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是在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分异区域进行环境管理的有效的方式。依托网格化管理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探讨在环境状况差异明显区域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目标、步骤与管理思路。以上海市宝山区的实践为例,根据区内环境现状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区划分为150个网格,从中选取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网格,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逐年逐块提升区域网格环境状况,实现区域环境网格等级的提升,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实践表明,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管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关键词 区域污染指数;网格化;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073-0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就其根本而言,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每个地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与途径必然不同,各地区须根据区域特征探索合适而有效的建设模式。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即是笔者针对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分异区域所尝试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方式。 1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所谓网格化管理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1],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各个方面。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污染源控制为主要手段促使辖区环境质量达到相关环境标准的过程。对于行政辖区面积较大的区域,上述环境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依赖于不同环境状态地块环境责任的分解与措施细化,网格化环境管理的理念即由此而来。 1.1 体系目标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旨在逐步建立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运转机制,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的转变。具体目标为: (1)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因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2)以环保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为依据,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基层辖区的环保主体作用,在最基层的行政单元开始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 (3)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将各网格内的建设、市容、水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支持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各执法、管理部门联合互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与建设新体系,并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4)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 1.2 构建步骤 (1)网格划分与分级。网格划分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环境管理网格单元划分的主要依据,结合各地块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评定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 (2)设定网格环境目标。针对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根据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3)细化网格环境保护与建设计划。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相应整治措施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4)制定网格化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估体系。设置覆盖各网格地块的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格,跟踪监测各网格环境质量变化。对网格内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整治与分级监管。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推行落实各级网格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各块网格目标责任人。各级领导对网格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等级提升目标负责,组织实施各块网格的具体任务。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1.3 控制与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因此如何能够动态地调用各网格单元的资源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网格化管理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各网格单元间的信息交换,更重要的是对各网格单元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控制。环境管理的网格化为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提供了直接依据。不同污染程度的网格地块宜采用不同程度的发展模式:重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应禁止发展,中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限制发展,轻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控制发展,环境合格的网格宜适度发展,环境优良的网格宜优化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2 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应用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基地,地处上海市东北部,区域总面积293km2。近年来,宝山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区域总体产业结构定位偏重、历史污染遗留问题严重等原因,地域分异明显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根据区内环境现状差异明显的特征,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根据不同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以镇、街道为一级边界、以不同功能区域为二级边界、以地块现状和建设进度安排的差异为三级边界,将全区划分为150个网格。综合各网格环境差异化因素,根据各地块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信访矛盾4方面因素核算各网格区域污染指数RPI(Regional Pollution Index ),并按RPI值将全区150个网格划分为5级区域:Ⅰ级为环境优良区域,Ⅱ级为环境合格区域、Ⅲ级为轻污染区域、Ⅳ级为中污染区域、Ⅴ级为重污染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图1和表1。 注:水环境质量按水质标识指数评分,此为上海市统一应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式。其参与评价的指标有COD�Cr、BOD�5、氨氮、总磷、DO。 结合第三轮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为全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设定了2008年网格升级目标,实施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根据环境现状划分的150个网格中选取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网格,以各镇、街道、工业区为主体,整合资源,以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采取整体改造、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逐年逐块提升区域网格环境状况,实现区域环境网格等级的提升,消除Ⅴ级网格,减少Ⅳ级和Ⅲ级网格,维护和改善现有Ⅱ级和Ⅰ级网格,最终实现向Ⅰ级和Ⅱ级网格趋同的目标,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管理部门正根据不同网格等级提升的要求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的不同模式,试图建立运转顺畅、高效的管理系统,将各项环境因素纳入有序的可控状态,在充分挖掘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会管理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其在环境分异明显区域开展环境管理的特殊作用。 3 结 论 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的同时,为从最基本行政单元实现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平台。网格级别目标成为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网格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与开发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环境状况差异较大的行政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不失为一种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和谐的有效手段。 (编辑:王兴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Tuecke S.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omputer,2002,35 (6) :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 [J].系统工程,2005,23(3),1~7.[Zheng Shiyuan,Xu Hui,Wang Huanchen.A Survey of Grid and Grid Management [J].Systems Engineering,2005,23(3),1~7.] Study on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I Chun1 WEI Lian-guo2 WANG Xia-bo2 (1.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2.Bao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Shanghai 201900,China) Abstract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mode of val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file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ose area with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Basing on 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of grid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grid management in the file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ose area with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The objectives,procedures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new management system are proposed.Then the practice in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is provided.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 Baoshan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150 grids and the grids whose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 is obvious will be selected to develop area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The area grid 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area environmental grid can be upgraded in every year.Through this method,area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fe become more harmony.The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establish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ciety. Key words regional pollution index;gri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摘要 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是在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分异区域进行环境管理的有效的方式。依托网格化管理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方面的优势,探讨在环境状况差异明显区域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目标、步骤与管理思路。以上海市宝山区的实践为例,根据区内环境现状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区划分为150个网格,从中选取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网格,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逐年逐块提升区域网格环境状况,实现区域环境网格等级的提升,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实践表明,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管理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 关键词 区域污染指数;网格化;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073-0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就其根本而言,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每个地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与途径必然不同,各地区须根据区域特征探索合适而有效的建设模式。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即是笔者针对环境状况存在明显分异区域所尝试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方式。 1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体系构建 所谓网格化管理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1],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2]。近年来,网格化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区管理、市场监管、劳动保障、巡逻防控等各个方面。 区域环境管理是以污染源控制为主要手段促使辖区环境质量达到相关环境标准的过程。对于行政辖区面积较大的区域,上述环境管理目标的达成可以依赖于不同环境状态地块环境责任的分解与措施细化,网格化环境管理的理念即由此而来。 1.1 体系目标 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旨在逐步建立以区域网格为基础、以条线为依托、以信息为纽带的规范运作、快速反应的网格化管理运转机制,实现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的转变。具体目标为: (1)通过网格划分,细化辖区环境状况、污染成因与主要环境问题,根据环境目标要求明确各网格地块环境整治和管理重点。 (2)以环保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为依据,通过网格化环境管理,强化环保工作向基层辖区(乡镇、街道、工业区)渗透,充分发挥基层辖区的环保主体作用,在最基层的行政单元开始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战略。 (3)依托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优势,充分整合区域条线行政管理资源,将各网格内的建设、市容、水务、环保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协作、支持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各执法、管理部门联合互动、齐抓共管的环境保护与建设新体系,并有效解决目前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 (4)依托各细化网格,逐步建立全面覆盖、适时反应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动态监测监控系统,集成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平台,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提供共享信息资源。 1.2 构建步骤 (1)网格划分与分级。网格划分是网格化管理的基础。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环境管理网格单元划分的主要依据,结合各地块行政区划和功能定位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指标体系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评定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 (2)设定网格环境目标。针对各网格环境现状等级,根据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环保工作的要求,在充分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未来一定时间内各网格的环境目标。 (3)细化网格环境保护与建设计划。细化制定各网格达成其环境目标的相应整治措施与具体进度,并将任务分解落实至各网格地块所在辖区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条线政府职能部门。 (4)制定网格化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估体系。设置覆盖各网格地块的大气与水环境质量监测网格,跟踪监测各网格环境质量变化。对网格内污染源实施全面监控、整治与分级监管。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推行落实各级网格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各块网格目标责任人。各级领导对网格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等级提升目标负责,组织实施各块网格的具体任务。并以网格环境等级提升的各项任务与效果作为考核评估各基层辖区环保绩效的主要内容。 1.3 控制与管理 网格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因此如何能够动态地调用各网格单元的资源是网格化管理成功的关键。网格化管理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各网格单元间的信息交换,更重要的是对各网格单元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控制。环境管理的网格化为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提供了直接依据。不同污染程度的网格地块宜采用不同程度的发展模式:重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应禁止发展,中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限制发展,轻度污染的网格地块宜控制发展,环境合格的网格宜适度发展,环境优良的网格宜优化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2 差异性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的应用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基地,地处上海市东北部,区域总面积293km2。近年来,宝山区经济发展态势迅猛,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由于区域总体产业结构定位偏重、历史污染遗留问题严重等原因,地域分异明显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根据区内环境现状差异明显的特征,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在探索区域环境管理模式过程中,提出了以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的思路。根据不同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以镇、街道为一级边界、以不同功能区域为二级边界、以地块现状和建设进度安排的差异为三级边界,将全区划分为150个网格。综合各网格环境差异化因素,根据各地块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信访矛盾4方面因素核算各网格区域污染指数RPI(Regional Pollution Index ),并按RPI值将全区150个网格划分为5级区域:Ⅰ级为环境优良区域,Ⅱ级为环境合格区域、Ⅲ级为轻污染区域、Ⅳ级为中污染区域、Ⅴ级为重污染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图1和表1。 注:水环境质量按水质标识指数评分,此为上海市统一应用的水质综合评价方式。其参与评价的指标有COD�Cr、BOD�5、氨氮、总磷、DO。 结合第三轮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宝山区环境管理部门为全区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设定了2008年网格升级目标,实施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根据环境现状划分的150个网格中选取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网格,以各镇、街道、工业区为主体,整合资源,以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采取整体改造、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建设,逐年逐块提升区域网格环境状况,实现区域环境网格等级的提升,消除Ⅴ级网格,减少Ⅳ级和Ⅲ级网格,维护和改善现有Ⅱ级和Ⅰ级网格,最终实现向Ⅰ级和Ⅱ级网格趋同的目标,初步达成区域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环境管理部门正根据不同网格等级提升的要求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整合行政资源的不同模式,试图建立运转顺畅、高效的管理系统,将各项环境因素纳入有序的可控状态,在充分挖掘网格化管理在城市、社会管理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其在环境分异明显区域开展环境管理的特殊作用。 3 结 论 区域差异性网格化环境管理在发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的同时,为从最基本行政单元实现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转变提供了良好平台。网格级别目标成为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网格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与开发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环境状况差异较大的行政区域,网格化环境管理不失为一种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和谐的有效手段。 (编辑:王兴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Tuecke S.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J ].IEEE Computer,2002,35 (6) :37~46. [2]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 [J].系统工程,2005,23(3),1~7.[Zheng Shiyuan,Xu Hui,Wang Huanchen.A Survey of Grid and Grid Management [J].Systems Engineering,2005,23(3),1~7.] Study on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I Chun1 WEI Lian-guo2 WANG Xia-bo2 (1.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2.Baosh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Shanghai 201900,China) Abstract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a mode of val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file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ose area with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Basing on 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of grid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grid management in the filed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those area with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The objectives,procedures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the new management system are proposed.Then the practice in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is provided.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obvious environmental status differences Baoshan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150 grids and the grids whose environmental contradiction is obvious will be selected to develop area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The area grid environmental status and area environmental grid can be upgraded in every year.Through this method,area ecology,production and life become more harmony.The practi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otherness gri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establishenvironmental friendly society. Key words regional pollution index;grid;environment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