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专著有感
马兰庄镇后裴庄中心完全小学 张中凤
读书可以愉悦身心,可以充实自己,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作品《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感受颇多。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入提出“真爱”的核心概念,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将科学的理念、精彩的案例、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融为一体。真爱,蕴藏于每一位父母和教师的心底,孙云晓先生对教育精髓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之中要有真爱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要抓住其本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具体表现为先进的教育观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然而,最深入人心的教育就是对学生付出真爱,没有尊重,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我们教师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最终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二、每个学生都需要用爱去关注
教育的奥秘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的慧眼去发现,用爱的思想去挖掘,用爱的行动去实行,时时刻刻用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果您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成年人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读了这本专著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教
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一位教师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真爱。
三、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劳动岗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德育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做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目前中国大都数孩子的劳动态度,的确让人汗颜。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以学习为主,其他事情都由父母代为包办,以至于出现一些“成绩优等生”,生活能力却“弱智”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连最起码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自理,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使孩子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如果孩子们永远在父母的宠爱娇惯下成长,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立,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活能力、情感认识都会有缺陷的。所以,作为现代的家长、老师,要经常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自理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德育的奥秘是无止境的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比如,一堂成功的心理课比老师苦口婆心地叮咛省时省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思考、发泄、醒悟,引起心灵的震撼。老师细心地倾听、指引能使一部分学生少走弯路。而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能引起师生间心灵碰撞,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内心由衷地发出感叹。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我想,我们的一言一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感动,从而以一颗善感、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面对社会。
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1、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父母们不能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因此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
2、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他的选择。在父母的眼里,即使兴趣爱好也应该是具有功利色彩的,要对将来的工作有好处才算是值得的、应该提倡的爱好。
3、对孩子的天性给予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自己的了解会越来越多,他开始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时,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选择得到父母的认同,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中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一个屈从于父母压力的孩子,一个违心地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的人的孩子,他的内心是不快乐的,不自信的。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十分不利。
4、承认差别的存在。许多父母愿意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总觉得人家的孩子喜欢学习,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喜欢﹖人家的孩子数学好,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数学差﹖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而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先承认了差异,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天性培养孩子。
既然选择了这一充满爱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用心培养学生,用爱沟通,用情教育,真正负起教师的光荣职责,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温暖的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我们才会有自己的魅力,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希望之花的灿烂绽放,为了培养学生无怨无悔。
读《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专著有感
马兰庄镇后裴庄中心完全小学 张中凤
读书可以愉悦身心,可以充实自己,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作品《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感受颇多。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入提出“真爱”的核心概念,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指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将科学的理念、精彩的案例、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融为一体。真爱,蕴藏于每一位父母和教师的心底,孙云晓先生对教育精髓的理解,更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爱。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之中要有真爱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只要抓住其本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具体表现为先进的教育观念与科学的教育方法。然而,最深入人心的教育就是对学生付出真爱,没有尊重,没有真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我们教师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最终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二、每个学生都需要用爱去关注
教育的奥秘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的慧眼去发现,用爱的思想去挖掘,用爱的行动去实行,时时刻刻用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如果您不能用爱心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敏感地认识到成年人对自己只想训斥和说教,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成长。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但实际上,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读了这本专著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教
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真诚地为孩子付出爱心。一位教师之所以能获得学生的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他对学生的真爱。
三、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劳动岗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德育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惊人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做父母的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目前中国大都数孩子的劳动态度,的确让人汗颜。现在,许多家长让孩子以学习为主,其他事情都由父母代为包办,以至于出现一些“成绩优等生”,生活能力却“弱智”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连最起码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自理,给孩子一个劳动岗位,使孩子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如果孩子们永远在父母的宠爱娇惯下成长,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自立,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活能力、情感认识都会有缺陷的。所以,作为现代的家长、老师,要经常教给孩子必要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自理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德育的奥秘是无止境的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想象性的情感体验中,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比如,一堂成功的心理课比老师苦口婆心地叮咛省时省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思考、发泄、醒悟,引起心灵的震撼。老师细心地倾听、指引能使一部分学生少走弯路。而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能引起师生间心灵碰撞,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内心由衷地发出感叹。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我想,我们的一言一行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有所感悟,有所感动,从而以一颗善感、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面对社会。
五、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1、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父母们不能按照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因此常常用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
2、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他的选择。在父母的眼里,即使兴趣爱好也应该是具有功利色彩的,要对将来的工作有好处才算是值得的、应该提倡的爱好。
3、对孩子的天性给予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自己的了解会越来越多,他开始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时,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选择得到父母的认同,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中获得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一个屈从于父母压力的孩子,一个违心地要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的人的孩子,他的内心是不快乐的,不自信的。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十分不利。
4、承认差别的存在。许多父母愿意用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总觉得人家的孩子喜欢学习,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喜欢﹖人家的孩子数学好,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数学差﹖这样的思维方式,是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而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先承认了差异,才能按照孩子的不同天性培养孩子。
既然选择了这一充满爱职业,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用心培养学生,用爱沟通,用情教育,真正负起教师的光荣职责,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温暖的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我们才会有自己的魅力,我们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希望之花的灿烂绽放,为了培养学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