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导学案
【预习课】
●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
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 学法指导: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 背景知识:
一、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二、“朦胧诗”的概念 (补充知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 预习任务:
一、反复吟诵《致橡树》 ;
二、词语识记: 炫耀(xuàn) 痴情( chī) 单调( diào) 慰藉( jiâ )
威仪( yí ) 刀枪剑戟( jǐ ) 红硕( shuî ) 霹雳( pīlì)
【新知课】
● 课堂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
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 初读感悟:
一、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读出语调、韵味,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思考并解答: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什么?
● 再读研讨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第一部分有哪些意象?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列举并说明原因。
2: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 3: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 再读研讨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答:
橡树的形象: 象征:
木棉的形象: 象征:
3、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找出诗句,并阐述含义。
诗句
含义
◎根紧握在地下;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 ◎(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
4、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阐释自己爱情观的?得出的结论是?
● 归纳总结
● 当堂练习 :完成《全程加能》第9页的“课堂达标加能”。
● 课后作业:完成《全程加能》第10页的“课后综合加能”。
【拓展课】
赏析舒婷诗作《神女峰》
《致橡树》导学案
【预习课】
● 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
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 学法指导: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 背景知识:
一、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二、“朦胧诗”的概念 (补充知识)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 预习任务:
一、反复吟诵《致橡树》 ;
二、词语识记: 炫耀(xuàn) 痴情( chī) 单调( diào) 慰藉( jiâ )
威仪( yí ) 刀枪剑戟( jǐ ) 红硕( shuî ) 霹雳( pīlì)
【新知课】
● 课堂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
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 初读感悟:
一、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读出语调、韵味,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思考并解答: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什么?
● 再读研讨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第一部分有哪些意象?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列举并说明原因。
2: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 3: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 再读研讨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答:
橡树的形象: 象征:
木棉的形象: 象征:
3、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找出诗句,并阐述含义。
诗句
含义
◎根紧握在地下;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 ◎(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
4、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阐释自己爱情观的?得出的结论是?
● 归纳总结
● 当堂练习 :完成《全程加能》第9页的“课堂达标加能”。
● 课后作业:完成《全程加能》第10页的“课后综合加能”。
【拓展课】
赏析舒婷诗作《神女峰》