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4-0116-03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的课程建设为例,在阐述该课程的开设概况、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工具、考核方式、师资培育以及教研与科研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审计模拟实验作为一类课程的建设心得。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一类课程 课程建设 心得
计模拟实验课程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属于集中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授课对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该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学院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在新疆本地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了审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通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外勤审计的历练,审计基本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与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从事审计岗位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开设概况
(一)本课程在经管学院的开设情况
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自2009年首次授课至今累计已开课7年。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我校经管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有开设。2006年版的石河子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将审计模拟实习列入经管学院(原称经贸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进程表”中,设定在第7个学期开设此门课程,为期2周,2个学分。2009年秋季学期,经管学院首次开始讲授本课程,至2015年12月已开设了8个轮次,讲授本课程教师的职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
(二)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吸收审计学前沿知识,萃取同行开展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精华,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解决审计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争取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把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先进、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的优质课程。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评价
学生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下文简称课程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方法得当,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授课信息量大,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注重同学的参与性,教学效果优秀。
(二)同行评价
同行对课程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评价效果良好。系领导及同行到课堂听课,总体反应良好。通过课程组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教学质量,且已形成了一种制度。课程组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中,认为课程组全体教师都认真备课,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三)专家评价
专家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效果良好。专家评估意见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定位、教学管理、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有关资料比较齐全、规范。课程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开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心得
(一)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视,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日趋优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本课程内容见表1。
上述课程体系是课程组教师经过7个年份累积8轮的讲授经验总结而来的授课内容。每一轮授课时,课程组教师都会将前几轮本课程教师的授课经验吸收至本轮授课过程中,并选用版本更新、内容更适合的最新实验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届授课对象的具体接受情况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问答教学法、案例分析训练法、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运用恰当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计划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实验模块中效果显著。课程组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上述4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呈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与学互动良好,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
(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
课程组成员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具,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并且课件制作精细,更新及时,课程组成员具有独立制作完成会计学基础网络课件、审计学原理网络课件、财务会计网络课件、税法网络课件等网络课件的经验和能力。本课程教学在授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实验任务部分目前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模拟操作方式。课程组在2009―2011年使用“用友”审计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审计模拟操作,自2012年至今课程组改为采用手工模拟实验方式组织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组尽可能选用优秀的手工模拟实验教材组织本课程的教与学。2012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操作教程,2013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实训教程,2014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2015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几年来使用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选择内容充实、贴近实务的优秀教材,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拥有一个有力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使教学效果得到稳步提升。 (四)持续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取得一定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持续进行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审计模拟实验目前的考核是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并结合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阶段性任务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综合评定成绩。实施考核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分组提交作业,即3―5人一组,按组完成并提交作业,因此,在评定总评成绩时需要记录好平时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平时的学习主动性和态度等)以给出个人平时成绩,再评定按组提交的课
程任务作业,将二者按3?u7或者4?u6的比例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总评成绩。
第二,实施效果良好。上述考核方式总的来说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按小组考核占总评成绩60%―70%的小组作业成绩难以细致区分每位参与实验成员的贡献大小和表现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缘故将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划分为9―12组左右,每组3―5名学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由小组组长与组员商量后把每个阶段受领的实验任务分配给组员,共同协作完成每一期实验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是撤销分组即由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以便对个人的实验成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定,缺点是适当减少总体的实验任务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配合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二是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实验任务分为小组部分和个人部分两种:小组部分可以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完成的综合实训任务;个人部分可以是审计案例分析或者其他相对独立的实验任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出小组综合成绩和个人实验任务成绩。这两种方案可以考虑在今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
(五)重视师资基础,培育青年教师
课程组成员包括7名教师,组内全部教师均讲授2门以上课程,课程组成员主要承担除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参见表2。
此外,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组半数以上教师均指导srp 项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研究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课程组成员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六)积极推进教研与科研建设――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本课程组在注重授课质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教师仅仅从事教学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发挥自身的知识、思维优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如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厘清思路、开阔视野、充实内容、活跃思维,对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必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反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积极展开思考,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研究和学术成果。因此,教学是孕育滋养教研、科研的“土壤”,丰硕的研究成果需要教学这方“土地”。
课程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教研与科研的建设:一是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择机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组的教学经验交流。二是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教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4-0116-03
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系开设的审计模拟实验的课程建设为例,在阐述该课程的开设概况、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着重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及工具、考核方式、师资培育以及教研与科研建设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审计模拟实验作为一类课程的建设心得。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一类课程 课程建设 心得
计模拟实验课程是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属于集中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授课对象为会计学专业本科四年级的学生。该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学院院领导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在新疆本地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了审计实践教学基地,为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通过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外勤审计的历练,审计基本业务流程操作能力与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提高,从事审计岗位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开设概况
(一)本课程在经管学院的开设情况
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自2009年首次授课至今累计已开课7年。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我校经管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和审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有开设。2006年版的石河子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次将审计模拟实习列入经管学院(原称经贸学院)的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会计学专业教学进程表”中,设定在第7个学期开设此门课程,为期2周,2个学分。2009年秋季学期,经管学院首次开始讲授本课程,至2015年12月已开设了8个轮次,讲授本课程教师的职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
(二)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吸收审计学前沿知识,萃取同行开展审计模拟实验的教学精华,运用现代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解决审计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争取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把本课程建设成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方法先进、教学研究成果丰硕的优质课程。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一)学生评价
学生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下文简称课程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良好。本课程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普遍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计划安排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重点难点突出;授课方法得当,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授课信息量大,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注重同学的参与性,教学效果优秀。
(二)同行评价
同行对课程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评价效果良好。系领导及同行到课堂听课,总体反应良好。通过课程组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教学质量,且已形成了一种制度。课程组教师们在相互听课中,认为课程组全体教师都认真备课,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三)专家评价
专家对课程组教师的教学综合评价效果良好。专家评估意见认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组
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定位、教学管理、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有关资料比较齐全、规范。课程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开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都有显著提高。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心得
(一)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内容设置非常重视,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日趋优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以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本课程内容见表1。
上述课程体系是课程组教师经过7个年份累积8轮的讲授经验总结而来的授课内容。每一轮授课时,课程组教师都会将前几轮本课程教师的授课经验吸收至本轮授课过程中,并选用版本更新、内容更适合的最新实验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组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一届授课对象的具体接受情况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问答教学法、案例分析训练法、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运用恰当的形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授课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计计划工作、风险评估与应对、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实验模块中效果显著。课程组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使用上述4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良好,学生呈现出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与学互动良好,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
(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
课程组成员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具,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并且课件制作精细,更新及时,课程组成员具有独立制作完成会计学基础网络课件、审计学原理网络课件、财务会计网络课件、税法网络课件等网络课件的经验和能力。本课程教学在授课部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完成实验任务部分目前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模拟操作方式。课程组在2009―2011年使用“用友”审计模拟软件让学生进行审计模拟操作,自2012年至今课程组改为采用手工模拟实验方式组织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组尽可能选用优秀的手工模拟实验教材组织本课程的教与学。2012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操作教程,2013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实训教程,2014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2015年课程组采用的是审计模拟实训教程。几年来使用不同版本的实验教材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选择内容充实、贴近实务的优秀教材,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拥有一个有力的教学和学习的工具,使教学效果得到稳步提升。 (四)持续优化考核方式
课程组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积极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取得一定效果,受到学生欢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持续进行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审计模拟实验目前的考核是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实验报告进行评阅,并结合学生平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阶段性任务作业提交的及时性),对每一位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综合评定成绩。实施考核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分组提交作业,即3―5人一组,按组完成并提交作业,因此,在评定总评成绩时需要记录好平时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情况(考勤、案例与课堂讨论、平时的学习主动性和态度等)以给出个人平时成绩,再评定按组提交的课
程任务作业,将二者按3?u7或者4?u6的比例评定每一位学生的总评成绩。
第二,实施效果良好。上述考核方式总的来说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按小组考核占总评成绩60%―70%的小组作业成绩难以细致区分每位参与实验成员的贡献大小和表现情况。这是因为,由于实验内容较多的缘故将每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划分为9―12组左右,每组3―5名学生,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由小组组长与组员商量后把每个阶段受领的实验任务分配给组员,共同协作完成每一期实验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有两种:一是撤销分组即由每一位同学单独完成全部的实验内容以便对个人的实验成绩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定,缺点是适当减少总体的实验任务量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写作配合完成既定任务的能力;二是可以考虑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将实验任务分为小组部分和个人部分两种:小组部分可以是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完成的综合实训任务;个人部分可以是审计案例分析或者其他相对独立的实验任务。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更好地区分出小组综合成绩和个人实验任务成绩。这两种方案可以考虑在今后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
(五)重视师资基础,培育青年教师
课程组成员包括7名教师,组内全部教师均讲授2门以上课程,课程组成员主要承担除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参见表2。
此外,课程组成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组半数以上教师均指导srp 项目(大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学生在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研究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课程组成员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指导青年教师履行教师规范、掌握教学规律,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六)积极推进教研与科研建设――以研促教,以教带研
本课程组在注重授课质量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一方面,教师仅仅从事教学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发挥自身的知识、思维优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如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厘清思路、开阔视野、充实内容、活跃思维,对于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必是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教学研究和相关学术研究离不开教学活动,反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面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积极展开思考,进而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新的知识,从而才有可能形成教学研究和学术成果。因此,教学是孕育滋养教研、科研的“土壤”,丰硕的研究成果需要教学这方“土地”。
课程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积极推进教师教研与科研的建设:一是课程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方法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择机邀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组的教学经验交流。二是鼓励和要求课程组教师加强教学方法和理论研究。鼓励课程组教师撰写和发表与本课程建设有关的论文。鼓励课程组教师开展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专项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