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泾县章渡古村镇的景观空间。通过研究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与人这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其空间形式背后的构成规律,将古村镇景观空间从其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和全方位的解析。从而挖掘出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特有的人文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对于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再生与文化的延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镇景观;空间形态;感知 在历史文化的演化发展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古村镇风貌。古村镇的形成过程与古村镇居民之间往往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到人们对于空间的各种使用需求等,都对古村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起到一定的影响。 章渡古村镇(图0-1)隶属于安徽省泾县的云岭镇,是云岭镇的28个行政村之一,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即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接地带,而皖南地区又是古徽州之所在,徽派建筑是该地区古民居特色的代表,也是中国七大民居类型之一。 泾县是皖南地区古民居村落保存最为丰富的县市之一,其建筑及村镇空间的风格是在吸收了周边地区多种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它既受传统徽派的民居风格影响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徽派风格,其古村镇建筑风格巍峨端庄、典雅大方,具有北方建筑的宏伟气派,而传统民居庭园又具有苏浙建筑的精巧布局。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章渡又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凭借水路运输的方便,逐渐在岸边形成现有的不同于传统徽派风貌的古村镇,形成自己特有的景观空间,而其背后必然蕴藏着一种自发的组织和规律值得研究。 一 章渡古村镇中行为主体与空间的互动性 (1)从空间感知到空间认知 1)对于空间形态的感知 当众多的构成要素共同组织在一个大的整体空间环境中时会给人们带来一个整体的空间感知 。在空间内,人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感知周围环境。 古村镇的景观空间,首先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即街道、巷道、空间的转折起合,色彩、构筑物的材质等,这些众多的感知要素会带给人们初步的空间印象,最后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感知。 2)对于空间文化内涵的认知 如果说感知是人们对于空间的第一层次认识,那么认知就是基于感知基础上对于空间环境的第二层认识。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一个古村镇的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对于空间的直观感受往往会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感觉意向。随后,个体会对感知到的众多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转换、简化、合成储存、提取、重建、形成概念等加工处理,不同的行为主体会根据个人的经历和对空间的了解程度而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2)行为主体的反馈行为 一个古村镇的形成不论受到多大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参与和决策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交互作用理论 强调人和环境均是一个相互包涵着的实体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不论是人还是环境,不可能不参照对方而单独定义,一方的活动必然影响另一方。 1)古村镇景观空间环境的“主动性” 空间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行为主体的活动所起到的空间指导和限制作用,例如,空间中界面的划分就限定了人们不同的活动范围,街道的宽窄也会影响人们的活动类型,较窄的街道会成为交通的空间,而较为宽阔的地方往往会成为古村镇居民的聚集地。例如,在章渡古村镇内的章渡老街,由于紧靠河岸码头,人流往来密集,商业贸易繁荣,就逐渐演化成为一条商业性质的街道。 2)行为主体的“主动性” 从行为主体主动性角度来看,人们首先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择地而居,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建造行为,使周围的环境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实际生活需求。 例如,章渡古村镇的人们选择在河道和街市之间进行造房,就是为了很好的协调基本的生活与商业贸易往来的需求,且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建筑空间结构多为 “上宅下店”或者“前店后宅”的模式,强调空间的进深。 二 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形态的建构 (1)基于空间功能的建构 1)适宜行为主体的空间建构 在古村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态并不是建造者的最终目的,它是人们追求功能需要的结果。由于众多建造活动都是由当地的工匠们互相协作而完成的,建造的初始没有详细的建筑设计图纸,因而需要熟练的技能以及存在于脑海中的各种营造法式,在面对本地的空间环境营造时,这些营造的法式就会针对当地的特点从而构筑出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就形成了现有的景观空间,形成独特的风格。 此外,相对整体空间而言,人们在建造的时候也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进行了不同空间的层次划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成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从物质条件上使人们得到满足,它是高级需求的基础,高级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隶属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古村镇,人们通过街道、巷道,进入居住空间,这种空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实则就是人们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需求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古村镇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景观空间体系。 2)适宜社会发展状况的空间建构 在古村镇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使用,空间结构呈现不同的变化。例如,在解放前,一户人家住在一个宅院之中,而解放后,人口的增长以及传统大家庭体质的分解,一个宅院往往就会被分割为几户人家居住。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人们又会在空间中自主加建了厨房、卫生间等额外的空间,这种加建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古村镇原有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促使原有的景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 (2)基于空间意义的建构 1)景观形态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程度 在古村镇的景观空间内部,很多形态建构的背后都被赋予了基于功能之外的更深层的意义,这部分的空间对于古村镇的居民而言通常已经超出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它往往承载了更多的历史和精神方面的意义要素,成为反映和表达这些要素的代表。例如古村镇中的“周恩来上岸处”(图1-2),该空间原本只是一个供行人来往的码头,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的背景环境,使得该处的码头超出了其原有的功能性,而更多的是对于一段历史文和化故事的叙述代表。 2)景观形态意向性建构 空间中很多构筑的形态都是人们在建造空间的初始为了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而产生的,随后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延续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于空间使用需求的改变,其原有形态空间的使用功能就会逐渐的弱化,很多传统的样式、形态就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的消失,而保留下来的形态往往就会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人们使用。因而,当人们在构筑新空间的时候,对于某些具有符号性质的形态进行选用,是为了在现有的空间中传承和烘托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例如,现有的章渡古村镇,位于老街和章渡车行道交叉路口处的入口仿制牌坊,就是起到空间意向的建构,其建造的目的就是为现有章渡古村镇起到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作用。 三 小结 随着古村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许多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赋予了文化、风俗上的意义。 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的形成虽然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空间发展的初始到随后的一系列演化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空间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们的需求到景观空间的建造,是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的因素之一,其景观空间内部的街巷形态走势、节点空间形态的承接、转折,建筑的形态构造,以及景观空间内部的小品等都是人们根据累积的经验、环境观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泾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2. [2] 洪吉亮,李德金,汪渭,等.泾县志[M]. 合肥:黄山出版社,2008.12. [3]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4]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6 [5] 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泾县章渡古村镇的景观空间。通过研究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与人这一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其空间形式背后的构成规律,将古村镇景观空间从其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更为深入和全方位的解析。从而挖掘出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特有的人文历史价值、景观价值。对于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再生与文化的延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镇景观;空间形态;感知 在历史文化的演化发展中,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古村镇风貌。古村镇的形成过程与古村镇居民之间往往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到人们对于空间的各种使用需求等,都对古村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起到一定的影响。 章渡古村镇(图0-1)隶属于安徽省泾县的云岭镇,是云岭镇的28个行政村之一,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即皖南山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接地带,而皖南地区又是古徽州之所在,徽派建筑是该地区古民居特色的代表,也是中国七大民居类型之一。 泾县是皖南地区古民居村落保存最为丰富的县市之一,其建筑及村镇空间的风格是在吸收了周边地区多种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融合而形成的,它既受传统徽派的民居风格影响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徽派风格,其古村镇建筑风格巍峨端庄、典雅大方,具有北方建筑的宏伟气派,而传统民居庭园又具有苏浙建筑的精巧布局。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章渡又得益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凭借水路运输的方便,逐渐在岸边形成现有的不同于传统徽派风貌的古村镇,形成自己特有的景观空间,而其背后必然蕴藏着一种自发的组织和规律值得研究。 一 章渡古村镇中行为主体与空间的互动性 (1)从空间感知到空间认知 1)对于空间形态的感知 当众多的构成要素共同组织在一个大的整体空间环境中时会给人们带来一个整体的空间感知 。在空间内,人们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来感知周围环境。 古村镇的景观空间,首先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即街道、巷道、空间的转折起合,色彩、构筑物的材质等,这些众多的感知要素会带给人们初步的空间印象,最后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感知。 2)对于空间文化内涵的认知 如果说感知是人们对于空间的第一层次认识,那么认知就是基于感知基础上对于空间环境的第二层认识。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一个古村镇的空间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对于空间的直观感受往往会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感觉意向。随后,个体会对感知到的众多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转换、简化、合成储存、提取、重建、形成概念等加工处理,不同的行为主体会根据个人的经历和对空间的了解程度而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 (2)行为主体的反馈行为 一个古村镇的形成不论受到多大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人类的参与和决策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交互作用理论 强调人和环境均是一个相互包涵着的实体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不论是人还是环境,不可能不参照对方而单独定义,一方的活动必然影响另一方。 1)古村镇景观空间环境的“主动性” 空间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行为主体的活动所起到的空间指导和限制作用,例如,空间中界面的划分就限定了人们不同的活动范围,街道的宽窄也会影响人们的活动类型,较窄的街道会成为交通的空间,而较为宽阔的地方往往会成为古村镇居民的聚集地。例如,在章渡古村镇内的章渡老街,由于紧靠河岸码头,人流往来密集,商业贸易繁荣,就逐渐演化成为一条商业性质的街道。 2)行为主体的“主动性” 从行为主体主动性角度来看,人们首先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择地而居,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建造行为,使周围的环境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实际生活需求。 例如,章渡古村镇的人们选择在河道和街市之间进行造房,就是为了很好的协调基本的生活与商业贸易往来的需求,且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建筑空间结构多为 “上宅下店”或者“前店后宅”的模式,强调空间的进深。 二 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形态的建构 (1)基于空间功能的建构 1)适宜行为主体的空间建构 在古村镇的发展过程中,形态并不是建造者的最终目的,它是人们追求功能需要的结果。由于众多建造活动都是由当地的工匠们互相协作而完成的,建造的初始没有详细的建筑设计图纸,因而需要熟练的技能以及存在于脑海中的各种营造法式,在面对本地的空间环境营造时,这些营造的法式就会针对当地的特点从而构筑出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就形成了现有的景观空间,形成独特的风格。 此外,相对整体空间而言,人们在建造的时候也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进行了不同空间的层次划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把人类的基本需要划分成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在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低级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从物质条件上使人们得到满足,它是高级需求的基础,高级需求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隶属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古村镇,人们通过街道、巷道,进入居住空间,这种空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实则就是人们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需求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古村镇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景观空间体系。 2)适宜社会发展状况的空间建构 在古村镇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为了满足不同的功能使用,空间结构呈现不同的变化。例如,在解放前,一户人家住在一个宅院之中,而解放后,人口的增长以及传统大家庭体质的分解,一个宅院往往就会被分割为几户人家居住。此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人们又会在空间中自主加建了厨房、卫生间等额外的空间,这种加建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古村镇原有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促使原有的景观空间形态发生变化。 (2)基于空间意义的建构 1)景观形态所体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程度 在古村镇的景观空间内部,很多形态建构的背后都被赋予了基于功能之外的更深层的意义,这部分的空间对于古村镇的居民而言通常已经超出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它往往承载了更多的历史和精神方面的意义要素,成为反映和表达这些要素的代表。例如古村镇中的“周恩来上岸处”(图1-2),该空间原本只是一个供行人来往的码头,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的背景环境,使得该处的码头超出了其原有的功能性,而更多的是对于一段历史文和化故事的叙述代表。 2)景观形态意向性建构 空间中很多构筑的形态都是人们在建造空间的初始为了满足一定的使用需求而产生的,随后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延续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于空间使用需求的改变,其原有形态空间的使用功能就会逐渐的弱化,很多传统的样式、形态就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的消失,而保留下来的形态往往就会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人们使用。因而,当人们在构筑新空间的时候,对于某些具有符号性质的形态进行选用,是为了在现有的空间中传承和烘托某种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例如,现有的章渡古村镇,位于老街和章渡车行道交叉路口处的入口仿制牌坊,就是起到空间意向的建构,其建造的目的就是为现有章渡古村镇起到代表性、和标志性的作用。 三 小结 随着古村镇长期的演化和发展,许多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被人们赋予了文化、风俗上的意义。 章渡古村镇景观空间的形成虽然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究其空间发展的初始到随后的一系列演化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空间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们的需求到景观空间的建造,是景观空间形态构成的因素之一,其景观空间内部的街巷形态走势、节点空间形态的承接、转折,建筑的形态构造,以及景观空间内部的小品等都是人们根据累积的经验、环境观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泾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2. [2] 洪吉亮,李德金,汪渭,等.泾县志[M]. 合肥:黄山出版社,2008.12. [3]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4]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6 [5] 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3. [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