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也蒸蒸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谱写航天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是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更是自主创新的超越者。航天人通过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从“神州四号”到“神舟九号”、“天宫一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绕地球108圈后成功着陆。“神舟四号”任务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6日,随着杨利伟驾“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成真,中国成为第3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升空,把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它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有别于“神八” 1.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2.对接在阳照区进行。“神九”飞船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均在阳照区内进行,这将进一步考验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 3.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神九”飞船将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 4.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五十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 “神九”和“天宫一号”自动对接成功后,为何还要验证手控 从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来看,交会对接应该涵盖自动和人工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备份,缺一不可。只有自动和人工技术都得到验证,才是实现了完整的交会对接。 人的灵活反应和主观能动性,也给太空中的复杂动作增加了安全系数。自动对接是一种程序控制,响应迅速、控制精准,但是,一旦出现策略方案外的情况,自动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载人自动交会对接中,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为自动对接提供备份。手控交会对接,也是对国产对接机构的进一步验证。飞船与天宫上的对接机构,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空间机构。经过此前交会对接验证,其方案和产品可靠性都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手控交会对接有何难点 实施手控交会对接时,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返回飞船返回舱。随后,飞船自主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再自主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20米停泊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交会对接。 与以往飞行任务相比,“神舟九号”飞行难度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对接过程中,航天员要准确判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位置,通过姿态和平移两个手柄,控制飞船姿态、前进速度和方向,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 另一个难点是,航天员在地面的训练是仿真的,但地面环境与太空毕竟不是百分之百相同。这就要求宇航员对天地差异有正确的认识。 怎么确保手控对接成功 为了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系统开展了前期的科学研究,验证交会对接控制的模式、机构、界面是否符合人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根据验证结果为工程研制适合航天员的交会对接工程系统提出了要求。同时,研制了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设备,还专门研制了单项的训练模拟器,并对现有的全任务训练模拟器进行了增补和改进。为使手控交会对接万无一失,航天员在地面进行了上千次的训练。此外,飞船系统还专门组织了一支队伍,陪同航天员进行交会对接训练。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也蒸蒸日上,十六大以来,我国科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谱写航天史上的壮丽篇章 中国是载人航天的后来者,更是自主创新的超越者。航天人通过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从“神州四号”到“神舟九号”、“天宫一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飞船,绕地球108圈后成功着陆。“神舟四号”任务创造了中国运载火箭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6日,随着杨利伟驾“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成真,中国成为第3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升空,把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它首次实现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首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有别于“神八” 1.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这是“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2.对接在阳照区进行。“神九”飞船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均在阳照区内进行,这将进一步考验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 3.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神九”飞船将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 4.应急手段进一步完善。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五十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 “神九”和“天宫一号”自动对接成功后,为何还要验证手控 从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来看,交会对接应该涵盖自动和人工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备份,缺一不可。只有自动和人工技术都得到验证,才是实现了完整的交会对接。 人的灵活反应和主观能动性,也给太空中的复杂动作增加了安全系数。自动对接是一种程序控制,响应迅速、控制精准,但是,一旦出现策略方案外的情况,自动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载人自动交会对接中,飞船手动控制系统首次加电,为自动对接提供备份。手控交会对接,也是对国产对接机构的进一步验证。飞船与天宫上的对接机构,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空间机构。经过此前交会对接验证,其方案和产品可靠性都能够满足任务要求。 手控交会对接有何难点 实施手控交会对接时,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返回飞船返回舱。随后,飞船自主撤离至距“天宫一号”400米处,再自主接近目标飞行器,在120米停泊点转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交会对接。 与以往飞行任务相比,“神舟九号”飞行难度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对接过程中,航天员要准确判断两个航天器的相对位置,通过姿态和平移两个手柄,控制飞船姿态、前进速度和方向,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 另一个难点是,航天员在地面的训练是仿真的,但地面环境与太空毕竟不是百分之百相同。这就要求宇航员对天地差异有正确的认识。 怎么确保手控对接成功 为了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系统开展了前期的科学研究,验证交会对接控制的模式、机构、界面是否符合人的心理、生理认知特点,根据验证结果为工程研制适合航天员的交会对接工程系统提出了要求。同时,研制了手控交会对接的模拟设备,还专门研制了单项的训练模拟器,并对现有的全任务训练模拟器进行了增补和改进。为使手控交会对接万无一失,航天员在地面进行了上千次的训练。此外,飞船系统还专门组织了一支队伍,陪同航天员进行交会对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