗长得怎么样?3.鸟爸爸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条虫子会从鸟爸爸嘴里掉下来?4.它看到了什么很吃惊?5.鸟窝里长出了小树会怎样?教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的内容,让幼儿从发现鸟窝里的小树苗—-发现鸟爸爸的表情、动作—-体会鸟爸爸的心情—-找到绘本的主要问题,即:鸟窝里长了小树苗会影响蛋宝宝的安全。这个问题激发了每位幼儿的好奇之心,他们积极地猜测鸟窝里长了树会出现什么问题,着急地为鸟爸爸、鸟妈妈想办法。教师以找问题的形式,让幼儿带着问题阅读图书。紧接着,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引导幼儿说说:帮忙的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有什么方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小树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问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地调动了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维,大胆地猜想,同时,幼儿在寻找问题中与绘本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绘本的理解与认知。
策略三:“激矛盾”
激矛盾,即是根据绘本中存在的与幼儿经验相矛盾的地方,设计相应问题,激发这一矛盾,引发幼儿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在许多绘本内容中,故事的内容常常存在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的地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这种矛盾,以引起幼儿的特别关注与思考,通过对于矛盾事物的讨论,发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有效的提问方法,可以打开幼儿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起幼儿思考的兴趣。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激发矛盾,以问题引导幼儿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找到绘本的主线,进而理解绘本的内容。
例如,绘本《会走路的树》它讲述了关于一棵名叫茂茂的树的故事,他想和我们人那样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为了实现自己梦想他请求伐木工人锯下来,伐木工人把茂茂拖进了山上的小溪流。顺着流水,他到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景物。木匠知道了树的愿望,把它做成了一辆车子。树感到很幸福,从此,它自由自在地到处行走。教师利用“树不会走路与会走路的树”这一矛盾,在活动中设计了问题三次激发矛盾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的内容。
第一次,教师介绍封面《会走路的树》时,设计了几问题:1.树会走路吗?2.可这本书的名字叫《会走路的树》?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弄错啦?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故事存在的矛盾,第一次激发这一矛盾,引起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以这个问题引导幼儿阅读绘本,发现这是一棵想走路的树——茂茂。
第二次,教师提出问题:伐木工人帮茂茂砍下来,它就死了,怎么还能走呢?幼儿边看绘本边思考这个问题,从而理解了作为一棵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作为木材,茂茂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它可以顺着水流走过许多地方。
第三次,教师提出问题:木匠帮茂茂变成了一辆漂亮而又结实的木车,茂茂还能走路吗?引发幼儿思考,从而理解了变成木车,茂茂就能和小兔一样灵活地奔跑,可以去到它想去的地方。
教师通过三次的矛盾激发,激发幼儿去阅读绘本,让幼儿对于树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绘本的内容。
在绘本的阅读活动中,只有抓住了绘本最突出的教育价值,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阅读活动,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才能让绘本能够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李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图书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
【摘要】根据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通过寻线索、找问题、激矛盾、显特色等策略,以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并理顺绘本表达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切入引发幼儿进一步地自主阅读绘本,大胆想象、勇敢质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教学 问题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30-02
幼儿园集体绘本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师、幼儿与绘本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但在日常的绘本教学中,通过对教师活动实例的分析与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提问较为随意,教师不能深入理解绘本的内容,并结合绘本内容,以问题的提出帮助幼儿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提升幼儿阅读的能力。根据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优化教师问题的设计。通过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以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并理顺绘本表达的内容及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以问题的切入引发幼儿进一步地自主阅读绘本,大胆想象、勇敢质疑、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策略一:“寻线索”
寻线索,即是找到绘本存在的贯穿始终的线索,设计相应的问题,按绘本的内在线索进行跟进式的提问,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的一种有效策略。
许多绘本有它内在的线索,以有的绘本线索清晰,这个线索就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有的是以整篇绘本故事的主要特征或结构特点为线索,有的是一个能够贯穿整篇绘本故事的关键字词为线索,有的是能够牵动整篇绘本故事的人物表情或心理,以绘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为线索……。教师抓住绘本的线索可以帮助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用问题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并能依据这个线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发展幼儿对绘本内容预期的能力,或进一步把握故事的要素、特征等。
例如,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是由许多标志串成一个起承转合、结构完整的故事。绘本从兔子——“往前走”——楼梯——桥——“小心斜坡”——眼泪——“小心坑洞”——船——“哥俩好”这一系列的标志,形成了一条线索,呈现了兔子先生散步路途中发生的事情。首先在师生共同阅读绘本时,教师提问: 1.这是谁的家?从什么地方看出是兔子的家?2.兔子要做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幼儿找出图中的标志,发现绘本中的标志这个线索。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看下一页,提问:1.这页有没有标志?是什么标志呢?2.你怎么猜出是楼梯的?那么接下来兔先生会做什么呢?3.这又是什么标志呢?(桥)4.兔先生又会干什么了?通过这几个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图中的标志,大胆猜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从中知道标志与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学会了根据标志这一线索猜想、判断故事发展的情节,同时激发了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其次,教师提问:请小朋友们在书中找找这本书中还有什么标志,边看边想他还会发生什么事?教师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其余部分的绘本,在阅读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根据标志这一线索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猜想、判断,不论故事的发展是不是在幼儿的预期之中,当幼儿翻开下一页画面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
策略二:“找问题”
寻问题,即是在绘本中找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发幼儿进行讨论、分析、思考,以帮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的一种有效策略。
有的绘本中常常会将绘本的核心问题呈现在关键页中,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抓住关键页引导阅读,选取最佳、最好切入的角度,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从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问题让幼儿在共同质疑、问难、分析、思考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例如,绘本《鸟窝里的树》的故事:鸟先生和鸟太太筑窝孵蛋,可窝里却长出一棵小树苗,鸟先生和鸟太太不愿意砍掉或者放弃这棵“碍事”的小树苗,而是把它搬下来种在附近的泥土里。鸟先生和鸟太太的鸟宝宝们长大 ,他们精心呵护的小树苗也长成了一棵茁壮的合欢树,鸟宝宝的新家又可以驻扎在这棵合欢树上了。这个绘本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这棵“碍事”的小树苗,因此,教学中教师抓住故事发展的关健画面,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鸟窝里的树,从中发现疑问,引发幼儿思考。教师设计了几个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什么?在哪里长出了小树苗?2.鸟窝里的小树苗长得怎么样?3.鸟爸爸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条虫子会从鸟爸爸嘴里掉下来?4.它看到了什么很吃惊?5.鸟窝里长出了小树会怎样?教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画面的内容,让幼儿从发现鸟窝里的小树苗—-发现鸟爸爸的表情、动作—-体会鸟爸爸的心情—-找到绘本的主要问题,即:鸟窝里长了小树苗会影响蛋宝宝的安全。这个问题激发了每位幼儿的好奇之心,他们积极地猜测鸟窝里长了树会出现什么问题,着急地为鸟爸爸、鸟妈妈想办法。教师以找问题的形式,让幼儿带着问题阅读图书。紧接着,教师在组织交流时,引导幼儿说说:帮忙的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有什么方法既能保住鸟窝又能保护小树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问题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地调动了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维,大胆地猜想,同时,幼儿在寻找问题中与绘本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绘本的理解与认知。
策略三:“激矛盾”
激矛盾,即是根据绘本中存在的与幼儿经验相矛盾的地方,设计相应问题,激发这一矛盾,引发幼儿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在许多绘本内容中,故事的内容常常存在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的地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激发这种矛盾,以引起幼儿的特别关注与思考,通过对于矛盾事物的讨论,发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有效的提问方法,可以打开幼儿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起幼儿思考的兴趣。教师从相反的视角切入,故唱反调,激发矛盾,以问题引导幼儿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联系,找到绘本的主线,进而理解绘本的内容。
例如,绘本《会走路的树》它讲述了关于一棵名叫茂茂的树的故事,他想和我们人那样到处走走、到处看看,为了实现自己梦想他请求伐木工人锯下来,伐木工人把茂茂拖进了山上的小溪流。顺着流水,他到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景物。木匠知道了树的愿望,把它做成了一辆车子。树感到很幸福,从此,它自由自在地到处行走。教师利用“树不会走路与会走路的树”这一矛盾,在活动中设计了问题三次激发矛盾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的内容。
第一次,教师介绍封面《会走路的树》时,设计了几问题:1.树会走路吗?2.可这本书的名字叫《会走路的树》?这本书的名字是不是弄错啦?教师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故事存在的矛盾,第一次激发这一矛盾,引起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以这个问题引导幼儿阅读绘本,发现这是一棵想走路的树——茂茂。
第二次,教师提出问题:伐木工人帮茂茂砍下来,它就死了,怎么还能走呢?幼儿边看绘本边思考这个问题,从而理解了作为一棵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但是作为木材,茂茂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它可以顺着水流走过许多地方。
第三次,教师提出问题:木匠帮茂茂变成了一辆漂亮而又结实的木车,茂茂还能走路吗?引发幼儿思考,从而理解了变成木车,茂茂就能和小兔一样灵活地奔跑,可以去到它想去的地方。
教师通过三次的矛盾激发,激发幼儿去阅读绘本,让幼儿对于树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绘本的内容。
在绘本的阅读活动中,只有抓住了绘本最突出的教育价值,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阅读活动,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才能让绘本能够充分发挥其多元化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李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课堂有效提问方法》 图书出版社: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