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消费理论研究_解析波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

2005年第4期(总第192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 o 14, 2005T otal N o 1192

符号消费理论研究

———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骆建建, 聂家昕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上海 200436)

[摘 要]波德里亚是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幅消费社会的图景。那是一个表面上物质资料丰裕、, 集团所操纵的、充满幻象的、贫困的、颠覆的世界, 、他神话的世界。

[关键词]消费; 符号; 颠覆; [中图分类号]C91][文章编号]1000-3541(2005) 04-0142-03

R esearch of Symbol Consuming Theory

———analysis to consumer s ociety of Jean Baudrillard

LUO Jian -jian , NIE Jia -xin

(Department of S ociology , ShangHa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6, China )

Abstract :As a respective of post -m odern theorists , Jean Baudrillard showed a vivid picture of consumer s ociety to us by a series of w orks. In this s ociety , people looks live fortunately in a s ociety that is full of kinds of substances. In fact , this s ociety is als o a w orld filled with magic , poverty and overturning. This thesis portray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sumer s ociety , then dissects it from the angle of symbol , and at last , this paper als o promulgates the critical meaning of this consumer s ociety theory. Through this article , maybe we can understand post -m odern s ociety that concerns to a grand theory m ore clearly.

K ey w ords :consume ; symbol ; overturn ; critical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全面性的变革, 逐渐由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以城市和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物质资料空前丰裕, 到处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的同时, 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同新的模式之间的种种奇妙冲突也随之出现。加尔布雷思把这种新的社会称为“技术社会”、“富裕社会”、“闲暇社会”、“有计划消费的官僚社会”, 也有人称之为“展览的社会”, 雷蒙・阿隆和丹尼尔・贝尔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波德里亚则以“消费社会”来概括。波德里亚突出了文化、意识形态和符号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强调大众传媒、时尚、艺术和技术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化形式和消费形式, 他还强调只有研究和考察商品化、文化和符号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逻辑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社会的政治、经

[收稿日期]2004-12-29

济及其他各种社会现象。这些基本思想体现在他的早期著作《物的体积体系》、《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 但最能体现其研究精髓的是《消费社会》一书。波德里亚在该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消费社会的图景, 这是一个为大型统治集团所操纵的、充满幻象的、贫困的、颠覆的社会, 也是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神话的世界。

  一、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中, 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生产, 消费只是一种维持人的生命、使劳动力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补给性行为。而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消费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在消费社会中, 人们通过消费规范着自身的日常行为, 建构着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表面上看, 消费社会是一个物质过剩的社会, 正如波德里亚所描写的:“大型百货商场里充满了各种奢

—142—

华的罐装品、食品和服饰, 它们已成为富裕的主要场景和几何中心, 我们的市场、商业大街和购物中心是我们的迦南之谷, 但其中流淌着的不再是奶和蜜, 而是番茄酱和塑料制品, 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不再是物质的匮乏, 而是物质的过剩, 是对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来的过

[1]p. 203剩”。

(

)

“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 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可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波德里亚认为, 消费品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分类体系, 对人的行为和群体认同进行着符号化和规约化。在消费社会中, 产品的生产超过了“需要”, 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 必须在产品上附加生活必需品要素以外的性质, 从而实现“差别化”。在消费社会的“极大丰盛”中, 物品经常以标明差别的形式来被消费, 消费几乎成了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 “要使它成为一种价值, 所拥有的东西不应是不充分, 而应是太多, 和多余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别应得到维系和表现, 这就是各个阶层的浪

[2]p. 85

费所起的作用。”波德里亚强调指出:“不管是哪种

(

)

波德里亚在其早期作品《物的体系》中, 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他指出, 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环境已完全成为一种多功能的有限空间, “物”不再像以往那样是表现性的、主观性的、家族的、传统的和装饰性的, 而是更为功能化、同质化、人工化和缺乏深度。波德里亚进一步用“氛围”这个概念来说明和解释“物的体系”, 因为“物”固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但同时又必须同其他东西关联在一起, 比如职业经历、儿童时期受教育的程度、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网络等, 有关“地得以体现, “毋庸置疑, 系, , 势、仪式、”。, 以至于消费的不仅是劳动产品, 而且可以是一切的东西, 一切梦幻、想像的东西都可能变成用来消费的现实存在。“支持劳动的消费以及为其服务”这一范式已经消失, 商品作为一种符号漂浮着。这种现象表明, 整个经济已经化为幻影, 商品交换物象化为象征交换, 商品在消费社会中已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 而是作为符号、成为欲望的对象。然而,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 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 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 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符号的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 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 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他们“要求对人们的需求、个体、享乐、丰盛进行一种解放”, 实际上, 消费者已沦丧, 只留下空洞的消费欲望。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只是个骗局。这种把个体满足和选择维护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主义, 就是消费社会工业体系的意识本身。”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在消费社会中, 一切都是超越幻象和真实, 超越真的和伪的,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再是求和、求真、求美的关系, 而是好奇心的关系, 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知的尺度, 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正是在这种超越中, 消费社会状态下的政府通过消费对市民社会实现有力的社会控制, 而这种控制却往往错误地被冠之以“自由的统治”而受到大力的颂扬

[2](p. 85)

社会, 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 都既建立在结构性过剩, 也确立在构性匮乏的基础

[3]序言上。”,

(

)

, 、文, , 而现代社会只有丰盛, 因为财富与贫困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之所以丰盛, 在于社会关系的透明度和互补性, 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的社会中, 每种社会关系都增添个体的不足, 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因此, 消费社会并不是“富裕”的社会, 而是一个充满差异的贫困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生产“差异”的社会。一切消费物品不仅根据价值、地位进行编码, 而且依据个性化的范例编码。

在符号解析的视野下, 波德里亚对“消费”做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他指出:“事实上, 我们可以把消费看作是工业文明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此条件下,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把消费同其作为满足需求过程的流行意义区分开来。消费不同于主动性的生产方式之下的摄取和占有方式, 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表明:消费是一种被动性的、相互关联的方式, 不仅对物是如此, 对于集合体和世界而言亦是如此,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总体反应,

[2]p. 57我们的整个文化系统就建基于其上。”在波德里亚

(

)

看来, 物品并不就是我们的“消费”对象, 它们充其量只是需求的对象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对象。我们一直在购买、占有、享用和花费, 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消费”。原始社会中的节庆、封建主的挥霍、19世纪资产阶级的奢华, 所有这些行为都不能被称作是“消费”行为。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被称作“消费社会”, 并非因为他们比以往变得更富裕了, 占有了更多的意象和资讯, 也不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器械、设备和科技手段。“物”的数量和需求的满足仅仅是“消费”的前提条件, 不足以用来界定“消费”概念本身。波德里亚进一步提出,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以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 也不是依据视觉和听觉的意象和资讯的材料来界定,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指称来加以界定的, 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的、连贯一致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资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 有意义的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解析

波德里亚在其著作中始终坚持的观点是, “物”和

—143—

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由于把“消费”定义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 这样的“消费”便大大超出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关联, 从而可以被拓展到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在此, “物”与“消费”同人类关系的“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等的逻辑, 即要成为“消费”对象, “物”就必须成为“符号”, 因为“物”从来都不是因其物质性而被“消费”的, 而是因其同其他“物”的差异性关系而被“消费”的。同样, 当“物”转变为系统化的“符号”, 当“消费”成为系统化的符号的操作行为时,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之转变成一种“消费”关系, 也就是说, 人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在物品中并且通过物品而被“消费”。事实上, “消费”一词在此也就蕴涵了双重含义:它一方面意味着“使用”,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实现”。波德里亚还特别举了美国的夫妻每年都要交换结婚戒指的案例来说明, “消费”行为是企图通过礼品的购买来“指称”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夫妻关系。因此, “每一种欲望求, [1]p. 是物, (

)

主义意义上的“异化”, 即主体与主体本质的分离, 消费社会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先验性的社会, 也是一个没有反思、缺乏追寻的社会。这是一个吸收符号与被符号吸收的社会, 人变成了符号与物品的灵魂, 变成了玩弄差异和类同规则的游戏伙伴, 再也没有距离和本体论的分裂, 也找不到一个与双重性和异化的神话对等的神话。作为新的部落神话, 消费摧毁了人类的基础, 颠覆了存在的一切话语, 人去何处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正如中世纪的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 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中世纪社会还曾经围绕着魔鬼组织了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教派。而丰盛社会中我们自己的戏法是白色的, 不可能再有异端邪说。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 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的社会, 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

[2]p. 202

他神话的社会。”

(

)

, 波德。, 从马克思以降的整个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消费理论都是这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需求消费理论, 这种理论表面上看来有其政治道德含义, 但是它们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却是平等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阶级、收入或性情来决定是否使用物品, 但利用这些物品的潜在可能性却是人人都有的, 每个人获得幸福和满足的可能性都是同样丰富的, 这便是“上帝面前人人都平等”的思想的一种世俗化表现, 即“需求民主”。然而这种“需求民主”并不能掩盖其同义反复的内在矛盾, 因为把需求和满足加以神化只会导致“我买这件东西是因为我需求这件东西”的同义反复。但在波德里亚看来, 消费没有任何界限。如果天真地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摄取, 那么总会有饱和之时, 然而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试图消费愈来愈多的东西。这种消费驱动力并不是某种心理因素的结果, 亦非仅仅是一种模仿的力量。如果说“消费”是不可遏制的, 这恰恰因为它是一种总体性的观念实践, 不再同需求的满足有关, 也不再同现实原则相关。波德里亚得出结论说:“消费是一种维系符号运作和群体团结的系统, 它同时是一种道德、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系统、一种交往系统、一种交换结构”, “消费系统是以符号代码和差异性为基础的”, “消费是一种集体性的和被动性的行为, 是一种约定, 一种道德, 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价值系统, 它

[3]p. 118蕴涵着群体团结和社会控制。”

(

)

  三、消费社会似乎是一个安宁、温情和充满关切的社会。一切有关外界的图片、新闻和信息都以“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即幻影形式出现, 尽管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或是以一种有偏差的方式存在。在对符号的消费中, 现实与历史的分界线日渐模糊。正是这种“历史的失重”即对世界最大范围的排斥使消费社会似乎成为一个安宁的社会。消费社会似乎又是一个充满关切的社会, 一切物品都以为个体服务和用于个体的福利的面目出现, 好像这一切并不完全是为了促销, 而是为了生产关系、团结、交流。然而, 正如日堤清在《消费社会批判》中指出的那样, 这所有的伎俩都是为了使消费者对消费经济命令内在地服从, 消费社会的安宁、温情、关切都是表面性的, 我们已经看到“平静的”日常生活持续地在吸收被消费了的暴力。大众传媒中关于悲惨景象的内容处处暗示着暴力、谋杀、革命、核战或细菌战的威胁。消费社会真正的危机在于欲望具有双重性, 社会过分地强调欲望在需求和实用方面的积极功能, 而忽略使欲望的消极功能得以伸张的机会。这种消极性在压抑中慢慢滋长, 成为消费社会巨大的隐患。这种双重性的失衡, 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约束机制, 人们呼吁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新型自由。正如波德里亚所说, 从工业社会最初期开始, 在科学和技术的神话下, 商品与交换价值逻辑地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物质的丰裕和生存的恐慌成为一对孪生子, 主客体的颠倒、灵肉的分离使人无路可寻。然而自从进入消费社会以来, 这种异化已不再是马克思

[参 考 文 献]

[1]波德里亚文选[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

[2]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波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圣路易斯大学出版社, 1981.

(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冒洁生]

—144—

2005年第4期(总第192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 o 14, 2005T otal N o 1192

符号消费理论研究

———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骆建建, 聂家昕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上海 200436)

[摘 要]波德里亚是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幅消费社会的图景。那是一个表面上物质资料丰裕、, 集团所操纵的、充满幻象的、贫困的、颠覆的世界, 、他神话的世界。

[关键词]消费; 符号; 颠覆; [中图分类号]C91][文章编号]1000-3541(2005) 04-0142-03

R esearch of Symbol Consuming Theory

———analysis to consumer s ociety of Jean Baudrillard

LUO Jian -jian , NIE Jia -xin

(Department of S ociology , ShangHai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6, China )

Abstract :As a respective of post -m odern theorists , Jean Baudrillard showed a vivid picture of consumer s ociety to us by a series of w orks. In this s ociety , people looks live fortunately in a s ociety that is full of kinds of substances. In fact , this s ociety is als o a w orld filled with magic , poverty and overturning. This thesis portray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sumer s ociety , then dissects it from the angle of symbol , and at last , this paper als o promulgates the critical meaning of this consumer s ociety theory. Through this article , maybe we can understand post -m odern s ociety that concerns to a grand theory m ore clearly.

K ey w ords :consume ; symbol ; overturn ; critical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全面性的变革, 逐渐由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成了一个以城市和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物质资料空前丰裕, 到处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的同时, 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同新的模式之间的种种奇妙冲突也随之出现。加尔布雷思把这种新的社会称为“技术社会”、“富裕社会”、“闲暇社会”、“有计划消费的官僚社会”, 也有人称之为“展览的社会”, 雷蒙・阿隆和丹尼尔・贝尔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波德里亚则以“消费社会”来概括。波德里亚突出了文化、意识形态和符号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强调大众传媒、时尚、艺术和技术等都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化形式和消费形式, 他还强调只有研究和考察商品化、文化和符号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逻辑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才能够真正理解这个社会的政治、经

[收稿日期]2004-12-29

济及其他各种社会现象。这些基本思想体现在他的早期著作《物的体积体系》、《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 但最能体现其研究精髓的是《消费社会》一书。波德里亚在该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消费社会的图景, 这是一个为大型统治集团所操纵的、充满幻象的、贫困的、颠覆的社会, 也是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其他神话的世界。

  一、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中, 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生产, 消费只是一种维持人的生命、使劳动力得以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补给性行为。而进入消费社会之后, 消费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在消费社会中, 人们通过消费规范着自身的日常行为, 建构着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从表面上看, 消费社会是一个物质过剩的社会, 正如波德里亚所描写的:“大型百货商场里充满了各种奢

—142—

华的罐装品、食品和服饰, 它们已成为富裕的主要场景和几何中心, 我们的市场、商业大街和购物中心是我们的迦南之谷, 但其中流淌着的不再是奶和蜜, 而是番茄酱和塑料制品, 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不再是物质的匮乏, 而是物质的过剩, 是对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来的过

[1]p. 203剩”。

(

)

“商品”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体系”, 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可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波德里亚认为, 消费品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分类体系, 对人的行为和群体认同进行着符号化和规约化。在消费社会中, 产品的生产超过了“需要”, 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 必须在产品上附加生活必需品要素以外的性质, 从而实现“差别化”。在消费社会的“极大丰盛”中, 物品经常以标明差别的形式来被消费, 消费几乎成了划分阶级的重要标准, “要使它成为一种价值, 所拥有的东西不应是不充分, 而应是太多, 和多余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别应得到维系和表现, 这就是各个阶层的浪

[2]p. 85

费所起的作用。”波德里亚强调指出:“不管是哪种

(

)

波德里亚在其早期作品《物的体系》中, 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他指出, 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环境已完全成为一种多功能的有限空间, “物”不再像以往那样是表现性的、主观性的、家族的、传统的和装饰性的, 而是更为功能化、同质化、人工化和缺乏深度。波德里亚进一步用“氛围”这个概念来说明和解释“物的体系”, 因为“物”固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但同时又必须同其他东西关联在一起, 比如职业经历、儿童时期受教育的程度、居住环境、人际关系网络等, 有关“地得以体现, “毋庸置疑, 系, , 势、仪式、”。, 以至于消费的不仅是劳动产品, 而且可以是一切的东西, 一切梦幻、想像的东西都可能变成用来消费的现实存在。“支持劳动的消费以及为其服务”这一范式已经消失, 商品作为一种符号漂浮着。这种现象表明, 整个经济已经化为幻影, 商品交换物象化为象征交换, 商品在消费社会中已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 而是作为符号、成为欲望的对象。然而,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 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 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 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符号的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 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 渗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他们“要求对人们的需求、个体、享乐、丰盛进行一种解放”, 实际上, 消费者已沦丧, 只留下空洞的消费欲望。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承认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只是个骗局。这种把个体满足和选择维护得严严实实的神秘主义, 就是消费社会工业体系的意识本身。”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在消费社会中, 一切都是超越幻象和真实, 超越真的和伪的,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再是求和、求真、求美的关系, 而是好奇心的关系, 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知的尺度, 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正是在这种超越中, 消费社会状态下的政府通过消费对市民社会实现有力的社会控制, 而这种控制却往往错误地被冠之以“自由的统治”而受到大力的颂扬

[2](p. 85)

社会, 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 都既建立在结构性过剩, 也确立在构性匮乏的基础

[3]序言上。”,

(

)

, 、文, , 而现代社会只有丰盛, 因为财富与贫困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之所以丰盛, 在于社会关系的透明度和互补性, 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的社会中, 每种社会关系都增添个体的不足, 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因此, 消费社会并不是“富裕”的社会, 而是一个充满差异的贫困社会。消费社会是一个生产“差异”的社会。一切消费物品不仅根据价值、地位进行编码, 而且依据个性化的范例编码。

在符号解析的视野下, 波德里亚对“消费”做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他指出:“事实上, 我们可以把消费看作是工业文明的一种典型模式, 在此条件下, 我们可以从根本上把消费同其作为满足需求过程的流行意义区分开来。消费不同于主动性的生产方式之下的摄取和占有方式, 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表明:消费是一种被动性的、相互关联的方式, 不仅对物是如此, 对于集合体和世界而言亦是如此,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总体反应,

[2]p. 57我们的整个文化系统就建基于其上。”在波德里亚

(

)

看来, 物品并不就是我们的“消费”对象, 它们充其量只是需求的对象和满足这些需求的对象。我们一直在购买、占有、享用和花费, 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在“消费”。原始社会中的节庆、封建主的挥霍、19世纪资产阶级的奢华, 所有这些行为都不能被称作是“消费”行为。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被称作“消费社会”, 并非因为他们比以往变得更富裕了, 占有了更多的意象和资讯, 也不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器械、设备和科技手段。“物”的数量和需求的满足仅仅是“消费”的前提条件, 不足以用来界定“消费”概念本身。波德里亚进一步提出,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以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 也不是依据视觉和听觉的意象和资讯的材料来界定,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指称来加以界定的, 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的、连贯一致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资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 有意义的

  二、消费社会的符号解析

波德里亚在其著作中始终坚持的观点是, “物”和

—143—

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由于把“消费”定义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或总体性的观念实践, 这样的“消费”便大大超出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关联, 从而可以被拓展到社会、历史、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在此, “物”与“消费”同人类关系的“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等的逻辑, 即要成为“消费”对象, “物”就必须成为“符号”, 因为“物”从来都不是因其物质性而被“消费”的, 而是因其同其他“物”的差异性关系而被“消费”的。同样, 当“物”转变为系统化的“符号”, 当“消费”成为系统化的符号的操作行为时, 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之转变成一种“消费”关系, 也就是说, 人们之间的关系试图在物品中并且通过物品而被“消费”。事实上, “消费”一词在此也就蕴涵了双重含义:它一方面意味着“使用”,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实现”。波德里亚还特别举了美国的夫妻每年都要交换结婚戒指的案例来说明, “消费”行为是企图通过礼品的购买来“指称”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夫妻关系。因此, “每一种欲望求, [1]p. 是物, (

)

主义意义上的“异化”, 即主体与主体本质的分离, 消费社会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先验性的社会, 也是一个没有反思、缺乏追寻的社会。这是一个吸收符号与被符号吸收的社会, 人变成了符号与物品的灵魂, 变成了玩弄差异和类同规则的游戏伙伴, 再也没有距离和本体论的分裂, 也找不到一个与双重性和异化的神话对等的神话。作为新的部落神话, 消费摧毁了人类的基础, 颠覆了存在的一切话语, 人去何处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正如中世纪的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 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中世纪社会还曾经围绕着魔鬼组织了一些异端邪说和黑色戏法教派。而丰盛社会中我们自己的戏法是白色的, 不可能再有异端邪说。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 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的社会, 一个除了自身之外没有其

[2]p. 202

他神话的社会。”

(

)

, 波德。, 从马克思以降的整个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消费理论都是这种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需求消费理论, 这种理论表面上看来有其政治道德含义, 但是它们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却是平等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阶级、收入或性情来决定是否使用物品, 但利用这些物品的潜在可能性却是人人都有的, 每个人获得幸福和满足的可能性都是同样丰富的, 这便是“上帝面前人人都平等”的思想的一种世俗化表现, 即“需求民主”。然而这种“需求民主”并不能掩盖其同义反复的内在矛盾, 因为把需求和满足加以神化只会导致“我买这件东西是因为我需求这件东西”的同义反复。但在波德里亚看来, 消费没有任何界限。如果天真地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摄取, 那么总会有饱和之时, 然而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试图消费愈来愈多的东西。这种消费驱动力并不是某种心理因素的结果, 亦非仅仅是一种模仿的力量。如果说“消费”是不可遏制的, 这恰恰因为它是一种总体性的观念实践, 不再同需求的满足有关, 也不再同现实原则相关。波德里亚得出结论说:“消费是一种维系符号运作和群体团结的系统, 它同时是一种道德、一种意识形态的价值系统、一种交往系统、一种交换结构”, “消费系统是以符号代码和差异性为基础的”, “消费是一种集体性的和被动性的行为, 是一种约定, 一种道德, 一种制度。它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价值系统, 它

[3]p. 118蕴涵着群体团结和社会控制。”

(

)

  三、消费社会似乎是一个安宁、温情和充满关切的社会。一切有关外界的图片、新闻和信息都以“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即幻影形式出现, 尽管它们实际上并不存在或是以一种有偏差的方式存在。在对符号的消费中, 现实与历史的分界线日渐模糊。正是这种“历史的失重”即对世界最大范围的排斥使消费社会似乎成为一个安宁的社会。消费社会似乎又是一个充满关切的社会, 一切物品都以为个体服务和用于个体的福利的面目出现, 好像这一切并不完全是为了促销, 而是为了生产关系、团结、交流。然而, 正如日堤清在《消费社会批判》中指出的那样, 这所有的伎俩都是为了使消费者对消费经济命令内在地服从, 消费社会的安宁、温情、关切都是表面性的, 我们已经看到“平静的”日常生活持续地在吸收被消费了的暴力。大众传媒中关于悲惨景象的内容处处暗示着暴力、谋杀、革命、核战或细菌战的威胁。消费社会真正的危机在于欲望具有双重性, 社会过分地强调欲望在需求和实用方面的积极功能, 而忽略使欲望的消极功能得以伸张的机会。这种消极性在压抑中慢慢滋长, 成为消费社会巨大的隐患。这种双重性的失衡, 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约束机制, 人们呼吁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新型自由。正如波德里亚所说, 从工业社会最初期开始, 在科学和技术的神话下, 商品与交换价值逻辑地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物质的丰裕和生存的恐慌成为一对孪生子, 主客体的颠倒、灵肉的分离使人无路可寻。然而自从进入消费社会以来, 这种异化已不再是马克思

[参 考 文 献]

[1]波德里亚文选[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8.

[2]波德里亚. 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波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圣路易斯大学出版社, 1981.

(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冒洁生]

—144—


相关文章

  •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FUDANJ0uRNAL(SocialSciences)No.1嬲 ・经济哲学研究・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余源培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130433) [摘要]鲍德里 ...查看


  • 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
  • [学科建设] 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 孙春晨 [摘要] 消费社会的特点是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种符号 的系统化操控活动.大众传媒既是符号消费的技术支撑,也是消费 ...查看


  • 嵌入性的符号消费_为消费文化的神话去魅
  • 2009年第1期 (总第55期) 理论观察N o . 1, 2009Serial N o . 55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嵌入性的符号消费:为消费文化的神话去魅 (, ) [, 并逐渐 有关消费主义的定义, ...查看


  • 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分析
  • 大学生标签性消费行为分析 段兴利 论文导读:是由来自商品的吸引力.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推动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力造成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标签性消费,分析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通常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对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即人们把物 ...查看


  •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 ・43・ ・国外马克思主义・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徐 琴 ,着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鲍德,其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较为重要和完备的思想样本;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当代社会的本质,而且有可能更加切近.据此,本文旨在对鲍德里亚的 ...查看


  • 波德里亚 | 世界的冷漠是惊人的!
  • 从物的体系到物的命运 文 | 让·波德里亚 译 | lightwhite "本质的异域情调是主体眼中物的异域情调." --维克多·谢阁兰 拟像,走向编码和符号价值的普遍化阶段,首先在批判的观念和异化问题的光芒(或阴影)中 ...查看


  • 异化的范式转移--以中国房奴为例
  • 2010年第2期 (总第187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 2, 2010 Seria. l N o . 187 异化的范 a 式 b 转移 ) ) ) 以中国/房奴0为例吕庆春, 伍 ...查看


  • 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的道德选择
  • 创新无疑是有帮助的. 2007丰7月枣攀囊錾蠹誊毫:霉等陬:£警.i萎第28卷第4期孽每置重警差萋季喜蚕Fa萋甲孽莹l毒j譬|孝毫: 二.要客观分析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蠹.ji爱.i 与"社会主义"概念流变息息相关的 ...查看


  • 西方近现代哲学家
  • 欧陆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三代(哈贝马斯.韦尔默等) 现象学.神学学派:黑尔德,马利翁 英美哲学: 分析哲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普特南 达米特 阿姆斯特朗 苏珊哈克 范·本特姆 现象学:索科洛夫斯基 宗教哲学:普兰丁格 斯图尔德 彼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